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
陈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100081
华王海燕荆新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100086)
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830012
【摘要】目前,我国企业自愿性碳信息披露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规范并改善企业碳信息披露,不仅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更好地提高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从碳信息披露目标这一视角出发,首先界定了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应涵盖的内容,然后通过指数法构建了碳信息披露指数,对深沪A股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中自愿性碳信息披露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碳信息披露存在结构散乱、行业差异较大、披露数量与质量不对称等特征。【关键词】碳信息披露
内容界定
计量方法
现状描述
企业碳信息的内容界定,或自定义碳信息披露内容却未论证界定的理由,对碳信息披露的计量方法也各有不同,这使得其描述的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现状值得商榷。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碳信息披露目标这一视角出发,提出了适合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和计量方法,并具体运用到我国上市公司中,尝试对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现状及披露质量予以分析和评价,期望对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引言
人类经济发展带来了全球性气候变化,所引致的碳排放问题反过来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施加了更严格的约束。国际社会多方努力,于1992年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UNFC-CC),明确了各国在碳减排问题上负有的共同责任;《京都议定书》(1997)则规定了碳排放量法定限额及国际合作实现碳减排的具体操作方式。随后,国际碳交易市场和碳交易机制逐步建立(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加拿大蒙特利气候交易所等),碳交易过程中所引起的相关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变化自然成为会计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碳减排信息披露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性会计管理活动,以更好地帮助投资者发现隐藏在资产中的气候风险和机遇(Dhaliwaletal.,2011)。
碳会计信息以节能减碳为目标,帮助利益相关者识别碳风险、甄别好项目,提高投融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提高企业低碳竞争力。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能减排的关键时期,在“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指引下,碳会计信息披露将有助于政府职能部门掌握和监测宏观经济低碳运行走势,合理引导低碳资源配置的行业及地区分布,进而有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低碳发展的国家战略,不仅是顺应国际潮流、承担国际责任的表现,更是中国经济自身发展、解除能源供给瓶颈制约的内在需求。因此,对于碳信息披露的研究是当前理论与实务界应迫切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碳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在仅有的几篇文献中,研究者或采用国外学者对
二、中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
(一)企业碳信息披露内容界定的文献回顾
要界定企业碳信息披露内容、建立碳信息披露框架,首先必须明确构建框架的逻辑起点,以目标作为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是规范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吴联生,1998;杨淑娥,2000)。碳会计系统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与企业碳活动相关的货币性或其他数量化信息和形成信息(王爱国,2012)。碳信息披露要服务于这一目标,应确定为哪些利益相关者、提供哪些碳活动的相关信息。本文主要对几大国际组织的代表性观点加以总结和分析(见表1)。
