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以来的经济持续复苏在首都圈以及大阪等发达地区体现得比较明显,而北海道、东北以及四国等落后地区依然萧条,复苏势头微弱。总体上看,东京一极繁荣,地方继续衰退,区域差距重新扩大。截至90年代后期,居民收入最高的东京与最低的冲绳的差距基本在2:1之内,如果考虑到物价水平等因素,几乎看不出多大差别。基尼系数一直在0.21以下,这表明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国民收入分配最平均的国家之一。但是,近年来,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经济差距以及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日本总务省最近一次调查表明:在全国人均收入总体水平下降3.6%的情况下,东京与最落后的冲绳的收入差距已经超过2倍以上。
另外,贫富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失业者的增多、无固定职业的临时就业者的增加,使低收入人群增加;零利率的长期实施以及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提高,使依靠养老金生活的老龄人口等社会弱势群体生活日益困难;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者,近年来明显增加。
4.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2005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所占比重已达到20%,估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25%。老年人的增加一方面使就业人口减少,即纳税人减少,使整体经济活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相应增加养
老金和医疗费的支出。日本的养老金基金早已出现不足,随着老年人的增加,以养老金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将越来越大。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一直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但进展缓慢。由于人们对退休后的生活极为担心,所以捂紧钱袋,不敢积极消费。因而造成内需不足,这已成为经济复苏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2006年日本经济展望
经过2001年至2004年的“集中调整期”,日本经济走出了萧条隧道,改革初见成效。2006年以后,增长点将从制造业扩展到非制造业,企业恢复将向居民消费波及,整个经济将从外需主导转向内需主导。估计2006年的日本经济可能稍有减速,但仍将保持2%左右的正增长(见表1)。
(一)内需将继续扩大
第一,设备投资将持续增长。由于企业效益上升,设备投资仍将保持强势。日本制造业早已实现了全球化经营,即使国内利润减少,也可以扩大海外利润。从产业上看,虽然数字家电、手机市场接近饱和,生产和消费有可能下降,但钢铁、化学、普通机械、船舶等制造业整体在上升,特别是非制造业企业也正在逐渐恢复景气,必将引起设备投资的扩大。能够体现半年后设备投资增长情况的机械设备(除船舶、电力外)订货金额,到2005年12月,已经有9个月出现
4.8%以上的正增长。这预示着2006年的设备投资仍将有一个大的增长,估计全年度将增长7%以上。
第二,居民消费有望进一步增加。90年代以来,1996年与2000年出现的前两次景气主要是由财政投资和外需带动的,而此次景气主要是由内需扩大带来的。经济景气已经从出口扩大→生产扩大→设备投资扩大阶段,向收入扩大→雇用扩大→消费扩大的方向深化。截至2005年11月,职工基本工资结束慢性下滑状态,出现连续8个月的正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业绩回升,增加招收正式职工,而减少工资相对较低的临时工,使整体工资水平上升。另外,自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受经济萧条的影响,在失业率迅速上升的同时,就业人口也连年下降。近一、两年来,随着经济复苏,失业率开始走低,总就业人数出现增加的态势,平均劳动力人口达到6650万人,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点。由于战后人口出生高峰时期出生的所谓“团块世代”将在近几年集中退休,为了补充这些空穴,各企业都在积极招收新员工,这种招工热,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失业人口的减少和就业人口的增加必将提高全社会总体收入水平。雇用扩大、收入扩大将会带来消费扩大的结果。失业人口的减少和就业人口的增加必将提高全社会总体收入水平,而收入增加则会带来消费扩大的效果。
(二)外需环境趋好
虽然外需对日本经济复苏的贡献度在下降,但是由于经济结构所决定,外需即扩大出口对日本经济仍至关重要,是经济复苏必不可少的起爆剂。外部经济环境对日本经济影响颇大。据日美欧主要金融机构的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超过4%。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日本经济持续复苏的重要前提。目前中国和美国已经成为支撑日本外需的两大支柱,对中、美两国的出口约占日本对外出口总量的四成左右。多数国际经济组织预测,200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高于2005年的3.5%,可能达到3.8%左右。至于中国经济,经过一年多的调整,个别领域出现的过热投资问题已得到控制,2005年增长速度达到9.9%,估计2006年增速可能有所下降,但也仍将保持在9%左右。世界经济、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特别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将扩大从日本的进口,在外需方面支撑日本经济的持续复苏。
