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12402581 A(43)申请公布日 2021.02.26
(21)申请号 202011495284.8(22)申请日 2020.12.17
(71)申请人 自贡市妇幼保健院
地址 643010 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楻桶
路49号(72)发明人 兰祥玉 高冰 赖卿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合伙) 51217
代理人 薛波(51)Int.Cl.
A61K 36/9068(2006.01)A61K 9/08(2006.01)A61P 29/00(2006.01)A61P 11/00(2006.01)A61P 11/02(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A61P 11/14(2006.01)A61P 11/10(2006.01)A61P 11/04(2006.01)
CN 112402581 A(54)发明名称
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数计,包括:紫苏叶
川芎10‑20份,白芷10‑20份,防风10‑3020‑40份,
份,辛夷5‑15份,苍耳子5‑15份,枇杷叶20‑30份,杏仁20‑30份,前胡20‑30份,牛蒡子10‑20份,生姜10‑20份,可快速有效解决小儿风寒型外感所致的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咯痰等问题,特别在迅速减轻症状、明显缩短疗程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方面效果显著;本发明还提供了由该中药组合物制备得到的中药浸洗剂及制备方法,其可最大程度的发挥药效,提高治疗各种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疗效的积极效果;及该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各种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药物中的应用。
CN 112402581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包括:紫苏叶20-40份,川芎10-20份,白芷10-20份,防风10-30份,辛夷5-15份,苍耳子5-15份,枇杷叶20-30份,杏仁20-30份,前胡20-30份,牛蒡子10-20份,生姜10-2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包括:紫苏叶20-30份,川芎10-15份,白芷15-20份,防风10-20份,辛夷10-15份,苍耳子10-15份,枇杷叶25-30份,杏仁20-25份,前胡20-25份,牛蒡子10-15份,生姜15-2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包括:紫苏叶30份,川芎10份,白芷15份,防风20份,辛夷10份,苍耳子10份,枇杷叶30份,杏仁30份,前胡30份,牛蒡子10份,生姜15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包括:紫苏叶25份,川芎15份,白芷20份,防风15份,辛夷15份,苍耳子15份,枇杷叶30份,杏仁20份,前胡25份,牛蒡子15份,生姜20份。
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各种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药物中的应用。
6.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剂的剂型为浸洗剂。
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浸洗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配比称取各组分,清洁,加入水中浸泡10-30min;将浸泡后的药物进行煎煮,过滤,即得浸洗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浸洗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煎煮时,至少煎煮两次,然后将煎煮后的过滤药液混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浸洗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时:先武火煮沸后再煎煮20-30分钟;第二次煎煮时:转文火煎煮15-20分钟。
2
CN 112402581 A
说 明 书
1/7页
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制备方
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背景技术
[0002]中医称感冒为“伤风感冒”,按证候分型分为风寒型感冒、风热型感冒和暑湿型感冒,其中最多见的是风寒型感冒。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风寒型感冒为外感风寒所致,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痒、咽不红,舌淡、苔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风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正邪交争,故发热、恶寒、无汗;风寒郁滞肌肉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头痛;肺外合皮毛,表卫被寒闭,肺气郁而不宣,津液敷布失常,故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不红、咳嗽、咯痰。根据临床观察,小儿风寒型感冒还存在以下特点:寒积化火,导致快速发热;容易累及肠胃的消化功能;肝常有余易引起惊风抽搐;咳嗽、咯痰持续时间较长等。[0003]然而,临床上儿科常用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副反应,长期应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及免疫功能的下降。而中药在临床上具有传统优势,既克服了西药的副反应,又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显示出很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不经过口服的途径的外治疗法。
[0004]申请号为CN200910043190.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治疗重症感冒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是由麻黄、荆芥穗、紫苏叶、葛根、防风、羌活、白芷、川芎、苦杏仁、桔梗、甘草、生姜、大青叶、板蓝根、连翘5、薄荷、牛蒡子、黄芩、柴胡、玄参、天花粉、淡竹叶、陈皮等23味中药制成;该药物目的为治疗重症感冒;一方面该技术方案突出在治疗重症感冒,另一方面该药方通过口服给药的方式,不免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毒副作用,尤其对于肠肺脆弱的小儿,口服入药的刺激性及副作用更强;另外,该药方选用了较重剂量的大青叶、竹叶、连翘、薄荷、黄芩、天花粉等,过于寒、凉,有违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并且存在“冰伏其邪”使邪恶不去、并且反复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以风寒郁表、肺失宣降、肺窍不利的病机,以辛温解表、宣降肺气、通利孔窍,避免寒凉的治疗方法,可快速有效解决小儿风寒型外感所致的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咯痰等问题,特别在迅速减轻症状、明显缩短疗程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方面效果显著。
