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策略研究

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策略研究

来源:世旅网
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生态

化治理策略研究

摘要:陇东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同时地质灾害频发。以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治理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地区当前已经获得的生态环境保护成就。针对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探讨当前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为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化治理提出思路或建议,助力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 引言

我国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工作。早在党的十报告中我国就明确提出要将生态建设作为我国的建设目标,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陇东黄土高原处于我国黄土高原的腹地,当地的地形情况复杂,同时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在水土流失情况严峻的背景下,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频发。由于该地区的情况特殊,因此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陇东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工作,希望能够遏制当地的水土流失,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控制土地沙漠化的面积进一步扩大。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以陇东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探讨应当如何加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1 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1.1 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类型

导致水土流失情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而言,水土流失的产生均为外力导致。外界的水力因素将会导致水土流失;外界的重力因素也会导致水土流失;外界风力因素也会导致水土流失;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水土流失。无论哪一种外力作用所导致的水土流失都会导致土地的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将会遭受到不同程

度的破坏。具体而言,水土流失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其一,水力侵蚀;其二,重力侵蚀;其三,风力侵蚀;其四,人为侵蚀。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十分严重。对当地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地区的土壤结构松散,同时季节性降雨量丰富。另外,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该地区曾被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所破坏,植被覆盖率较低,无法防风固土。由此可知,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水力和重力的不良影响,同时伴随有风力侵蚀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具体分析详见下文:

第一,水力侵蚀。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季节性降雨是水力侵蚀的主要来源。当地的季节性气候特点明显,夏季多降雨,且夏季降雨量占据全年降雨量的一半多。通常情况下,该地区的雨季为6月、7月、8月和9月。在此期间,降雨量较大,且降雨的强度高,暴雨和特大暴雨时有发生。在这种水力侵蚀下,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具体而言,可以根据强降雨的作用方式不同,将水土流失的情况分为面蚀和沟蚀以及潜蚀,另外还包括溯源侵蚀和冲蚀。同时,该地区的土壤结构松散,在强降雨的天气下无法控制土壤结构。将马兰黄土斜坡地区受水力侵蚀的情况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其上部分的水力侵蚀通常表现为面蚀或沟蚀;其下部分的水力侵蚀通常表现为沟蚀和冲蚀。相对比而言,下半部分所受到的冲击力更强,强降雨后会形成沟谷。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沟谷,一种是指V型沟谷;另一种是U型沟谷。这种沟谷如果无法得到管理,那么必然成为地质灾害的“发源地”,导致山洪或泥石流。

第二,重力侵蚀。这种情况通常出现于黄土高坡的高陡斜坡中,另外也会出现于黄土沟谷两侧的陡直岸坡。其原因在于,这两种地形状态下的坡度陡,且通常大于40度。在上述两种地形条件下,加之外界因素的影响将会导致地质灾害发生。例如,崩塌或滑坡。如果发生滑坡同时也会导致堆积物骤增,从而引发泥石流。其中,外界因素的影响既有可能是强降雨影响,也有可能是岩体受到风化作用,还有可能是由于地震灾害。另外,还包括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有研究表现,强降雨是导致黄土高坡受到重力侵蚀的最主要诱发因素。

第三,风力侵蚀。黄土高原地区受到风力侵蚀实质上是指,该地区的地表土体结构受到风力作用,由此产生了风蚀条痕,或是出现了移动沙丘。如果风力侵

蚀的情况无法得到控制,土地沙漠化将会随之而来。土地沙漠化将会导致该地区的土壤结构进一步恶化,不利于防风固土,也不利于种植耕地或植被。有数据调查显示,陇东地区的土地沙漠化面积超过3600平方千米。当前,该地区的土地沙漠化路线从环县北部逐渐南移,面积进一步扩大,沙漠化速度也在逐渐加快。

第四,人为侵蚀。其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导致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岩土体结构被破坏。例如,乱砍滥伐现象、开垦陡坡耕地,另外还包括削坡建房活动。人为侵蚀对于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发生而言,所产生的作用力相对比前三种较小,但是不容小觑。

1.2 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典型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

就两者之间的本质而言,水土流失是地质灾害的前身。如果某地出现了水土流失且没有相应的治理措施,那么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就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出现。对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地质灾害类型进行总结归纳可以发现:其一,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导致了土地沙漠化这一地质灾害的出现。其二,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导致了崩塌和滑坡等形式的地质灾害出现。其三,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在强降雨的影响下,将会引发山洪和泥石流。针对第一种情况,上文中已经进行了土地沙漠化产生原因的详细分析。下文中将针对第二点和第三点内容展开论述。

一方面,在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基础上,在水土流失情况严重的背景下,将会导致崩塌或滑坡的地质灾害出现。就理论层面而言,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与该地区的地貌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该地区土体的坡度。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坡度大都超过20度,但没有超过70度。其中,大部分的土体坡度为25度到40度的范围;40度到60度范围内的坡度数量次之。然而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崩塌或滑坡情况大多发生于坡度为25度以上的地区。具体细分,如果坡度大于25度,但没有超过40度,那么更多的会发生滑坡。但是如果坡度超过40度,那么则更有可能会发生崩塌。此时,如果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结构不稳定,那么就会增加安全隐患,增加该地区崩塌或滑坡的事故