对上述五类组织机构所界定的碳信息披露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制定者由于其成立背景和碳信息披露目标导向不同,披露内容各有侧重。气候披露准则理事会和气候风险披露倡议侧重于碳风险信息的披露,关注气候变化给企业经营与财务可能带来的风险,强调企业经营的环境适应性;普华永道会计公司与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则侧重于披露企业的碳排放量及其产生的影响,其目标导向是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碳披露项目的目标导向则是基于
18
表1
组织名称
国际组织碳信息披露内容描述
成立背景及目的
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14个组织
碳信息披露内容描述
a.过去、现在和预计的碳排放量总体状况;b.气候风险与排放管理战略分析、公司治理安排;c.评估气温上升的直接风险:如海平面上升、恶劣天气的增加等;d.与碳排放管制有关的风险分析:预计将给企业带来重大影响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趋势、事件及不确定性;估计碳排放法规等的潜在影响;企业碳成本的估计数据。
a.气候变化的战略分析:管理层在制定战略决策时是否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影响;b.气候变化的监管风险:对当前及预期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经营与财务方面的管制政策分析;c.气候变化有形风险:对现有或潜在、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有形风险进行整体性定性描述;d.碳排放信息:报告期内、组织边界内的碳排放量信息。
a.管理层评论:企业提供碳信息报告的目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目标与措施及公司治理安排;气候变化及碳交易对财务与经营的影响;碳减排业绩;b.企业碳排放报表;c.企业碳排放报表附注:碳排放报告政策;子排放源的碳排放量、各业务区域碳排放量资料;合并分立对碳排放的影响;d.第三方鉴证报告。
a.战略及概况:企业总体概况、战略及分析、治理机制、管理当局的承诺、利益相关方参与管理等;b.管理方针:提供企业如何处理各类特定议题的背景资料,以利于了解企业在经营等各方面所做的努力;c.绩效指标:具体分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披露企业直接与间接碳排放总量、减碳措施及效果。
a.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机遇、风险及应对战略;b.气候变化方面的治理;c.温室气体排放管理;d.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
气候风险披露倡议
(CRDI①)
于2005年共同发起成立,目的是使企业能更好地披露由于气候变化所引起的风险。
世界经济论坛2007年成立的下属
气候披露准则理事会
(CDSB②)
机构,倡导通过建立一个全球企业的气候变化报告框架,促进和加强主流报告中气候变化相关信息的披露。
作为全球四大之一的PWC,着眼
普华永道会计公司
(PWC③)
于未来业务发展需要,独立提供了全球第一份服务于企业碳信息披露的范例。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④)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由美国NGO组织环境负责经济体联盟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议成立的,其目的是为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一个共同框架。
由385家机构投资者自发成立,主要为企业管理层和投资者提供气候变化方面的决策信息。
碳信息披露项目
(CDP⑤)
投资者保护的角度强调碳减排治理和碳风险管理。
(二)中国企业碳信息披露内容界定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国情,企业经营会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和碳管制的影响,公众权利意识和环保诉
表2
碳信息利益相关者政府及监管部门企业管理者
求也不断增强,中央政府更是力主低碳发展战略。因此,立足于碳信息披露的决策有用性目标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我国的碳信息利益相关者及其信息需求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表2所示。
碳信息利益相关者及其信息需求分析
碳信息需求内容描述
企业碳排放量及碳交易的相关信息
企业面临的碳风险及应对风险的战略安排、企业碳排放量及碳交易状况、碳减排成本及减排绩效、碳交易损益及碳信息的审计鉴证等
碳风险对债务人偿债能力的影响,碳减排成本、碳排放交易的损益情况等
企业面临的碳风险、碳活动对企业经营的财务及社会影响、碳审计鉴证等
企业碳排放量、碳减排措施与绩效等
需求目的
制定低碳发展内政外交政策的依据降低碳管制风险、制定低碳战略、进行低碳管理决策的依据投融资决策的依据
降低经营风险、拓展业务范围在消费市场、资本市场做出消费、投资决策的依据
投资者和债权人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消费者、消费者保护组织及社会公众
①②③④⑤
资料来源于www.unepfi.org/fileadmin/documents/using_framework
资料来源于www.cdsb.net/ccrf/ClimateChangeReportingFramework(Edition1.1)
