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13讲 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衰落(02)

第13讲 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衰落(02)

来源:世旅网
第13讲 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衰落(02)

第十三讲 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衰落02

清朝简史与文化(2课时)

一、 清朝简史

1. 公元1616年,女真人后裔满族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

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

2. 明末面临攘外与安内的两难局面,外有后金南下之威胁,内有以李自成、张献忠为

首的农民起义。兵部尚书杨嗣昌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李自成遭洪承畴重创,几乎全军覆没,张献忠诈降。后明朝改为攘外为主,李自成东山再起,张献忠反复,遂一发而不可收拾,明终为李自成所灭,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3. 康熙之武功文治。(1)平三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2)收复台湾。(3)平定

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4)抵抗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5)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入值者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此后地位日升。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地位下降。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6)兴文字狱。(7)学习西方天文、科技、数学,鼓励西医传入中国,开始引进西医方法治天花。 4. 雍正。在位13年,在年羹尧、隆科多的支持下上台。(1)严厉打击朋党,包括年羹

尧和隆科多。(2)设军机处(集权)。(3)摊丁入亩,即把历代沿用的人头税改为土地税(即财产税)。(4)取消“贱民”的“贱藉”,但实际鲁迅还看到家乡有贱民。(5)打破西南少数民族世袭的土司制度,代之以中央委任的“流官”。需要强制执行,此时的镇压所造成后遗症到红军长征时还没有消除。 5.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

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

二、 清朝政治与文化

1. 科场案:中国清代处理科场舞弊的案件。顺治十四年(1657)、康熙五十年(1711)

和咸丰八年(1858)的科场案,是其中三大重要案件。审讯之后,涉案主考均斩立决,多者二十五人,其中甚至有一品大员。

2. 哭庙案。顺治十八年,顺治驾崩,哀诏府衙设灵举哀痛哭三日,此时苏州吴县

县令任维初,私取公粮三千余石,又逮捕交不出补仓粮的老百姓。以金圣叹为首的几个秀才,因同情农民的遭遇,写了“揭帖”到哭灵场所控告县官,金圣叹等共有十八人被判死刑。科场案与哭庙案都是政治斗争的手段,乃民族矛盾爆发之结果。

3. 为笼络汉族读书人,清朝政府特开博学鸿儒科、经济特科、孝廉方正科等取士。

康熙十八年(1679)、乾隆元年(1736)曾两度举行博学鸿儒科,或称博学鸿词科。康熙词科,除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拒不参加外,其他如朱彝尊、汪琬、毛奇龄、施润章等都应选录取,入翰林院纂修《明史》。

第13讲 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衰落(02)

4. 清朝的文化专制。(1)明朝后期,私人办书院,可讲学,可结社。清朝则不允

许办书院,不能结社。(2)科举则明确规定以宋儒注解为标准答案的《四书》、《五经》取士,要写八股文。(3)文字狱。康雍乾三朝都有,以乾隆朝为甚。(相当于“思想犯”,“意识形态罪”,与文革时相类。)顺治年间开中国言论出版审查制度之端。康熙朝戴名世记录明末历史之《南山集》,引来杀身之祸,被诛连者300余人。雍正朝年羹尧案,凡写诗文吹捧过年羹尧的都被牵连。受年案牵连的汪景祺斩首示众后,其头骨在北京菜市口挂了十年。清文字狱以其诛连极广而可称为“文化恐怖主义”毫不过分。 5.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清乾隆年间编修的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全书

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0亿字。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44倍。也是世界头号文化工程。可惜的是,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同时也是禁书,毁书的过程,存目书籍几乎相当于收录书籍的两倍,基本被毁。同时,收入书籍也存在一定程度被改动现象。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虽然如此,丛书在保存古代典籍方面,还是功不可没。(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表面上是石头,很坚强,里头是草,软弱的很。)

