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电动汽车标准化探析

电动汽车标准化探析

来源:世旅网


10.16638/j.cnki.1671-7988.2019.04.072

电动汽车标准化探析

杨斌1,董会平2,郭廷才1

(1.陕汽集团商用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陕西 宝鸡 721000; 2.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陕西 西安 710200)

摘 要:文章介绍了汽车新产品开发的相关标准和现状,以及标准化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出建设企业标准化体系,这对企业的整车规划、新产品开发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标准化;企业标准化体系;电动汽车

中图分类号:U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19)04-201-03

Standardization of electric cars

Yang Bin1, Dong Huiping2, Guo Tingcai1

( 1.Shaanxi steam group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technology center, Shaanxi Baoji 721000;

2.Shaanxi Motor Group Co. Ltd. Technology Center, Shaanxi Xian 710200 )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lative standard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new automobile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in electric vehicle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he standardization system of enterprises is put forward, this to the enterprise's vehicle plann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has a very active role. Keywords: Standardization; Enterprise Standard System; Electric Vehicle CLC NO.: U461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19)04-201-03

虑,对汽车提出了严格的标准要求,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的标

前言

新产品汽车开发过程中,标准化贯穿了车辆全部设计、生产和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致力于标准化新产品汽车开发,将有利于汽车企业稳赢市场,常胜不衰,并且还可以推动汽车工业良好的进步与发展。

准中强制性标准体系还未能适用。

新产品汽车在主动安全性能、被动安全性能、一般安全性能、整车布置、信号收发装置以及视野的开阔性上都要优于已开发车型,在标准化内开发出最优配置,参照已批量的车辆提高燃料利用率,降低排放,做到节能环保、防盗。

企业必须对国家强制性标准无条件严格执行。国外一些设计技术和相关法律规定所提到的这些内容,已被纳入我国的强制性标准内。新产品开发设计的全部过程中,始终保持该产品在技术标准范围内设计,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强度、材料属性等满足要求,在此前提下能实现预期功能,或者达到预期设定的规定范围,方可进行试制试验,否则该产品不能被使用。整车产品经开发以后,通过技术标准反复校核,慢慢深入,校核必须细致化,若存在不符合规定的项目,需第一时间提出专项整改方案,确保开发的新产品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

1 汽车新产品开发的标准现状

新产品开发流程应满足以下各级标准,分别概括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国家推荐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1.1 国家强制性/推荐标准(必须执行)

国家强制性标准是指从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入手考

作者简介:杨斌,男,助理工程师,就职于陕汽集团商用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要从事:产品准入。

201

汽车实用技术

1.2 行业标准(选择性执行)

对于行业标准而言,就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行业标准,它区别于国家强制性标准,但如国家推荐标准,倘若采用就必须严格执行。随着汽车行业的技术标准逐步趋于成熟化,更规范化,越来越多的行业采用相关的行业标准。 1.3 企业标准(内部必须执行)

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维护以及销售等活动,企业内外必须要协调统一,在企业范围内便于管理和开发,企业在内部严格规范,必须采用的行业标准,即企业标准。国家以及政府鼓励企业制定企业标准,由企业标准化工作人员编制,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发布,在全公司范围内统一执行。

企业标准在执行时需先制定计划,如何实施,做好筹备工作,严格按照标准内的全部要求,协调解决可能存在或发生的问题,对实施效果进行检测,发现不合格项必须制定措施协调解决,若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存在漏洞,需对标准进行修改完善。

1.4 其他标准(按要求执行)

对于标准而言,其本身在于简化开发流程,达到产品系列化、通用化的目的,同时,企业应在技术文件、协议中体现所采用的标准,每项标准一经采用就应该强制执行,如存在特殊要求,需在产品开发调研阶段做出预判,按照计划有条理、有组织的进行,保证开发产品达到预期效果。

2 电动汽车标准化的现状及发展

2.1 我国电动车标准化现状

我国电动汽车标准从无到有,2001年第一批16项标准发布实施,在2002~2006年,国家863计划支持电动车标准修订工作开展,2005年,第一批6项HEV标准发布实施。GB/T 19596-2017《电动汽车术语》参考ISO/TR 8713:2012修改并规定电动整车、电机控制、储能系统和充电机四大术语。目前国内标准化已达到国际水平,联合国WP29的电动汽车全球技术法规(GTR20)、燃料电池汽车全球技术法规(GTR13)开始第二阶段工作,并与欧美日等国家就电动汽车标准发展情况展开深入交流。电动车子系统和试点地区正在大力推进和发展,国内电动车部分方面还处于大力研发阶段,相关政策技术法规、管理体系也在全力构建。随着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的完成,电动汽车整车布置、汽车各子系统标准也正在完善中,电动汽车三项强制性标准--《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也已报批完成。 2.2 我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发展

九年以来,我国汽车销量独步全球,成为最大的汽车产销国家,接踵而至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电动汽车将成为我国汽车行业转型发展的目标,引领行业走

