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认知视角下的转喻

基于认知视角下的转喻

来源:世旅网
第3O卷第7期 2 0 1 0年7月 成宁学院学报 Vo1.30,No.7 Journal of Xianning University Ju1.2010 文章编号:1006—5342(2010)07—0078—03 基于认知视角下的转喻 胡会芳 (武汉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摘武汉430072) 要:一直以来,转喻被广泛认为是一种修饰手法。修饰学家认为,转喻是语言的一种熟练运用,其目的在于取 得表达功能和关感,因此只是一种语言手段。但是从很多转喻的例子来看,对转喻传统意义上的解释已经不够 了。鉴于此点,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转喻形成的机制,并介绍了转喻的一些基本特征,如转喻是建立在人们的 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以及转喻的整体性等。本文还重点介绍了几个理论,如理想化认知模式,指称点理论,激活扩 散理论,突显。 关键词:转喻;理想化认知模式;指称点理论;激活扩散理论;突显 中图分类号:H315 一文献标识码:A 、转喻 b.他雇用的这支枪要价五万。 机构代替对机构负责的人 a.这个大学想要一些更优秀的教授。 b.我不赞成政府所采取的行动。 地点代替机构 一 转喻一直被称为一种修饰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 修饰学里,能让语言变得生动,鲜明。这种观点在对转喻的 传统定义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韦氏第3版新国际英语 足本词典》里,转喻被定义为:“一种修饰手法,用一个物体 的名称代指另一个与之相关的物体的名称”。这个解释说 明转喻用于代替物体的名称,如用一个物体的名称代指另 个物体的名称,前提是这两种物体有某种联系。我们在 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例子,但转喻并不仅仅出 一a.华盛顿对人们的需求毫无反应。 b.白宫没有发表任何评论。 地点代替事件 现在文学作品里,事实上,在日常的语言中也是无处不在 的。如果我们更深入的研究转喻,就能发现转喻的一些基 本特点。 a.我们不要让泰国成为另一个越南。 b.记住珍珠港。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转喻和人们生活 经验的密切相关以及转喻的系统性,传统意义上对转喻的 (1)转喻建立在人们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比如,部分 解释已经不具有说服力了。因此我们很在必要从认知的角 代整体的转喻,来源于我们的经验,也就是说,一般人们会 度来研究一下转喻。 认为部分是与整体息息相关的。如果你让你的朋友给你看 二、转喻的认知分析 张他儿子的照片,他给你看了一张他儿子的脸的照片,你 定会满意了,因为你认为你已经看到了他的儿子。但如 果你的朋友给你一张照片,上面只有他儿子的身子但没有 脸,你会觉得很奇怪,肯定也不会得到满足。造成这种感 一一(1)转喻中概念的替代 从上面所列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转喻的主要特 点是用一个名称来代替另一个名称;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 定义。但是仅仅只是名称替代显然说得不完全,因为很多 情况下,我们用一个物体的名称来代替一个根本没有名称 的物体。例如,人们喜欢用发明者的名字来表达由其所发 明的东西,这种现象在自然科学里尤其普遍。例如,瓦特被 用来表示测量电流的单位,而法拉被用来作电容的单位等 觉,主要是因为一种常识,认为是脸而非身体代表一个人, 所以脸可以用来指某个特定的人。 (2)转喻是很系统的,因此转喻不仅仅只是与单纯的 语言有关。以下就是一些例子: 部分代整体 a.我们不雇用长头发。 b.借只手给我。 制造者代理产品 a.他买了个福特。 等。电流和电容的单位最初是没有名称的,但人们用发明 者的名字来指代。因此,我们说,转喻中的替换不是名称的 替换,而是概念的替代。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语言并不是存在于字典中的,而 是存在于说语言的人的思想里的。因此,为了更好的理解 b.他房里有个毕加索。 语言的性质,我们还要研究一下概念,以及概念是如何影响 语言符号的。语言事实上是人们思维里一种口头化了的概 工具代替使用者 a.汽车在罢工。 念组合。Driven在其1998年出版的著作里认为,“概念可 ・收稿日期:2010-04-19 第7期 胡会芳基于认知视角下的转喻 79 以被理解为人们对世界上某些物体的观点”。人们思维里 的概念形成归因于人们对事物的范畴化。范畴化是一种归 类,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无论何时何地我 们看到一些东西,我们都能很快地自动的将其归类。当我 先叫住出租车,再进入出租车,然后随着出租车到达机场, 然后“我”从出租车上下来。但是B仅仅只用“拦了一辆出 租车”来代指整个去机场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拦了一 辆出租车”是一个指称点,指向下一步进入出租车,再指向 下几个指称点,到达目标点“机场”。 