资料来源于www.pwc.com/gx/en/sustainability/publications/carbon-disclosure-project/downloads.jhtml.资料来源于www.globalreporting.org/resourcelibrary/G3.1-Sustainability-Reporting-Guidelines资料来源于www.cdproject.net/en-US/Results/Pages/All-Investor-Reports.aspx
19
不同的碳信息需求者具有不同的经济、社会利益诉求,导致碳信息需求内涵不同。基于威勒(Wheeler,1998)对利益关系者的社会性维度分类法,碳信息需求者可分为主要和次要社会性利益关系方。主要社会性利益关系方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政府部门等,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对其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利益影响。企业未来发展取决于战略导向,而企业的经营状况则主要受经营策略及经营环境的影响。因此主要社会性利益关系方会关注:企业是否针对碳排放制定了相关战略、气候变化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及企业内部生产运营的影响、企业碳减排及碳交易的具体信息、碳减排及碳交易对企业财务数据影响的信息、企业减排绩效考核信息、对企业碳披露的审计鉴证信息等。次要社会性利益关系方包括消费者、社会公众等,他们对碳信息的需要主要是基于生态保护和生存环境的社会公益目标,其信息需求内容较为简单,如企业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排碳量;碳排放产生了或将产生什么影响;企业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碳减排措施及成效等。
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任务较重,碳排放量较多,企业进行碳信息披露不仅要满足现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需求,还要兼顾碳信息披露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参照国际组织所界定的碳信息披露内容,结合我国低碳经济的政策基调,认为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①企业碳排放有关的风险、机遇及应对战略与方针政策;②企业碳排放量;③企业实施的碳减排举措与绩效;④企业碳交易;⑤碳信息审计鉴证;⑥其他相关碳信息。此种安排,能比较全面、综合的反映碳排放相关信息,满足不同碳信息需求者的需要,提高决策者评估未来收益的预测能力。经过审计鉴证的碳信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碳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披露内容中重点关注了企业碳排放战略、碳排放情况、碳减排举措和绩效等,能促使企业逐步减少碳排放量,提升低碳竞争力,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绩效和社会责任感。
指数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构建指数对信息披露水平做出评价。指数构建的过程如下:一是将信息披露分为大的类别;二是确定大类所涵盖的小类;三是把每个小类分为定量和定性描述,并对两者分别进行赋值;最后将各小类的定量描述和定性描述的得分加总,该总分即为信息披露的得分。
内容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公司已公开的各类报告或文件进行分析,确定每一特定项目的分值或数值,从而对信息披露做出总的评价。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广泛运用于大样本研究;二是一旦确定了评分的特定项目后,其余的过程就相当客观(李正,2007)。但其缺点是,确定信息披露的各项目时具有主观性。广义的内容分析法其实包括指数法,因为指数法也要对报告或文件的内容进行分析。
(二)本文所采用的碳信息披露计量方法———指数法指数法在我国被充分肯定,也普遍使用(李正和向锐,2007;沈洪涛,2007;陈文婕,2010),该方法评价既较为客观,而且也适用于大样本研究。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低碳决策有用性目标,分析了年报中的碳信息内容,通过构建碳信息披露指数,从碳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可比性、客观性、相关性等质量要求层面对企业碳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予以分析和评价。
在对披露数量进行评分时,本文将年报中与碳信息自愿披露六项内容有关的行数作为得分值。在对披露质量进行评分时,借鉴FreedmanandStagliano(1992)、DarrellandSchwartz(1997)、沈洪涛(2011)等的方法,结合我国上,分市公司碳信息自愿性披露情况,采用“三值打分法”别从三个维度对碳信息质量予以评价。三值是指未披露、简单披露、详细披露三种情况,三个维度是指显著性、量化性、时间性。赋值标准如下,(1)显著性:将年报分为财务部分和非财务部分,若碳信息披露位置在年报的财务部分,赋值2分;若披露位置在非财务部分,赋值1分;若碳信息既在财务部分又在非财务部分予以披露,赋值3分。(2)量化性:定性的文字性叙述,赋值1分;数量化而非货币化信息的定量描述,赋值2分;货币化碳信息,赋值3分。(3)时间性:针对当前,赋值1分;针对未来,赋值2分;针对现在与过去的对比披露,赋值3分。披露位置的显著性反映了碳信息的可理解性和易接受性,披露方式是否量化反映了碳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和客观性,披露时间针对的是过去、现在或未来,反映了碳信息的相关性。碳信息披露质量最后得分为三个维度得分的总和。评分时先确定碳信息披露内容属于六项中的哪一项,然后对各项披露内容从三个维度分别打分,最后将六大项内容的得分加总,得出公司碳信息披露质量评价,其得分范围为【0-54】分。此外,对碳信息披露指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以解决不同性质数据的可比性问题。
