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点题组
(2014·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安娜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1.第⑥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 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解析 本题从周围人的角度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先是“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其次是“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再是“几个太太和孩子”“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其实他人的表现都是自然而又正常的,只是安娜的心理在作怪。对周围人的描写,侧面写出安娜受到打击后恍惚、敏感的心理。
(2014·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
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①,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锅边儿的伙计用一双长筷子搅两下,大笊篱把面捞出盛到海碗里。海碗里有牛骨高汤,入好面,撒几片芫荽、葱丝儿、带红根儿的嫩菠菜,浇上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绿、白,“啪哒”,放在了客人面前。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铁良呢,和街上的熟人聊了有一会儿了。 (节选自阿城《抻面》)
注 ①抻(chēn)面:用手把面团抻成面条。抻,拉长。
2.节选文字是如何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办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直接描写:①使用了一系列准确、生动的词语,如动词“揪”“和”“搓”“掐”“悠”“合”“抻”“甩”;数词的变化,如“八”变“十六”,再变“三十二”,再变“六十四”,再变“一百二十八”;拟声词“啪”。②使用了生动、恰当的比喻,如将抻好的面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闺女的辫子飞落”。这些描写手法的运用,写出了铁良抻面动作的娴熟、细致,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间接描写:主要从“客人”角度烘托。①“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②“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③“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运用比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应,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尊敬的阁下,父亲,恩人!”文官涅维拉齐莫夫在起草一封贺信,“祝您在这个复活节及未来的岁月中身体健康、吉祥如意,并祝阖府安康……”
灯里的煤油快要烧干,冒着黑烟,发出焦臭味。桌子上,在涅维拉齐莫夫写字的那只手旁边,一只迷途的蟑螂在慌张地跑来跑去。
“还得给他那个混蛋,再写点什么呢?”涅维拉齐莫夫这样思忖着,抬眼望着熏黑的天花板。这值班室让他感到像沙漠般荒凉,他不仅可怜起自己来,也可怜起那只蟑螂了……
“我值完班还能离开这里,可它却要一辈子在这里值班,”他伸着懒腰想道,“苦闷啊!” 看门人巴拉蒙已经不擦皮靴了……他一手拿着刷子,一手画着十字,站在通风小窗前听着……“打钟了,先生。”他对涅维拉齐莫夫小声说。
涅维拉齐莫夫把耳朵凑到小窗口,也倾听起来。复活节的钟声随同春天的清新空气,一齐从窗口涌进室内。各处的教堂钟声齐鸣,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辘辘作响。“人真多啊!”涅维拉齐莫夫看了看下面的街道,叹口气说,“有多少笑声和谈话声!只有我倒霉透了,这种日子还得在这里坐着。而且每年都是如此!”
“谁叫您拿人家的钱呢?要知道今天不该您值班,是扎斯杜波夫雇您当替身。别人都去玩乐了,您却在这里替人值班……这是贪财啊!”
