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朝阳一摸·16分)实验室制乙烯时,产生的气体能使Br2 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甲、乙同学用下 列实验验证。(气密性已检验,部分夹持装置略)。
实验操作和现象:
操 作 现 象 点燃酒精灯, Ⅰ:A中烧瓶内液体渐渐变黑 加热至170℃ Ⅱ:B内气泡连续冒出,溶液逐渐褪色 „„ 实验完毕, 清洗烧瓶 Ⅲ:A中烧瓶内附着少量黑色颗粒状物,有刺激性气味逸出 (1)烧瓶内产生乙烯的化学方程式是 (2)溶液“渐渐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 性。
(3)分析使B中溶液褪色的物质,甲认为是C2H4,乙认为不能排除SO2的作用。
① 根据甲的观点,使B中溶液褪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 乙根据现象Ⅲ认为产生了SO2,在B中与SO2 反应使溶液褪色的物质是 ; ③ 为证实各自观点,甲、乙重新实验,设计与现象如下:
甲 乙 设 计 在A、B间增加一个装有某种试剂的洗气瓶 与连接的装置如下: .A...现 象 Br2的CCl4溶液褪色 D中溶液由红棕色变为浅红棕色时,E中溶液褪色 a. 根据甲的设计,洗气瓶中盛放的试剂是 ; b. 根据乙的设计,C中盛放的试剂是 ;
c. 能说明确实是SO2使E中溶液褪色的实验是 ; d. 乙为进一步验证其观点,取少量D中溶液,加入几滴BaCl2溶液,振荡,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浅红棕色消失,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4)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2、为验证探究乙炔与溴的加成反应,甲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先取一定量工业用电石与水反应,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发现溶液褪色,即证明乙炔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
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褪色后的溶液里有少许淡黄色浑浊,推测在制得的乙炔中还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的杂质气体,由此他提出必须先除去之,再与溴水反应。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同学实验中两个主要的化学方程式 。 (2)甲同学设计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验证乙炔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其理由是 (多选扣分)。
(a)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 (b)使溴水褪色的反应,就是加成反应 (c)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炔 (d)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就是乙炔
(3)乙同学推测此乙炔中必定含有的一种杂质气体是 ,它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在验证过程中必须全部除去。
(4)请你选用下列四个装置(可重复使用)来实现乙同学的实验方案,将它们的编号填入方框,并写出装置内所放的化学药品。
(a) (b) (c) (d)
→ b → → d (电石、水)( ) ( ) (溴水)
(5)为验证这一反应是加成而不是取代,丙同学提出可用pH试纸来测试反应后溶液的酸性,理由是 。 3、(07石市一摸·16分)某版本的高一化学教材中安排了如图所示“合成氨”的演示实验(夹持仪器均已省略)。在Y形管的一侧用Zn粒和稀H2SO4反应制取H2,另一侧用NaNO2固体和饱和NH4Cl溶液制取N2,N2和H2混合通过还原铁粉来合成NH3,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酚酞试液中,若酚酞试液变红,即说明产生了氨气。
某课外活动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和多次实验,得到了如下信息:
信息一:NaNO2固体和饱和NH4Cl溶液混合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如下反应:
1NaNO+NHCl→NHNO+NaCl ○2NHNO→NH+HNO ○
2
4
4
2
4
2
3
2
32HNO→NO+2HO ○42NH+NO→2N+3 HO ○
2
23
2
3
23
2
2
信息二:不同体积比的N2、H2混合气体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合成氨,使酚酞试液变红所需要的时间如下。 N2和H2的体积比 酚酞变红所需时间/min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Y形管左侧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石棉绒的作用是 。
