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词句段运用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词句段运用教学设计

来源:世旅网


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词句段运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统编六年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发挥想象仿写句子。第二项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译者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不同译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和独特的翻译风格。

教学目标:

1.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句子。

2.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处,增强译本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体会夸张手法生动传神地表达效果。

2.准确把握夸张手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发挥想象,仿写夸张句。 2.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外国名著”这一单元里,你都认识了哪些人物呢?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呢?

(我们认识了坚持不懈、积极乐观的鲁滨逊,顽劣调皮但又体贴父母的尼尔斯,以及富于冒险精神、聪明机灵、有责任有担当的汤姆索亚。)

上一节课,我们在“交流平台”交流了什么话题? (多元、立体化评价人物的方法)。

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我们还收获了什么?(积累了增广贤文里的名言谚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词句段运用”板块,来感受语言的魅力和它独特的表达方式吧!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 (一)领悟夸张手法的表达特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39页,看“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加点部分句子共同的表达特点:超越事实) 【板书:超越事实】 2.理解什么是夸张

(1)师:像这样的修辞手法我们把它叫做夸张。 【板书:夸张】

那具体什么叫夸张呢?谁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说一说呢?

幻灯出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也叫夸饰或铺张。

(2)强调夸张的两个特点:一是展开丰富的想象;二是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至超越事实。

(二)环环递进理解夸张的表达效果 (1)体会第一层表达效果:

师:夸张的作用有哪些呢?既然夸张是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或某一方面特征,那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一下,这三个句子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吧!(幻灯出示句子)

第一句:突出了人们流泪很多 第二句:突出了春节来临之快 第三句:突出了八儿非常欢喜

总结(幻灯出示):突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2)体会第二层表达效果

师:我们说,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作者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一定有他的情感表达目的,那么,我们来仔细品味一下这三个句子要表达什么情感吧!

第一句:将人们得知孩子获救后高兴和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节日里的忙碌和快乐。

第三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八儿开心、雀跃的情态。 总结(幻灯出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什么心情(情态) (3)对比读句子,总体体会表达效果

师:究竟运用夸张的手法会给读者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下边咱们来对比一下,请男生读黑色字体的句子(不用夸张手法的句子),女生读红色字体的句子(夸张句),来感受一下吧。

生对比读——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指名说

总结(幻灯出示):运用夸张的手法,能够烘托气氛,引发读者的联想。

(4)总结夸张手法的作用(幻灯出示)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展现)了心情(情态、情景……)。能够烘托气氛,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三)了解夸张的种类

1.师:夸张有哪几种呢?(提问学生说) 幻灯出示并讲解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2.说说哪些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是哪种夸张? (1)到了开花的季节,一条条街道都成了彩色的长河。 (2)秋天到了,桂花开了,真是香飘十里。 (3)大礼堂里的人挤得水泄不通。 (4)我家才巴掌大的地方,能住五口人吗? 3.积累运用夸张手法的词语

(1)师:有许多词语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谁能说出一些这样的词语呢?

(2)(幻灯出示运用夸张手法的词语)这些词语属于哪一种夸张呢?

垂涎三尺 火冒三丈 高耸入云 一步登天 惊天动地 一字千金 度日如年 天翻地覆 顶天立地 挥汗如雨 震耳欲聋 怒发冲冠 九牛一毛 轻于鸿毛 弹丸之地 薄如蝉翼 挑词语让学生说突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提醒学生把这些词语摘抄下来)

(2)拓展: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是常用的两种夸张,还有一种夸张叫“超前夸张”(幻灯出示):

超前夸张是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 如(幻灯出示):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四)趣说古人运用夸张

1.回顾苏轼的诗:苏轼,就是苏东坡,我们学过他的很多诗,因为他在古代的诗人中是赫赫有名,连三岁的小孩都背他的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呢?

(《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调歌头》等。)

2.(出示幻灯)讲苏轼和妹妹苏小妹比才斗口之趣事。

师:古人运用夸张可谓极其精妙,我们学过的古诗里有很多诗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谁能说出几句?

