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三赏 ■山东省定陶一中刘方 一、组材,疏中见密,突出一个“巧”字。<项脊轩志》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情随景溢。初 全文不长,涉及到的内容却很多。有景色,如日影返照、 现意境。“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 明月半墙等;有事件,如偃仰啸歌、庭院变迁等;有人 珊可爱。”则景中有意,情意盎然。三段写景,文字不多, 物,如老妪、先妣、大母、吾妻等,不一而足,时空跨越几 情、景、意互为表里,逐渐融为一体,清晰地显示出文章 十年,记忆散漫琐屑。但整篇文章却如行云流水,自然 优美动人的意境。尤为绝妙的是文章的“补记”,其写景 流畅,我们读来毫无隔阂疏离之感。原因在于作者精心 的句子更少,不过一言半语。“今亦亭亭如盏矣”寥寥七 编织了一条线索“物线”——项脊轩。把琐碎的材料串 字,语段却情长,意境深邃。作者那种物事人非的感慨。 联一起。以“轩”为中心。所有写景记事均与“轩”有关, 那种落寞孤寂的情怀,直抵读者心扉,给人以极深的印 景是“轩”中之景,事是“轩”中之事,人是“轩”中之人, 象。 情是“轩”中之情。这样“轩”与情紧密交织。零星散乱的 三、抒情,平中见奇,突出一个“真”字。情到真处自 材料也就不再散落。最让人称道的是文章对“补记”的 感人,本文抒情最大的特色就是情真意切。文章前半部 衔接。正文与“补记”。其问相隔17年,但作者牢牢扣住 分写景抒情,作者写到项脊轩的修葺、光线陈设、明月 “轩”组材,精选了“吾妻归宁”,通过诸小妹问及“闻姊 花香、庭院格局,自然质朴,平淡如水,但却富有神韵, 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一个欢乐温馨的场面立时 沁人心脾,令人神往,引人遐思。尽管未用一个“喜”字。 呈现在前。作者又随即写到妻子亡故,居主离家,前后 但作者的喜不自胜之情,溢于盲表;晏然陶醉之态,跃 形成对照,怀妻伤感之情,乘虚而人。最后落笔枇杷树, 然纸上。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文章后半部分是即 感情达到高潮。这样的组材使文章线不断,情不断。意 事抒情。所写之事均是一些琐屑平凡的小事,但无论是 也不断,自然是巧手织云锦,天衣无缝了。 母亲“以指叩门扉”的嘘寒问暖。祖母“持一象笏至”的 二、写景,短中见妙,突出一个“境”字。写景的最高 殷殷期盼,还是妻子“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的闺房 层次是造“境”,持“境界说”的王国维先生说:“境非独 趣事,点点滴滴,无不如历如目:一枝一叶,无不动人心 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 弦。例如,写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 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项脊轩 大类女郎也?”将貌似嗔怪实则疼爱的至真至切之情表 志>写景层层推进,迭现意境。“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 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叙事,迂徐平缓,“不事雕饰而 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由事写景,事在景中。写 自有风味”,产生出令人回肠荡气的奇异力量。体现了 的是实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抒情文学的无穷魅力。∞ (上接第57页) 写景的随笔。 对美的领悟。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既了解了自己母语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从“美”人手。容易为学生接 的精妙,又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美育。无形中提高了个 受,也使他们真正地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我觉得只有 人的修养,这岂不是一举多得吗?当然。美育不仅仅是 学生感到不仅是学了一篇课文.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一 艺术教育。也不仅仅限于运用各种美去进行教育。更是 次心灵的洗涤,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我们反对把语文课 指把一种美学精神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去。使教 上成政治课、工具课,但是在语文课上用文质兼美的文 育、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审美过程。四 章对学生进行美育,却能够让他们很容易就接受。通过 ・阅读新规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