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低年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低年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来源:世旅网


浅谈低年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领悟到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年级,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该都是不同的,这就叫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是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方法而设计的。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我现在教的是二年级学生,因此,我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好动,爱讲小话,课堂效率极差,针对这种情况,在上课之前我首先整顿纪律,耐心地教育他们,给他们讲学习的重要性,要求他们一定要专心听讲,或者以奖品,向谁和谁学习的方式激励他们。经过教育大部分学生能专心听讲了,还有个别学生有点反复的现象,管不住自己,我便采取点名提醒的方式。这样,纪律基本上算是整顿好了。

管好纪律只是上课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要抓住时机,巧妙设计好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学习知识上。低年级的学生对什么都十分好奇,有问不完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时老师正讲得津津有味时,他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问题,打断你的讲课,兴趣盎然地问了出来;有时你讲这,他问那。这时,老师千万不要烦学生,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饶有兴趣地和学生讨论解答。老师要保护学生可贵的求知欲,好奇心,探究问题的兴趣,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敢问,想问,这是低年级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通过实践与理论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课堂提问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实施差异

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学习需要。语文课堂设计问题,可以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等,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教学目的,针对不同学生,遵循阅读的认识规律,逐层发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如:在教学课文《坐井观天》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看着课题提出几种不同层次的问题:最易的——“谁和谁在争论,争论什么问题?”较难的——“谁说的正确,为什么?”更难的——“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这三个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属于每一个孩子,才能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良好课堂局面。

二、依靠教材,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并积极思考问题,寻求答案。

我在上第二册语文园地的一篇短文时,课前设计问题:这个未来机器有哪些妙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短文,大脑是种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不断思考着,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有人回答,有人补充,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有人情不自禁地小声说:“除了书上有的,我还想让未来机器有更多的妙用。”我马上抓住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抛给同学们,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个小声说的学生这时挺高兴地和其他学生踊跃发言,这个神奇的机器还可以让人起死回生,暴雨时吸进水,干旱时喷出来抗旱,火灾时吸进火,又马上有人质疑,火和水吸在一起会打架吗?老师借势问:“那你怎么设计让他不打架呢?”有学生马上回答:“设计两层——”课堂上,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求知欲强,师问,生答,生问,生答,

质疑,问难,回答,补充,由于我课前设计有效地问题,又能机智地抓住课堂生成地有效问题,真是酣畅淋漓地理解了短文,这个过程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

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同时,要使问题贴近实际,让学生都有话可说。常用的方法是从审题、解题入手,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三、抓住时机,灵活创设,形式多样。

时机对于课堂提问是很主要的。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机选得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大。从教学的进程来说,课始,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提问要新颖有悬念,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去听课,去思考。课中,当学生思维发生障碍,出现偏差,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提问要有启发和激发性,及时排除障碍,使之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课尾,要将所学的知识巩固与提高,提问要有归纳和探究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时,课一开始我就设下悬念:“石头是我们见过的普普通通的东西,可黄山的石头却很神奇,你想知道黄山的这些石头到底神奇在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老师调动起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眼睛”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紧紧围绕着课开始的悬念,学生深深地体会到黄山奇石的神奇,学生纷纷想像并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神奇模

样。在整个课堂上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都特别浓厚,围绕着老师巧设的悬念,展开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四、层层剥笋,探究学习,突显个性。

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时刻不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保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像层层剥笋一样巧设探究性问题,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随着老师积极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如我在教学苏轼的诗《赠刘景文》时,我问:诗的第一句描写深秋景色特征,荷花、菊花都开败了,但菊花还有傲霜枝,作者在这里赞美了菊花残枝的什么精神?生答:赞美菊花残枝傲霜斗寒的精神,我接着问:为什么作者又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要记住的是什么美景?学生读诗后知道:“正是橙黄橘绿时,”我又问:这行诗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斑斓,富有生气,那么作者要赞美的是深秋的什么?生答:赞美深秋是收获的季节。我追问:苏轼把这样的诗送给刘景文,能给好朋友什么美感和精神力量?生:感受到深秋丰收的美景,傲霜斗寒的气概。我总结: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在这首诗中赞美了深秋富有生气,是收获的季节,还有菊花残枝傲霜斗寒的气概。我通过这种层层剥笋的提问,让学生理解了诗意和诗人的感情。教师设计的这种层层剥笋的问题时,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问突出知识的重难点。

五、问题开放,拓展想象,激励反馈。

学完课文,教师朝深处拓展,让学生展开想象,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的趣味,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我上第二册《棉花姑娘》一课,在课尾,我提问:棉花姑娘会怎么感谢七星瓢虫呢?学生纷纷展开大胆的想像力,作出了有趣的回答:“棉花姑娘会用棉花做成被子送给七星瓢虫让他冬天盖,好暖和暖和。”我给予了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你真懂

事,是个心怀感恩的好孩子。”孩子听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想像创新的能力,又教育了学生做人要知道感恩。

最后不能遗漏的是,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情感,需要教师有激励性的反馈语言。例如,教师对问题回答得十分完满的学生赞一声:“你说得真棒!是否可以请你邀请好朋友再回答一次。”对以往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说一句:“今天你真行!下一个问题还是留给你回答。”对问题回答得不够完满的学生说:“你说的虽不完全正确。但再想一想,你一定能回答得更好。”让学生们在老师的赞扬声中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成功的喜悦。

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有效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生成的问题等变化而灵活地变化,才能在课堂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回答问题的乐趣,主动学习,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关注差异,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减轻学习负担。这样的课堂提问才真正有效。今后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寻求出更好的教学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