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城l城镇化和战略定位 城 一一眦 一一~ 一~ ~一~一一∞ 一~ 一~ 一~宋雨洁 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 乡一体化成为一项重大国策。近年来,国内学界的城乡 一陈俊峰摘要:目前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已成 为国内学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对既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 了述评,在界定城乡一体化内涵和厘清其主要特性的基础 上,依据相应的原则,从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活 体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许多学者不再局限于城 乡之间应然关系的论争(例如城乡孰为本末问题),而 环境等层面,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详细 说明了指标赋权、数据标准化和综合评价的主要方法与基 本过程。 开始转入对如何认识并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技术性讨 论。目前,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已成为 国内学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对这类研究来说,如何选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取和构建测度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是必须解决的 关键问题。 1 城乡一体化评价的研究进展 从既有研究来看,对城乡一体化测量指标的选取 方法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城乡一体化看作城镇与乡 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等多领域、多层次 的相互融合并趋于一体的过程,为;隹确地测度城乡一体 化水平,需要对各领域进行指标设计并构建比较全面的 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杨荣南(1997)的研究较早且具 有代表性,他从经济、人口、社会、生活、环境生态等 五个维度,选取了24个二级指标进行测评。顾益康等 (2004)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度、差异度和协调度为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一级指标,以42个二级指标构成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一O5—16(7) 系。任平等(2006)从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两个方面 来评价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情况,进而对城乡一体化程 度作出判断,其中空间联系分为自然基础、城镇体系、 基础设施等3个子系统,a9个因子,功能联系分为经济 发展、社会联系、环境条件等3个子系统和13个因子。 作者简介 陈俊峰,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副教授,社 会学博士。 宋雨洁,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16 六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江淮城市群城 乡一体化水平综合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China Ancient City【Urbanization and Strategic Positioning 陈国生等(2009)选取区域内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小 城镇建设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 2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界定 城乡一体化是在国内城乡二元对立的现实格局下提 出的重要概念,尽管国外相关研究中缺少与城乡一体化 村经济发展水平等为一级指标,地区GDP与全市GDP 之比、经济密度、农村恩格尔系数等1 9个二级指标构 成城乡一体化指数评估体系。曹志刚等(2009)将一 级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城市空间 直接对应的概念,但国外学界针对产业革命后出现的城 乡分化问题进行研究并创立了城乡互动和城乡融合等诸 多理论,例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沙里宁的有机疏 发展、政策制度发展、城乡发展、生态发展、文化发展 等,再选取20个二级指标测评城乡一体化水平。采用此 类方法构建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学者们选取的 一级和二级指标往往存在较大差异。 另一思路认为,测评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大部分指 标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或交叉关系,因此可以“精选” 具有概括性与解释力的若干指标来进行测量。岳丽萍 等(2006)以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 重、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工农业劳动生产率 比值等四项指标对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判断。孙小素 (2007)选择城乡收入比、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比、城乡生活消费支出额比、城乡人均住房面积比、 城乡百户居民电视机拥有量比、城乡恩格尔系数比、 城市人口比重7个指标测评城乡一体化进程。魏亚蕊等 (2008)利用城市化水平、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 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度四个指标 对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程度进行测算。 