三、中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的计量方法
(一)信息披露计量方法的文献回顾
碳信息披露计量方法,少有文献论述。但是从已有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计量方法的文献来看,常用的方法包括声誉评分法、指数法、内容分析法等。
声誉评分法是运用发放问卷的形式向被调查人了解对不同企业的评价,被调查者要对设定好的各个指标进行评分,各指标的总得分即为该企业的声誉分值(辛杰,2008)。其缺点在于:一是被调查者要对样本公司的情况很了解,但这又受到公司规模、品牌及被调查者的个人经历等条件限制;甚至会因为被调查者的主观因素,导致不同调查者对同一公司的声誉给出完全不同的评分;二是在对被调查者发放问卷时,问卷若太长会影响问卷的质量,因此一次最多只能对40家公司做出声誉评分。从而限制了此方法在大样本中的使用。
四、中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缺乏强制性的披露规范,现有的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均属自愿性披露,信息散落在年报的各个部
20
分,如未来发展展望、董事会致辞、社会责任或环境信息披露中等,披露结构散乱,口径不一。
(一)样本构成
本文以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年报中(来自巨潮资讯网)摘录碳信息,据以对我国上市公司碳
表3
样本所属行业农林牧副渔采掘业制造业水电煤气供应
建筑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信息技术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社会服务业传播与文化产业
综合类合计
沪市该行业总数
213350648285647673167251437980
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在全部2401家上市公司中,844家样本公司年报未进行碳信息披露,占比35.03%,另1557家公司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碳信息披露。提供碳信息自愿性披露的样本公司行业分布见表3(以2001年证监会CSRC为依据)。
全样本构成
深市该行业总数
26239472523241405810585116201421
沪市披露碳信息的该行业公司数(比例)
11(55%)33(100%)421(83.20%)42(87.5%)23(82.14%)42(75%)23(48.94%)31(46.27%)20(64.52%)42(62.69%)14(56%)9(64.29%)24(64.86%)735(75.08%)
深市披露碳信息的该行业公司数(比例)
12(46.15%)15(65.22%)597(63.04%)22(88%)17(73.91%)13(54.17%)35(25%)31(53.45%)2(20%)39(67.24%)24(47.06%)2(12.5%)13(65%)822(57.85%)
从表3可知,深市上市公司数量多于沪市,而制造业在全部深市上市公司中占2/3强,以制造业为主的深市中,进行碳信息自愿性披露的公司绝对量高于沪市。但从碳信息披露比例的相对量来看,沪市披露比例为75.08%,高于深市的57.85%。
(二)样本公司碳信息自愿性披露指数的评定及信度分析
1.样本公司碳信息自愿性披露指数的评定
为实现大样本条件下碳信息自愿性披露指数的评定,本文采用人工评分和机器评分相结合的处理方式。首先进行小样本人工操作,然后用机器算法模拟人工操作过程,进行大样本机器评分。
人工操作过程:在深沪两市随机各抽取12%的样本,从其年报中搜集碳信息资料,由2人各自独立完成评分,然后再相互核对数据的一致性;对于评分差异,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整个人工操作中评定了299家公司的碳信息披露。经过此番人工操作后,确定了碳信息在年报中披露的位置、碳信息的表现形式及关键词,为下一步大样本机器操作奠定了基础,也为碳信息披露指数的信度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
机器操作过程:第一步,设定“CDM、低碳、CO2、标准煤、碳排放”等19个一级关键词,对年报进行搜索。第二步,以句号和分号作为语句摘取的分隔符,以换行符和数
字作为分隔标识,运用二级关键词摘取“碳信息披露”相关语句。第三步,对碳信息相关语句进行分类判决。第四步,搜索第三级关键词,识别量化及货币化信息,时间性指向信息;运用语义识别技术对其量化特性和时间性进行评分。最后,对机器评分异常值进行筛查,通过人工检查进行修正。
2.样本公司碳信息自愿性披露指数的信度分析为了评估机器评分的可信度,需要比较随机抽取的299家样本人工和机器评分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将评分值按照样本序号排列,得到人工和机器评分两个随机序列,采用序列相关系数指标可以给出两种评分方法的无偏一致性程度。
η=
∑(X(n)
[∑(X(n)
-X)(Y(n)-Y)
—
2
——
-X)
∑(Y(n)-Y)
—
2
]1/2
;
—
Y(n)为手工和机器评分序列,X和Y为样其中X(n)、
