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祁石刚 高学双 姜雪照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年第10期
祁石刚1,高学双1,姜雪照2
(1.宿迁市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江苏宿迁 223800;
2.宿迁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设施农业发展迅速,但种植年限的增加,施用化肥数量和品种不当,棚室内土壤盐分大量积累,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比较突出,盐害逐年加重,已影响到设施农业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降低了农作物产量,也影响了农产品品质。因此,进行大棚土壤盐害防治十分重要。
关键词:设施农业;土壤盐害;治理措施
设施农业成功的突破了传统农业生产受外界环境和农业资源的限制,克服了地域气候条件对蔬菜等农产品生产的制约,解决了季节性农产品生产供应短缺的矛盾,保证了农产品的长年均衡供应。近年来,宿迁市设施农业发展较快,设施栽培面积不断增加,全市形成了以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植物工厂等为主体的设施栽培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2013年宿迁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为10.33万hm2,其中蔬菜种植面积8.4万hm2,产量276万t,产值58亿元。设施栽培改变了土壤的生态环境,其温度、湿度、光照、小气候等都发生了改变,土壤经常处于高温、高湿、高蒸发、无雨水淋洗的环境中,同时设施栽培长期不合理的高投入化学肥料,连续单一种植同一作物,土壤盐害问题比较严重,已影响到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宿迁市设施农业中蔬菜种植出现的一些土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提出应对措施,以期对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设施栽培土壤盐害现状
通过对宿迁市设施农业土壤的采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宿迁市设施农业表层土壤导电率平均为2.38mS/cm,已经超出土壤盐渍化2 mS/cm的标准,产生了一定程度此生盐渍化。相同土层厚度条件下,设施农业表层土壤盐分含量最高,盐分集聚在0~20cm土层中。设施农业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含量明显高于相邻地块的大田,所测定的盐离子中,设施农业与大田土壤中Na+ 和CL- 含量基本接近, K+和HCO3-含量呈降低趋势外,其它四种离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设施农业的Ca2+、Mg2+、NO3-和SO42-含量是大田的3.3、2.1、6.2、4.3倍,已造成过度累积(表1)。在不同土层中盐分分布不同,以可溶性硝酸盐为例,不论是设施农业土壤,还是相邻大田土壤,随着土层加深,盐分含量均明显下降(表2)。
2 设施栽培土壤盐害形成原因
2.1 化学肥料超量投入
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设施农业栽培超量投入化肥,造成了生产成本的急剧上升,大量生产资源盲目投入,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集约化设施农业土壤质量下降,土壤盐害加重。与大田作物相比,农民习惯于设施农业的高养分投入,据统计,宿迁市设施栽培蔬菜当季主要化肥投入量平均为:氮素(N)为640Kg/hm2,磷素(P2O5)为189Kg/hm2,钾素(K2O)为
245Kg/hm2,其中氮投入量远远超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求的“蔬菜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所推荐的氮肥施用量250Kg/hm2,超出蔬菜作物吸收氮量的2.6倍。
2.2 有机质投入不足
由于在设施栽培生产中,大量的生物废弃物未还田,土壤有机质主要由根系留田和有机肥补充,根系留田数量有限,尽管近年来在设施农业推广施用有机肥,但由于主要是以单一的鸡粪、猪粪作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品种,其有机碳含量低,氮和无机盐含量高,对补充有机质和改善土壤质量作用不显著。相反长期施用鸡粪、猪粪等畜禽粪便导致了土壤质量退化,土壤C/N失衡,盐分和重金属积累。
2.3 连续种植同一作物
由于种植技术、种植习惯、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宿迁市许多设施农业蔬菜种植区常常连续多年单一种植同一作物,不进行轮作换茬种植,长期会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平衡被破坏,严重影响大棚土壤里微生物多样性,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异化,造成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减少,生物活性降低,导致土壤生态系统恶化,严重危害土壤健康和可持续生产能力。