[0006]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可最大程度的发挥药效,提高治疗各种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疗效的积极效果。[0007]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各种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药物中的应用。
3
CN 112402581 A[0008]
说 明 书
2/7页
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9]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数计,包括:紫苏叶20-40份,川芎10-20份,白芷10-20份,防风10-30份,辛夷5-15 份,苍耳子5-15份,枇杷叶20-30份,杏仁20-30份,前胡20-30份,牛蒡子10-20份,生姜10-20份。
[0010]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各种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药物中的应用。
[0011]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制剂,包括上述的中药组合物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0012]进一步地,所述制剂的剂型为浸洗剂,所述浸洗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配比称取各组分,清洁,加入水中浸泡10-30min;将浸泡后的药物进行煎煮,过滤,即得浸洗剂。
[0013]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0014]1.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诸药合用,君臣协力,佐使共辅,以“肺鼻同治”和“宣肺必利咽喉”为原则,以风寒郁表、肺失宣降、肺窍不利为小儿风寒型外感的病机,突出辛温散寒、解表退热、宣降肺气、通利孔窍,反佐轻微辛凉的方法,明确提出仅适用于小儿风寒型外感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痒、咽不红,舌淡、苔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有止咳化痰作用,可以用于风寒型小儿气管炎、支气管炎。[0015]2.本发明相比现有中药组合物大大减少了药味数目,且通过质量评定及临床疗效试验数据证明本发明药物与现有技术的药物相比,疗程短、起效快,无毒副作用,无任何刺激性,使用更加温和可靠,在治疗效果、中医症候积分、体温下降时间、症状消退时间上,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0016]3.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借助洗浴治疗的方式给药,提高药物利用率且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使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重新调整和改善,促进机体恢复,疗效确切。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0018]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具体说明。
[0019]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数计,包括:紫苏叶20-40份,川芎10-20份,白芷10-20份,防风10-30份,辛夷5-15 份,苍耳子5-15份,枇杷叶20-30份,杏仁20-30份,前胡20-30份,牛蒡子10-20份,生姜10-20份。[0020]进一步地,按重量份数计,包括:紫苏叶20-30份,川芎10-15份,白芷15-20份,防风10-20份,辛夷10-15份,苍耳子10-15份,枇杷叶25-30 份,杏仁20-25份,前胡20-25份,牛蒡子10-15份,生姜15-20份。[0021]进一步地,按重量份数计,包括:紫苏叶30份,川芎10份,白芷15 份,防风20份,辛夷10份,苍耳子10份,枇杷叶30份,杏仁30份,前胡30份,牛蒡子10份,生姜15份。
4
CN 112402581 A[0022]
说 明 书
3/7页
进一步地,按重量分数计,包括:紫苏叶25份,川芎15份,白芷20 份,防风15份,辛
夷15份,苍耳子15份,枇杷叶30份,杏仁20份,前胡25份,牛蒡子15份,生姜20份。[0023]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用的苍耳子为炒苍耳子:取净苍耳子,照清炒法炒至黄褐色,去刺,筛净。
[0024]牛蒡子为炒牛蒡子:取净牛蒡子,照清炒法炒至略鼓起、微有香气。用时捣碎。[0025]1.各组分的药理作用[0026]紫苏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发热、无汗等症。[0027]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本品辛散温通,能上行头目,外达皮肤,又有祛风止痛之功。常用于外感风寒头痛。[0028]白芷: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用于风寒感冒,辛散温通,祛风解表散寒之力较温和,以止痛、通鼻窍见长。[0029]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至痉。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且甘微温不峻烈,治风寒表证。[0030]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散风寒,宣通鼻窍。用治外感风寒,肺窍郁闭,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未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0031]炒苍耳子:辛、苦,温;归肺经。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本品辛温宣散,既能外散风寒,又能通鼻窍、止痛,用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者。[0032]枇杷叶:苦,微寒。归肺、胃经。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治肺热痰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0033]杏仁:苦,温,入肺、大肠经。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
