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 襄樊学院学报 Joum ̄of Xiangfan Unive ̄ity Jan..2012 V01.33 No.1 第33卷第1期 利比亚战争与我国应对策略 胡腾蛟 (长沙学院 法学与公共管理系,湖南 长沙410003) 摘要:应对利比亚战事乃至大中东变局,中国应在大周边战略的指导下,积极稳妥地参与利 比亚战后重建,妥善应对西方的战略东移带来的新压力;应积极着重分析利比亚剧变产生的社会 性原因,突出强调社会改革在维护中国和社会稳定方面的战略性意义;应关注新媒体给 国际关系带来的性影响,推动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体系的制度建设、资源整合和观念革新, 有效应对与化解西方的软实力渗透。 关键词:利比亚战争;中国大周边战略;社会改革;新媒体;公共外交 中图分类号:D8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854(2012)01—0026—06 2010年底至2011年初,中东北非地区的国家发生一系列动荡和“”(或称“阿拉伯之春”),波及 21个国家,近5亿人。其中,利比亚局势尤为复杂,2011年3月20 Et,西方对利比亚军开始空中打 击,将中东变局推向了高潮。8月16日,武装接连攻克紧邻首都的战略重镇,“利比亚战争已出现 战略性转折”。…8月26 Et,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宣布正式接管首都。10月20日,卡扎菲死亡。利 比亚进人“后卡扎菲”时代。针对利比亚变局,各大国都有明确的态度与立场,并且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中国作为区域性大国,在中东北非具有重要的利益关切和需求,因而必须积极采取应对之策。 笔者认为, 由于利比亚突变是多重矛盾长期综合造成的结果,对中国带来诸多方面的启示。应对利比亚战事乃至大 中东变局,中国只有将自身置于一个相对宏大的时空框架内进行周密考虑,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路径,最 大程度地确保中国利益与地缘利益。 有效应对西方战略东移的推进。强化“大周边”战略意识 冷战结束后,美国先后发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其战略锋线直逼亚洲,美国不断加大 对我周边地区的渗透扩张,力图控制“大亚太”这一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新“重心”,从而延续世界霸权。 西 方对利比亚发动空中打击,支持其反对派最终推翻了卡扎菲政权,可以看出处在“大中东”关键位置的利 比亚,对于维护西方地缘经济政治利益是何等重要。尽管能否帮助利反对派重建一个稳定的利此亚还是 一、个未知数,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北非获得一个更加稳固的地缘战略据点已是确定无疑,其战略东移又 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缘经济与政治利益也随之急剧扩大,与世界其它国家与地区特别是周边地区的 互动关系明显增强。相互影响的局面似乎正在深化,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如果繁荣昌盛未必能有益于 我”,而“如果长期动荡混乱则一定殃及于我。”_3 就利比亚变局而言,对中国的冲击有:第一,其强烈的“外 一溢效应”曾引发国内民众不少想象。以至于针对迅速席卷中东北非的“阿拉伯之春”,告诫说: 收稿日期:2011—10—10;修订日期:2011—11—19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1B19);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一般项目(09C132);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09C11) 作者简介:胡腾蛟(1978一),男,湖南邵东人,长沙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系讲师,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外 关系史。 ①利比亚的原油储藏量达464亿桶,居世界第9位,非洲首位。据中国商务部透露,利比亚约3%的石油出口流向中国。最新数据显 示,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5.2%,这是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连年打破历史纪录后,首超美国,能源消费增速过快,这给能源生产和节能 减排都带来巨大压力。根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中国累计对利比亚投资4 269亿美元。此前,中国共投入188亿美元在利比亚进行石 油开采和基础设施建设。利比亚是继沙特、伊朗之后中国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另外,中国在利比亚投入大量人力。2010年2月内战爆发 时,滞留利比亚的中国人多达3.5万。 26 胡腾蛟:利比亚战争与我国应对策略 “把中国同北非和中东的政治动荡国家相类比是不正确的”。第二,为西方大国趁机危害中国的地缘经济 政治利益、侵蚀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依托带又一次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进一步加大了中国“维权”与“维 稳”难度。第三,对中国的周边外交带来新压力,中国外交“不干涉内政”原则面临“中国责任论”的冲击。 