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巴特比一个加尔文教的悲剧英雄

巴特比一个加尔文教的悲剧英雄

来源:世旅网
巴特比:一个加尔文教的悲剧英雄

朱友成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要: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赫尔曼

麦尔

《誊写员巴特比》的主人公巴特比受雇于纽约华尔街一家律师事务所.他的工作是抄写法律文书。起初的几天,他一声不响地工作着。那种孜孜不倦的精神令老律师相当满意。三天后,老律师要他校对抄件时,他却回答:“我不愿意”,【1]声音非常温和。态度很坚决。老律师

维尔的短篇小说《誊写员巴特比》的主人公巴特比这一

孤独的人物形象。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分析.旨在论证巴特比是个加尔文教的悲剧英雄。巴特比始终如一地坚守着他的“不愿意”.表现了一

个加尔文教信徒对自己信仰的执着;但又终因与时代

的格格不入而被淘汰。可以说,巴特比是麦尔维尔的自我投影.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一个自我。

关键词:巴特比

加尔文

不知所措,他开始注意这位有点另类的誊写员了。无论老律师怎样和他理论,同事们怎样地不满,他总是那_句不紧不慢的:“我不愿意”。他后来彻底放弃了抄写。只是整天站在窗旁.面对着那堵无窗的高墙出神发愣。

巴特比身体没病,有谋生的手段,能自食其力,却

不愿工作;老律师想让他回到常规上的努力都付诸东流;给他钱,要他离开,他又不愿离开。他只是每天躲在化,克莱德的父母仍旧在街上唱赞美诗和布道,作者在文章的开篇和结尾描述了相似的画面。从空间上看,故事发

十九世纪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短篇小说

把美国的年轻一代引向了犯罪的道路。

文章中的另一个鲜明的对比是贫富生活之间的对比。文章中是这样描写穷人生活的:他们(格里菲思一

生在许多个城市——几乎涵盖了整个美国。比如中部的

堪萨斯州。东部的纽约和西部的旧金山。时间和空间两方

家)没有好衣服穿,住的地方简陋不堪,有时候他们甚

至连饭都吃不饱,他们还得四处搬家做宗教工作,以维

面的描写都有力地证明了克莱德的悲剧在美国社会里随

时随地都会发生,美国陷入漫无止境的悲剧时期。德莱塞

持一家人的生计。然而.富人的生活却与此大相径庭。

比如作者对克莱德的伯父家的描写:“绿树成荫,曲径通幽,花坛新近才整理过。\"“后面有一个大汽车房,迎面的左边有一个大喷泉,喷泉中央.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只天鹅。”“右边有一只铁铸的公鹿。几只铁铸的狗在追赶它。”“汽车房前停着他的汽车。汽车房敞着的那扇门

通过细腻的人物心理的刻画和巧妙的时间和空间的设

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国社会的真实现状。

这是美国20世纪早期的真实画面.那时的美国有

着这样的“都市风景”——贫富之间的天壤之别。美丽

与肮脏.占主导的个人自我满足和一个个被打碎的悲

那边。还望得见另外一辆汽车。”如此悬殊的贫富差距正是克莱德犯罪的动机.它把克菜德一步步地引向了

悲剧人生.而美国社会正是这一出悲剧的制造者。

三、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和对时间与空间的描写

剧梦想。德莱塞用讽刺手法这把解剖刀,给了我们一个对“美国梦”的全新认识——实际上是美国梦魇.这个

梦魇包含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堕落。社会的毁灭。这个社会里.人已非人。这篇文章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的真实面目:贫富之间的差距是如此悬殊.以至人们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信条。资本主义社会体制是罪恶的。它是极端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混合物。也正是如此腐朽的资

在书中.德莱塞只花了少许笔墨来表达人物性格上

的冲突.却注重于描写克莱德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以及由此所给他的内心世界带来的冲撞,特别是当克莱德到了

一个新的环境或者面对一个陌生的场面时。同时,德莱塞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来强调克莱德内心世界的变化。例

妻nX,-J\"克莱德在决定谋杀罗伯塔之前的内心描写就非常扣人心弦。当时,克莱德内心世界里的恐惧、犹豫、罪恶感等各种各样的情绪在激烈地斗争着,然而。他内心的阴暗面却一次次地告诉他“去大卑顿湖吧”.“不要害怕”,“如果

本主义生活方式导致了追求享乐的如克莱德一样的年

轻一代走向了死亡。而这也是小说的主旨。

参考文献:

[1]西奥多德莱塞.美国悲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1992.