6. 明末清初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以传统儒家思想号召

反清复明。在他们的影响下,儒家思想,由宋明理学空谈性命变为所谓“朴学”,以章句训诂为主崇效汉学。

7. 道教之衰落。雍正是中丹毒死的。宫里有采办机构,购买炼丹用的原材料。除北宗

全真道龙门派与张天师系的正一派外,其余皆微不足道。作为禅师的雍正皇帝亲自为张紫阳的《悟真篇》作序,对其倍加推崇。(1)有伍冲虚、柳华阳师徒为主的伍柳派,专主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内功丹法,以断欲而修证身心气脉,幻出化身以成神仙,其说似是而非,普遍流传于民间。(2)明末国破,清军入关时,明朝进士杨来如在山东、河北创设理门,后称为“理教”,综合儒道释三家修心养性的一般方法,成为新兴的另一宗教。

8. 佛教之禅宗,由明朝口头禅转变为坐禅习定的老路,一如佛教于南北朝时初入中国

时的模样。清军入关之初,有西藏密宗黄教五世达赖,与清朝有了往来。清朝为了联合满、蒙,极力崇敬章嘉呼图克图。清军入关之初,即册封达赖、班禅、双尊奉章嘉十四世为国师。顺治一方面从玉琳国师学禅宗,同时并不改变对喇嘛的推崇。雍正与迦陵性音禅师往来,自以为已经大彻大悟,自称“圆明居士”,大弘临济宗,废除明末以来密云圆悟禅师旁门的汉月法藏禅师法统。雍正不自信,以问章嘉,章嘉不许之,更勉其进步,故雍正对章嘉极信仰,称为证明之恩师。乾隆一代,承皇室习惯,也笃信佛教,专修密宗,临死时还口念咒语。

9. 明末清初,著名的学术著作有顾亭林的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为研究中国地理、

研究中国地方政治思想必读的书。顾祖禹写的《读史方舆纪要》,也是研究政治、军事地理最重要的书,此书对每一省先作总评,内有各省情况研究,如各地区人的性格等。二书合称“二顾全书”,对于中国搞政治与军事有极端的重要性。

10. 清朝的人口相对过剩。乾隆时突破3亿,道光时4亿。康熙55年后,新增人口永不加赋。洪亮

吉的人口论。

第13讲 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衰落(02)

三、 作业:

1. 中国文化为什么会衰落?

2.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文化的接受者在军事上的失败?

3. 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会怎样?

4. 如果中国文化想要在世界文化中继续生存,应该怎样发展?

四、 补充材料:

1. 攘外必先安内。西汉景帝的老师晁错力主削藩“攘夷必先安内”,引起当时朝廷的

激烈争论,大多数人都不同意或认为时机还未到,以窦婴为首的认为当时应一致对外,对付匈奴;晁错以政治家的眼光说服汉景帝最后选择继续和匈奴和亲,而将注意力集中到削藩上。结果,汉景帝的削藩除去了内忧,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力,为武帝对匈奴动武、解决边患创造了条件。 宋初的赵普给宋太宗的折子中说“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明朝于谦《急处粮运以实重边以保盛业疏》提到:“臣等看议得,疆兵以足食为本,攘外以安内为先。” 2. 八股文。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

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经义即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3. 文字狱各朝都有,清朝发展到顶峰。《汉书》上说,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报孙会

宗书》令“宣帝见而恶之”而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被处腰斩。魏末嵇康因其《与山巨源绝交书》令司马师“闻而恶之”而被斩于东市。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史称“国史之狱”.

北宋苏轼就曾因政敌陷害,被捕入狱将近五个月,罪名是包藏祸心、谤讪时政。主要的根据是《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和陈述古冬日牡丹》等几首诗。史称“乌台诗案”。

翰林学士张钧是金国有史可查的第一个文字狱受害者,因为一场天灾为金熙宗起草“深自贬损”的诏书,被萧肄诬陷而被劈开嘴巴剁成肉酱。

公元1323年,身为高僧的前宋恭帝怀念宋朝,写了以下的诗句:寄语林和靖,

第13讲 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衰落(02)

