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泥咕咕的文化生态保护
摘要:在我国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下,近年来民间艺术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应。2006年,“浚县泥咕咕”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地均掀起了申请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热潮。本文试图从民俗学的视角来研究浚县泥咕咕的文化生态保护,进一步深入探索如何更有效地解决泥咕咕的生存发展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保护的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泥咕咕;杨玘屯村;庙会;传承人;生态保护
一、泥咕咕及其文化内涵
泥咕咕是河南浚县泥塑艺术品的统称,早期人们制作的传统泥塑因其尾部有孔,因其轻轻一吹就能发出“咕咕”的声响,人们俗称“泥咕咕”。2006年,浚县泥咕咕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它的题材内容有人物、动物、神兽等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由于泥咕咕史料记载有限,在走访泥咕咕的集中产地“杨玘屯”村时,对于泥咕咕的历史渊源,通过求教民间老艺人,得出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关于杨玘屯村村名的由来,据说是当年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一员叫杨玘的大将在此地屯过兵,并且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和战马,他们随手用当地的胶泥捏成泥人、泥马,后来这门手艺就一直流传了下来。此说法的真实性,需要经过史料和大量学术性的分析,但是从民间艺人那里看到的众多“骑马人”和“战马”类型的泥咕咕,或许老百姓的说法值得探讨。
任何一项技术必定与某一种环境的因素相互影响。虽然在很多生态系统中,人尽管是重要的因素,但是相似的技术用于不同的环境,也会导致不相同的文化效应。由于水源、土壤、地势等各方面的差异,也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民俗文化,所以我们实际上不可能抽象的谈论技术;确切的说,我们必须经常考虑到技术与某一特定环境的特有条件的相互关系。
以泥咕咕而言,据传说已经传承了近1400多年,小小的泥塑依靠特有的泥土资源优势世代相传,除了与杨玘屯村特有的民俗传统相关外,更重要的是泥咕咕对人们的生存价值需要,它还与浚县古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庙会是有着一定信仰和思想的人们聚集的场所,定期的庙会形成了特有的民俗。有关泥咕咕的信仰文化使得庙会更加丰富,它与史前人类的鸟图腾信仰和生殖崇拜也有着很深的渊源,更具有了原生态文化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泥咕咕成了庙会的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有了古庙会,泥咕咕就有了本源的传统销售市场,“正月古庙会”招来八方香客,香客们在民俗宗教事项的影响下,进香朝拜,许愿和还愿,由其是朝山求子的小媳妇们,下山都要买上满满一篮子的泥咕咕(咕咕鸡),并在往返的路途中抛给大大小小的孩子们,此时,随风飘来小鸟般的鸣响……清脆的笑声里蕴含了泥咕咕特有的文化韵味和民间信仰。有了这一民俗行为,求子的小媳妇们获得了心理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宽慰,这一切,早已成为浚县正月庙会上一道靓丽的民俗画卷。
二、社会转型时期泥咕咕的多元种类与外来文化的交相呼应
浚县泥咕咕从不为人知晓到家喻户晓、甚至作为民间工艺品跨出了国门,其传承过程除了与传承人的世代相传相关外,还与它的生态环境、当代语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中国现代化变革浪潮的冲击下不但没有灭绝,反而显得生机勃勃;而且在文化产业背景下逐步走上了产业化道路。这一特殊现象引起我们对它的思考:泥咕咕是如何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村子里生存传承下来的?曾经惨遭淘汰的泥咕咕又是怎么逐步走上产业化道路的,这一切的问号使我们对它的发展演变过程引起了关注。
在当今文化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的背景下,泥咕咕在社会转型时期通过一定的市场开发手段创造了新的空间,杨玘屯那些老艺人的眼光从狭隘的古村落穿梭到了大都市。当传统的泥咕咕蔓延整个村子时,庙会上的叫卖声和一个个小小的摊位,觉醒了老艺人那独特的眼光;使其泥咕咕从题材类型和色彩搭配上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过程是缓慢的,但是却让这项民间艺术再次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浚县泥咕咕发展至今,受外来文化市场和民间艺人各自偏好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泥咕咕的范畴,诸如泥猴派、泥玩派和课堂派等。虽然各流派所采用的手法有所差异,但他们在民间艺术的道路上都取得了自己的成绩。另外,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依托资源优势筹划了泥塑原生态文化村和浚县杨纪屯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这些都是本土传统的泥塑文化与外来文化交相互动的结果。