202

上低碳、环保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电动汽车标准化越来越完善,逐渐形成了电动车标准体系。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包含了电动汽车的整车标准、各子系统标准、零部件标准和基础通用标准。我国积极参与,将电动汽车标准包括:用电安全子系统、驱动电机子系统、传导充电子系统、电磁兼容子系统和其他系统附件等大力推进发展,如:安全性GB/T 31485-2015(单体模块)标准、循环寿命GB/T 31484-2015(单体/模块/系统)标准、互换性QC/T 840-2010(电池规格尺寸)、GB/T 34013-2017(电池规格尺寸)标准等。

电动汽车标准体系还包括:接口标准化、设施标准化,充电系统及接口、充电基础设施等。《中国制造2025》将节能和新能源放在首要位置,由此也明确了电动汽车发展标准体系方向,便于标准体系工作的梳理,更进一步的对电动汽车标准体系进行完善,指明标准化工作方向,促进电动车标准化体系向前推进,更好的服务于电动汽车行业发展,为电动汽车标准化做有力的支撑。

3 汽车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原则和必要性

企业标准体系是结合企业内部的相互联系,搭建标准化体系平台,按其内部进行科学规划调整,实现标准化发挥的总体作用,以此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形成企业标准体系时,要将技术标准放在首位,以它为主干,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互相映衬,两者配套使用,还要协调和其它体系的一致性,确保形成的企业标准体系规范化、系统化。形成企业标准体系遵循的如下两个原则: 3.1 总体性原则

企业标准体系要从企业自身出发,设计总体系统,合理的进行分层,研究总体系统的合理性,协调解决技术、管理以及质量等之间存在的问题。形成的标准,编制时应在系统全面掌握企业内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将标准体系的作用给出明确定位,经评审形成标准。 3.2 实用性可发展原则

制定技术标准时,需在企业标准体系范围内充分满足企业的各种需求,如:生产、技术和销售等,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使资源配置和企业实际状况相匹配适应。企业标准体系一经形成,可有效的对企业发展进行规范和引领。随汽车行业发展,技术进步,应对市场需求,要求企业标准体系可进行补充扩展,要求企业发挥自我能动性,力求技术,生产和运营管理实现企业标准化。

我国电动汽车整体关键技术水平已领先于国际上电动汽车起步较早的国家。为应对汽车行业大转型,我国已具备高端生产制造能力,标准化体系的配套能力逐渐增强,管理制度趋于完善,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建立健全电动汽车的标准化

杨斌 等:电动汽车标准化探析

体系已变得尤为重要。

车产品,这对企业发展和占领市场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4 总结

汽车新产品开发标准化工作在汽车工业领域里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现代企业产品开发最重要的一部分,产品是否开发成功,取决于标准化技术和汽车技术的融合程度,融合度越高就越容易将产品开发出来,始终坚持标准化开发汽车产品,企业必将会生产出高水准,高技术含量的汽

(上接第200页)

外加“连续六点上升或下降”的判异准则,其它根据实际加工情况而选定。

步骤七:定期计算过程能力,并持续改进

CP/CPK (PP/PPK)是评价过程能力好坏的指数,并且是提供改进过程的最好依据,如果过程不稳定,应该考虑设法稳定过程(控制图无判异情况发生),但是要综合考虑经济性因素。待过程稳定后,计算过程能力指数Cp/Cpk。

步骤八:总结与奖励

SPC是持续性工作,定期召开项目组会议并回归SPC的运行情况,明确不足并加以改进。会议可制定相关改进措施,明确责任人,由SPC专员负责跟踪验证效果。开展月度或季度评比,对SPC运行有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给予奖励(这点需企业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生产管理者的积极性,全员参与SPC推行,保证生产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望予.汽车设计[S].

[2] 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标准总局.机电新产

品标准化审查管理办[S].

[3] 李传禹,刘鑫.汽车设计标准资料手册.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性。

3)对管理者:确保过程效率和目标的达成。 4)对现场管理人员:过程维护与改进。

5)对操作者:确保加工产品的一致性,提高生产效率。

6 SPC的评价

在实施SPC过程管控后,如何知道SPC是否实施成功了?绝大企业基本就是计算过程能力,看是否得到提升,产品一致性是否得到保证。但是还有很多可以评价SPC运行是否成功,以下总结几点:

1)产品质量是否稳定 2)加工过程是否更加顺畅 3)异常是否能更快发现 4)市场问题是否减少 5)顾客满意度是否提升

如果得到的肯定答案越来越多,那说明SPC成功的应用到实处了。

5 SPC推行的目的

成功推行SPC的企业从中获得的好处是巨大的,归根结底便是提升顾客满意度,以下总结几点:

1)对产品研发人员:提供可制造、可装配设计的合理依据。

2)对过程研发人员:合理的工艺规划、确保过程的稳健

参考文献

[1] 统计过程控制(SPC)参考手册:1992年版.1995年第2次印刷. [2] 詹志炜.纳禾制造研究院.统计过程控制SPC.2017版.

2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