第四,卡扎菲政权在2003年主动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在政治、经济上大举向西方投降,但仍遭西方 军事打击,西方诸国完全按照自我利益最终下决心卡扎菲政权,表明西方式和平具有强烈的虚伪性, “丛林政治”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大。④ 面对利比亚乃至整个大中东政治变局,中国虽然不是大中东事务的“塑造者”,甚至只能说是“被动 者”,但在和平与发展大战略的主导下,中国可以谨慎适度地介人中东北非局势,表明自己公正、合理的原 则、立场,妥善因应西方大国的地缘角逐,推动相关国家各方势力的政治和解及和平进程,最大程度地维护 自身的地缘经济政治利益。 第一,强化“大周边”战略。勿庸置疑,“大周边”已经成为中国的地缘依托。所谓“大周边”,不仅指 地理周边,而且还包括生理周边、心理(文化)周边。地理周边,即那些与中国“接壤或相邻的国家和地 区”;生理周边,“类似于生物体之间的共生依赖”,即对中国“存在高度不对称依赖的国家和地区”;心理 (文化)周边,依据其他国家或地区“对中国的文化、发展模式、生活方式等软力量的认同”而界定的。总 之,对大周边的完整理解应包括地理周边、生理周边和心理(文化)周边。_3 大周边地区是中国“走出去”战 略的重要指向,涉及中国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安全利益与获取文化认同等重要战略资源,关系到中国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空间的拓展。中国欲完成“大周边”战略的整合经营,首先应慎重考虑并逐步形成 一项“海洋与并重的开放战略”,即“通过强化与大中东地区国家经济与政治关系,逐步形成经由亚欧 腹地向西沟通欧洲、向北连接俄罗斯、向西南通往伊朗高原及海湾地区、向南经巴基斯坦直达印度和 印度洋的局面”。_4 据此,必须强化大中东地区在中国的大周边战略中的战略性地位。 第二,妥善因应西方大国的战略博弈。整个中东地区进入新的动荡、转型和重塑时期,导致各种关系 调整和局势发展更显错综复杂。法、英等国最终悍然发动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表明利比亚对于欧盟突破 北非的地缘政治含义。从战后体系的演进看,“欧美共治”的新体系逐渐取代“苏美共治”的雅尔塔体系, 这正是欧美联手军事行动的原因所在,尽管两者对北非存在着战略冲突与争夺。在这次军事打击中,美国 仅充当次角,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了一贯的干涉,而是谨防自身再次深陷战争泥潭,影响和拖延其 后续的战略行动。“奥巴马不愿在中东地区进行更多的投入,是因为美国需要集中精力应对中国等新兴 大国的崛起。对美国而言,这是当前乃至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它要面对的最大挑战。”_5 对中国而 言,利比亚不仅是中国的地理周边,更是生理周边和文化周边,双边经贸合作日益深化,利比亚作为中国海 外利益生命线上的关键点之一,对于中国和平崛起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并且,多年来中国同非洲良 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已使西方颇为猜忌,指责中国在非洲从事“新殖民主义”,西方对于中利双边关系发展 的警戒之心势必表现出来。例如,在能源开采这一关键项目上,中国遭到了西方的竞争与排挤。反对派对 中国的行动表示不满,而法国等北约国家将因在援助反对派方面扮演早期和决定性角色而在“后卡扎菲 时代”获得能源合同“奖励”。 然而,由于美欧内部面I临经济重振乏力、社会政治矛盾深化、选举政治制约因素上升等诸多因素,削弱 了美欧按照其意愿重新打造利比亚的能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西方将寻求中国的支持与帮助。2011年8 月25日,法国总统萨科齐闪电访问中国时表示:“我们相信,一旦联合国控制下的军事干预时期结束,国 际社会必须重新达成一致意见,中国自然是其中一分子。”“让中国参加利比亚重建式工作是十分自然 的。” 9月1日,应法方邀请,中国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在巴黎召开的利比亚问题国际会议。在目前国家 核心利益已经十分明确的情形下,中国应做到:其一,中国应持续强化国防建设,捍卫中国海洋生命线,确保 在利比亚的能源利益和地缘安全;其二,谨防西方在利比亚问题上唱“双簧戏”,对中国既打又拉,让中国承担 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责任;其三,中国应与主要大国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对对华渗透、挤压与 围堵,致力于共同促进利比亚等周边国家的稳定,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外部保障。_7 第三,积极稳妥地参与利比亚战后重建。中国应与利比亚新政权建立外交关系,积极稳妥地参与利比 ①参见:Reflect on negative effects of Libya war.http://www.chinataiwan.org/englislCNews/op/201 108/t201 108252009636.htm. _27 第33卷第1期 襄樊学院学报 亚战后重建,并对中国在利比亚的战略利益进行布局:(1)推动中利关系继续向前发展,确保战后中资项 目能够得以继续履行。敦促利比亚新尊重中国的核心关切,信守承诺,切实保障中方企业在利的权 益,完善企业风险保障机制。(2)适度提供经济援助。利比亚重建急需外资,但在目前世界经济陷入双底 衰退的情况下,西方各国纷纷勒紧腰带实施紧缩财政,并力为利比亚提供巨额重建费用。能够提供条 件宽松的巨额贷款,似乎只有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具有强劲的援助能力。(3)对利比亚政治与社会重建提 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就利比亚战后经济、政治与社会重建三个维度看,经济重建相对容易,而政治与社会 重建过程更长、更复杂。