幻灯出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五)学以致用:运用夸张说话

师:同学们,当我们了解了古代诗人的趣事,感受到了古诗夸张手法运用之精妙后,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运用夸张能使语言风趣幽默,独具魅力)

那么,让我们也来说一说夸张句吧! 1.看图,运用夸张手法说话(出示幻灯图片) 总结妙招一:抓住事物特点扩大或缩小到超越事实。 【板书:超越事实(扩大、缩小)】 2.创设情境,运用夸张手法说话

(1)老师情景演绎:老师来到教室,看到教室里学生乱糟糟的,便拉长了脸。

(2)这次作文竞赛咱班得了集体一等奖,说说同学们的表现。 总结妙招二:充分发挥想象。

【板书:充分发挥想象】

3.请大家在下面这五个词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夸张句。

饿安静厚盼望喜欢

(1)出示两个小妙招,先引导学生想想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内容或情形。

(2)让学生分组写夸张句,一组两个。

(3)学生展示交流,重点关注学生夸张手法使用得是否恰当。 4,出示不正确示例,让学生判断分析。

(1)她一天都没吃饭了,饿得肚子疼。(与现实接近,没有超越现实)

(2)这本书有一块砖厚。(与现实距离过近,没有超越现实) (3)我的矛锋利得很,能戳破世上所有的盾。(不符合事实) 总结运用夸张的注意事项(幻灯出示): ①运用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②运用夸张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③有些文章中是不能用夸张的,比如说明文、说理文,以免歪曲事实。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

师:同学们,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仅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更会使我们的语言风趣幽默,独具魅力。那么,不同的人语言

表达的方式不同,不同的人也会喜欢不同特点的语言,请同学们看课本上“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

1.先请大家阅读不同译者笔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内容相同;译者不同;语言表达不同)。

2.带领学生比较每组的三个句子,

第一组:中心语、修饰语和描写角度虽然不同,但是都让读者体会到“这个夜晚”不一般的意义,感受到欢乐、兴奋的气氛。

第二组: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都都突出表现了人们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用眼泪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3.区别三个译者不同的语言风格

(1)学生分三组分别读不同译者的语言。 (2)总结三位译者的语言特点:

俞东明、陈海庆:句子文艺气息浓一些,喜欢用短句; 张友松:句子浅显易懂,描写生动细腻,喜欢用长句; 成时:句子口语化一些,描写生动,喜欢用长句。

师总结:同一部作品出现不同译本的原因在于:不同译者的人生经历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不同,所以才会导致表达方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师总结: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常常会有不同的译者,同学们以后在读外国名著时要关注作品的译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译本。(引导学生增强译本意识)

四、梳理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语言的夸张性,体会到了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了语言的魅力。那谁来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呢?

师结合板书引导:我们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那你学到了什么呢?

[预设1]明白了什么是夸张以及夸张的两个特点。

[预设2]了解了运用夸张的两个要点:充分发挥想象、要超越事实(扩大或缩小)。

[预设]了解了不同的外国名著有不同的译本。

[预设3]我们知道了译者的语言风格,可以根据喜好去选择不同的译本。

师总结:同学们的收获非常丰富,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语言表达和语文学习中,一定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多样化地运用语言表达方式,使自己的语言更有魅力。

四、布置作业:

观察生活中的人、物或一种情景,写一段话,用上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完后,请同桌阅读评价,然后再次修改。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本节课围绕两方面进行教学,一是夸张手法的运用,二是感受不同译者不同的语言风格特点。修辞手法的教学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之前接触到夸张句的频次很高,但是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而六年级下学期已经是小学的最后阶段了,我感觉适当拔高教学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又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努力做到两点:一是遵循由浅到深的规律,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明白夸张手法的种类和作用,二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情境练习,结合实际运用。在教学中,为避免学生为了“夸张”而夸张,引用了古代诗人比才斗口之趣事,联系到夸张词、运用夸张的诗句,使学生领略到夸张手法运用之奇妙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

对于“词句段运用”的教学,本人也处于摸索阶段,设计中有太多的不足,更有许多疑惑之处,期待高手不吝赐教!

附:苏轼和妹妹比才斗口之趣事内容

苏轼有个妹妹叫苏小妹,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

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说: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凸额) 苏小妹也不甘示弱,回击道:

欲叩齿牙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苏轼络腮胡须乱蓬蓬的)

苏东坡又很快反应过来,说道: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凹眼)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苏轼额头扁平,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五官搭配不太合比例)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谑起来,可谓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