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感受美 鉴赏美 创造美——借《醉翁亭记》进行审美教育

感受美 鉴赏美 创造美——借《醉翁亭记》进行审美教育

来源:世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感受美鉴赏美■湖南省津市第一中学严创造美 萍 借《醉翁亭记》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语文课程 深入地体味美的艺术境界.也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感 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 染。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每一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 幅图画都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情感的艺术画面。<醉翁亭 和谐发展。 记》的主线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 要形成学生的审美情趣,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审美 面。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与民同乐,作者一步步揭示 更在乎一州之 教育。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美学教育,是运用自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既“在乎山水之问”,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 百姓。在了解作者意图以后再来看作者笔下的自然之 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观、审 景。体会作者之心胸,使学生身临其境,心人其境,从而 美精神的教育活动。审美教育“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 受到作品所描绘的优美画面及所寄寓的崇高情怀的感 可缺少的工程”.尤其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由幼稚而趋 染.真正领略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向成熟的时期。及时而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美育,陶冶 他们的情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确有着不可忽视 三、品昧语盲之黄 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它有着丰富的美的内涵。 它的语言具有凝练 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觉得《醉翁亭记》就是一篇很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首先,适合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课文。所以在教学中可着重突 美。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成语, 它的语言具有形象美。如作者 出一个“美”字.引导学生在感知美的过程中自然受到 被人们广泛采用。其次,美的熏陶。 一用“翼然临于泉上”,寥寥数字,便勾画出其逼人的气势 及特有的形象。写四季景物。就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 、感知自然之美 引导学生感知课文风光绮丽的图画美。欧阳修笔 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 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帖。第三,它的 下独特的山、水、林、亭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具多 秋。不仅使音 样统一的山水相映之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 语言具有音乐美。全文交替运用实词和虚词,暝。晦明变化者,山问之朝暮也”的朝暮变化之美;“野 调抑扬有致。一唱三叹。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得到增 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强.而且表现出了作者怡然自乐,在仕途失意后寄情于  的四季变幻之美: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潺潺流淌的酿 山水的感情。读后也不能不使人受到感染。泉;“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的动静对比之美。文章中所 描绘的这一幅幅美景。购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给人 四、培养创造之美 培养学生美的刨造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 不同的美学享受:春色如海、秋色肃杀、夏日繁茂、冬景 要内容。随着学生对美的感知、领略、欣赏、品味,也势 寒冽。它们既相互映衬,又各具情致,构成了一幅立体 必会激起他们追求美、表现美的心境和要求。对此,教 的琅琊山美景图。这样的美,怎能不让人陶醉呢!在初 步感知了课文的自然之美后,顺理成章地导人下一步: 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进入创造美的阶段。 在欣赏了课文之美后.我引导学生在反复品味的基础 以悦目而致赏心。 :、鉴赏意境之美 上展开美的想象,闭上眼睛,想象作者笔下的山水之 美、人情之美。然后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其中一幅画 把自己所想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并要求在课外 所谓意境,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品艺术 面,构思凝聚点.也是作品引人人胜的情景所在。引导学生 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完成一篇 (下转第52页) 5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项脊轩志》三赏 ■山东省定陶一中刘方 一、组材,疏中见密,突出一个“巧”字。<项脊轩志》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情随景溢。初 全文不长,涉及到的内容却很多。有景色,如日影返照、 现意境。“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 明月半墙等;有事件,如偃仰啸歌、庭院变迁等;有人 珊可爱。”则景中有意,情意盎然。三段写景,文字不多, 物,如老妪、先妣、大母、吾妻等,不一而足,时空跨越几 情、景、意互为表里,逐渐融为一体,清晰地显示出文章 十年,记忆散漫琐屑。但整篇文章却如行云流水,自然 优美动人的意境。尤为绝妙的是文章的“补记”,其写景 流畅,我们读来毫无隔阂疏离之感。原因在于作者精心 的句子更少,不过一言半语。“今亦亭亭如盏矣”寥寥七 编织了一条线索“物线”——项脊轩。把琐碎的材料串 字,语段却情长,意境深邃。作者那种物事人非的感慨。 联一起。以“轩”为中心。所有写景记事均与“轩”有关, 那种落寞孤寂的情怀,直抵读者心扉,给人以极深的印 景是“轩”中之景,事是“轩”中之事,人是“轩”中之人, 象。 情是“轩”中之情。这样“轩”与情紧密交织。零星散乱的 三、抒情,平中见奇,突出一个“真”字。情到真处自 材料也就不再散落。最让人称道的是文章对“补记”的 感人,本文抒情最大的特色就是情真意切。文章前半部 衔接。正文与“补记”。其问相隔17年,但作者牢牢扣住 分写景抒情,作者写到项脊轩的修葺、光线陈设、明月 “轩”组材,精选了“吾妻归宁”,通过诸小妹问及“闻姊 花香、庭院格局,自然质朴,平淡如水,但却富有神韵, 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一个欢乐温馨的场面立时 沁人心脾,令人神往,引人遐思。尽管未用一个“喜”字。 呈现在前。作者又随即写到妻子亡故,居主离家,前后 但作者的喜不自胜之情,溢于盲表;晏然陶醉之态,跃 形成对照,怀妻伤感之情,乘虚而人。最后落笔枇杷树, 然纸上。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文章后半部分是即 感情达到高潮。这样的组材使文章线不断,情不断。意 事抒情。所写之事均是一些琐屑平凡的小事,但无论是 也不断,自然是巧手织云锦,天衣无缝了。 母亲“以指叩门扉”的嘘寒问暖。祖母“持一象笏至”的 二、写景,短中见妙,突出一个“境”字。写景的最高 殷殷期盼,还是妻子“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的闺房 层次是造“境”,持“境界说”的王国维先生说:“境非独 趣事,点点滴滴,无不如历如目:一枝一叶,无不动人心 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 弦。例如,写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 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项脊轩 大类女郎也?”将貌似嗔怪实则疼爱的至真至切之情表 志>写景层层推进,迭现意境。“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 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叙事,迂徐平缓,“不事雕饰而 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由事写景,事在景中。写 自有风味”,产生出令人回肠荡气的奇异力量。体现了 的是实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抒情文学的无穷魅力。∞ (上接第57页) 写景的随笔。 对美的领悟。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既了解了自己母语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从“美”人手。容易为学生接 的精妙,又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美育。无形中提高了个 受,也使他们真正地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我觉得只有 人的修养,这岂不是一举多得吗?当然。美育不仅仅是 学生感到不仅是学了一篇课文.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一 艺术教育。也不仅仅限于运用各种美去进行教育。更是 次心灵的洗涤,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我们反对把语文课 指把一种美学精神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去。使教 上成政治课、工具课,但是在语文课上用文质兼美的文 育、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审美过程。四 章对学生进行美育,却能够让他们很容易就接受。通过 ・阅读新规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