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前 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嵌入式系统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部分,我们每个人基本上都拥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具有各种功能的、使用嵌入式技术的电子产品,比如mp3/mp4、pda、gps导航仪等小型数字化产品,还有智能家电、网络家电等。包括现在非常热门的智能手机等产品其实都可以归类于嵌入式产品中。嵌入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推动着嵌入式技术不断发展。它正在被广泛应用到金融、航天、电信、网络、信息家电、医疗、工业控制、军事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嵌入式系统有利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1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从美国微软发布“维纳斯计划”白皮书到中国科学院推出的“女蜗计划”,整个世界仿佛在一夜之间掀起了嵌入式开发与应用的热潮,人们开始关注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孙天泽,袁文菊,张海峰(2005)在《嵌入式设计及Linux驱动开发指南—基于ARM9处理器》文中指出ARM作为一种嵌入式系统处理器,以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等优点占领了大部分市场。目前最为流行的当属ARM7和ARM9两个系列。随着人们对系统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RM7在高端应用中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性能更加强劲的ARM9处理器逐渐占据了市场上的高端产品应用。并且通过ARM9处理器和Linux操作系统为平台,全面介绍了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和详细讲述了嵌入式Linux系统下的设备驱动程序开发方法。
亚峰,欧文盛(2007)在《ARM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从入门到精通》指出Linux是一个成熟而稳定的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将Linux植入嵌入式设备具有众多的优点。通过应用最广泛的新一代ARM9处理器为对象,介绍了 ARM Linux系统移值,包括嵌入式系统开发入门,交叉编译器的构建, BootLoader的移植与实现及Linux 2.6内核的编译与下载;ARM Linux的驱动程序开发,包括最常见的字符设备驱动的分析,块设备驱动的分析以及网络设备驱动的分析;Qt GUI开发,包括Qt的具体安装,Qt的核心技术以及最新的Qtopia Core开发环境;最后通过实例来讲述Qtopia Core开发过程。
李亚锋(2008)在《ARM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实力开发》在本书中以8个典型实例为研究对象,讲述基于Linux2.6.20内核的设备驱动开发过程。这些实例几乎覆盖了Linux系统下常见的设备类型,其中包括按键设备、触摸屏、MMC/SD、网卡、Framebuffer、USB和PCI设备等。通过认真的分析代码更加熟悉了驱动程序的步骤和结构。
赵刚(2008)在《32位ARM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流程、技巧与实现》在本书中是基于S3C45108处理器,以软、硬件开发流程为主线,详细介绍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技术。包括32位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构成、应用和一般开发流程;ARM7TDMl处理器的内核架构、指令系统、混合语言编程,开发工具软件ADS的使用方法;S3C45108处理器芯片的内部结构、嵌入式系统电路设计、板级测试,开发流程细节与设计要点:无操作系统和有操作系统情况下的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程序的编写、调试和固化等;嵌入式Linux下设备驱动程序的编写方法。
陈莉君(2002)在《深入理解Linux内核》指出如果你为了透彻理解Linux的工
2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作机理,以及为何它在各种系统上能顺畅运行,你需要深入到内核的心脏。CPU与外部世界的所有交互活动都是由内核处理的,哪些程序会分享处理器的时间,以什么样的顺序来分享。内核不遗余力地管理有限的内存,以使数以千计的进程有效地共享系统资源。内核还精心组织数据传送,使得CPU不再受限于慢速硬盘。通过介绍内核中用到的最主要数据结构、算法和编程技巧更加认识内核。
马忠梅,马广云,徐英慧(2007)在《ARM嵌入式处理器结构与应用基础》文中介绍了MSC处理器——ARM7处理器系列,介绍ARM体系结构和应用基础。文中既有软件编程部分——ARM编程模型以及ARM和Thumb双指令集的说明,又有硬件部分——ARM7TDMI处理器和ARM720T处理器的结构原理,而且对部分公司带ARM核嵌入式系统芯片的特点、开发工具以及整个ARM处理器核系列也进行了介绍。
