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乡村空间形态的生态适应性更新策略研究

乡村空间形态的生态适应性更新策略研究

来源:世旅网
城乡公共空间活化与利用 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1期

乡村空间形态的生态适应性更新策略研究

高晓明,禹 珊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建筑大学动态建筑模块化研究实验室,山东济南 250101)

摘要:我国城镇现代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浪潮加速了各地乡村建设的进程,也导致乡村空间形态呈现“千村一面”的现象。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为化解当前我国乡村建设由传统到现代全面转型的问题与矛盾,本研究以实现乡村空间形态的生态适应性更新为目标,通过梳理当前我国乡村建设现状与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乡村空间形态的生态适应性更新策略,以期为可持续宜居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乡村空间形态;生态适应性;建筑风貌;节能技术;更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892/j.cnki.csjz.2021.34.06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Renewal Strategy of Rural Spatial Form

Gao Xiaoming, Yu Sh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Dynamic Building Modularity Research Laboratory,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1, China)Abstract: The wave of urban modern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has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rural construction in various places, and has also led to the phenomenon of \"a thousand villages in one side\" in the rural spatial form.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of the current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rural construc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this study aims to achieve the ecological adaptation of the rural spatial form and reorgani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organic integration of village patterns,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aces, reshaping of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features, and smart application of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the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update strategy of rural spatial forms is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sustainable and livable rural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guiding significance.Key words: rural space; ecological renewal; architectural style;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strategy research

随着城镇现代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的乡村建设因长期忽视其自身原有传统特色的延续而一味地效仿城市化建设模式,导致了乡村传统空间形态频遭建设性破坏并呈现出“千村一面”的现象。为化解当前我国乡村建设由传统到现代全面转型的问题与矛盾,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此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强调新时期要大力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乡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可见,未来我国乡村的现代化建设应以满足居民日常“三生”功能需求为前提,在尊重乡村原有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以乡村地域文化及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创新为目标,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在上述语境下,本文立足生态化更新的视角,通过总结当前我国乡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从自然环境、村落格局、公共空间、建筑风貌、节能技术等五个方面探索实现乡村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更新策略与方法,以期

为未来可持续性宜居乡村更新设计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意义。

1乡村空间形态的现状及问题

乡村空间形态至今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结合各学者的相关研究,乡村空间形态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上是指一定地域尺度的乡村空间范围内,由绿地、耕地、街巷、院落、建筑等外显性物质形态要素以及经济水平、生活习俗、价值观念、风土民情等内显性非物质形态要素的总称。狭义上则是单指外显性物质形态要素,其包括生产、生活、生态三种空间类型:生产空间指以农业和非农业为主的耕地、林地、牧场、手工业作坊等产业空间;生活空间指居民日常居住、休闲、交流等活动空间;而生态空间指乡村中具有生态保护作用的水系、山体、森林等自然空间。

1.1环境破坏严重

当前我国的乡村建设多效仿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但因相应规划与管理措施的缺位,其空间形态以无序扩张的方式逐渐蚕食外围的耕地、林地和绿地等,从而导致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退化,而乡村原有的田园风光也逐渐消逝。同

基金项目: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项目“山东省村镇风貌实施策略研究”(H008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资源循环代谢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空间形态耦合生成与优化设计研究”(51608307)。

作者简介:高晓明(1983-),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动态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生态城市设计及其理论、乡村聚落保护与更新。

28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城乡公共空间活化与利用 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1期

时,沥青、水泥与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的使用使得乡村街巷或院落原有的自然绿化基底逐渐被低透水性的硬质化地面取代,自然环境质量也随之降低。另外,公共环保设施投入的不足,加之村民公众环保意识的薄弱,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向街巷、河道、绿地或其他公共空间,进一步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恶化。而长期使用难以自然消解的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农药使残余农药不断在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中累积,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1.2基础设施匮乏

乡村的现代化进程打破了传统乡村以“生态智慧”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也加速了乡村空间环境的污染与衰败。目前,多数以农作物生产为主的乡村因缺乏相应的环保设施,只能通过露天焚烧的方式处理剩余秸秆,对空气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同时,集中式垃圾收集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的缺失也导致大量生活垃圾和污水未经回收处理而随意堆积或排放于街巷、晒场、河道等公共空间,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严重影响了生活环境质量。此外,诸如燃气燃料供应站、集中式沼气池、雨水收集利用等设施的不健全,亦影响了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平,致使乡村空间环境的宜居性降低。1.3 建筑品质较低