另一方面,在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基础上,在水土流失情况严重且降雨量丰富的背景下,将会导致山洪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出现。山洪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于该地区的地形条件相对而言有独特的要求,如果某地区的沟谷发育明显并且水土流失情况严重,那么就会增加山洪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出现的几率。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沟谷发育良好,为山洪和泥石流爆发提供了地形地貌条件。另外,由于该地区土壤结构松散,因此该地区多发泥流。

2 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取得的成果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已经持续了近70年。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生态化治理的过程中,该地区和科研机构总结出了一套治理模式。总体而言,在生态化治理的过程中,首先针对如何加固沟渠进行了实践探索。其次,针对如何加大陡坡的保护,预防陡坡因受到重力或水力侵蚀而产生结构性变化进行了实践探索。最后,围绕如何保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具体而言,由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化治理工作可以分为不同的区域,因此,在不同的区域内开展生态化治理工作又具体探索了4种生态化治理模式,分别是:简单填埋型、排水+填埋型、排水+填埋+护坡型、排水+填埋+生态护坡型。当前,陇东黄土高原地区中超过150处地质灾害已经得到治理,并且针对如何预防也制定了相应的机制。管理机制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当地通过建设工程加强了预防管理的力度,另一方面当地通过生物措施也提高了预防管理的等级。

3 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3.1 治理部门之间沟通不畅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情况严重,因此当地部门应当建立相应的联动机制共享信息,加快生态化治理工作的进程,提高生态化治理的水平。但是在实践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缺少沟通和交流,制约了生态化治理的效果。一方面,不同部门都应当严格履行其职责但是却没有履行完全其职责;另一方面,部门之间应当就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情况的变化进行信息共享,但是却没有对生态化治理的方案和相关数据进行信息共享。这就导致地质灾害治理的过程中对于治理方案的评估不够全面,无法从多个角度论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3.2 工程建设效果无法保证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情况,可以利用相应的工程建设予以治理。但是,工程建设的效果无法得到保障,无论是工程设计还是后续的工程管理工作都存在缺陷,制约了生态化治理的效果保障。例如,针对拦泥淤地通常情况下,会通过建设淤地坝进行治理,改善当地水土流失的严重情况。据数据显示,目前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已经完成263处的坝址建设。然而,部分淤地坝的地址不够具体,无法得到后期的监督和管理,同时,部分淤地坝在设计环节就存在不合理之处。另外,还有部分淤地坝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监督和管理,因此工程建设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化治理工作在依赖工程建设开展的情况下,效果无法得到保障[1]。

3.3 缺乏生态治理理念应用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治理工作经过了较长的时间,也经历了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变化。一方面,生态治理的理念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为生态治理的方式提供了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由此导致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出现。在以往的生态治理过程中,部分工程紧紧依靠钢筋混凝土建设完成,一方面,工程建设的质量在历经风吹雨打后有待进一步考察;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环境下所建设的钢筋混凝土工程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工程建设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效工程,制约了当地的生态化治理工作进程和效果保证。

4 解决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问题的策略 4.1 畅通治理部门的沟通机制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化治理工作,需要当地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之间齐心协力。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提高生态化治理的效率和质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沟通机制也可以实现新计划改革[2]。可以根据各个部门之间所制定的联合部署行动规范以及各个部门的职责,建立线上的信息平台,在线上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一方面,针对工程建设应当开展部门联席会议,论证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防止无效工程的建设以及资金

浪费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针对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应当开展广泛论证工作,提高防治措施的安全性和防治技术水平。

4.2 加强治理工程的监督管理

在建设治理工程的过程中,应当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保证。针对已经存在的治理工程,应当进行全面的摸查工作,明确各项工程的使用情况,以及是否需要进行维修养护。针对性的进行维修养护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的利用率,提高生态化治理的效果。针对将要开展的治理工程建设工作,应当做好设计监督和建设监督管理工作[3]。一方面,在设计环节应当加强监督和管理。设计人员应当在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以及水土流失情况和地质灾害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基础上,设计合理的工程方案。另一方面,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当加强监督和管理,防止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工程建设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4.3 深化生态治理理念的落实

在以往的生态治理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到工程建设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因此导致了部分无效工程的出现。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劳民伤财的工程建设行为,应当深化生态治理理念的落实[4]。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以及地质灾害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或组成学习团队外出学习。总之,要求工作人员了解最前沿的生态治理理念能够帮助生态治理理念深入落实,提高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化治理水平和效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同时地质灾害频发。为了遏制上述情况的出现,应当加强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化治理工作力度。本文在分析水土流失的内涵,以及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具体类型基础上,对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阐述。在总结过往的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化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制约该地区生态化治理水平进步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归纳。针对未来如何开展生态化治理工作,本文分别从畅通治理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加强对于治理工程的过程监督和管理以及深化生态治理理

念的落实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为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仲福,夏凯. 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策略[J]. 地下水,2021,43(05):222-225+283.

[2]张永进.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20.

[3]王得楷,张满银,叶伟林,刘兴荣,陈豫津,张明礼. 黄土地质灾害相关科学研究问题探讨[J]. 冰川冻土,2018,40(01):197-204.

[4]范贵龙.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7,(06):75-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