[2]许汝祉译.美国的悲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3]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虞建华等.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杜.2005.

必要,可以轻轻打她一下——那样她将死得更容易些”,

最终,邪恶战胜了害怕和犹豫,悲剧发生了。通过这种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德莱塞把克莱德由环境所造就的自我毁灭过程一步一步合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克莱德并不是一个天生的罪犯,他的悲剧是由社会造成的。

另外,在时间的描写上,这个故事发生在持续的10年

间。在这10年里,克莱德由少年成长为青年.却也由一个纯洁的人变成了杀手,可是,美国社会形态却没有新的变

28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06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在读顶士)

办公室的角落里。对着墙神思恍惚,居然还把办公室当成自己的家。这真令人困惑:他为什么这么落落寡合,过着穷困潦倒、缺乏友爱而叉孤苦伶仃的生活?他的“我不愿意”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誊写员巴特比》发表于1853年,正值十九世纪中

期,乐观主义时代来临。美国经过独立革命后,随着西进运动的推进。墨西哥战争的胜利,加州淘金热的兴

起,整个社会显示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政治

上的稳定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社会和现代市

场制度开始建立.人们都普遍地在做着发财致富的美

国梦。这时期美国人的主流文化是物质性的,也就是

说,当谈及一个人的价值时,通常指的是物质价值。[z]/J、说《誊写员巴特比》就是发生在这样背景下的“一个华尔街的故事”.华尔街是美国的金融心脏,是资本主义

社会的缩影。[3】律师事务所是一个应运而生的新兴产业.律师作为社会的中坚,是时代不可抗拒的趋势。巴特比的一声“我不愿意”道出了他对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所主导的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反抗.也是对老律师所代表的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

抗争。然而,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宛如一堵厚重的墙,想撼动它谈何容易。巴特比的反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

悲剧性。

美国殖民地时代以来一直有两种理想(清教理想和扬基人理想)在冲突和对抗。前者以清教主义神学家

乔纳森爱德华兹为代表,他宣扬“绝对神权”说。他的著名的布道辞《愤怒上帝手中的罪人》充满了“人是堕落的”加尔文主义思想;后者以富兰克林为代表。他把

神权暂且抛在一边,去追求天赋的人权。用自己的智慧

造福于社会和人类。前者代表传统的理想主义,沉迷于静态的赎罪;而后者却注重动态的弥补,追求自我实现

与物质的成功。【.]

老律师和巴特比之间的冲突有着更深层次上宗

教方面的原因。老律师要巴特比离开律师事务所遭到

拒绝后,抽空查看了一点爱德华兹的《论意志》和普里

斯特利的《论必然性》。《论意志》论述了上帝的绝对权

威;普里斯特利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美国唯一神教的创始人之一.《论必然性》用神学论述了自然的规

律。老律师是想用这两个神学家分别诠释巴特比和他自己。

巴特比拒绝听从老律师理性的劝说.这就说明他

不相信人的理性.而相信上帝的荣耀和绝对权威。上帝

的圣谕规定了每个人的命运。人是不能靠他的德行和

善行获救的,这就是预定论。正因为这一极端没人性的教义,巴特比才感到空前的内心孤独.“痛苦的是他的

灵魂”。巴特比不接受老律师善意的帮助。说明他不相

信人性的善。而相信“人是天生堕落的”原罪说。老律师博爱精神来源于《新约》中那位富有人情味和同情心的

上帝,和巴特比心中的那位《旧约》中威严的上帝迥然

不同,他对老律师的冷漠、傲慢甚至蔑视的态度说明他把老律师看成了上帝的敌人,打上了永远被惩罚的标志,而他自己已蒙上帝的恩宠,成了上帝的选民。巴特

比一开始工作勤勤恳恳,体现了加尔文教教徒工作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这一信念,后来他宣布不再工作.