2.4 设施农业环境特殊
设施栽培几乎常年使用塑料薄膜覆盖,长期没有降水冲洗,施用的大量化学肥料不能随雨水冲洗,也不能渗到土壤深层。棚室土壤的封闭或半封闭的小环境,随着浇水追肥频繁,表层土壤湿度较大,严重地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大孔隙减少,土壤渗透能力降低并易形成板结,影响土壤表层盐分向土壤深层渗透。棚室内温度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肥料中的盐分容易随水分上升,造成盐分在土壤上层集聚,当盐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作物产生盐害。
3 设施栽培壤盐害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3.1 土壤酸化
近年来,通过对宿迁市的设施农业土壤调查表明,设施农业土壤的pH值随棚龄的增长而明显降低,其中大棚菜地土壤pH值平均每年下降0.05~0.06,1年棚龄pH值为7.58,4年棚龄的pH值为7.41,8年棚龄的pH值为7.19,而12年棚龄的pH为6.87。设施农业作物复种指数高,化学肥料用量大,酸化问题严重。而土壤酸化加剧了土壤盐基离子的淋失,导致土壤养分流失,造成土壤养分贫瘠,降低对土壤有机质的物理保护作用。土壤酸化还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类的分布和活动,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影响氮、磷、硫等营养元素化合分解。
3.2 土壤次生盐渍化
在设施栽培条件下,施肥主要是以化学肥料为主,其次是禽畜粪便等含盐量高的有机肥品种,而且施肥量较大,设施棚室内温度高,蒸发量大,终年不接受降雨,没有自然淋溶过程,在土面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下,土壤水分移动以向上为主,导致水中的盐分在土层表面累积形成次生盐渍化。据测定,8年以上的棚室土壤导电率可达到9.35mS/cm,是附近粮田土壤的近10倍,严重的地块地表有一层白霜,作物难以立苗。与酸化危害相似,土壤次生盐渍化不仅会破坏土壤结构,还会对作物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3.3 土壤板结
设施栽培管理精细,踏踩镇压频繁,种植采用大水大肥,结合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影响,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板结、容量增加、孔隙度减小、透气性差,几乎所有设施栽培技术条件下的土壤都存在土壤板结问题,连续种植5年以上的蔬菜大棚土壤容重上升幅度可达8%。设施栽培土壤板结破坏了土壤中水、肥、气、热平衡,减弱了土壤的保水、保肥、保气、保热的功能,恶化了土壤生态环境,减少了土壤生物多样性,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生物活性,造成地力衰退,影响到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使土壤质量下降。
3.4 土壤养分失衡
设施栽培条件下,种植作物多为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对钾的需求量较高。蔬菜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一般为1:0.3:1.03,而宿迁市设施栽培蔬菜施肥比例为1:0.29:0.38,采用这种高氮、高磷和低钾的施肥模式,加之长期单一连续种植,常会导致土壤全氮、速效磷富集,土壤速效钾过度消耗。另外,设施栽培不重视中微量元素的补充,结合离子拮抗作用,极易造成土壤的部分中微量元素下降,部分中微量元素升高,作物极易发生生理性病害,如大棚番茄极易出现脐腐病、甘蓝心腐病、菠菜黄化病、芹菜茎裂病。
3.5 病虫害发生严重
设施栽培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易引起了作物根系生物活性下降,养分吸收能力降低,植物抗逆性差,抗病虫能力减弱。重茬种植造成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微生物生态失衡。另外由于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和土壤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环境恶化,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生长,使得设施栽培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总量减少,有害生物、病原生物大量繁殖,土壤微生物对有毒有害物质降解、解毒净化能力下降,促使土传病害发生加重。在设施栽培条件下,害虫不需冬眠越冬,可以常年繁殖,且气温高,湿度大,不受风雨和天敌危害,十分适宜病虫繁殖,害虫易爆发成灾。
4 设施栽培土壤盐害防治措施