中国应主张在联合国解决方案的架构下,积极推动利各派力量政治和解,尽快完 成向和平局面的转变,争取早日实现社会的和平稳定。 二、加大社会改革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位大学毕业的小贩由于粗暴执法而身亡,结果引发了“非洲国家中最稳定及最具经济活 力的国家”——突尼斯全国性的,继而在整个中东北非引发“蝴蝶效应”,多个国家领导人相继被迫下 台,利比亚发生内战,甚至引发西方军事打击。不可否认,中东北非多国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物, 在危机的影响下,其经济大幅下滑、差距不断拉大、失业问题严重、社会矛盾加剧,导致各种弱势群体 以暴力或非暴力手段激烈抗争,最终形成反抗当局的合力,对政治局势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但笔者认为,中东北非乱局出现的根源在于其社会发展长期失衡。“近期中东动荡本质上是地区国家迫 切需要的政治和社会转型的一部分,是被长期压抑的转型需求以一种急风骤雨般方式在一个特定时机爆 发出来的由内而外、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运动。” 利比业之所以发生内战,正是因为其社会矛盾特别突出:(1)产业结构畸形导致失业率高。根据世界 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报告,作为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利比亚2010年人均GDP达到了将近15 000美 元,但由于缺乏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其失业率高达近30%。(2)差距悬 殊。卡扎菲长期垄断石油开采、炼化等主要行业,部门等工作机会一直控制在以卡扎菲家族为首的基 于的黎波里的贝尼・希拉尔部族手中,普通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3)社会管理严重滞后。虽然利比亚 的主权财富基金据说达到了600至700亿美元的规模,但在利比亚首都的街头上垃圾成堆,即使是宾馆也 显得破败不堪。(4)前现代社会结构缺乏民主气息。最终,利比亚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社会矛盾在外力 的触发下发展成为内战。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突出存在的问题有: (1)我国收人分配差距不断拉大,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许多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基层件有滋生蔓延之势,对城乡生活造成较为严峻的挑战;(2)民众的社会需求结构趋向多元 化、差异化和高级化,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加重视个人发展和权益保护,权利与公平意识不断增强;(3)少数 领导干部社会管理思想模糊滞后,不少社会的错位脱节,加之民生建设投入不够,财富、资源、机会分 配不够公平合理,行政、执法和司法不够公平;贪污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社会矛盾加剧、进一步挤压了 社会底层和社会后来者的自由生存与发展空间。 可见,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虽然很快,但朝向更加合理、更加公平方向的改革却面临着停滞甚至倒退 的危险。 能否成功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目前中国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虽然我们坚决反对将中 国与中东北非的动荡国家作不恰当的类比,但是中东大变局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警示意义。 解决上述突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 谐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到我国改革开放成果能否保持。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全 局和战略的高度,开拓思路、多策并举,有重点、有步骤地积极推进行卓有成效的社会改革,以有效“解决 人民的怨气”(答记者提问时语),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事实上,中国高层敏锐地意识到社会 和管理的重要性。2011年2月,总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 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一要求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 理,促进社会和谐。的讲话为中国应对外部复杂局势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方法,突出强调社会改 革在维护和社会稳定方面的战略性意义。