陷入苦思冥想,采取消极抵抗的态度,说明他相信作为

上帝王国的精神活动方式之一的冥想沉思便在严格意义上拥有了超越这一信念的地位。加尔文教的禁欲主义是他过着穷困潦倒、缺乏友爱而又孤苦伶仃的生活的原因。[5]

巴特比就像一个放射源。源源不断地放射出一种奇特的力量,影响周围人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他们突然发现巴特比变得不可抗拒,令他们恐惧不已。在巴特比罢工后不久,主任忧心忡忡地发现.“不知怎的。近日来我已经不自觉地把‘愿意’这个词儿使用在各种不完全恰当的场合了。想到我和这个誊写员的接触已经严重地影响到自己的思路,我不禁不寒而栗。”[1】火鸡和钳子也常把“愿意”这个词挂在嘴上。如果他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把老律师和他的职员们搞昏了头。就是把大家弄得语无伦次了。甚至情况愈发不妙.他发

现自己在巴特比面前变得懦弱了.泰然地让巴特比发

号施令。要他离开自己的事务所,并且乖乖地屈服于这个不可思议的文书的神威之下.尽管他满怀愤怒。仍然不能完全逃避这种威力。事实上,由于巴特比的

滞留不去。弄得来访的客户莫名其妙.损害了事务所

的声誉,否定老律师的权威。把整个事务所弄得死气沉沉.甚至还有可能占据事务所。老律师只好搬家逃离这个幽灵。

巴特比拒绝社会,拒绝人生的任何意义,使他在现实世界失去了家园,成了流浪汉。老律师在监狱里最后对他说:“看,上边是天,下边是草。”…自然界对人的思想具有健康滋补的作用,可以慰藉人的痛苦的灵魂。只要回归自然,接受它的影响,在精神上就可以成为完

人。那是在说,自然界不只是物质而已,它有生命,精神

充溢其中,它是上帝的外衣。这听起来像是超验主义的声音。而巴特比回答:“我知道我在什么地方。竹[11他拒绝了老律师的劝诫,自始至终都坚持了加尔文教的理想。

没有作丝毫退让。巴特比绝食死后,老律师轻声说,他

同国王大臣们一起长眠了。…好像他是一个贵族,不是尘世中的贵族。而是个精神贵族。一个加尔文教的精神贵族.一个加尔文教的悲剧英雄。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北美兴起了唯一神教运动.它反对正统加尔文教义,即原罪论、预定论和上帝选民论。他们宣称加尔文教义中那位愤怒的上帝与圣经中富有同情心的上帝形象完全不符,对上帝是否有不作解释而独断专行的特权提出挑战,并怀疑上帝是否有加罪于无辜者的权利。这种反叛从根本上说是伦理上的而不是神学上的。他们对理性的信念尤为强烈。唯一神教是一种人道主义宗教,它充满理性、道德.尊重个人,同时又富有深邃而温暖的社会同情心。以唯一

神教思想为其圭桌的超验主义认为世界和上帝同在一个统一体中,世间物自然具备内在的神性,人人都具

有内在的神性。人与人之间应当是平等的,他们与超灵

沟通的权利和可能性也是平等的,应受到同样的承认

和尊重。㈣

在新英格兰的神权政治时期,上帝的律法和约是原始材料十分缺乏,在故事的结尾要提到一点不翰

加尔文共同把持着当时的共同体.在1830年和

太明确的报道:巴特比原来在华盛顿的死信(dead1850年之间,约翰

加尔文终于被弃之不顾.新英格兰

lette璐)局工作过,麦尔维尔是个作家,a

manofletters。

完全按照上帝的意愿重新改造。…在时代潮流面前.他殚精竭虑所创作的《白鲸》和《皮埃尔》在读者群中

巴特比同老律师的对抗就显得苍白无力。对于巴特比反应冷淡。如果说作家的作品是他寄出去的信,那么,

来说,仿佛整个世界就是一座监狱,四周都是高墙。其

不为读者所接受的作品不就是死信吗?[91正如亚哈船实这世界本没有墙,那一堵堵墙是他自己竖立起来

长是作家麦尔维尔的一个自我一样。巴特比也是作家的。小说结尾老律师感叹:“啊,巴特比!啊。人性!”【I】麦尔维尔的一个自我。作者的岳父是一个法官,在作可谓是巴特比的悲剧英雄气质同老律师的人道主义

