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墨子—非命下》“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阅读理解

《墨子—非命下》“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阅读理解

来源:世旅网
《墨子—非命下》“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虽昔也三代罢不肖之民,亦犹此也。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

是故子墨子曰:“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听狱治政,终朝均分,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乱矣。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纴,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若以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下以持养百姓,百姓不利,必离散不可得用也。是以入守则不固,出诛则不胜。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共抎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此也。”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曰: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

(选自《墨子•非命下》,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不渝而民不易易:改变 .B.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矫:假借 .C.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 顾:顾念 .D.吾命固将穷穷:贫穷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内湛于酒乐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吾命固将失之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

C.怠乎 听狱治政 壮士,能复饮乎..D.倾覆其社稷者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

3.下列对文士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

B.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

C.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

D.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厉,在这里指周幽王与周厉王,而“幽”“厉”是后人为两个国君所设立的庙号。 B.宗庙,古时人们为亡灵建造的寄居所。宗庙制度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C.卿大夫,西周、春秋时国王及诸侯所分封的臣属;规定其要服从君命,辅助国君进行统治。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拔孝子、尊重贤良、教人向善基本上是三代圣王在刚主持天下政事时的通用主张。 B.商汤治理夏桀的乱世现象,周武王治理商纣王的混乱局面,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风俗。

C.墨子的“非命”观是对那些自身不改变、不努力的统治者和百姓拿“命运”来说事的批判。 D.墨子认为,从前三代暴君导致国家灭亡、社稷倾覆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虚心采纳谏议。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听狱治政,终朝均分,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2)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

7.墨子的“非命”观给了你哪些为人为政的启示?请简要概括三点。 【答案】

1.B 2.D 3.B 4.A 5.D

6.(1)现在的王公大人之所以要早上上朝,晚上退朝,听理讼狱治理政事,整日分配职事而不敢倦怠,是为什么呢?

(2)当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内心确实希望为天下谋利,为天下除害,面对“有命”论者的话,不可不努力批驳它。

7.①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切不可怨天尤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于治学,勤于为国为民。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B项,“矫:假借”错误,“不而矫其耳目之欲”的意思是:在那时不能矫正他们耳目的欲望。所以“矫”的意思是“矫正,改变”。B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前者表示引进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在”;后者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B项,两个“之”,前者是代词,代指“国家”;后者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C项,两个“乎”,前者是介词,相当于“于”;后者是语气词,可译为“吗”。 D项,两个“其”都是代词,译为“他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出政施教”和“赏善罚暴”句子结构一致,所以“教”“暴”后分别断句,排除选项AD;“天下之乱”和“社稷之危”等对举性结构;关键虚词的使用,“也”一般不出现在句子的开头,排

除选项C。

故选B。

句子翻译:所以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如果按圣王说的去做,则天下的动乱将可以得到治理,社稷的危险将可得到平定。如果认为不是这样,古时桀时的混乱,汤治理了;纣时的混乱,武王治理了。

4.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后人为两个国君所设立的庙号”说法错误,“幽”与“厉”是后人为这两个国君所设的谥号。A错误。

故选A。

5.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D项,“从前三代暴君导致国家灭亡、社稷倾覆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虚心采纳谏议”的说法不正确。整篇文章都在批判那些自身不努力而非要以“命”为借口来为自己的失败狡辩的人,与“谏议”无关。D错误。

故选D。

6.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蚤:早上,晏:晚上。听狱:听理讼狱。终朝均分:整日分配职事。何:为什么。 (2)中:内心。实:确实。欲:希望。当:面对。强非:努力批驳。

7.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文章,弄懂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对照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层层分析,步步解读。

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要为狭隘的“命运”观所麻痹,要靠自

己的努力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以及国家的命运等。题目探讨的是“为人为政”所获得的启发,这一问题可结合墨子的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中的素材来解答,同时要注意作者借助历史规范当下的做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由原文“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可知,不能好好地对待亲人君长,很嫌恶恭敬俭朴而喜好简慢粗陋,贪于饮食而懒于劳作,衣食财物不足,所以自身有饥寒冻馁的忧患。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不能努力地劳作”,也说“我命里本来就穷”。由此可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切不可怨天尤人。由原文“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乱矣。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纴,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若以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下以持养百姓,百姓不利,必离散不可得用也。是以入守则不固,出诛则不胜”可知,王公大人懒于断狱治国,卿大夫懒于治理官府,则我认为天下一定会混乱,农夫懒于耕田、种植,妇人懒于纺纱、织布,则我认为天下衣食之财一定会不足。如果以此来治理天下,向上以此来侍奉天帝、鬼神,天帝、鬼神必不依从;对下以此来养育百姓,百姓没有得到利益,必定要离开不能被使用。这样于内守国则不牢固,出去杀敌则不会胜利。由此可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于治学,勤于为国为民。由原文“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共抎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此也”可知,所以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之所以国家灭亡、社稷倾覆,原因就在这里啊。由此可知,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墨子说:“从前三代的圣王禹、汤、文、武,刚主持天下政事时,说:务必举拔孝子以鼓励

人们侍奉父母,尊重贤良的人而教导人们做善事。所以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如果按圣王说的去做,则天下的动乱将可以得到治理,社稷的危险将可得到平定。如果认为不是这样,古时桀时的混乱,汤治理了;纣时的混乱,武王治理了。那个时候,这个世道没有改变,人民也没有改变,君王改变了政务,人民就改变了风俗。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在那时不能矫正他们耳目的欲望,而放纵他们内心的邪僻。在外驱马打猎射鸟,在内耽于酒和音乐,而不顾念他的国家百姓的政事,过多地做无用的事,残暴地对待百姓,于是失去了国家。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我治政不强。’一定说:‘我命里本来就要失国。’即使是三代时疲弱无能的百姓,也是这样。不能好好地对待亲人君长,很嫌恶恭敬俭朴而喜好简慢粗陋,贪于饮食而懒于劳作,衣食财物不足,所以自身有饥寒冻馁的忧患。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不能努力地劳作’,也说‘我命里本来就穷’。” 所以墨子说:“现在的王公大人之所以要早上上朝,晚上退朝,听理讼狱治理政事,整日分配职事而不敢倦怠,是为什么呢?答道:他认为努力必能治理,不努力就有混乱;努力必能安宁,不努力就有危险。所以不敢懈怠。……王公大人懒于断狱治国,卿大夫懒于治理官府,则我认为天下一定会混乱,农夫懒于耕田、种植,妇人懒于纺纱、织布,则我认为天下衣食之财一定会不足。如果以此来治理天下,向上以此来侍奉天帝、鬼神,天帝、鬼神必不依从;对下以此来养育百姓,百姓没有得到利益,必定要离开不能被使用。这样于内守国则不牢固,出去杀敌则不会胜利。所以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之所以国家灭亡、社稷倾覆,原因就在这里啊。”所以墨子说:“当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内心确实希望为天下谋利,为天下除害,面对‘有命’论者的话,不可不努力批驳它。说道:‘有命’之说,是暴君捏造出来的,是穷人传播出来的,不是仁者的话。今天行仁义之道的人,将不可不仔细辨别而努力反对它,就是这个道理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