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触怒元廷,赐死。

戴名世对清廷随意篡改明朝历史甚感愤慨,他通过访问明朝遗老和参考文字资料写了一本记录明末历史的《南山集》。康熙五十年(1711年),书印出十年后被人告发,因为书中用南明年号并涉及多尔衮不轨之事,康熙帝十分震怒,下旨将戴名世凌迟处死,戴氏家族凡男子十六岁以上者立斩,女子及十五岁以下男子,发给满清功臣家作奴仆。同乡方孝标曾提供参考资料《黔贵记事》,也和戴名世同样治罪;戴氏同族人有职衔者,一律革去;给《南山集》作序的汪灏、方苞、王源等处斩刑;给《南山集》捐款刊印出版的方正玉、尤云鹗等人及其妻、子,发宁古塔充军。由《南山集》受到牵连的有三百多人,后来康熙帝故作慈悲,改戴名世凌迟为斩刑,本来应处斩刑之人如戴家、方家都流放黑龙江,方孝标已死,但仍被发棺戮尸。

裘琏戏笔之祸。裘琏是浙江慈溪人,少时曾戏作《拟张良招四皓书》,内有“欲定太子,莫若翼太子;欲翼太子,莫若贤太子”、“先生一出而太子可安,天下可定”等语句,当时颇为传诵。康熙末年,七十岁的裘琏中进士,后来致仕归乡。雍正七年(1729年),八十五岁的裘琏突然被捕,原来有人告发他那篇代张良写的招贤信是替废太子胤礽出谋划策。次年六月,裘琏卒于京师狱中。少年戏笔,老年得祸,真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

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是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儿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词科,谁知响应廖廖,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一至于此,文字狱的消极影响于此可峥。

到了所谓的“圣主”、“十全老人”乾隆帝时,文字狱则达到顶峰,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立斩。而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甚至一些疯子胡乱涂抹也被定为“逆案”,凌迟处死,荒唐到极点。 4.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父黄尊素为东林名士,为宦官魏忠贤所害。早年参加“复社“反阉党斗争。清兵南下,他招募义兵建“黄氏世忠营”抗清。明亡后匿迹山林,隐居著述。哲学上反对程朱学派的理一元论,坚持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离气无理”,理在气中。但在心物关系上,又未超脱王守仁“心学”束缚,认为物不能离心,心是根本。清圣祖康熙元年(1662)撰成《明夷待访录》,书中猛烈抨击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提出鲜明的民主观念。对明代思想史料作了系统整理。十五年至二十四年(1676― 1685)完成的《明儒学案》是第一部系统的中国哲学断代史。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以及其后开始草创,并由后人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宋元学案》这两部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史学上的新体裁,即“学案体”。(2)顾炎武(1613- 1682)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

第13讲 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衰落(02)

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3)王夫之(1619~1692), 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湖南衡阳人,汉族。明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崇祯十一年(1638)肄业。在校期间,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张之道,较早地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明亡后,清顺治五年(1648),王夫之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至桂林依瞿式耜sì,桂林陷没,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他始终未剃发,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历史观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现在他的《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书里。王夫之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在这个主旨下,他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5. 佛教之贡献,深入政治、社会、哲学、文学、建筑、艺术之中。鸠摩罗什等所创佛

教文学的风格,高僧们为翻译佛经发明韵声反切,千余年来沿用。南朝齐梁间刘勰出家亦佛亦儒,跟高僧僧佑学习佛经和儒家经典,终有《文心雕龙》面世。唐陆羽《茶经》,一行大师的阴阳术数,宋程明道太极图的发现,都与佛教有莫大的因缘。少林寺武术助唐太宗平定天下,元耶律楚材的医学,刘秉忠默化元朝君臣施仁戒杀,明代姚广孝劝阻永乐暴政,都是佛教与中国政治文化的重大关系的佐证。佛教传入之后,可以肯定地说,历代文人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佛教文化影响的痕迹。佛教思想以其宏大的内容,严密的逻辑,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最主要成份,儒道两家从佛教文化受益颇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