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的三 28 胡腾蛟:利比亚战争与我国应对策略 位一体的改革中,经济、政治改革正迈向深水区而难以快速推进,而社会改革相对滞后,做好社会管理这一 课正当及时,应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起把社会改革放在 优先位置的思路,强调社会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应当积极 稳健地推进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为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和稳健地推进政治改革提供坚实的现实基础,不 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社会建设的重点在于加快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于努力搞好社会的公平与自由建设,为全民 提供一个和谐的生存发展空间。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定不移走道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培育壮大老 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民。 最后,社会建设必须有具体细致的实施步骤,在维护与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社会深层次 改革。第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领导、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执政 党的领导,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 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各类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第二,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民众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认同和自觉践行。第三,加快社 会管理领域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 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第五,完善和深化十大社会管理: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 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健全弱势群体保护;深化流动人口管理、社会组织管理体 制、基层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社会应急、社会治安改革。lJ。。第六,进一步 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引导机制。不断提升对虚拟空间的 管理能力和水平,实现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的良性互动。 三、关注新媒体。加强公共外交建设 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在此次中东变局中推波助澜,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Facebook、Twitter、You. Tube等社交互联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与美国CNN、英国BBC、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之间紧密互 动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和穿透力,成为本次事态发展的引领者。(1)互联网。美国《外交》杂志 称,维基网站曝光的美国外交官有关本・阿里的电文是突尼斯的催化剂。随后,突尼斯失业 青年利用新媒体共享信息、策划,仅在数星期内,便将活动从一座小城迅速蔓延至全国。这或许 称得上是世界上第一场“维基”; u埃及“1・25愤怒日”同样是埃及网络青年利用Facebook和 Twitter等网络媒介点燃了埃及百万民众上街,要求穆巴拉克辞职。据悉,Facebook和Twitter的80万 埃及会员中,绝大部分都是青年。美国《外交》总编布莱克・霍恩谢尔认为,“脸谱”是穆巴拉克被推 翻的重要因素。(2)电台。卡塔尔和“半岛电视台”虚构卡扎菲出动飞机轰炸队伍等“事实”,充当了 推翻强人政治运动的“大脑”。“但正是这个子虚乌有的半岛电视台的报道导致了安理会通过1970号决 议,现在联合国都不敢说那个事。”_1 (3)美国等西方国家趁机运用公共外交手段推动这一地区“颜色革 命”和“街头政治”,强调公共外交在中东北非等全球“破碎地带”中推进“自由、民主、”核心价值观中 的重要作用。 西方除了运用传统媒体密集报道“中东民主化”风潮外,也大量引用互联网、等“社会 媒体”的消息,对美国而言,这成为又一个大肆鼓吹美国公共外交的好机会。西方主流媒体利用话语 权的垄断地位,选择性塑造“客观”现实,赋予政治事件不同的“标签”,将自我理念与行动纳入“正确”、 “正义”的价值体系,这在利比亚变局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卡扎菲甚至被描述为“新的希特 勒”,并将关注点持续放在“示威”、“”和“人民力量”等字眼上,建构“利的是对平民灭绝人 性、违背的与”的事实,为推翻利现有政权提供支撑;而将欧美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塑 造成为“正确”、“正义”的“人道主义”行为。 