可以看出,以上两类选取指标的方法各有利弊, 第一类方法的优势是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城乡一体化的 发展程度,并有助于发现城乡差异的具体成因。但是由 于所选指标多,容易造成互相交叉,有可能影响结果的 合理性。 ̄Btl,,由于学者们选取的指标往往存在较大差 异,对于结果难以进行横向比较研究。第二类做法通过 选取具有代表性且较为常用的指标,能够满足考察区域 城乡一体化水平的需要,同时数据可得性高,处理简 便,便于对不同区域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横向比较研 究,但是因为指标较少,难以详细反映城乡一体化的具 体状况。总而言之,国内学界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测评 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相关研究成果之间缺少 交流、批判和合理借鉴,尤其是大多数研究中构建的指 标体系都不尽相同,远未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和计算方 法,直接影响到相关研究成果难以形成有效积累和深层 讨论,所以可以说目前关于城乡一体化评价研究仍处于 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散理论、赖特的广亩城理论、城乡边缘区理论以及马克 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等,这些理论对国内城乡一体化 研究具有参考价值。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借鉴国外相关 理论资源,并依据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城乡建设 实践,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不断进行完善。在总结既有 研究成果基础上,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城、镇、乡 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 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 镇、乡之间在空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持续协 调发展的过程。为准确理解城乡一体化内涵以构建较为 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把握以下方面关系: 第一,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联系。城乡一体化涉及空 间规划、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生活水平等 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杨重光(2008) 认为,城乡一体化包括规划建设、产业发展、交通信 息、市场结构、政策措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社会 事业发展等的一体化过程。单纯某个或几个方面的城乡 互动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在理论探讨和实践发展中必 须把城乡一体化看作一个整体,提倡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和多部门的统筹谋划,推动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城、镇、乡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城乡一 体化的“城”包括城和镇,所以城乡一体化必然意味 着城、镇、乡的一体化,强调镇的地位重要性是因为镇 是沟通城乡的必要环节和纽带,要实现城市与乡村的 一体化首先要推动城镇与乡村的一体化,任何越过城镇 的“蛙跳式”城乡联系都是难以持续的,只有发挥建制 镇和集镇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才能逐渐缩小乡村与城镇 的差距,最终实现城乡的一体化目标。另一方面,城、 镇、乡应该互为发展空间与重要依托,在既有城镇体系 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城镇的空间扩散和均衡布局,完善 与新农村建设内在相关的城镇“点一网”式结构,围绕 中心城镇形成增长极,打通城乡资源双向交流的通道, 扩展承接容纳城乡资源的结节性空间,促成城一城、 l7 中国名城J城镇化和战略定位 城一镇、镇一乡之间的有机联系,特别应注意避免陷入 城乡低水平均衡发展和资源分散化配置的泥沼,力促城 乡共同的协调发展,重建城乡共生的和谐关系。 第三,城乡一体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城乡一体化 必须在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城市的辐射和带 动功能,把城市和乡村转变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的统一体。但是城乡一体化不是单纯的乡村城镇化,也 绝非完全取消城乡差别的城乡“一样化”,而是推动城 乡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发 展的理想状态。就是说,乡村与城镇相比并非完全处于 劣势,应看到乡村地区的优势所在,这种优势是与城镇 的比较优势,需要认真甄别和客观对待。例如,乡村地 区与城镇相比,在基础设施、经济发达程度、社会生活 发展水平等方面相对落后,但在居住面积、生态环境、 矿产资源以及乡土文化等方面则可能优于城镇或独具特 色,对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加以考虑。 3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评价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必须构建一个明确合 理的量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准确反映城乡一体化 的内涵,同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综合性原则。针对城乡一体化的系统性特 点,所选取的指标应涵盖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生 态环境等方面,从而比较全面地反映城乡关系的总体状 况,并且在对城乡一体化测评时必须从多角度进行综合 判断。 第二,针对性原则。首先,城乡一体化反映的是城 乡关系的现实状况和客观水平,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 应该主要从城乡关系角度来考虑。在选择指标时,应尽 可能选择能够直接反映城乡关系的相对指标,而应避免 选择那些只能单方面反映城市或农村发展状况的指标, 避免选择那些只反映区域内平均水平而掩盖城乡差异的 指标。