言语行为里的转喻的基本原则是某一个成分可以代替 整个言语行为,正如我们时常把一个有大肚子的人称为“大 肚”,一个很胖的人为“大脸”等,其中,一个人的某些特点 可以用来代指这个人本身。 们看到一棵树时,我们会将其归为松树或杨树又或柳树;当 我们听音乐时,我们将其界定为摇滚,古典或其它什么类 别。因此,世界并不是某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被人类的 范畴活动所制约的,也就是说世界受制于人们的感知,知 识,态度,也就是人们的经验。因此,我们所指代的东西其 实是一个个概念而非某些东西的名称。 (2)Langacker的指称点理论与转喻 Langacker于1999年提出了指称点理论,用来描述人 们将注意力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 概念的唤醒,以此建立起通向另一个概念的精神路径。指 称点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以至于我们几乎没 有注意到它的存在。例如,我们在背字母表的时候,我们一 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挨个背下去,从来没有意识到每个字母 都是下个字母的一个指称点,人们仅仅只是在背字母表而 已。但事实上,前一个字母就是通向下一个字母的指称点。 指称点理论同样可以在概念层上发挥作用,在转喻中, 显性的概念可以用来作为指称点指向隐性的概念。 Langcker认为转喻就是一个指称点现象,其中一个概念体 也就是指称点,沿着思维路径指向另一个概念体也就是目 标。转喻的过程也就是在思维中一个概念体向另一个概念 体的转化。 指称点理论告诉我们,通过一个概念体向另一个概念 体的转化是人类的一个基本认知模式。语言中的转喻现象 就是这种认知模式的体现。在转喻中,注意力借助一个工 具概念指向了另一个目标概念,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在转 喻中,工具概念不是要去代替一个目标概念,而是去唤起那 个目标概念。因为指称点现象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那 么在我们的语言中出现如此多的转喻表达就不足为怪了。 (3)理想化认知模式与转喻 Lakof于1987年指出,我们是通过理想化认知模式来 组织我们的知识系统的。他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理 想化认知模式以及理想化认知模式是如何运作的。用星期 二来做例子,星期二能被定义为与之相关的理想化认知模 式,包括诸如太阳的运动,一天的结束和另一天的开始,一 个七天的周期即一星期。在这个理想化认知模式里,一个 星期作为一个整体,是由七个部分线性排列的。每个部分 称为一天,第三天就是星期二。同样的道理,周末的概念指 的是五天工作日之后两天的休息日。我们对于一个星期的 模式是理想化了的,七天并不是客观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它 们是人为设定的,被一个群体所共同认同的。 理想化认知模式是转喻关系的基础,一个理想化认知 模式里的任何一个成分都可以是通向这个模式里的另一个 成分或这整个模式的指称点。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 点: A:你是怎么去机场的? B:我拦了一辆出租车。 我们都知道,B应该完整的回答整个去机场的过程,即 (4)激活扩散模式 转喻实质上反映的是思维上的联系,在这些联系中,某 些观点是紧密相连的,在这些观点间建立联系以后,人们可 以据理力争,想象,从一个观点跳跃至另一个观点。当一个 观点被激活后,另一个观点就会自动的被随之激活。 Best在1992年指出,我们的观念是被一张张观念的网 络相联结的,而网络又是由枝和节点构成的。很多认知心 理学家在人类和电脑的记忆系统间找到了惊人的类似性。 电脑之所以能成功的存储信息,在于信息必须以某种形式 储存,同时,人类的知识也是一个这样的系统。这样一种经 常被用到的系统就是所谓的节点模式。所有的观念都在这 个模式中以节点的形式出现,节点与节点之间是相连的。 当一些观念被某些语言符号所激起后,这种激活会带 动能量至与之相邻的结点和联结上,这样这些结点也会被 激活。人脑系统里的记忆和唤起就是以激活扩散模式为基 础的。因为人们的观念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观念的激活 会激起与之相联的另一个观念的激活,因此人们是有可能 利用一个观念去接近另一个观念的。但是在这张观念的网 络里,如果两个观念不是直接相联系的,那么这种激活就不 太可能发生。 (5)突显 如前所述,转喻发生的前提是工具概念和转喻概念必 须是在同一个认知模式里的。工具概念是更明确的被标志 出来的,但是目标概念是不明显的。除此以外,工具概念应 该比目标概念更清晰是因为认知学的基本原则就是用一个 更突显的物体去代指一个不是很突显的物体。(沈家煊, 1999:7) 突显是感觉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都知道相对一个不明显的物体,另一个更突显的物体 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例如当我们走进一个房间时,大 件物品往往比小件物品更先进人我们的眼帘,色彩亮丽的 物品比暗淡的物品也更能引起我们的注意。 突显的重要性对转喻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实体越 突显,人们就越能建构起与之相连的心理桥梁。 既然工具概念比目标概念更突显,那么前者相对于后 者而言就更容易被感知。