上述情况表明,一方面,随着全球媒体技术的变革和迅猛发展,以网络为体表的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国 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其发展甚至主宰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另一方面,“国际关系的问 题正在进入新媒体” 引,新媒体对特定事件的性传播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对国际关系的综合性影响 29 第33卷第1期 襄樊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也显而易见,“影响到各国能否正确处理争端和竞争,能否加强磋商与合作,能否增进全球治理,最终将影 响各国和世界的发展与安全”。¨ 新媒体在中东变局中的性影响以及外国操纵网络等公共外交手段 高度解构对象国社会的事实,给中国带来了强烈的警示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想在多元化思想格局中 得到主要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同和高度接受,并有效应对西方价值观的强势挑战,有意识运用新媒体发展中 国,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最重要的课题。 首先,应从新的战略高度深入看待和积极发挥新媒体的角色和作用,积极推动中国公共外交的制度建 设、资源整合与观念革新。中国内部关系“强国家”、“弱社会”的形态使中国外交容易在少数民族、保 障等议题上陷入西方草根社会的包围,而这种状况单纯依靠力量是无法一一应对和化解的。公共外 交所倡导的“为主导,社会精英为中坚,普通公众为基础”的信息和观点的流通模式为上述问题提供 了解决之道。¨ 有鉴于此,中国应更加注重发挥网络和手机短信等新媒体的优势,特别是它们与传统媒体 互动形成的强大塑造力和引导力,应当在国际中进一步提升话语权,应立足中国特色,发掘民族智慧、 整合优势资源,“开拓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媒体发展道路,在全球新媒体格局的激烈竞争中努力登上世界 之巅”,获取复兴中华民族的新的“有力支点”,L1 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安全与发展。 其次,运用新媒体加强公民精神的培育,强化公共外交中的公众主体性,确保“人人都是公共外交大 使”。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前不久在杜克大学做关于美国外交的演讲,主题就是“国际合作”、 “公民社会”、“公共外交。”他认为,“公民社会”跟企业、构成了稳定三角架,并且在当今国际关系中 越来越重要。与官方力量不同,民间力量某种程度上讲本身就是一种分散性的网状结构,它并不需要中心 和领袖。但是它仍然是一个互相依存、生生不息的整体。¨l 新媒体建构的公共空间具有分散性、扁平化的 特点,其作为动力机制带动民间力量推动转型,似乎成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新媒体为参与者提供了自由表 达自己对国内外事务的各种观点,以互联网形式存在的整体性压力,有利于加速推进国内公共社会与公民 精神的生成。“公共外交,人人有责”的理念强调全民性的参与,与虚拟空间的分散性特征密切吻合,有助 于推动民间公共外交力量的快速成长。毕竟近些年来,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 动会等世界性盛会相继成功举办,中国公民精神的日趋成熟,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官方与社会两个层面的 认同,媒体、特别是新媒体与外交的结合使得外交与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之间的距离呈现无限拉近的 趋势。事实上,在利比亚撤侨行动中,普通民众运用微博等新媒体参与救援,使微博“一时成了外界了解 中国同胞在利比亚状况的最热门工具,也堪称是中国宣布调动海陆空力量之外的第四个撤侨通 道”, 即是新媒体公共性特点的典型体现。 第三,运用新媒体与公共外交有效化解西方压力。如前所述,美国将竭力避免再次陷入中东,不会在 中东大量投入军事资源,更不会改变其将亚太作为重点的战略部署,公共外交无疑将成为奥巴马乃至后续 的重要支柱之一。奥巴马还准备拿出1.5亿美元来支持埃及民主化进程, 拟在今年出资 2 000万美元,并且明年还将追加2 500万美元为一系列推广互联网自由的举措提供风险投资。美国国务 卿最近已在“”网站上建立了自己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账户,而希拉里表示,中文账户也将在不久之 后建立。_5 可以看出,美国试图借助新媒体的普及,形成并实施一种带有强烈扩张性的“进攻型”公共外 交。长期以来,由于传播技术、文化鸿沟和信息落差的存在,非西方世界面临着西方话语政治压力而经常 处于“失语”状态之中。新媒体作为公共外交的一个全新平台,“提供了信息自由流动的渠道,为发展中国 家打破El前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平衡的信息生态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突破点,是绕开西方传统 新闻媒体,直达国外公众,及时准确地向他们提供有关中国信息的新契机”。因此,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公 共外交可 以规避传统外交的内在缺陷,为塑造自我话语提供了新空间。例如,2011年2月20日,受到中 东变局“鼓动”的少数人到北京王府井搞了一场闹剧,西方媒体运用此前在2008年3・14事件中用过的 各种新闻造假手段连篇累牍将它刻意“制造”成中国的“茉莉花”。当时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居然出 现在“2・2O事件”现场,并被中国网民抓了“现行”,用手机等新媒体录下了视频,随后在一个叫做“四月 青年”的网站加以及时披露,讽刺洪博培“打酱油”,这些照片被海内外媒体广泛转载,迫使洪博培和美国 不断解释和“掩饰”。