三、现代泥咕咕类型与传统素材的关系
杨玘屯的老百姓们靠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势获得了基本的生存资源,由于制做泥咕咕的原料和工具都比较简单。村边的田地里,多的是黄河留下的黄胶泥,借用一根三寸长竹棍和一个三寸长竹管的工具,再经过这两样工具雕画出鼻、眼、嘴和身上的花纹。小小的一块黄泥,转眼间就变成了一个个憨态可爱的小动物和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
就是这样一个靠玩泥巴出了名堂的杨玘屯村,自然就成了民间绝活“泥咕咕”艺术的主要传承地,又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十佳文化产业村称号。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域环境中,塑造了一类特殊的族群,凝聚出了一种颇具民俗意蕴的村落文化氛围,生活在这个氛围的人们无论从技术、精神、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在进行不断的提升,他们把对生活的理解、美好生活的憧憬、历史人物的回忆等通过泥土表现得淋漓尽致。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艺人对生活的解读,由于解读的诸多意义和技术、思维等各方面的不同,出现了形态各异的“泥咕咕”。泥咕咕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泥咕咕”了,但形式无论怎么变异,终究是以人们对泥咕咕传统的信仰和民俗生活认识为源头的。这些所谓新的“泥咕咕”题材类型:造型各异、略貌取神、面容亲和、深得传统泥咕咕的神韵。千年来泥咕咕所具有的那种生存的韧性,让我们深深相信,泥咕咕绝不是传统的残渣,而是深植传统的“老根”。从某种意义上说,泥咕咕题材类型的变化是应对市场节奏的一种变化,在变化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但泥咕咕本身所蕴含的民俗文化韵味,或许正是它能够传承千
年、生生不息的内在原因,这也是保护民间艺术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基点。
四、泥咕咕文化生态保护的原则与方法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要求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造福子孙。民间文化如同一种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的链条上,需要一种自然和谐的共处与发展。
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民间文化越来越重视,随着浚县泥咕咕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关于泥咕咕的民间采风调研活动日益增多,作为承载着深沉文化背景和民间文化底蕴的泥咕咕,全面反映了村落社会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状态,通过泥塑作品就能够更好地解释民艺作品的诸多意义,它是民间文化生活的物化形式。
任何一项民间艺术,对于它的生存和发展都要进行一定的保护,在保护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对于泥咕咕的文化生态保护从民俗学视角来看,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和方法。第一,是要抓住保护泥咕咕的“根基”或“本源”。庙会是泥咕咕传承千年的活水源头,与庙会相关的宗教信仰是泥咕咕的根;泥咕咕的本源不能太大变化,必须保存它自身的文化意义和自然性质,不可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题材类型的翻新而以传统民俗韵味的抛弃为代价。第二,在把握住泥咕咕根源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市场的辅助保护手段,诸如杨玘屯村实施的原生态文化村项目,泥咕咕艺术有限公司,以及通过国家命名传承人等方式。第三,实物与文献的记载也是现代一种较为普及的传承保护方式,诸如杨玘屯村的泥咕咕民俗展览馆。第四,对泥咕咕的研究、保护、拯救,更重要的是认识传统生活状态下的民艺,文化的丧失必将使艺术丧失。所以从文化生态角度来看,可以将杨玘屯村建成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泥塑的形式来表现当年瓦岗军群像和争夺黎阳仓的战争场面。第五,从层面讲,不应该太多干预泥咕咕的运作,可以给予相应的扶持和帮助,同时监督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的下拨与到位,建立相应的机构、档案库,并确保人员和资金的到位。第六,建立奖励机制,定期组织老艺人座谈交流,以此促进泥咕咕的传承。
综上所述,对于泥咕咕保护的原则应当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法,不能仅仅停留在泥咕咕外在刚性的保护手段层面,从更大范围上来说,泥塑很多地方都有,但真正吸引人眼球的是纯正的传统味道,是杨玘屯泥咕咕特有的神韵,是古拙质朴中闪烁的泥土灵性。不管新类型的泥塑怎么变异,如果没有了泥咕咕积淀千年形成的神韵,那就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M].东方出版社,1988.
[2]王悦勤.泥土灵性[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3]倪宝诚.浚县“泥咕咕”与鸟信仰——活着的文化遗产.
[4]佚名.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资产开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