者的生活发生困难时。总是在经济上不断接济他。这精神对抗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作者对于这种对抗的茫使作者能潜心思考、写作。然而作者对他的岳父怀着

然困惑。

复杂而矛盾的心情。【10]这位法官。与小说中的老律师

很相似.这篇麦尔维尔的祖辈都是名门望族.他从小生长于一

1865小说有着很强烈的自传性。美国内战爆

发于1861—年期间。也是美国浪漫主义和现实

个严谨的加尔文教家庭环境.深受加尔文教教义的熏

主义的分水岭。《誊写员巴特比》这篇小说发表于1853

陶和影响。对上帝怀有根深蒂固的感情.宿命论在他的年.麦尔维尔正是生活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巴特比

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早年生活的不幸.霍桑成了一个穷途日暮的末路英雄。巴特比的死标志着的黑暗,莎士比亚的悲剧把这种宿命论发展为不可救美国文学史上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一个新时代即将药的悲观主义,巴特比的悲剧便是明证。霍桑和卡莱尔来Il缶。巴特比的悲剧,是作者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

的怀疑论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使他难以相信人道主义、的悲剧。

博爱精神:博爱是有限度的。老律师正是由于担心巴特

比一直住在事务所里,会占有他的办公室.才决定搬走

参考文献:

的,在利己主义面前博爱是多么软弱无力。有鉴于此。[1]陈新.英美名家短篇小说精品欣赏(上).中国对麦尔维尔与爱默生等人宣扬的超验主义存在着不可调外翻译出版公司。Bartlebythe

scrivener作品介绍与作品

和的矛盾。麦尔维尔在《霍桑和他的青苔》暗示说悲剧分析.

作家本人即是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站在高处承受着真[23王加丰,周旭东.美国历史与文化.浙江大学出

理的雷电.只是在将这雷电转化之后才通过他的艺术

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传导给少数出类拔萃的人物,至于对普通民众.他付出

[3]陈榕.“异者”与意识形态之墙——评赫曼

麦尔

的只有“对一切生灵的无限同情”。【8]卡莱尔的英雄史

维尔的《抄写员巴特比:一个华尔街的故事).解放军外

观。更为其英雄意识推波助澜。

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25卷。第5期.

麦尔维尔的早期作品都是依据某些史实和作者本[4]王玉明.绝对神权与天赋人权——爱德华兹与

人的海上经历而创作的,如《泰比》(Typee,1846)《奥穆》富兰克林的清教思想比较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Omoo,1847)和《雷德伯恩》(Redburn,1849),这些作品会科学版),2004年11月,第13卷。第6期.

由于浓郁的异域情调和生活气息。一经出版,便深受广[5]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生活

大读者的喜爱.也为作者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人。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12月.

作者本人就曾坦率承认:“写《雷德伯恩》和《白外[6]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一卷).上海外语教育套》都是为了挣几个钱花。”[61然而这不是作者愿意做的出版社.2000年5月.

事,他创作他的《玛迪》(Mardi,1849)以及《皮埃尔》[7]伯灵顿著.陈永国译.美国思想史.吉林人民出版(Pierre。1852)由于强烈的寓言性和哲学说教成分而招社。2002年12月.

致批评家的批评和读者的冷遇。《白鲸》是一部融戏剧、[8]埃默里

埃里奥特著.朱通伯等译.哥伦比亚美

冒险、哲理、研究于一体的宏篇巨制,但是出版后没有国文学史.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给他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他比梭罗更蔑视当代物质理年6月.

想”。[,]作家的创作是严肃的,他并没有一味地迎合读者

[9]彭建辉,王璞.赫尔曼

麦尔维尔短篇小说的叙

的需要.他的后期作品总是充满了晦涩的玄思,令普通

事特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5月第35卷第3期.

读者望而却步,以至于湮没无闻。从巴特比身上我们可[10]BARTIEBY——MELVILLE’SFATHER—IN—

以隐隐约约看到作家麦尔维尔的影子。

LAWbyRobertL.Gale.http://web.ku.edu——B田柚ebv—

小说一开始。老律师就交代说。巴特比的情况正

Melville’s

Fathe卜in-law—Mierosoft—Internet—E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