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坡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看下面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 莫随鸿雁南飞
问:该对联写的是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 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五、研习课文 上阕:
1、 \"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意思是,千古江山,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绩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仲谋是孙权的字,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保卫了家园。
“英雄难觅孙仲谋处”是倒装,辛弃疾以 \"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1
苏教版第二册教案 浦培根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总”,都。\" 舞谢歌台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
这几句突出萧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词人慨叹眼前之景象,表达了他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
2、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意思是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坚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斜阳”,根据意境当指夕阳;“人道”,暗含人们对英雄的怀念;“金戈铁马”,借代,突出其精锐;“万里”,指万里中原;“如虎”,比喻其气势的雄壮、猛烈。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3、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4、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表达什么心愿?
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5、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6、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 表达作者向往英雄业绩,期望恢复中原,讥讽苟安求和。
下阕:
1、第一层: \" 元嘉草草 \" 句。意思是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张皇失色。
\"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宋文帝战败时有 \" 北顾涕交流 \" 的诗句。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草草”,准备之仓促,行动之轻率;“封狼居胥”,好大喜功,盲目自信;“仓皇北顾”,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赢得”,就是“落得”,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2、“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3、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借讽刺刘义隆,批评南宋张浚盲目出兵遭兵败之事,进而告戒韩侂胄不可忘了历史的教训,不可草率出兵,可事后韩侂胄不听劝告,草率出兵,结果一败涂地。
4、第二层。 \"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 意思是说往事真不堪回首,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祠下,香烟缭绕,充满遗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
\" 四十三年 \"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
2
苏教版第二册教案 浦培根
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烽火扬州路”是倒装句;“路”原是宋代所设的行政区域,这里指扬州一带。
\" 佛狸洞下 \"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 佛狸调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可堪”,哪堪。
林升的《题临安邸》就这样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5、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红火两个场景放在一起,是用了什么手法?其意图是什么?
这是一组鲜明的对比,一方面作者牢记民族的灾难,一方面看到那里的人们也安于现状;这样就突出地表明,人们已忘了国耻,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出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深沉的悲哀、忧虑,对南宋王朝的不满。
7、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意思是说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8、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最后一句充分地表现出辛词“豪放悲壮”的风格特色。
总结。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强烈地抒发出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深沉的悲哀、忧虑,对南宋王朝的不满,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六、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1.分析研讨用孙权典。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分析研讨用刘裕典。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4.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今昔对照,以事警世 5.分析研讨用廉颇典。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
3
苏教版第二册教案 浦培根
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孙权、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 颇
仰慕英雄 慨叹难觅 报国抱负 讽刺朝廷
借古讽今 批评告诫 今昔对照 隐忧愤懑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豪迈激越 深沉悲壮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