4.1 设施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用肥料
采用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和氮、磷、钾按比例配合施用的施肥方法。施肥前对大棚土壤养分、全盐含量,土壤酸碱度等指标进行测定,具体施肥量根据各大棚土壤养分情况和种植蔬菜类型、所期望达到的产量来确定,进行配方施肥。在施足基肥基础上,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适量追肥。尽可能施用阴、阳离子都能被作物吸收的肥料,如尿素、硝酸钾、硝酸钙、磷酸二铵等,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的肥料。采用配方施肥,按需供给,可以明显降低盐分在土壤中的残留量。
4.2 实行秸秆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
在设施栽培棚室内大量施用稻草、稻壳、麦穰麦糠、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利用其含碳高的特点来吸收土壤中富集、游离的氮、磷、钾,减轻或降低土壤盐分危害。秸秆还田的同时施用商品有机肥,利用商品有机肥中有益菌种,加速秸秆腐熟分解,结合深翻土地,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通透性,活化土壤,提高地温,有利于蔬菜作物根系伸展,增加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提高作物自身抗盐能力。通过实行秸秆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当年土壤电导率可降低40%左右,连续三年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增加0.08%,速效磷增加2.6mg/kg,速效钾增加7mg/kg。
4.3 种植吸盐作物,消解土壤盐分
在农作物中,除盐效果最好的是玉米。利用大棚蔬菜换茬间隙,在设施农业前茬收获后,种植一茬早熟玉米,玉米进行撒播,密度可以适当加大,在玉米生长期内不追肥,换茬时结合闷棚用旋耕机打碎翻于地下,既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含盐量,又能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促进下茬蔬菜根系的生长发育。
4.4 以水洗盐,铺砂深翻
大棚休闲季节,可除去大棚顶部的薄膜,让自然降雨充分淋洗土壤,降低耕层中盐分的浓度。或者在设施农业内大量浇水,用淡水溶解土壤中的盐分,再通过排水沟将含盐水排走。结合设施农业深耕深松,设施农业土壤回填3~4方/667m2砂土,将沙土掺入耕层,能有效降低土壤容量,增加孔隙度,有利于科学调节土壤水、肥、气、热,防止土壤返盐。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施用土壤调酸剂、土壤综合调理剂、亚硝酸盐调节剂,调节土壤酸碱平衡,打破土壤板结,修复团粒机构,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保热功能,恢复和提升大棚菜地的适耕性和生态环境。
4.5 升级设施,推广水肥一体化
采用地膜覆盖的办法,减少了地表蒸发量,从而减缓土壤深层盐分上升的速度,降低了耕作层盐分的累积。使用喷、滴灌设施能有效控制水量,少量水中的无机盐量就会相对减少,由水蒸发后产生的盐类物质就相对于浇灌要少得多。利用管道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同时进行灌溉与施肥,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需求,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用水量,有利于控制设施栽培土壤盐害。
参考文献
[1] 刘秀芬,李每茹,薛玉花.廊坊市设施农业土壤盐分状况分析[J].北方园艺,2010,(9):71-72.
[2] 张乃明.施肥对蔬菜中硝酸盐累计的影响[J].土壤肥料,2001,(2):37-38.
[3] 朱国棚,王玉彦,刘士哲.蔬菜设施栽培土壤的盐分累计及其调控[J].热带农业科学,2002,22(3):57-69.
[4] 刘磊.蔬菜温室大棚土壤盐渍化成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7):69-72.
[5] 孙令强,耿广东,王倩,等.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及其克服对策[J].蔬菜,2004,(12):34
[6] 余海英,李廷轩,周建民,等.设施土壤盐分的累计、迁移及离子组成变化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4):642-650.
[7] 杨建军,沈根强,姚政,等.灌水洗盐对设施农业中土壤养分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学,2004,20(2):63-66.
[8] 王绪奎,陈光亚.设施农业中的土壤问题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1,(6):39-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