乡村建筑群尤其村寨建筑群是构成乡村空间形态的基本单元,也是体现乡村整体风貌特色的基本要素。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其建筑群呈现传统和现代异质拼贴的特征。传统乡村建筑多依据当时工匠的建造经验以及传统农居生产与生活方式而建,其建筑形式类型多样,但往往存在动静分区混乱、功能空间单一、防潮保温性能差等一系列问题;加之一些建筑因年久失修,墙体、屋顶、门窗、结构等构件出现开裂、破损、倾斜或坍塌等情况,更甚完全荒废。另外,新农村建设也多模仿城市建筑的做法,其建筑形式较为单一且多成兵营式排列,同时为控制整体造价,其建筑往往简化形式与构造做法,从而导致建筑外部观感较差、内部舒适度较低以及节能环保性不佳等问题。

1.4建筑能耗较高

大部分乡村建筑往往未经系统化的专业设计而为自主建设,外墙仅做简单抹灰与饰面,屋顶也仅为构造较为单一的平屋面或坡屋面,均未考虑防潮与保温层等节能构造,从而使得建筑内部空间多表现出“夏热冬冷”的特征,加之开窗通风性较差,冬夏两季均需要消耗大量煤电能源以维持室内合理温度。此外,乡村公共空间大部分已实现硬化,绿化的减少与绿地率的降低使得乡村也出现了类似

于城市的“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整体能耗(见

图1)。

2 生态适应性更新策略与方法

乡村空间形态的生态适应性更新是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从自然环境、工艺技术和地域人文三方面采用生态适应性设计理念与方法,实现乡村空间形态更新与保护的方式和途径。因此,其生态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对乡村外围地形地貌、山体水系、绿地林地等自然景观要素的环境适应性修复与保护;二是对乡村建筑木雕、土坯墙、海草顶构造等传统或地域建造工艺等技术适应性延续与应用;三是对方位布局、天人合一、民风民俗等传统价值观念或地域文化等文脉适应性传承与创新。基于此,乡村空间形态的生态适应性更新应以自然环境为基底、以村落格局为框架、以公共空间为载体、以民居建筑为要素、以基础设施为支撑,借助生态设计理念与方法,针对当前乡村建设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多样的更新策略和方法,最终推动乡村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2.1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

受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崇天尚地”成为人们认知观的主导思想,并逐渐形成了追求“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观,因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传统聚落营建的主导思想。可见,在强调传统自然观的基础上,乡村空间形态生态适应性更新的关键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同时立足自然生态系统的视角,将乡村闲置或废弃用地、部分硬化地面、待开发用地以及原有山水农林等用地进行生态修复,从而整合成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其次,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还应结合原有自然地形地貌与山形水系,从宏观尺度重塑山体、村落、水系、农田等景观要素轮廓高低错落且景深前后多变的层次关系,使得农田与防护林带、乡间公路绿化交织穿插,形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自然田园景观(见图2)。此外,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还应考虑建筑群的生态化更新,建筑屋顶、立面、庭院等均可引入立体绿化或农业种植技术,将其建筑内外空间纳入自然环境之中统一考量。除此之外,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还应充分考虑乡村已有各类产业的特征,通过与各类产业的结合而打造生态农业、生态手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激活并实现乡村生态环境与产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从而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兼具的人居生态系统。2.2村落格局的有机共融

村落格局的生态适应性更新首先应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地形等环境条件,因山借水,实现与山

(a)生活垃圾处理不及时(b)路灯基础设施缺失(c)建筑破旧、保温性能差(d)硬质广场

图1 乡村建设现状及问题(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29

城乡公共空间活化与利用 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1期

(a)结合自然景观布局(b)结合当地水系布局

图2 村落布局与自然环境(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c)结合自然地形布局

(a)散点式布局(b)鱼骨式布局

图3 村落格局的有机共融(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c)组团式布局

(a)街道空间(b)街道基础设施(c)集会广场(d)绿化空间

图4 空间场所的更新与营造(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水环境的有机共融,以用于控制或引导乡村空间格局的生出行的重要场所,其更新应在维持原有空间尺度与等级的