(3)课外小组的同学们认为该实验中,即使酚酞试液变红也不能说明N2和H2反应合成了NH3,得出此结论的理由是 ,请你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 ;
欲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选用下图中的 装置连接在原装置中的 和 之间。
5:1 8~9 3:1 7~8 1:1 6~7 1:3 3~4 1:5 9~10
(4)在上述实验过程中,为尽快观察到酚酞变红的实验现象,应该控制N2和H2的体积比为 比较适宜;欲达到此目的,该实验装置还需改进,要改掉的缺点是 。 (5)实验过程中通入试管C中的气体的成分有 。 4、(16分)SiO2、S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它们的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Mg和Na的化学性质也具有一定相似性。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Mg与SO2反应的实验。
(1)选择制取SO2的合适试剂 (填编号)。
① 浓HCl ② 浓的H2SO4 ③ Na2SO3固体 ④ CaSO3固体
(2)上述装置还可优化,优化的方法是 ,装置C
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 。
(3)甲同学推测Mg与SO2的反应与CO2相似,则该反应方程式为 ;
乙同学的推测是:2Mg+3SO2
2MgSO3+S;丙同学的推测是:3Mg+SO2
2MgO+MgS,要验证甲、乙、丙
三位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丁同学作如下实验探究:
已知:MgSO3和MgS都是微溶于水,能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放出气体;H2S气体通入CuSO4溶液中
出现黑色沉淀。
限选试剂:2mol/L HCl、2mol/L HNO3、蒸馏水、2mol/L NaOH、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2mol/L CuSO4;仪器和用品自选。
序号 ① 实验步骤 取少量反应后所得固体于试管中 向试管中的固体慢慢滴加 , 试管口塞上带导管的单孔塞,并将导管通入② 盛有 的试管中。 若试管中的 , 则丙同学推测正确。 若试管中的固体未完全溶解,且 ,则乙同学推测正确。 根据上述实验探究,能证明甲同学推测正确的操作和预期现象是 。
(4)上述实验需要100mL,2mol/L的HCl,配制时选用 (选填10 mL、25 mL、50 mL或100 mL)量筒量取36.5%,密度1.19g/mL的浓盐酸的体积为 mL。(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5、(13烟台模拟·16分)某化学小组采用下图装置模拟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备氢气,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测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同时检验氯气的氧化性(图中夹持和加热仪器已经略去)。
预期现象和结论
(1)写出装置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完成上述实验,正确的连
按方式为a连接 ,b连接 (填字母)。
(2)①装置乙烧杯中液体的作用是 。A瓶内盛装的溶液最好是 (填字母)。
- a.I2淀粉溶液 b.NaOH溶液 c.FeCl2与KSCN混合溶液 d.Na2SO3溶液
②加热装置丙中的氧化铜粉末之前,除了要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还需进行的必要操作是 。 (3)利用装置丙测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现有两种方案:①测得反应前后洗气瓶B及其中液体质量
差m1,②测得反应前后U形管及其中固体质量差m2。你认为合理的方案为 (填“①”或“②”)。若采用测得反应后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m3的方案,已知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实验中氧化铜样品质量为m,则测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为 ,该方案在反应后硬质玻璃管冷却过程中没有一直通氢气,会导致测定Cu韵相对原子质量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理由是 。 6、(13日照二模·14分)黄铁矿(FeS2)燃烧产生的SO2通过下列工艺过程既能制得H2SO4,又能制得H2。
(1)该过程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为 。
(2)在该过程中,使用膜反应器及时分离出HI分解产生的H2,目的是 (用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探究SO2能否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3沉淀,进行如下实验。已知浓硫酸的沸点为338℃,加热时酒灯火焰的温度为400℃~500℃。