n为样本序号。分别根据质量分值、数量分值以及本均值,
质量与数量分值和三方面进行评分一致性检验。图1-3给
出了机器评分与人工评分三方面分值的一致性情况。参见图2,数量评分的差异主要出现在较大机器分值对应的样本,因此通过对较大的机器分值进行人工审查校正可以改善机器评分的可信度。
,“数量与质量”机器分值与人工分值的相如图3示关性为0.89。为了进一步改善机器评分的可信度,需要对
较大分值的机器评分进行人工修正。步骤如下:在电脑摘录的碳信息相关文本基础上,设定一个分值门限(60分),
—
21
得到需调整的样本数为8,通过检查文本,删除碳信息无关文本,重新让电脑评分。修正后再次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总相关系数为0.92,如图4所示,表明信度一致性良好。信度分析结果说明对上市公司碳信息自愿性披露的机器评分较为可靠,与人工评分方法具有高度一致性。
描述性统计(剔除了碳信息披露指数为0的样本)。表4中,全样本碳信息自愿性披露总指数最大值为9.7868,最小值为-1.802,平均值为1.28e-08,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自愿性披露总体水平偏低。
从三个样本总指数均值来看,沪市总指数均值要高于深市及总样本均值,表明沪市碳信息自愿性披露水平优于深市。而从三个样本的质量指数来看,也是沪市质量指数的均值要高于深市及全样本质量指数;且沪市样本质量指数的标准差小于深市样本和全样本的标准差,说明沪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质量间的“贫富差”要好于深市样本和全样本。再从数量指数来看,深市数量指数均值要高于沪市及全样本数量指数,说明深市公司碳信息自愿性披露数量要多于沪市公司;但其标准差高于沪市及全样本数量指数的标准差,说明
图1质量分值比较深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数量参差不齐,差异性较大。
表4
上市公司碳信息自愿性披露
指数描述性统计
类目全样本总指数全样本质量指数全样本数量指数沪市总指数
最大值9.78683.86457.18379.7868
最小值-1.8021-1.1618-0.6402-1.8021-1.1618-0.6402-1.8021-1.1618-0.6402
均值1.28e-086.05e-09-3.08e-090.02690.0611-0.0341-0.0224-0.05070.0283
标准差1.8710111.75120.98740.87821.96541.00801.0904
图2数量分值比较
沪市样本质量指数3.4456沪市样本数量指数6.6421
深市总指数
8.6096
深市样本质量指数3.8645深市样本数量指数7.1837
2.上市公司碳信息自愿性披露内容的数量分析表5显示了碳信息六项披露内容在全样本及分样本中的具体披露数量及比例。可以看到,披露数量最多的项目
图3
数量质量总分值比较
,披露比例在三个样本中都高于是“碳减排举措及绩效”
80%。其原因可能在于我国已颁布《节约能源法》,上市公司将碳减排的节能举措及绩效在年报中予以披露。其次,,披露比披露较多的一项是“风险机遇及应对战略方针”例约60%,说明上市公司已经意识到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及我国经济战略转型等宏观经济形势对企业的影响。还有一,是指与碳信息相关,但不属于前五项内容的项“其他”
信息,披露比例较高,说明碳信息披露内容随意性较大,。“碳信息第三方各公司披露的碳信息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审计鉴证”项目的披露比例为0,说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
图4
修正后数量质量总分值比较
尚未开展碳信息披露审计。
3.碳信息披露指数的行业差异分析(1)碳信息披露数量行业间差异
表6列示了碳信息披露数量行业间差异。从沪市样本来看,碳信息披露数量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和水电煤气供
(三)碳信息自愿性披露指数描述性统计1.碳信息自愿性披露指数均值分析
表4是碳信息自愿性披露指数全样本及深沪分样本的
22
应业,而批发零售业、传播与文化产业是披露最少的行业(大多数企业碳信息披露指数得分较低,指数的众数低于均值,标准化处理后会出现负数)。从深市样本来看,碳信息披露数量最多的两个行业是建筑业、水电煤气供应,披露最少的行业是传播与文化产业、金融保险业。从全样本
表5
披露内容
风险机遇及应对战略方针
碳排放量碳减排举措及绩效参与碳交易信息碳信息第三方审计鉴证
其他项
来看,披露数量最多的两个行业是水电煤气供应业及建筑业,而批发零售业、传播与文化产业是披露最少的行业。由此,可以认为碳信息披露数量的行业分布中,披露数量较多的是制造业、建筑业、水电煤气供应业;而披露数量较少的行业是批发零售业、传播与文化产业。
上市公司碳信息自愿性披露内容的数量分析
全样本披露该项内容的公司数(比例)918(58.96%)100(6.42%)1271(81.63%)36(2.31%)0(0%)958(61.53%)
沪市样本披露该项内容的公司数(比例)
423(57.55%)51(6.94%)603(82.04%)19(2.59%)0(0%)476(64.76%)
深市样本披露该项内容的公司数(比例)
495(60.22%)49(5.96%)668(81.27%)17(2.07%)
0(0)482(58.64%)
表6
行业农林牧副渔采掘业制造业水电煤气供应
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信息技术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行业社会服务业传播文化业综合类各行业均值
上市公司碳信息自愿性披露数量描述性统计