因为工具概念能够作为到达目标 概念的一个桥梁,因此在转喻中,工具概念就被用来指代目 标概念。 例如: a.他喝了三瓶。 b.昨天晚上值班的那个红帽子喝醉了。 c.他看了看手腕:“我该回去工作了” 80 成宁学院学报 第30卷 以上三例中的“瓶”,“红帽子”,“手腕”分别指代的是 三瓶酒,戴红帽子的人,手表。那是因为瓶子比装在瓶子里 的酒更突显,红帽子是那个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手脆比手表 更先进入人的眼帘。 (3)在转喻中人们能成功的将注意力由工具概念转移 到目标概念依赖于人们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理想化认知模 式的整体性,记忆系统里的激活扩散模式,认知里的突显。 所有这些认知和心理因素形成了一个鲜明的认知模 式,即转喻,能直接影响人们使用语言。语言中的转喻现象 正是这种认知模式的体现。我们对语言中转喻现象的认知 分析表明,语言是认知的产物,语言和人们的认知活动是息 息相关的。因此语言的认知研究对理解认知规律和语言特 点都是有所帮助的。 参考文献: 总的来说,总体比部分要突显,看得见的比看不清楚的 要突显,生动的比呆板的要突显,如此类推。但是应该指出 的是,突显也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如果人为的去注意某件 东西,尽管那件东西不起眼,那件东西在这个人的意识里也 是更突显的。 三、语言中的转喻 我们在上面的讨论中,已经谈到了转喻的认知基础。 对认知语言学家来说,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和以经验为基础 [1]John B.Best.Cognitive psychology[M].New York: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2. 的认知模式是有其直接和相当具有说服力的体现的。 (1angacker,1999:171)。让我们再回到语言本身,传统的修 饰学认为转喻是一种修饰手法,一个物体A的名称可以用 来表示另一个与A相同或类似的物体B。因为在理想化认 [2]Rene Dirven.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n— nigstics[M].Amsterdam:John Benjmia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知模式中,人们把任何东西都概念化了,如物体,事件,文字 形式,文字的意义等。那么在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式中,就可 能出现任何形式的联系。在语言各个层面上作用的转喻可 以有语义上的,语法上的,还有语用层面上的,诸如此类出 [3]Jing aWangqi.Pragmatics[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0. [4]George Lakof,Mark Jonsh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Stephen Levinson.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y Press,1983.t 现在语言中的种种现象都是人们思维认知模式的语言学体 现,因此我们可以说,转喻在语言和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 的。 [6]束定芳.隐喻与换喻的差别与联系[J].外国语,2004,3 26 34. 结语:基于以上的陈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 言不是一个自主的系统,各种语言现象都有其认知动机。 语言的使用被认知规律所制约,语言是认知中一个不可或 缺的部分。因为: (1)在语言里转喻现象元处不在,其形式多种多样。 修饰转喻只是其中的一种。在语言中,转喻可以发生在各 个不同的层面上,有语义层面的,语法层面的,语用层面的。 很多语言现象都是转喻的结果。所有这些转喻现象都有一 个共同点,在理想化认知模式中,用工具概念去唤起目标概 念。 [7]李勇忠.转喻的概念本质及语用学意义[J].外语与外 语教学,2o05,(8). [8]李勇忠.言语行为转喻与话语的深层连贯[J].外语教 学,2004,(3)t14—18. [9]周志远.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 20o8,(2). [1O]沈家煊.转指与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3— 15. [11]熊学亮.第一人称主语的ICM分析[J].现代外语 2001,(1):34—44. (2)语言中的转喻现象是人们认知模式的体现。人们 具有通过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靠近的能力,这种现象称 为指称点现象。因为这种能力,我们才能将这个世界范畴 [12]李鑫华.修辞格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化,从而去认识世界。在转喻中,工具概念正是作为一个指 称点去接近目标概念。 [1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育教育出 版社.20o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