[0034]前胡:苦、辛,微寒。归肺经。散风清热,降气化痰。用于风热咳嗽痰多,痰热喘满,咯痰黄稠。[0035]炒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0036]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用于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温肺化饮,化痰止咳。[0037]2.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药理作用如下:
[0038]发明人经中医理论指导及多年临床观察及实践总结发现:专对小儿风寒型外感的治疗而言,必须“肺鼻同治”和“宣肺必利咽喉”,因为治疗肺系病必同时通鼻窍,可明显缩短疗程,治疗肺系病必同时利咽喉,可迅速减轻症状。针对小儿风寒型外感的病机是风寒郁表、肺失宣降、肺窍不利,故治疗应该辛温解表、宣降肺气、通利孔窍;不适于使用过寒凉的药物,因而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紫苏叶为君药,以发挥辛温解表作用,且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臣以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有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效;白芷辛温,祛风解表,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之功效;防风味辛、甘,性温,解表发汗、祛风除湿;臣药以协助紫苏叶的作用;辛夷、苍耳子通鼻窍治鼻渊以利肺气之宣降;枇杷叶、前胡、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化痰为佐药;牛蒡子味辛、性寒,能宣肺利咽散肿,为反佐药。生姜辛、微温,温肺止咳归肺脾胃经,能针对外感风寒发汗解表,温肺止咳,并能温中止呕,故同为佐药和使药。
5
CN 112402581 A[0039]
说 明 书
4/7页
以上诸药合用,君臣协力,佐使共辅,突出辛温散寒、解表退热,反佐轻微辛凉的方
法,明确提出仅适用于小儿风寒型外感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痒、咽不红,舌淡、苔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有止咳化痰作用,可以用于风寒型小儿气管炎、支气管炎。
[0040]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制剂,包括上述的中药组合物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0041]所述制剂的剂型为浸洗剂,所述浸洗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配比称取各组分,清洁后加入水中浸泡0.5-1h;将浸泡后的药物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时:先武火煮沸后再煎煮20-30分钟;第二次煎煮时:转文火煎煮15-20分钟;将两次煎煮后的过滤药液混合,过滤,即得浸洗剂。通过两次煎煮,并控制在不同温度下分别进行,可最大程度的发挥药效,提高药物治疗的积极效果。
[0042]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各种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药物中的应用。[0043]实施例1
[0044]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包括:紫苏叶20g,川芎10g,白芷10g,防风10g,辛夷5g,苍耳子5g,枇杷叶20g,杏仁 20g,前胡20g,牛蒡子10g,生姜10g。[0045]实施例2
[0046]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包括:紫苏叶40g,川芎20g,白芷20g,防风30g,辛夷15g,苍耳子15g,枇杷叶30g,杏仁30g,前胡30g,牛蒡子20g,生姜20g。[0047]实施例3
[0048]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包括:紫苏叶30g,川芎10g,白芷15g,防风20g,辛夷10g,苍耳子10g,枇杷叶30g,杏仁30g,前胡30g,牛蒡子10g,生姜15g.[0049]实施例4
[0050]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包括:紫苏叶25g,川芎15g,白芷20g,防风15g,辛夷15g,苍耳子15g,枇杷叶30g,杏仁20g,前胡25g,牛蒡子15g,生姜20g。[0051]实施例5
[0052]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包括:紫苏叶35g,川芎15g,白芷15g,防风20g,辛夷10g,苍耳子10g,枇杷叶25g,杏仁25g,前胡25g,牛蒡子15g,生姜15g。[0053]实施例6
[0054]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包括:紫苏叶35g,川芎15g,白芷13g,防风16g,辛夷13g,苍耳子13g,枇杷叶27g,杏仁22g,前胡23g,牛蒡子13g,生姜18g。[0055]实施例7
[0056]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包括:紫苏叶28g,川芎14g,白芷17g,防风22g,辛夷12g,苍耳子12g,枇杷叶28g,杏仁28g,前胡28g,牛蒡子10-20g,生姜15g。[0057]实施例8
[0058]一种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包括:紫苏叶30g,川芎15g,白芷10g,防风20g,辛夷10g,苍耳子10g,枇杷叶25g,杏仁25g,前胡25g,牛蒡子15g,生姜20g。[0059]实施例9
[0060]基于实施例2,采用下述方法制备中药浸洗剂:按实施例2配比称取各组分,清洁后加入水中浸泡10min;将浸泡后的药物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时:先大火煮沸后再煎煮20分
6
CN 112402581 A
说 明 书
5/7页
钟;第二次煎煮时:转小火煎煮20分钟;将两次煎煮后的过滤药液混合,过滤,即得浸洗剂。[0061]实施例10
[0062]基于实施例4,采用下述方法制备中药浸洗剂:按实施例4配比称取各组分,清洁后加入水中浸泡20min;将浸泡后的药物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时:先大火煮沸后再煎煮30分钟;第二次煎煮时:转小火煎煮15分钟;将两次煎煮后的过滤药液混合,过滤,即得浸洗剂。[0063]实施例11
[0064]基于实施例6,采用下述方法制备中药浸洗剂:按实施例6配比称取各组分,清洁后加入水中浸泡0.5h;将浸泡后的药物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时:先大火煮沸后再煎煮25分钟;第二次煎煮时:转小火煎煮15分钟;将两次煎煮后的过滤药液混合,过滤,即得浸洗剂。[0065]实施例12