肖踞雄,翁铁成,宋中庆(2003)在《USB技术及应用设计》文中指出USB(通用串行总线)是一种计算机外设连接规范,简单地说,是一种计算机外围串行通讯接品标准。具有即插即用、数据传输可靠、扩展方便、低成本等优点,已成为当前计算机必备的接口之一,同时也做广泛地应用于嵌入式系统设计中。并且详细地分析了USB系统总线的体系结构,包括组结构、数据编码、通讯原理和最新的USB 2.0及OTG(On-The-Go)技术,另一方面对其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进行了描述。作者通过对USB主机和USB设备系统开发和Linux USB子系统的分析,阐述了USB系统软硬件的结构和实现。
李英伟,王成儒,练秋生,胡正平(2007)在《USB2.0原理与工程开发》USB是一种应用在计算机领域的新型接口技术,它使得外设的连接具有单一化、即插即用、热插拔等优点。本书首先全面介绍了USB2.0总线规范,它是USB系统设计的基础;之后详细阐述了USB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解决了 PC机如何与USB设备进行通信的问题;最后具体讲述了7个USB设备实例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方法,这些实例涉及USB2.0规范中的3种传输速率(低速、全速、高速)和4种传输方式(控制、中断、块、同步)。文中主要包函USB概述、USB系统、USB信号和电源、USB事务处理、USB数据传输、USB设备、USB主机、USB设备类、USB设备驱动程序开发基础、USB设备即插即用的实现、USB设备驱动程序编程接口、USB设备驱动程序开发环境等。
Karim, Yaghmour(2003)在《BuildingEmbedded Linux Systems》主要指出Linux通过越来越多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已经进行了其复杂的调度,其成本低廉和并且操作系统开放,丰富和强大的编程工具提供支持。虽然要将一个很大系统移植到嵌入式系
3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统中但是却会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配置,构建和安装一个特定的内核。构建嵌入式Linux系统是第一步,努力把基于Linux内核的嵌入式系统的结构更好的理解才能更好的配置构建住更安全更稳定的系统。
Jan Axelson(2009)在《USB Complete》阐述了硬件设计,设备固件,以及主机应用software.Topics的,包括如何选择一个设备控制器芯片,如何读写器固件的USB通信,如何削减开发时间,使用USB设备类,以及如何编写软件来访问执行供应商特定功能的设备。还讨论了硬件接口,采用总线供电,无线技术,并且包含访问USB设备使用的Visual Basic。NET和Visual C#中的示例代码。NET示例代码显示了如何检测设备的到来,并拆除和如何使用人机接口设备类和微软的WinUSB驱动程序供应商定义的数据传输。还包括如何编写设备固件与USB host的沟通,包括USB3.0和超高速控制器芯片,USB类,电源使用等。
Karim Yaghmour(2004)在《构建嵌入式LINUX系统》讨论了Linux作为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优缺点开始,其中包括了许多可证问题。然后讨论了构建嵌入式Linux系统的基础知识,随后的讨论涵盖了嵌入式Linux系统中广泛使用的40余种开原和自由软件包的配置、设置以及使用。
周立功(2007)在《ARM&WinCE实验与实践》以MagicARM2410为教学实验开发的硬件平台,以Microsoft Platform Builder 5.0和eMbedded Visual C++ 4.0集成开发环境、Windows CE 5.0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各种驱动程序为软件平台,搭建Windows CE嵌入式系统教学实验体系。
Robert Love(2009)在《LINUX系统编程》讲述了:在某些时刻,几乎所有的程
序员都要与其程序所处操作系统中的系统调用和程序库打交道。讨论如何编写Linux系统软件——代码位于底层,并且直接跟内核及核心系统程序库对话。描述了使用标准接口包括使用Linux独有的高级接口时,在功能和性能之间如何进行权衡取舍的策略。
马修(2007)在《Linux程序设计(第3版)》讲述在Linux系统及其他UNIX风格的操作系统上进行的程序开发,主要内容包括标准Linux C语言函数库和由不同的Linux或UNIX标准指定的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大多数标准Linux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通过DBM和MySQL数据库系统对Linux中的数据进行存储,为X视窗系统建立图形化用户界面等。介绍了程序设计理论,再以适当的例子和清晰的解释来阐明它的方式。
4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结 论
通过以上综述不难发现
USB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机外围串行通信接口标准,它以单一类型的总线连接各种不同的类型的设备。现在支持几乎所有可以连接到PC上的设备。USB具有热插拔、即插即用、数据传输可靠、扩展方便、低成本、系统总线供电、系统总线带宽利用率高等特点,基于以上优点,USB在PC和便携式电子产品中已经成为必备外围接口。
ARM系列芯片在当今社会又得到了广泛应用。继而需要连接更多的应用设备。现在最方便最流行最实用的就是usb接口了。为了使诸多设备能更好地应用在ARM芯片上。相应的驱动程序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驱动程序的开发业绩一步推动嵌入式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