沪市样本值域[-0.64-0.98][-0.58-3.03][-0.64-6.64][-0.64-2.67][-0.64-1.65][-0.64-1.82][-0.64-4.11][-0.64-0.80][-0.64-1.29][-0.64-6.34][-0.64-1.35][-0.64-1.04][-0.64-1.29][-0.64-6.64]
均值-0.36450.18040.94510.5961-0.1106-0.2768-0.2696-0.5310-0.3144-0.2274-0.2400-0.4236-0.1719-0.0341
值域[-0.64-4.83][-0.64-2.67][-0.64-7.18][-0.64-5.50][-0.64-5.31][-0.64-0.16][-0.64-5.32][-0.64-1.77][-0.64--0.33][-0.64-1.16][-0.64-3.21][-0.64--0.39][-0.64-3.21][-0.64-7.18]
深市样本
均值-0.03170.14550.12350.75120.9245-0.4838-0.3316-0.4597-0.5951-0.4174-0.0900-0.58870.04180.0283
值域[-0.64-4.84][-0.64-3.03][-0.64-7.18][-0.64-5.50][-0.64-5.14][-0.64-1.83][-0.64-5.32][-0.64-1.77][-0.64-1.29][-0.64-6.34][-0.64-3.21][-0.64-1.04][-0.64-3.21][-0.64-7.18]
全样本
均值-0.20270.16810.11210.65070.3620-0.3343-0.3092-0.4977-0.3751-0.3224-0.1445-0.4761-0.0950-3.08e-09
(2)碳信息披露质量行业间差异
表7是碳信息披露质量的情况分析,表中各项均值为行业内有碳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六项披露内容在三个维度。表7显示,沪市、深市的质量得分均值,值域为【1-3】
0.19-0.87]、[0.05-0.97]波样本公司显著性得分在[
动,说明多数公司的碳信息是在年报中非财务部分披露的,容易被阅读者忽略。沪市、深市样本公司量化性因素0.19-0.88]、[0.10-1.02]波动,说明多数得分在[
公司披露的碳信息主要是文字性描述,可比性和客观性不足。沪市、深市样本公司时间性因素得分在[0.12-
0.64]、[0.05-0.73]波动,说明多数公司披露的是当前的碳信息内容,缺乏不同时间维度的对比信息,相关性不强。
由表7可知,碳信息披露质量具有明显的行业差异。深沪分样本中,水电煤气供应业碳信息披露质量得分在三个维度上均为最高分,说明该行业碳信息披露质量情况最好。从深沪两市各行业碳信息披露质量三个维度的均值来看,沪市碳信息披露质量得分在显著性、量化性、时间性维度上的均值都要高于深市均值,说明沪市碳信息披露质量水平要高于深市。此结论与表4一致。
23
综合表6和表7,深市碳信息披露数量总体上高于沪市,而沪市碳信息披露质量总体上优于深市。可见我国上
表7
行业农林牧副渔采掘业制造业水电煤气供应
建筑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信息技术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行业社会服务业传播与文化产业
综合类各行业均值
市公司在碳信息披露中明显存在披露数量与质量不对称的特点。
上市公司碳信息自愿性披露内容的质量分析
沪市样本均值
显著性0.340.760.620.870.650.390.260.190.290.380.420.260.530.53
量化性0.360.820.640.880.690.410.260.190.380.380.430.240.550.55
时间性0.240.550.440.640.450.290.190.120.290.220.330.180.400.38
显著性0.470.660.520.970.630.280.240.220.060.280.380.050.520.47
深市样本均值量化性0.460.620.561.020.650.310.240.210.100.280.410.100.570.50
时间性0.330.400.400.730.470.180.150.170.060.180.290.050.400.36
五、结论及启示
本文从碳信息披露目标这一视角出发,基于决策有用性理论,界定了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六项内容,并运用指数法构建碳信息披露指数,分析了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年报,发现我国企业的碳信息披露呈现如下特征:(1)结构散乱,碳信息分散在年报的各个部位;(2)披露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化的信息相对不足。碳排放量信息披露以间接披露为主,除少数企业如青岛啤酒等外,很少有企业直接报告碳减排量;(3)碳信息披露的行业间差异较大;(4)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尚未引入第三方的审计或鉴定,碳信息披露的主观随意性较大。
面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自愿性披露现状,政府应逐步加强碳信息披露准则和制度的建设,力争早日颁布可操作的碳信息披露规范,充分发挥碳信息披露制度的资源配置功能。政府还应进一步强化对碳信息披露的审计鉴证和监管职能,从而保障碳信息的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助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会计研究,3:9~16
沈洪涛.2011.绿色金融政策、公司治理与企业环境
——以502家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例.财贸研信息披露—