一个投人不高的网站,几张图片和几个视频,打败了诸多西方“媒体”,这充分显 示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0[21 ̄可见,同样积极尝试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以信息传播和形象塑造为主要 目标的公共外交,应该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认真努力的方向所在。 30 胡腾蛟:利比亚战争与我国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利比亚首都遭战略包围卡扎菲政权或挺不过8月底?[N].中国青年报,2011—08—17. [2] 陈向阳.中国周边滋生变局“大周边”战略呼之欲出[J].党政论坛,2010(5):3O一31. [3] 冯维江.我们应有怎样的周边战略[J].领导文萃,2011(11):47—52. [4] 东方晓.中国的战略选择:从陆地迫近中东[J].西亚非洲,2008(10):5—10. [5]李伟建.对当前中东局势演变的若干思考[J].西亚非洲,2011(6):11—17. [6] 牛牧.萨科齐短暂访华向中国求助什么?[EB/OL].(2011—08—29)[0211—09—10].http://opinion.nfdaily.en/eontent/2011—0 ̄/29/eontent 29103783.htm. [7] 中国新闻网.中国发明确六大国家核心利益[EB/OL].(20O9—09—06)[2011—09—10].http://news.163.eom/i1/0906/10/ 7D8SP21N00014JB6.htm1. [8] 郑永年.社会改革必须真正突破[EB/OL].(2011一O1—03)[2011—09—12].http://money.163.com/l1/0103/1Q/6PFFD 53G87.htm1. [9].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1—02—20. [1O]何增科.深化十大社会管理改革的具体构想[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2):16—21. [11]苏舟.茉莉不再芬芳[N].国际金融报,2011—01—18. [12]陈建利.利比亚的战后重建困难要远超伊拉克[N].南方都市报,2011—08—28. [13]胡腾蛟.冷战后美国公共外交的转型与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3):51—6O. [14] 兰迪・克鲁福.新媒体在国际关系中的逻辑[N].日报,2009—10—23. [15]高祖贵.国际变局中的媒体角色[J].对外传播,2011(8):18—19. [16]欧亚.新媒体:“把公共外交做到指尖”[J].世界知识,2011(12):48—5O. [17]周星宇.中国新媒体发展态势与前沿问题[EB/OL].(0211—05—16)[0211—09—10].http://k.huanqiu.conr/news/2011—05/1609549.htm1. [18] 笑蜀.新媒体应主导公民行动[N].中国发展简报,2009—02—02. [19]网友“直播”利比亚局势微博或成利比亚撤侨第四“通道”[N].新闻晚报,2011—02—23. [20]杜康.美国公共外交走过了头[N].环球时报,2011—03—29. [21] 刘瑞生,周世禄,甄宇鹏.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安全——“对华停播”之后的战略转型[M]//尹韵公,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 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Libya War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Our Country HU Teng—jiao (Department of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Changsha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3,China) Abstract:Facing Libya War,even with upheaval in the Middle East,under the backgroun of macro—periphery strategy,China should cope with new pressure from strategic shift to the east of western countries appropriately; analyze the social reasons resulted in Libya upheaval;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reform in maintaining China’S national safety and socila stabilization.China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new media’disruptive influ— enc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ush forward system construction,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concept innovation of public diplomacy with China characteristics,dissolving the penetration of soft power from the west. Key WOrds:Libya war;China macro—periphery strategy;Socila reform;New media;Public diplomacy (责任编辑: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