其次,所选取的指标应能合理反映当前我国城乡 发展现状,体现城乡各自发展特色,特别应避免忽视农 村优势的“城市倾向”导致指标选取不当。 第三,独立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之间应相互独 立,不能互相替代和互为解释。同时,独立性原则还要 求每一项所选取的指标都能够反映城乡关系的某一方面 18 特性,不能含糊不清或容易产生歧义。同时,某一方面 特性,尽可能用少而精的指标来反映。当然,城乡经济 社会发展的普遍联系要求所选取的指标保持独立性的同 时也要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多角度反 映城乡一体化水平。 第四,可比性原则。可比性是对指标体系合理性 的一项基本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对某一个 特定区域内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纵向比较,还可以用于 不同区域城乡关系的横向比较。因此,指标和资料的口 径和范围应尽量与常用的指标体系相一致。此外,这些 指标不能太“大”,否则要么无法获得相关数值,要么 无法准确反映城乡关系。这些指标也不能太“小”,否 则过于琐细从而增加不必要的研究难度,并降低结果的 可比性。同时,因为城乡一体化水平往往因地因时而不 同,所选取的指标及赋予的权重等都应尽量适应这种动 态变化,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保持相对稳定。 第五,可行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应该是可以度量 的,数据具有可得性,获取途径主要有来自各地统计公 报和统计年鉴等权威部门发布的相关数据,在缺乏统计 数据时可获取相关的调查数据。一般来说,数据的可得 性和权威性越高,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比性和可行性也越 强。 3.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简释 依照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以及建立指标体系的指导原 则,参照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再结合有关专家意 见,我们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五类一级指 标和30个二级指标,见表1。 3 2.1 空间一体化 空间一体化既是城乡融合的外在地域表现,也是城 乡融合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空间一体化水平是指城 乡在地理空间上的关系状态和交融程度,理想的城乡一 体化表现为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为多(城镇)节点 的网络型区域连续统(Regional Continuum)。包括以 下指标: (1)建制市镇密度(市镇数/总土地面积)与建成 区面积比(建成区面积/区域总土地面积)反映区域内 的城镇数量与面积所占的比例。一般地说,两者所占比 例越高代表城乡一体化水平越高,其中前者侧重于反映 区域内城镇体系完善程度,后者侧重于反映城镇的体量 China Ancient City J Urbanization and Strategic Positioning 表1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 辆比和城乡公路客流量等指标,因为缺少 权威数据来源,导致数据缺乏可得性与可 比性,从而未被采用。 C, 建制市镇密度(%) C 2建成区面积比(%) + + 0.0033 O O017 3.2.2人口一体化 人口一体化是城乡之间人口双向交流 运动的结果,然而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吸 空间一体化B, C 。农村公路网密度(%) 0.064 C, 县乡公路通车里程(km) + + O.0155 0.0071 C 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km) + 0 0071 C 。城乡空间结构集中程度系数 + 0.0292 纳作用和农村人多地少与经济社会发展滞 C: 人口城市化率(%) 上 0.0774 后的推力作用下,目前这种人口流动主要 人口一体化B2 C 2非农从业人员比重(%) + 0.0097 O.152 C 。非农从业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比 O O197 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并实现非 喊 C 城乡就业训练人数比(%) 0.0400 农就业的过程,在指标选取时必须考虑这 乡 C 城乡普通中学毕业生数比(%) 0.0050 C。 第三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 0 0237 种情况。包括以下指标: t本 C32二元对比系数(%) + O.0496 (1)人口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数/区 化 经济体化B。 C。。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 0.0496 评 0360 C。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 0 1087 域总人口数)用来反映人口转移的速度和 介 .C。 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额比(%) O.O126 数量,实际上表明了农村劳动力优势与城 指 C。。农村人均家庭经营年现金收入比重(%) + 0.1087 际 C。 农业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 00074 市人口吸纳能力相互结合的基本状况,因 .体 C 城乡思格尔系数差异程度(%) O 1572 系 C 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 0 0914 此可以作为测度城乡一体化水平的重要指 A 社会C 城乡医疗保险率比 0.0118 标。 。一0.360 体化B C 城乡养老保险率比 O.0118 (2)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反映的是农村 C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率比 0.0260 C 。普通中学分城乡学校数比 0.O118 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就业的状况。在目前我 C 城乡居民信息化实现程度 + O 0499 国仍以农村人口为主的背景下,该指标可 C 城乡居民居住面积比(%) 0.O319 生活环境一体 C 2农村沼气普及率(%) 0.0057 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乡就业人口的基本 化B5 C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0.0057 结构。 