究,5:131~139
5:3~8王爱国.2012.我的碳会计观.会计研究,
吴联生.1998.会计研究起点理论述评.会计研究,10:16~23
辛杰.2008.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与表现评价.山东社会科学,11:83~86
杨淑娥,王爱芳.2000.论财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及体系构建.当代经济科学,3:80~83
Dhaliwal,D.S.,O.Z.Li,A.Tsang,andY.G.Yang.2011.VoluntaryNonfinancialDisclosureandtheCostofEquityCapital:TheInitiation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Reporting.TheAccountingReview,86(1):59~100
Freedman,M.,andA.J.Stagliano.1992.EuropeanUnification,AccountingHarmonization,andSocialDisclo-sures.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Accounting,27(2):112~122
主要参考文献
陈文婕.2010.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财经理论与实践,4:96~100
李正,向锐.2007.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会计研究,7:3~11
沈洪涛.2007.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Walden,W.D.,andB.N.Schwartz.1997.Environ-mentalDisclosuresandPublicPolicyPressure.JournalofAc-countingandPublicPolicy,16(2):125~154
Wheeler,D.,andS.Maria.1998.IncludingtheStake-holders:TheBusinessCase.LongRangePlan,31(2):201~210
24
AbstractsofMainPapers
CanNewPresentationFormatProposedbyIASBEliminatetheCounter-intuitionEffectandInvestmentJudgmentBiases?———AnExperimentalEvidenceBasedonIndividualInvestors
ZhangLixia&ZhangJixun
Thefairvaluechangeattributabletochangesinentities'creditriskhasthecounter-intuitiveincomestatementeffectwhenliabilitiesaremeasuredatfair
value.Thefinancialinformationusersareapttobemisledbythiscounter-intuitiveeffect.Tochangethissituation,IASBproposednewpresentationformatinitsexposuredraft.Thispaperanalysesandinvestigatestheefficacyofthenewformatbyemployingexperimentalmethod.Theresearchresultsshowthatthenewformatcaneliminateindividualinvestors'judgmentbiasesandthecounter-intuitioneffectonthem.Thefurtherresearchindicatestheindividualinvestors'invest-mentjudgmentprocess,withinvestors'compositeappraisementfortheentities'managementsandP/Ejudgmentactingasmediatingvariables.
TheDilemmaandOutletofValueRelevance:BasedontheThoughtsofInvestor'sBeliefs
WangZhi&LiuMinghui
Thetraditionalstudiesofvaluerelevanceusuallytakeaccountingdataandequitymarketvalueofthelinearrelationshipbetweenthecausalityasde-terminedbasedon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Throughthecomparisonoftraditionalfinanceandbehavioralfinance,thisarticlereviewsexistingliteraturefromperspectiveofinvestor'sbeliefs,deeplyanalyzesthelogicofthedefectsofcorrelationvalueandtheconsequentlackofestablishingguidanceforac-countingstandards,andresearchconclusionswhicharecontradictoryfrommostoftheliteratureandhardlyexplainedbythetraditionaltheory.Thearticleputsforwardthevaluecorrelationstudiesanddevelopsthedirectionoffuture.