“见鬼,这怎么叫贪财呢?统共才两个卢布,外加一条领带……是贫穷,而不是贪财!要是能跟大伙儿一道去做晨祷,然后开斋,那该多好啊……喝上那么几杯,吃点冷荤菜,然后躺下睡他一觉……这时你会感到自己是个人……唉……我这一辈子算完了!你瞧,有个骗子坐着四轮马车招摇过市了,可你却不得不待在这里。”(节选自契诃夫《小人物》)
3.请指出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分别说出其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动作描写。凑到小窗口倾听,暗示着主人公对热闹生活的渴望、向往。②环境描写。以外面空气清新和大街上热闹反衬办公室的冷清,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苦恼、烦闷。③语言描写。主人公的自言自语表达了他对处境的不满、抱怨。
解析 文中画线部分,“凑”“倾听”是动作描写,说明涅维拉齐莫夫渴望热闹的生活;“春天的清新空气”“教堂钟声齐鸣”“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辘辘作响”是环境描写,与室内的环境形成对比,反衬出办公室的冷清,表现人物苦恼烦闷的心情;涅维拉齐莫夫的独白“倒霉透了”“每年都是如此”,表达了人物对目前生活的不满。
二、综合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阿宠的春天 陈力娇
阿宠出生不到半年,就被送到煤井下,从此过上了暗淡无光的日子。
阿别很心疼阿宠,每天喂它草料时,都忘不了给它多兑些苞谷。阿别说,阿宠呀,虽说你叫阿宠,可是没人真正宠你呀,你知道你到井下意味着啥吗?就是你到死都得呆在这八百米深处呀。
阿宠像能听懂阿别的话,它抬头看了看阿别,不吃了,把头别到了食槽的这一方,眼里含着泪。那根拴在它脖颈的绳子,被它拉得直直的,像个棍儿,支在它和食槽之间,再也弹不回来了。
阿别就明白,阿宠是上火了。
上火的阿宠,任阿别再喂它什么都不会去吃了。
阿别知道了阿宠的脾气,从此不和阿宠说这样败兴的话了,他换了一种语气,像哄孩子一样对阿宠说,阿宠呀,你多幸福呀,有我陪着你,哪里找这样的好事呀,我要能再活十年,
到时我们一起走呵,走呵,就不再回来了。
阿宠听了这话,果真不再耍脾气了,把它毛茸茸的头贴在阿别怀里,不住地拱动,还伸出舌头,去舔阿别苍老的胸脯。阿宠是一匹雪青马,白色重,青色少,像柔软的青白绸缎,均匀地披在它的身上。由于这一身好辨认的皮毛,它的命运注定在井下一生劳作。
但是,阿宠却瞎了。
终日不见阳光,阿宠的眼睛就什么也看不到了。阿别劝阿宠道,你别当回事呵,有眼没眼对你一样,你只负责拉车,我为你看路,我不会把你往坏道上领呀。阿宠唯有这一次没听阿别的,它躁动起来,嘶鸣起来。阿别的话音刚落,阿宠一个跳跃挣脱了缰绳,沿着它熟悉的巷道,一路狂奔。
阿宠毛了!阿宠不听话了!阿宠为自己的眼瞎痛苦了!矿工们放下手里的活儿,嘻嘻哈哈去追,他们追了一个巷道又一个巷道,阿宠却仿佛和他们赛跑一样,在晕黄的灯光下灵便地时隐时现。其实阿宠的眼睛早在两个月前就模模糊糊了。
后面的人继续追着,呼啦啦几十号矿工,都是身强体壮,有井下工作经验的,可是任谁也追不上阿宠,是五分钟后,阿宠自己停了下来。阿宠刚停下,矿工们就傻了眼了,在他们刚才干活儿的地方,传来轰隆一声闷响,像海浪拍打礁石,直滚到他们脚下。
塌方了!
矿工们怔住了,愣愣地盯着战栗不已的阿宠,心哆嗦了。忽然有人大喊,阿宠呀,你如亲爹娘呵,家里还有老小呢,不然这会儿我们就成煤下鬼了!这话是阿别喊出的,阿别老泪纵横,他的话,让巷道里顿时叹息四起。
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保住了;但是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也濒临死亡。没有粮食了,没有水了,阿宠也没草料了,更没有苞谷了。可是细心的阿别发现,巷道里有空气,因为他们并没感到窒息,却不知风从哪里来。
阿别吩咐矿工们找风源,有了风源就可能找到出口。
五个人开始行动了,阿别没让所有人一起行动,他想让大家保存体力,他们在井下还不知要呆多少天呢。有人往外打手机,但是信号不好。阿别就让所有人都把手机关了,节省电源,只留一部精良的随时与外面联络。子夜时分,一个叫阿炯的矿工终于和救援队伍联系上了。外面说,他们正在积极想办法,确定方位,让他们坚持住。这话就是说,活命还很渺茫。
大家在巷道里坐了下来,阿宠也趴下了,阿别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它。大家心里七上八下。找风源的人一出去就迷路了,到了晚上才摸回来。他们告诉阿别,这是一个老巷道,一时摸不清它通向哪里,如果当时阿宠把他们引向别处,一定会比这儿好找到出口。
阿别一听不高兴了,把头扭过去,不理说话的人,却把阿宠搂得更紧了。
夜晚来临,人们相继睡去,可是睡下不久,就都激灵醒来,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一晃,两天过去,救援没有进展,希望像撕破的纸屑,一点点飘落。许多人饿晕了,支撑不住了,已经有人把目光一次次集聚在阿宠身上。阿别明白大家怎样想的,但是那是他拼老命也不会
让他们做的。