0.064 C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0.0057 C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0.O151 (3)非农从业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比 (N/U)测度的是非农从业水平和城市化 和规模。 水平的协调程度,世界城市化的经验显示,在完全市场 (2)农村公路网密度、县乡公路通车里程和农村 经济条件下,城市化与非农化处于一种自然耦合和协调 投递路线总长度用来反映城乡之间交通联系的密切程 发展的状态,非农就业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基本稳定在 度。因为公路是城乡联系的重要纽带,目前城乡间主要 1.2左右。如果高于这个数值则说明与非农就业水平相 以公路为主,因此选取农村公路网密度(考虑到数据可 比,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 得性,以通公路行政村数所占比重来计算)来反映城乡 (4)城乡就业训练人数比和城乡普通中学毕业生 之间公路建设的基本状况,县乡公路通车里程和农村投 人数比是反映城乡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前者是对接受 递路线总长度则侧重于反映城乡实际发生的空间交流情 职业技能训练和转岗培训工作的城乡就业者人数进行比 况。 较,主要用于评价城乡就业者的职业和就业技能差异情 (3)城乡空间结构集中程度系数(P=1—0.5,其 况。后者则着重反映城乡接受普通中学全识基础教育的 中Gi为第i个区域GDP占全区比重,Ri为第i个区域人口 毕业人数比较情况。 占全区人口比重)反映了GDp ̄r1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 同样出于数据可得性原因,城乡成人识字率之比、 布一致性,反映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在城乡之间的均衡 城乡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数、农 程度。 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和城乡每万人拥有技术人员差异程度 对于有学者使用的城乡每万人拥有运营公共汽车车 等指标未被纳入评价体系。 l9 中国名城I城镇化和战略定位 3 2.3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自由流 动引起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状态,既是城乡一体化的基 本特征,也是城乡~体化的主要动力,这里选择了七个 三级指标: (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是反映国民经济 结构的重要指标,通过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形成 “三二一”式的序列结构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标准。 (2)二元对比系数(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业 比较劳动生产率×1 00%)主要说明农业和非农业两部 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情况,可以反映城乡二元结构的总 体水平以及反映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这是目前用来反 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指标之一。二元对比系数越 小,表明两部门的差别越大,即城乡经济二元性越大, 反之则反然。 (3)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 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 1 00%)是城乡 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直接反映,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则 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直接反映,两个指标反映了 城乡居民经济生活水平的差异程度。 (4)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额比是反映城乡固定资产 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 涉及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商品房和城镇集体投资等方 面,用于对城乡经济建设的现状与趋势进行比较和判 断。 (5)农村人均家庭经营年现金收入比重(农村人 均家庭经营年现金收入/农村人均年总收入X 1 00%)可 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的市场化水平,这主要是考虑城 市市场化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因此选择该指标可以在某 种程度上体现城乡市场化水平的接近程度。 (6)农业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公共财政的支农 力度。这是考虑到该指标所反映的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 既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推动城乡一 体化的重要条件。 有学者选择的城乡人均财政支出额比、城乡全员劳 动生产率比、城乡人均储蓄比、城乡经济福利指数比和 农林牧渔业商品率等指标,则要么因为数据可得性差, 要么因为与已选指标测评内容重复而未能选用。 3.2l4社会一体化 20 社会一体化主要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平等与均衡 状态,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指标: (1)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农村居民家庭 恩格尔系数一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和城乡居民人 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城市每年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支 出/农村每年文化娱乐教育支出)反映城乡居民生活质 量的差异,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相对应,这两个指 标主要从城乡居民生活支出角度来反映城乡社会一体化 程度。