态适应性更新。因此,在遵从“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基础上,积极探究街巷空间与村居活动特征之间的联系,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准则的基础上,其村落格局保护或重建其所衍生的多样的邻里交往空间,同时探求具应结合平原、丘陵、山地等地形地貌特征,同时依据村落有一定遮蔽条件的路边空间并定距增设生活垃圾分类回空间的自组织规则,探析其散点、鱼骨、组团等形态类型收设施等,构建完善的垃圾回收处理系统;集会广场方面,的适用特征及成因,以此作为村落格局生态适应性更新的应以原有古树、古井、祠堂、寺庙等要素为核心,营造具有基本参照,形成与环境特征相呼应的“横不成行,纵不成“集体记忆”的仪式性空间,并成为各类节日庆典、戏曲民列”的有机形态(见图3)。同时,传统街巷作为村落格局的俗等公共活动的场所,同时集会广场还应避免场地大面积骨架,也是塑造乡村空间形态的结构性因素,在其生态适硬化,结合绿化形成微气候调节空间,增加乡村公共空间应性更新过程中应积极保护或修复原有传统街巷的脉络,的气候舒适性;公园绿地方面,应充分利用乡村外围与农营造有机融合的街巷结构形态。另外,作为村落格局主体田等生产用地相衔接的废弃用地,创建适宜各类植物或动要素的民居建筑群,其更新应综合考虑日照、风向、温湿物栖息的自然生境,同时采用生态化手段在自然生境中设度等地域性气候环境影响因素,结合方位与布局原理确置各类污水净化、沼气生产等基础设施,以建立生产、生定其合理位置、最佳朝向及建筑间距,形成疏密有致且开活、生态一体的共生系统。合有度的空间布局序列,以保证良好的生活起居环境。祠2.4建筑风貌的特色重塑堂、寺庙等建筑在考虑日常习俗活动的基础上,依据功能作为乡村空间形态主体的建筑,其生态适应性更新使用置于乡村空间中重要的节点位置,与原有建筑、道路、对于重塑乡村特色风貌具有重要作用。建筑风貌的生态适绿化、景观等形态要素形成层次分明且条理明晰的肌理应性更新首先应满足当今居民的现代化需求,在维持以庭结构。院为中心的建筑空间组织模式基础上,合理划分内部使2.3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用空间与外部接待空间,明确卧室、起居室、厨房等内部

乡村空间是由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性空间构功能的动静分区,同时增设独立的淋浴、盥洗及卫生等设成的空间系统。其中,公共空间按功能可划分为道路街巷、施,提高其内部空间的卫生质量;外部庭院应增设储藏空集会广场、公园绿地等诸多类型(见图4)。不同类型的乡间、工具间等适应乡村生产与生活活动的各类设施,同时村公共空间应采用相对应的生态适应性更新策略和方法:还应利用植物或农作物进行美化,以提升其环境质量。其道路街巷方面,各类乡村道路街巷空间是村民日常交流和次,建筑风貌的生态适应性更新还应尊重并保护当地独特

30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城乡公共空间活化与利用 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1期

木材

竹材石材

图5 地方材料的创新利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方式

风口活动盖板

热空气

玻璃盖板空气间层重质墙体

冷空气

直接受益式集热墙蓄热式(夏日白天)附加阳光房式

自然通风的利用方式

新风系统

单一空气对流复杂空气对流

图6 太阳能利用方式与自然通风方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新风系统辅助空气对流

的建筑形式及符号,在理清其演变过程与文化脉络的基础

上,通过深入挖掘各类体现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符号、做法和内涵,辅以现代材料或做法从而探寻其适宜的传承和创新途径;此外,材料应用方面,应循环利用地域性的木、竹、石等材料,在探析其地域材料特性的基础上,将废弃的地域材料加以分类并探析各类材料的利用方式和途径(见图5),同时还应深入挖掘诸如空斗墙、夯土墙等地域性建筑技艺及其热工性能,并采用现代技术加以优化与改善,增加其使用强度与耐久性能。2.5节能技术的智慧应用

节能技术的智慧利用是乡村空间形态生态适应性更新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在乡

村更新过程中,将自然通风与采光、太阳能、生物质能、地

热能等被动式节能和新能源技术与建筑围护结构构造技术相结合,建造以保温墙体、高效通风设施、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为主的低能耗新型村居建筑。其中,在采用主动式太阳能技术应用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功能空间和保温墙体做法形成直接式、集热墙式、附加阳光间式等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的应用,从而减小能耗并营造适宜的室内光热环境。同时,在吸取地域性建筑门窗洞口处理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开窗位置与方式的选择,辅以新风技术实现建筑自然通风,改变内部空间的空气对流方式,从而调节室内温、湿度,提高其环境舒适度(见图6)。另外,还应结合乡村当地特有的气候特征,推广太阳能电热、生物质能、地源

(下转第147页)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31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1期

参考文献

[1]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与对策[N].中国文物报,

2018-08-17(005).

