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
“日积月累”——好乐亡国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2.体会“正心”与个人命运的关联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体会“正心”与个人命运的关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板书“好乐亡国”,指读,齐读课题。 2、读完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吗?
3、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疑问,我们就来走进故事解决这些疑惑吧! (二)讲故事
1、教师一边播放图文,一边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或者播放故事视频。 2、学生自己再默读故事。
3、出示认读字词。自读,让学生说需要注意的字词。指读,齐读。对有些学生不会的但书本没有注音的词语,教师应给出拼音,并带领学生朗读疏通。 4、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再次默读课文。 5、同桌之间相互说,指名说,教师相机使之有条理。 6、教师小结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三)理解故事 1、介绍故事背景。
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出自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其原文是历史上的散文名篇之一。李存勖是五代时后唐的建立者,李克用长子。少从父征讨,常只身冲锋陷阵。李存勖因为早年树立了报仇雪恨的志向,所以能够克服困难,建立功业,但是在建立功业之后,却受到外界的诱惑,耽于享乐,于是终于因逸乐而亡国。
2、欧阳修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3、再次默读故事,想一想,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 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
4、历史上,还有哪些因为逸乐而亡国的故事? 反面:陈后主《玉树后庭花》、商纣王 正面:勾践卧薪尝胆 (四)小结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
第4课:正心(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大学》选段:正心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怖”“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教学难点: 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怖”“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这个故事。 2、教师复述故事,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
3、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就是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初读课文,疏通语句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顺句子。遇到难读的就多读几遍。提醒学生注意忿懥的读音。 2、教师范读,要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听范读: 第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 第二、你知道古代《大学》“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 3、学生跟读,揣摩课文节奏。
4、通过分组对读,比赛读等方式,要求把课文读熟。
5、再读课文。出示要求:借助课文中的解释,理解字词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字词旁边打上问号。
6、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又想知道些什么呢?组织学生交流,让其充分表达,教师适当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相关语句的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四个词的意思要把握准确。根据注释解释这四个词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人的内心不能有这些感情呢?教师要指出,这四个词表达的内心感情是比较强烈的,甚至是过头的;也即人的内心不是不能有这四种感情,而是不能被这四种情感所掌控。 (三)小结回顾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第4课:正心(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大学》选段:正心和“神奇汉字” 二、教学目标:
1、 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后注释,理解词句意思,理清课文脉络 2、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联系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3、感知“正”的汉字演变,调动认写汉字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后注释,理解词句意思,理清课文脉络 2、感知“正”的汉字演变,调动认写汉字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 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联系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小结。
(二)再读课文,疏通语句
1.自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解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2.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跟读。自读。齐读。 (三)理清课文脉络
你能说说看课文是怎样来论证“修身在正其心”的吗? 1、列举内心不正的状态:“忿懥”“恐惧”“好乐”“忧患” 2、指出“心正”的状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教师总结:课文的两句话分别描述“心不正”与“心正”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通过二者的对比,指出这样一个道理:“正心”就是让内心超脱于各种感官欲望之上,不要被欲望所左右。
(四)理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这是由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一旦心正以后,就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看好像没有看见,听好像没有听见,吃好像没有吃出味道;其实不是看不见,听不见,不知味道,而是不被所见、所闻所困扰。
2、本课只是讲不得其正的情形和后果,那么,正心又有什么方法吗?“心在焉”就是正心的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专心致志,面对外界的任何干扰都不为所动。
3、启发学生将其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比如上课时能否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扰;做作业时能否能够不看电视,不玩游戏;跟别人讲话时能否不三心二意、走神打岔等等。
(五)学习“神奇汉字”
1、出示“正”字演变的过程图,引导学生对照着图弄明白字的由来。 2、由字形的演变深化到字意的引申
第4课:金生丽水(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诗歌赏读”——《驱车上东门(节选)》和说一说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诗歌。
2、能够根据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知诗歌所表现出的颓废思想和悲凉心态。
3、通过“三气周瑜”和“笑死牛皋”的故事,懂得适当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理性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诗歌。
教学难点: 1、能够根据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知诗歌所表现出的颓废思想和悲凉心态。
2、通过“三气周瑜”和“笑死牛皋”的故事,懂得适当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理性的生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板书:驱车上东门。指读,齐读。 2、诗歌选自《古诗十九首》,简介《古诗十九首》。 (二)诵读诗歌 1.自读诗歌。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跟读。自读。齐读。
3.从这首诗歌中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诗句的理解。指名说,教师完善。 4、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整首诗歌是表现东汉末年大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和悲凉心态。 5、介绍孔子的人生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本诗的消极思想形成对比。
5.齐读诗歌。 (三)说一说
1、教师讲述“三气周瑜”和“笑死牛皋”的故事,让学生说一说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2、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样处理?比如:有的同学一次考试考好了就得意忘形,不好好学习,结果走向失败。思考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四)回顾小结
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教师小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