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如何正确处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如何正确处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来源:世旅网


如何正确处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在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理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以人为本,突出了学生这个主体,全员参与,普遍实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学会学习,刻苦探求。营造民主与尊重与气氛,让学生有机会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难。我们当教师的则要格外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错误,因势利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本人想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善于分析,对症与“药”。

在学生探索思考、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生疑,疑则促思,思有所获,学乃长进。比如“长(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学具——长方形纸盒,进行观察、比较并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长方体共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形成共识,没有疑义;但对长方体的棱数、顶点数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学生认为:因为长方体由6个长方形围成,每个长方形有4条边,所以6个长方形总共应当有24条边;这些“边”也就是长方形的“棱”,怎么能说长主体只有12条棱?„„就算长方体只有12条棱,每条棱应有2个端点,总共要有24个端点,这24个端点“变”为长方体的顶点时,怎么一下子少了16个,

只剩8个顶点了呢?这些疑虑,看似天真,其实是一部分同学在探索新知过程中被分散的单一的表象掩盖了问题的实质所致。只要教师不急不忙,让学生再次细心观察比较,组成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后就产生一条棱,而每一条“棱”在“相交”,中是由几条长方形的边合成的?在弄清楚每条“棱”是由相应的长方形的两条“边”合成后,那么对原先六个长方形的面,24条边到最后合成为长方体的12条棱也就心悦诚服了,而且,同学在处理这类问题中,空间观念和变化思想也将受到一定的熏陶。

同理,从“„„24个端点”一下子变成了长方体的8个“顶点”,学生在摸看、比较中(必要时也可以作拆拼实验),对长方体的“顶点”是由三个“端点”合一而成的事实,心领社会,疑虑顿消。

又如“平行线概念”,部分学生总把它说成“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有经验的教师让学生装观察教室门框的一条竖直线和黑板边缘的一条横向直线,而后问:“它们相交吗?是平行线吗?”反例面前,学生认识到平行线概念中,“在同一平面内”这一前提条件不能丢。

二、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有时应顺错更题,提高辩析。

一次,教师出这样一道题:

王师傅和李师傅共加工500个零件,上午加工了3/5。还剩

多少个?

一名叫小燕的同学很快回答:“还剩”300个,算式:

500×3/5=300(个)

少数人赞同,但多数学生表示不同意。老师听后,未作判断,更没有批评,却说:“小明同学做得也有道理,要是将题目更改两个字,那就完全做对了!”话音刚落,同学们被震动了!小明振奋了!一激灵茅塞为之顿开。“谁来改题?”师发话,同学议论。“还是请小明自己改吧!”果然,小明说:“我原来的解法是针对上午‘已加工多少个零件’而言的,如果把问题改成‘已加工多少个?’这样,我的解法就对了。”师微笑点头。接着又问:“如果要求的仍是‘还剩多少个呢?你现在会了没有?”小明双作出了正确的解答。这样教学,既不伤同学自尊,又一题两作,深刻辩析了正误,使多数学生受益。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一点不假。

三、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有时将错就错,悟氏长智。

有时,对学生探索中产生的错误,教师不必急于指正。相反,将错就错,直至得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笑声中感悟到错了以利于最后改错。

比如:“小宁家养了20头猪,是所养兔子的4倍,小宁家养兔子多少只?结果近半数的同学错解为:“20×4=80(只)„„兔子数。”我未动声色,请同学再练一道题:‘父亲今年35岁,

是儿子年龄的5倍,儿子今年几岁?’并让做错上题的两位同学上前板演。果然见一位同学胸有成竹:“35×5=165(岁)”后,微笑归位。他刚转身,下面就爆发出阵阵哄笑和指责,“荒唐,35岁的父亲生下165岁的儿子!”这时黑板前另一位同学回了一下头,立即擦去自己的错误算式,但又迟迟做不下去。“儿子居然比父亲大130岁,闻所未闻,错!”轰动效应至此,我一边请同学归位,一边与学生一起抓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讨论,题目当中:(1)谁在跟谁比,(2)谁大(多)谁小(少),(30)题里把哪个师看作“1”倍,哪个量看作“几倍”?清楚这几点后,再让同学对照错解,细心体悟,错在何处,并作出更正。

这样对待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其作用不仅在于改正一、二道题目错解,更重要的在于训练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增长智慧,逐步变得聪明起来。

最后,教师要积累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做到大体上心中有数,以便事前好相应的教学措施。正如俗话说,在泥泞上行走,容晚滑跤的地方,最好先铺上一层稻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错误是正常现象。对学生学习中的好例子固然应该表扬以扩大影响,就是学习中发生的“错误”,也应加以正确处理,以便把学习引向深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