①甲同学用装置I进行实验,发现BaCl2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且白色沉淀不溶于盐酸,请解释生成该白色沉淀的可能原因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装置不完善,设计了改进装置II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查)。
a、打开弹簧夹通入N2,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b、滴加一定量浓硫酸,加热A,一段时间后C中未见沉淀生成。操作a的目的是 ,装置B中的剂是 。 ③丙同学取乙实验后的C中溶液少许,滴加一种无色溶液,产生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丙同学滴加的试剂可能是 (填字母编号)。
a、NaOH溶液 b、H2O2溶液 c、新制氯水 d、酸性KmnO4溶液 ④装置D中与导管连接的是硬质玻璃管,则装置D的作用是 。
03-验证试验·答案解析:
1、(1)
(2分) (2)脱水性(1分)
(3)① CH2=CH2 + Br2 → CH2Br—CH2Br(2分) ② H2O 、Br2(2分) ③ a NaOH 溶液(2分) b 浓硫酸(2分)
c 加热已经褪色的品红溶液,若红色恢复,证明是SO2使品红溶液褪色而不是Br2 (2分)
+-2- 2- 2+
d SO2 + 2H2O +Br2 == 4H +2Br + SO4、SO4+ Ba == BaSO4↓ (2分)
2++- 或 SO2 + 2H2O +Br2 + Ba == 4H + 2Br + BaSO4↓
(4)乙烯能使Br2 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干燥的SO2 不能使Br2 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2、(1)CaC2+2H2O→C2H2↑+Ca(OH)2 HC≡CH+Br2→(2)不能 a、c
(3)H2S Br2+H2S→S↓+2HBr (4) c b (CuSO4溶液)(CuSO1溶液)
(5)如若发生取代反应,必定生成HBr,溶液酸性将会明显增强,故可用pH试纸验证。 3、(1)Zn+2H=Zn+H2↑(2分)
(2)增大混合气体与催化剂还原铁粉的接触面积,使反应进行得更充分。(2分) (3)产生N2的过程中,有可能直接产生氨气。(2分)
将NaNO2固体和饱和NH4Cl溶液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酚酞试液,若酚酞试液变红,则说明理由成立;否则,说明理由不成立。(2分) ③(1分);A,B(1分)
(4)1∶3(1分);无法控制Y形管中产生N2和H2的体积比为1∶3(2分)。 (5)NH3、N2O3、N2、H2(空气、水蒸气)(3分)
4、(1)<2><3> (2分)
(2)在A和B装置间加一个盛浓硫酸的洗气瓶(或在B管药品下垫一钢片·均给2分) 吸收SO2,防止污染
(3)2Mg + SO2 == 2MgO + S (2分,没写条件扣一分) 方案I:加2mol/L盐酸至过量(1分,没写浓度或过量不给分),固体完全溶解(1分,没注完全不给分); 品红溶液(1分), 品红溶液褪色(1分), (4)100mL 16.8 5、(1)2Cl- + 2H2O == Cl2 + 2OH- +H2 e c
(2)吸收多余氯气,防止污染环境;排尽装置内的空气(或检验氢气纯度)
(3)<1> 16m3/(m-m3) 偏大 反应生成的铜在空气中重新被氧化使m3偏大,从而使计算结果偏大。 6、30.(14分) 【答案】
(1)I2 (2分)
+
2+
(或HC≡CH+2Br2→)
(2)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产物的产率。(2分)
-
(3)① SO42+Ba2+==BaSO4↓或2Ba2++2SO2+O2+2H2O==2BaSO4↓+4H+(2分,答对一个即给分)
② 排出装置中的O2(2分) 饱和NaHSO3溶液(2分) ③ b(2分) ④吸收尾气并防倒吸(2分)
【解析】本题是以研究SO2的性质为载体的实验题,涉及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的考查。(1)由工艺流程可知能循环利用的物质为I2。(2)及时分离出HI分解产生的H2,使HI的分解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了I2 和H2的产率。(3)本小题首先抓住已知信息“浓硫酸的沸点为338 ℃,加热时酒精灯火焰的温度为400℃~500℃”,说明浓硫酸在温度较高时也能挥发出H2SO4蒸气。①白色沉淀应为BaSO4,可能原因有二:
-
一是挥发出的H2SO4提供的SO42与Ba2+反应生成,二是空气中O2的氧化所致。②操作a通入N2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O2。C中未见沉淀生成,说明B中的试剂能吸收挥发出的H2SO4且不产生新的杂质,还不能与SO2反应,故该试剂应是饱和NaHSO3溶液。③乙实验后的C中的溶液会溶有SO2,题中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应是BaSO4,滴加一种无色溶液, 只能是H2O2溶液。④装置D的作用是既能吸收未反应的SO2防止大气污染,又能防止NaOH溶液倒吸入装置C中影响实验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