StudyonContentDefinition,MeasureMethodsandStatusof
CarbonInformationDisclosureinChineseEnterprises
ChenHuaetal.
Atpresent,Chineseenterprisesvoluntarycarbondisclosureisstillinitsinfancy.Howtoregulateandimprovethecarboninformationdisclosure,isofgreatsignificancenotonlyfor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low-carboneconomy,butalsoforimprovingtherelevanceofinformationindecision-makingtopromoteoptimalallocationofresources.Basedontheliteraturereviewandthetheoreticalanalysis,fromtheperspectiveofcarbondisclosuregoal,wedefinedthedetailtypesofcontentsaboutcarboninformationdisclosure.Thenweconstructedthecarboninformationdisclosureindex,byusingtheindicesto2011annualreportofA-sharelistedcompaniesinShanghaiandShenzhenSecurityExchange,wefoundChineseenterprises'carbondis-closurescattered,industrystructurequitedifferentcharacteristics,quantityinformationandqualityinformationasymmetry.
EvolutionofBudgetInstitutions,NetworkEnvironmentandTransmission
MechanismofGovernmentFinancialInformation
——BasedontheCaseofOpeningThreePublicExpendituresofMinistryofCommerce—
ZhangQietal.
Themacroinstitutionalenvironmentwillaffectthearrangementofaccountingsystem.Thedevelopmentofaccountingregulationincapitalmarketprovesthatthemacroinstitutionalenvironmentcouldaffectthearrangementofaccountingsysteminenterprisesbychangingthemechanismofsupplyanddemandoffinancialinformationincapitalmarket.Inpublicfield,existingresearchesfindthatmacroinstitutionalenvironmentcouldaffectthearrange-mentofaccountingsystemingovernment.However,howdoesthemacroinstitutionalenvironmentchangethemechanismofsupplyanddemandoffinan-cialinformationofgovernment?Itisworthresearching.ThispaperexplainthetransmissionmechanismofgovernmentalfinancialinformationandhowtoguidethedemandoffinancialinformationofgovernmentbasedonthecaseofopeningthreepublicexpendituresofMinistryofCommercein2011.Andwefindthatcultivatingtheprofessionalinformationintermediarywiththebackgroundoffinancialknowledgeisgoodforchangingthemechanismofsupplyanddemandoffinancialinformationofgovernmentanddevelopingthearrangementofgovernmentalaccountingsystem.
Cross-listing,BondingMechanismandExpenseStickinessofChineseCompanies
CuiXuegang&XuJinliang
Thecross-listingisaccompaniedbyalotofresearchconcernedabouttheenterprise'smotivation,amongwhichbondinghypothesisisthefocusofthetheme.Selectingtheexpensestickinessasanentrypoint,thispaperexaminesthecross-listing'simpactonexpensestickinessofChineseenterprises,tryingtoprovideevidenceofthebondingmechanism'svalidity.ResultsshowthattheexpensestickinesslevelofAH-shareenterprisesi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A-sharematchedenterprises.Theexpensestickinesslevelinthreeyearspostcross-listingi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inthreeyearsbeforethelisting.TheexpensestickinessofAH-shareCentralState-ownedenterprisesdecreasesmoresignificantly.
Executives'EarningsManagementBehavioursintheImplementationofEquityIncentive
——FromPerspectiveofPerformanceEvaluationforOptionExercise—
XiaoShufangetal.
Weinvestigatedexecutives'earningsmanagementbehavioursintheimplementationofequityincentiveprogramsfromperspectiveofperformanceeval-uationforoptionexercise.Wefoundthatnotonlythestandardsofperformanceevaluationthatweresetinequityincentiveprogramsweresignificantlylow-er,butalsotheperformancesinthebaseperiod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elevelsofhistoricalperformances.Thelowerperformancesinthebasepe-riodwerecausedbyexecutives'earningsmanagementthrough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Itthereforereducedthedifficultytoachievetheperformancesfor
optionexercise.Thestudyalsofoundthattheproportionofequityincentiveandthemanagerialpowerwerepositivelycorrelatedwiththelevelsofearningsmanagement.
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