其中,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侧重于反映城 乡居民基本生活水平的差异程度,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 乐消费支出比则主要衡量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和城乡富裕 程度的一体化状况。 (2)城乡养老保险率比(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人数占非农业人口比重/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占 农业人口比重)、城乡医疗保险率比(城镇居民基本医 疗保险人数占非农业人口比重/农村居民合作医疗保险 人数占农业人口比重)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率比(城镇 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与居民收入tB/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 平与居民收入比)等指标从多个角度反映城乡居民物质 文化生活水平的差异程度。 (3)普通中学分城乡学校数比主要反映城乡教育 资源分布的合理性和一体化状况。这里放弃了常用的普 通中学分城乡在校学生数比指标,主要是考虑到很多农 村中学生在城镇中学就读的情况影Ⅱ向到测评的准确性。 (4)城乡居民信息化实现程度(用每万户互联网 用户数表示)反映的是城乡居民现代生活方式的接近程 度。 此外,城乡基尼系数、大学普及率、城乡每万人拥 有医生数、劳动力就业率、城乡教育投入系数差异度等 指标因为有效性与数据可得性存在问题被舍弃。 3.2.5生活环境一体化 这是从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两个方面来进一步评价 城乡一体化水平。包括以下指标: (1)城乡居民居住面积比反映城乡居住水平的接 近程度,因为居住面积是反映居住与生活水平的重要指 标。 (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 农村沼气普及率三个指标涉及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 条件,其普及率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方便程度及其生活 China Ancient City l Urbanization and Strategic Positioning 方式的文明程度。 =5.0555,进一步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 (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面积/总的区 域面积)用来评价城镇居民生活环境的优化程度,这主 要考虑到一般来说城镇绿化水平相对较低,选取该指标 可以反映城乡生态环境的一体化程度。 =0.0139。C.I.值越小(接近于O),表明判断矩阵的 致性越好。由于C.J.值对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容易出 现误差,为进一步衡量不同阶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一 致性,这里引入平均随机一次性指标R.1.,计算得到R.1. =对有学者采用的城乡森林覆盖率、工业固体废物综 1.1 2,再按照公式C.R.= ,进~步计算出一致性 合利用率、工业废水达标率等指标,主要考虑其有效性 问题,难以反映城乡生活与生态环境的一体化程度,环 保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乡 废气处理率比等指标则主要因为其数据可得性较低,均 未被采用。 4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 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因为各个指标在对城乡一体化进行评价时的贡献率 不同,需要对各指标进行赋权。一方面考虑到这里选取 的大多数评价指标比较成熟,可以发挥专家们对这些指 标的经验判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考虑到各评价指标 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可以采用主客观 结合且便于操作的层次分析法进行赋权。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等人提出的 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根据城 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把相互影响的各因素进行两两 比较,按照评分标准赋予一定的评价值,并构造判断矩 阵,用于对每一个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评判 (杜栋等,2008)。以城乡一体化为例,把城乡一体 化作为总目标(A),空间一体化为B ,人口一体化为 B ,经济一体化为B。,社会一体化为B ,生活环境一体 化为B ,根据专家咨询意见构造判断矩阵,见表2。 专家在判断指标重要性的时候,特别是在多阶 判断的条件下,可能会出现判断不一致的情况,为了 保证得到的结论合理,这时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致 性检验。经过计算,得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值 表2判断矩阵 B1 毛 薯 §每 链・ 爱 B鹾 l B1 1 1/3 1/5 1/5 1 B2 3 1 1,3 1,3 3 B3 5 3 1 1 5 B4 5 3 1 1 5 B5 1 1 1,5 1/5 1 比率C.R.=0.01 24,因为C.R.<0.1,说明此判断矩阵具 有满意的一致性。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其它各项指标的权 重值,具体见表1,进行一致性检验均具有满意的一致 性,此不赘述。 4.2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指标数据存在量纲,不具有可比性,因此要 对数据进行标;隹化处理来消除量纲,从而便于计量和比 较。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较多,其中改进的 归一化法是一种比较合理和实用的标准化方法,处理过 程简述如下(李美娟等,2004): 首先,如果存在逆向指标,先通过X j =maxX + minX¨-X 把逆向指标转化为正向指标。 其次,如果存在x <0的情况,可先进行坐标平 移,x =x¨_minX…经过这样处理,所有指标值都非 负,避免了评价方法在x <0时不适用的限制。 