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略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

略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

来源:世旅网


略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

【摘要】灵魂问题在古希腊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整个西方哲学时代,哲学家们都将灵魂作为重要部分进行研究。随着西方哲学的演进,关于灵魂的各种学说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而在希腊哲学时代的两位重要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也对灵魂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这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通过分析研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哲学家的灵魂观,达到学习和领悟科技哲学思想的目的。

【关键词】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灵魂

一、灵魂的涵义

灵是指人的生命力或生命的本能,魂是指人的思想或情感的层面,而灵与魂在一起组成了另一个名词——灵魂。灵魂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所有的意识活动的集合体,但是灵魂在很多宗教思想中都存在,系指人类超自然及非物质的组成部份。许多宗教都认为,灵魂居于人或其他物质躯体之内并对之起主宰作用,它们亦可脱离这些躯体而独立存在。[1]对于不同的宗教和民族,他们对灵魂有不同的解释。但现代科学没有发现任何灵魂存在的证据。

最早用灵魂一词来表述哲学观点的哲学家是泰勒斯,在那个时候“灵魂”的意思是指“生命的气息”。然而几千年过去了,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民族、宗教等原因对灵魂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灵魂”是有生命者的本质,人的灵魂则是人的本质,人的死亡同样代表了灵魂的消失。有人认为人死亡后肉体虽然消失了但是灵魂却未消失,他们相信人死后会再次轮回,灵魂会进入新生的人或生物体内,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下去。但是究竟灵魂存不存在,以什么形式存在,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谁都不能证明。在古希腊时代中,两位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对灵魂有着自己的理解。

二、柏拉图的灵魂学说

(一)对灵魂做三重区分

在柏拉图看来,正义的灵魂就是和谐的灵魂,不朽的灵魂。每一个人如果内在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他就是正义的。其中,《理想国》首次对灵魂做出理性、激情和欲望的三重区分,柏拉图称它们为灵魂的三个部分。[2]这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性、激情和欲望。其中,理性是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是灵魂的本性。激情是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则是指肉体欲望,即可服从理性也可背叛理性。当灵魂中的这三个部分彼此友好和谐时,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一致赞成由它领导而不反叛,这样的人就是有节制的人,所以,“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

自己友善。[3]

柏拉图所说的灵魂和身体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灵魂内部理性和欲望的关系:当理性原则支配着灵魂的时候,灵魂正当的统摄着身体;反之,当欲望原则支配着灵魂时,身体反常的毁坏着灵魂。不管在哪一种情况之下,起决定作用的总是灵魂自身的原则。

(二)灵魂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当灵魂进入肉体时,由于受到肉体的遮蔽,原本在理念世界习得的知识被消除了,灵魂的记忆成为空白,但是那些来自理念世界的东西并没有彻底地被清除,他们仍然存在灵魂的最深层。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感官接受到外界的刺激,由于这些

刺激被唤起了灵魂深处另一个被遗忘了的知识。因此,柏拉图认为,人后天掌握的知识是对灵魂深处的理念的知识的回忆,而人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助产婆”的角色出现,因为理念知识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在他的灵魂中的,总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只是回忆而已”,正如柏拉图所说的“我们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回忆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必定是从某个先前状态获得我们现在回忆起的东西。但是如果灵魂在进入身体之前不存在,这是不可能的”。柏拉图把灵魂的回忆等同于灵魂的净化,强调智力训练和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死亡练习”和“爱的追求”同样神秘,最后到达“惊喜交集,不能自制”的迷狂境界。

三、苏格拉底的灵魂学说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身体的形式,灵魂不能离开肉体而存在,就如没有眼睛就没有视觉,没有笛子就没有笛音,灵魂会随身体死灭而消失。他反对毕达哥拉斯派和柏拉图的灵魂不朽、灵魂转世说。他形象地将灵魂比喻为“蜡块”,认为灵魂在进行思维活动时,思维对象在心灵上留下了痕迹,好比图章印刻于蜡块上。蜡块只能接受图章的印迹,而撇开了金或铜这些构成图章的质料,因此,在认识活动中,我们也只是与事物的形式发生关系, 灵魂只采纳可感事物的形式,与质料无关,也就是说,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5]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觉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承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亚里士多德根据生物的机能即灵魂的不同,把生物分为植物、动物、人类三个等级。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序列。植物灵魂具有营养和繁殖的机能,它是为一切生物所共有的最低级的灵魂。动物灵魂除了含有上述功能外,还具有感觉和运动的功能。而人的灵魂除了具有上述两类功能外,还独具思维的功能,所以,亚里士多德最推崇人,认为在一切生物中只有人最富有神性。

逻辑上由普通到特殊的关系在事实上表现为由低到高的等级,较高一级的灵魂具有较低级灵魂的功能,反之却不然。因此,动物灵魂也有消化的繁殖的功能,人类灵魂也有动物灵魂的全部功能。这意味着,较高级的灵魂包含着较低级的灵魂,以其作为它的一个构成因素。另一方面,灵魂不是一个复合体,灵魂以及它的构成因素是无形的。灵魂和她的构成因素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普遍的种寓于特殊的属之中。

第三,亚里士多德对照感觉,对理智的性质作了说明。他认为理性灵魂是人类灵魂所特有的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坚持理智是一种主动的能力,理智的对象是可知形式,认为可知形式是从可感形式中抽象出来的。

四、比较二者的灵魂观

柏拉图作为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他的灵魂论属于唯心主义的言论,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间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柏拉图在他的灵魂论中认为人的存在分为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灵魂和肉体是相互分离而各自独立存在的实体,当人的肉体死亡后,灵魂却不会死亡,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身体的形式,灵魂不能离开肉体而存在,就如没有眼睛就没有视觉,没有笛子就没有笛音,灵魂会随身体死灭而消失。柏拉图把灵魂分成知、情、意三部分,强调理性居支配地位,大概意思是说人死后灵魂会生到新的人体,他会由于受肉体的干扰或玷污,就把原有的理念知识暂时忘记了,它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所谓学习,就是把那些生前已经知道而现在忘记了的知识重新“回忆”起来。[6]而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灵魂三部分说,他认为灵魂只能以其功能分为理性(认知)和非理性(动求)两种功能,前者包括感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后者包括欲望、动作、意志和情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政治学说虽然内容各异,但是二人也有认识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均根植于人的灵魂的本性,认为理性是人的灵魂的本质所在,是人之为人的本

质属性。[7]

【参考文献】

[1] 伊本·西那.论灵魂[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理想国》444b

[3]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