[0066]基于实施例8,采用下述方法制备中药浸洗剂:按实施例8配比称取各组分,清洁后加入水中浸泡0.5h;将浸泡后的药物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时:先大火煮沸后再煎煮30分钟;第二次煎煮时:转小火煎煮20分钟;将两次煎煮后的过滤药液混合,过滤,即得浸洗剂。[0067]实验例[0068](1)实验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风寒型外感患儿80例,其中男45人,年龄6.34±0.52岁;女35人,年龄6.38 ±0.53岁。按照简单随机分组法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0069](2)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均符合流行性感冒的西医诊断标准,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等;②患儿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感冒风寒症:主症:发热、恶寒、无汗;次症: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头痛、肢体疼痛;舌脉及指纹: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主症发热必备,次症符合1项或1项以上,舌脉或指纹相符者可确诊。③年龄0.5-6岁(含0.5岁和6岁)。④病程在48h 内(含48h)。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0070]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②重度营养不良者。③高热已有惊厥者。④有重要脏器的严重原发疾病者。⑤对已知中药成分过敏者。⑥凝血机制不良者。[0071](3)用药和观察方法:[0072]洗浴用药:采用实施例12制得的浸洗剂。木制小儿泡浴盆外套一次性薄膜袋,将浸洗剂倒入浴盆内加温开水调配水温至38-40℃,小儿坐浴盆内,泡液达小儿腰部水平,小儿肩背部覆盖毛巾,舀药水淋洗患儿头部以下部位。泡洗15-20分钟,1次/d,连续3d为1个疗程。年龄较大或肥胖儿可适当增加中草药剂量及温水量,不出汗者适当增加泡浴时间。泡浴时室温维持在26-28℃,湿度在50-60%。监测水温保持在38-40℃。泡洗完毕擦干患儿全身,予以饮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0.5h、1h、4h、24h、48h、72h 用水银体温计监测患儿腋温,并查看患儿临床表现。[0073]对照组:给予抗病毒、营养支持,补充水分,增加身体免疫力等常规治疗,连续治疗1周;
[0074]观察组:给予抗病毒、营养支持,补充水分,增加身体免疫力等常规治疗,同时给予实施例12制得的浸洗剂洗浴用药,每日1次,连续治疗1 周;[0075]观察指标:①体温:记录治疗前和治疗12h、24h、48h、72h后两组患儿腋窝温度;②症状消退时间:记录治疗后两组患儿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头痛等消退时间;③
7
CN 112402581 A
说 明 书
6/7页
中医证候积分:主要包括患儿咳嗽、流涕的频率与程度,评价时间包括日间和夜晚。其中咳嗽、流涕次数频繁,严重影响生活和睡眠为6分;咳嗽、流涕轻微,稍微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为4分;偶尔咳嗽、流涕,不影响生活和睡眠为2分,无咳嗽、流涕为0 分。[0076](4)治疗标准[0077]显效:治疗48h体温恢复正常,咳嗽、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头痛等症状完全消失;[0078]有效:治疗72h体温恢复正常,上述症状有所缓解;[0079]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加重。[0080](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81](6)实验结果:[0082](6.1)两组患儿治疗后不同时间的体温比较,结果见表1。
[0083]
表1两组患儿治疗后不同时间的体温比较(℃)
[0084]
[0085]
由表1可知:两组患儿治疗12h、24h、48h、72h后,观察组患儿的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87](6.2)两组患儿治疗后症状消退时间比较,结果见表2。
[0086][0088]
表2两组患儿治疗后症状消退时间比较(h)
[0089]
[0090]
由表2数据可知: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头痛等症状的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结果见表3。分)
[0091][0092]
8
CN 112402581 A
说 明 书
7/7页
[0093]
[0094]
由表3数据可知: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日间和夜间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96](6.4)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见表4。[0097]表4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0095]
[0098]
由表4数据可知: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 80%,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0100]综上所述,小儿外感发热属于儿科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的儿童。常规治疗是临床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常用方式,虽有一定效果,但疗效往往无法达到临床预期水平,本发明上述数据结果表明,采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所制得的浸洗剂的洗浴方法疗效显著,采用本发明浸洗剂的研究对象在治疗效果、中医症候积分、体温下降时间、症状消退时间上,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表明采用本发明浸洗剂的洗浴方法疗效确切,起效快。[0101]最重要的是,本发明拒绝使用传统的口服给药的方式,并结合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特性采用洗浴治疗的方式给药,借助小儿皮肤角质层发达,有较强的渗透作用,药物洗浴时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药物吸收,提高药物利用率且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洗浴治疗时能奏辛温发汗、解表散寒、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通畅的效果,使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重新调整和改善,促进机体恢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疗效确切,深得患儿及家长喜爱。
[0099]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