再次,利用归一化法作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Zij-轰 其中,m表示某一级指标的个数。 4.3指标数据的综合集成 可以利用线性加权法计算指标的综合评价值,最后 得出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评价数值。公式如下: Y=∑∑ Y为城乡一体化指标的综合评价值。z 是第i个一 级指标内第j个二级指标的标;隹化数值,r 是第i个一级 指标内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数,w 是第i个一级指标的权 数。 4.4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各 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把城乡一体化发展 划分为:综合评估值<20%,二元发展阶段;20% ≤综合评估值<50%,互动起步阶段;50%≤综合 评估值<75%;初步一体化阶段;75%≤综合评估 值<90%,中度一体化阶段;90%≤综合评估值≤ 21 中国名城l城镇化和战略定位 100%,高度一体化阶段(赵锋,2010)。对城乡一体 化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既便于对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的 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比较,又便于更加清晰地认识所研 究区域当前的发展状况,并为制定后续发展目标和发展 策略提供依据。 5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城乡一体化测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总 体上看,目前众多的评价指标体系仍亟待有效的凝炼与 整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有待提高。本文认为,构建合 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前提是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进 行准确界定,并对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特性进行厘清,在 此基础上构建的评价体系才可能更好地反映城乡一体化 的真实状况。在选择评价指标时,主要从空间、人口、 经济、社会和生活环境等角度选取730个二级指标构成 评价体系,并选择层次分析法、改进归一化法和线性加 权法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指标加权、数据标准化以及综 合评价过程。运用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2000—2009 年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评和分析,并提出了 相应的建议,将为安徽省今后的城乡发展起到参考作 用。 本文构建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仍然是一种客 观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城乡一体化还应该将城乡居民对 本区域城乡关系的主观心理认知纳入评价范围,因此还 需要从主观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城乡一体化进 行更加完整的评价和认识。但是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主 观评价往往存在着明显制约,如调研难度大、区域文化 差异影响主观认知、调查结果缺少可比性等,难以进行 不同区域的横向比较。此外,受时代变迁与心理变动等 因素限制,很难对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城乡一体化状况 进行纵向比较。考虑到诸种局限,本文未对主观评价指 标进行讨论。我们认为如何克服主观评价过程中的诸多 困难,将主观与客观评价结合起来,构建更为科学的城 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将是今后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Ill杨荣南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U1.城市研 究.1997.(2). [2]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浙 江社会科学,2004,(6). 22 [3]任平,周介铭,张果成都市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 研究Ⅱ】.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4]陈国生,陈威.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评估体系探讨——以 重庆市为例U].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5]曹志刚,吴国玺,隋晓丽.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 评价及对策研究U Jl晋中学院学报,2009,(8). [6]岳丽萍,白永秀.陕西城乡一体化水平判断与城乡协 调发展对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 [71孙小素.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统计监测方法探讨U】.山东 工商学院学报,2007,(4). [8J魏亚蕊,高建华.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程度测算与建 设途径U Jl中国集体经济,2008,(8). [9】杨重光.城乡一体:中国城市化的重要特GU].上海城 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1O1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 U].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1】李美娟,陈国宏,陈衍泰综合评价中指标标准化方 法研究Ⅱ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 [12]赵锋.广西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实证研 究U]广西社会科学,2010,(1). 责任编辑:张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