人们理解阿别的心思,没人率先行动,这让阿别很是慰藉。可是到了第五天,人们实在熬不下去了,眼冒金花,奄奄一息。阿别与阿宠商量,他说,阿宠呀,眼睁睁看着这么多人死去吗?阿宠没有回答,它也饿得虚脱了几次,没有力气回应主人的话了。
翌日清晨,饥饿如恶魔又一次降临。矿工们只剩下活命的欲望了。有一个人忍无可忍,手握尖刀爬到阿宠身旁,他面目狰狞,满眼贪光,可是他很快发现,不用他再费劲了,阿宠已为他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
在一个煤坑边,阿宠的一条腿搭在坑沿上,嘴巴上有粘粘的未干的血痕,显然是阿宠自己咬断了大动脉,血像个小喷泉,汩汩地流淌,热气正温温地袅袅地向上盘旋。
那边,阿别的泪,把耳朵都灌满了。(选自《天池》2010年第7期)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阿宠看不见以后,阿别安慰它说要为它看路,而阿宠依然躁动和嘶鸣,说明阿宠已深深陷入失明的恐惧里,不能自拔,当然对阿别的安慰难以置信。
B.阿别告诉阿宠说它到死都要生活在这暗无天日的井下,阿宠就不吃食了,看得出来它是一匹有灵性的马,对未来很失望,希望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C.阿宠是煤矿里的“老员工”,它对巷道非常熟悉,而且对自己的预感非常坚定,当它挣脱了缰绳奔跑的时候,几十个身强体壮、经验丰富的矿工也抓不住它。
D.“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保住了;但是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也濒临死亡”,承上启下,既是对此前事件结果的交代,又为后面情节做了铺垫。
E.作者用口语化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匹雪青马的悲惨遭遇,真实地表现了动物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批判了人类践踏生命的行为。
答案 CD
解析 A项阿宠的躁动和嘶鸣不是因为失明的恐惧,而是预感到了塌方的危险。B项说“它是一匹有灵性的马,对未来很失望,希望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言过其实。E项“表现了动物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批判了人类践踏生命的行为”表述不准确,主要是批判人性的自私和冷酷。
5.小说中的阿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善良有爱心。悉心喂养阿宠,像哄孩子一样安慰阿宠,誓死守护阿宠的生命。 ②敏感细心。观察阿宠的表情和动作就知道它上火了;最先明白是阿宠把大家救出困境;被困之后,又是第一个发现巷道里有空气。
③沉着冷静、临危不乱。被困后没有惊慌,吩咐矿工们找风源,存体力,关手机。 6.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各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动作、神态描写。“手握尖刀”“面目狰狞,满眼贪光”表现了那个人的凶残和贪婪。
②对比、衬托。那个人和阿宠形成对比,凸显了阿宠的善良和无私。
③细节描写(或比喻)。“血像个小喷泉,汩汩地流淌,热气正温温地袅袅地向上盘旋。”借对血液流淌的细节描写,突出阿宠的善良无私,加强了对读者的视觉冲击,给读者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7.你认为小说中的阿宠有春天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阿宠有春天。
①阿别给了它春天般的关爱:阿别心疼它;喂草料时给它多兑苞谷;像哄孩子一样地跟它说话;在别人饥饿想要杀掉它时,决定拼死保护它。②阿宠也把春天般的温暖带给别人:它虽然命运悲惨,却任劳任怨地在井下拉车,并在危难时救人性命,最后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饥饿垂死的人们。③阿宠不仅得到了爱,也为别人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爱。我们在生活中享受别人关爱的同时,也要关爱别人,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帮助。
(示例二)阿宠没有春天。
①它命运悲惨:出生不久就到井下工作,工作环境差,导致眼瞎。②不被珍惜关爱:它救了大家,大家反而抱怨它带错路;危险发生后,人们要杀它以保命。③它的生命中没有多少温暖和希望,所以它没有春天。它的春天淹没在人类的贪婪和私欲里,阿宠的故事警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尊重和善待生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