[2] 常青.传统聚落古今观: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九十周

年[J].建筑学报,2019(12):14-19.

[3] 马红,门闯.日本“景观法”的立法过程及其实施方法[J].

日本研究,2014(03):56-64.

[4] 高杰,魏倩,林广思.日本景观立法研究[J].现代城市研

究,2016(02):93-98.

[5] 傅舒兰.日本“景观法”制定过程的基础研究:聚焦关键

人物西村幸夫及其方法框架[J].国际城市规划,2018,33(05):145-151.

[6] 刘颂,陈长虹.日本“景观法”对我国城市景观建设管理

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02):101-105.[7] 肖华斌,宋凤,王洁宁,等.日本“景观法”对我国城乡

风貌与景观资源空间管治的启示[J].规划师,2012,28(02):109-112.

[8] 真荣城德尚.日本“景观法”及户外广告规划管理研究

[D] .同济大学,2008.

[9] 张松.日本历史景观保护相关法规制度的特征及其启示

[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03):49-58.

[10] (日)国土交通省. 景観及び歴史まちづくり[EB/OL].

https://www.mlit.go.jp/common/001281819.pdf.

[11] 张松,薛里莹.日本的历史风致保护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J].城市规划学刊,2010(06):102-108.

[12] (日)国土交通省. 歴史·文化、みどり、まちなみを活

かしたまちの魅力づくり[EB/OL].https://www.mlit.go.jp/common/001135381.pdf.

[13] (日)国土交通省. 景観法アドバイザリーブック(景

观法公开建议书)[EB/OL]. https://www.mlit.go.jp/toshi/townscape/crd_townscape_tk_000011.html.

[14] (日)礒崎初仁,(日)金井利之,(日)伊藤.日本地方

自治[M].张青松,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5] (日)澤井俊. 景観法の制定について[J],運輸政策研究,

2004,3:59-62.

[16] (日)宫田村. 宮田村景観計画[EB/OL].https://www.vill.

miyada.nagano.jp/old/file/128/12830_001.pdf.2020-5-5.[17] (日)国土交通省. 景観法運用指針[EB/OL].(2020-05-05). http://www.mlit.go.jp/common/001231012.pdf.

[18] 常青.常青谈营造与造景[J].中国园林,2020,36(02):

41-44.

(上接第31页)热泵、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新能源技术应用,减少木材、煤炭等资源消耗,促进乡村能源利用结构的转变,构建被动式绿色节能建筑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3] 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4] 刘静萍.苏南地区乡村空间形态量化评价及其演变趋势

研究[D].东南大学,2017.

[5] 孙招谦,周游.国内乡村空间形态研究综述[J].小城镇建

设,2019,37(08):5-10.

[6] 冯萧瑞,冯萧雪.基于历史记忆的叙事性乡村空间形态探

析[J].中外建筑,2020(02):110-111.

[7] 李真.产业转型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策略

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8] 余海.太阳能供热技术[A]//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

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供热工程建设与高效运行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煤气与热力》杂志社有限公司,2021:4.[9] 赵亚琛,曾坚.乡村空间绿色更新策略研究[J].建筑节

能,2019,47(05):149-154.

[10] 陈亚月.浙江乡村新建民宅设计中的传承与更新研究

[D] .浙江大学,2017.

[11] 黄文霞.基于生态技术的乡村建筑更新策略研究[J].建

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0):3256-3257.

[12] 韩玮霄,刘瑞强,朴浩.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居建筑自更

新模式研究:以天水街亭村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9(06):62-67,161.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3结语

乡村空间形态承载着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内涵,其生

态适应性更新在未来我国全面城镇化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然而,就目前我国乡村现代化建设现状和问题而言,应在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立足于生态适应性的视角,从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村落格局的有机共融、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建筑风貌的特色重塑、节能技术的智慧应用等五个方面积极探寻实现乡村空间形态生态适应性更新的策略与方法,以为美丽乡村与生态宜居乡村的现代化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共产党员网.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EB/

OL].(2013-12-15).https://news.12371.cn/2013/12/15/ARTI1387057117696375.s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EB/OL].(2017-10-18).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1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