(三)国际油价上涨对日本经济影响有限
许多日本学者担心国际油价上涨会给日本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诚然,油价上涨对石油消耗量居世界第三位,而且所需石油几乎百分之百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说影响很大,特别是如果油价上涨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恐慌,则对日本的间接影响更大。事实上,油价上涨已导致日本贸易顺差的大幅度下降,截至2005年10月,日本的贸易顺差已连续7个月同比两位数下降。
不过,油价上涨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也是很有限的。其理由在于:第一,国际油价不可能无休止上涨。倘若持续上涨,即上升到日本难以承受的程度,恐怕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也无法承受,届时,国际社会将会联合采取共同措施干预和控制其上升。第二,日本积累了丰富的克服石油危机的经验。本次油价上涨出现的交易条件恶化(因油价上涨对产油国的转移支付)占GDP的比例仅为0.5%左右,远低于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的3%的水平。由于节能技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日本单位GDP所需原油量仅为70年代的1/6,因此原油涨价对国内需求的负面影响很小。第三,日本拥有可供国内半年消费的石油储备,即便出现危机,也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国际油价已在很长时间里保持50~60美元/桶,估计已近上限。这种价位尚属于日本可承受的范围,完全可以被企业效益的提高所吸收。
从另一方面看,国际油价上涨也给日本经济带来了若干正向效应。首先,最近日本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微升与原油涨价不无关系。自2004年以来,日本的生产者价格指数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消费者价格指数并没有跟进。但2005年10月以来,因油价上涨带来的生产领域价格上涨终于传导至消费领域,这对于日本经济走出紧缩萧条无疑是有利的。其次,由于油价上涨,人们更青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技术、节能汽车、节能家电等,而日本在这些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油价的上涨等于给日本开辟了更宽广的市场。
(四)有望走出紧缩,宽松金融政策可能被解除
自1998年7月起,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四年处于低迷状态,紧缩成为困扰经济走出萧条的主要难题之一。由于2005年年初以来,各项经济指标趋好,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稳定,日本银行在2005年10月31日召开的政策委员会上预测,2005年度消费者物价指数可能达到零,2006年度可能转为正数。日本银行决定解除宽松金融政策的条件有如下三条:第一,消费者价格指数与上年同比在零上持续增长;第二,未来发展趋势也不至于再跌入负增长;第三,对经济、物价形势进行综合判断。因为2005年10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与上年同月相比为零,11月和12月为微弱的正增长,如果能再持续两个月,第一个条件就得以满足。2006年前半年,若其他经济指标持续走好,日本银行便有可能顶住政府的压力,解除宽松金融政策,届时零利率政策也可能被逐步解除。
结 语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日本经济终于走出漫长的萧条隧道,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大改革终于初见成效。十几年来日本对研发的投资一直占GDP的3%以上,在绝对数量上也仅次于美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机器人开发可望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工不足问题。萧条期巨大的技术储备增强了未来发展的后劲。毋庸置疑,
改革成果的凸显、制度创新和技术储备的巨大进发力,预示着中期日本经济将会出现乐观的发展。但是,日本经济面临的难题也不容忽视。例如,政府部门的财政赤字问题丝毫没有得到解决;宽松金融政策和零利率政策这种非正常状况尚未消失;养老金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履艰难;诸多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区域间的差距和贫富差距开始拉大。从微观层次上看,虽然大企业业绩良好,但中小企业仍未摆脱困境。这说明,中长期的日本经济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稍有不慎,也并不完全排除重新跌入低谷的可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