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互联网”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2019年精选文档

“互联网”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2019年精选文档

来源:世旅网


“互联网 +”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

随着我国“互联网 +”行动的深入推进,“互联网 +”工业、金融、商贸、医疗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高职“互联网 +”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在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网络技术的融合、 课程设置的革新、教学效率的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等

方面进行了创新,对于应对“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快高职教育改革有着积极意义 [1] 。

一、“互联网 +”教学的研究现状

涉及“互联网”教育的改革与探索,应发轫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 2011―2020 年)》的颁布实施。特别是近五、六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较多,大多集中在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效率的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也有聚焦具体的操作实施,如校园信息设施平台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校际协作、在线远程教学、“微课”模式改革等。或从相关理念、模式特点方面进行了框架研究,或从教育资源的多元化、 网络教学方法的综合化方面进行了分类与归纳。显然,“互联网 +”教学不是互联网技术与教学的简单相加、方式上的简单变化。 互联网技术不仅给高职教育改革增添了一种技术手段,更深刻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教育的认识。 “互联网 +”教学需要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创新, 能否从教育理念上进行深刻反思, 涉及到是从“技”还是从“道”的层面开展“互联网 +”教学研究,决

定着“互联网 +”教学改革的健康长远发展。

二、“互联网 +”教学极大解放了学习的“自主性”

跨界融合、结构重塑、尊重人性、开放包容作为“互联网

+”最

鲜明的特征,使传统教育从形式、内容、手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显

著促进了课程设置形式、教学组织方式、知识建构过程、知识获取的

方法渠道、学习效果评估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无论是慕课、微课、翻

转课堂,还是不断以其他更多形式出现的教育模式,

这种丰富的灵活

性、多样性,可以让站在不同视角的研究者发现不同的亮点 果从“跳出教育看教育”的视野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互联网

[2] 。如

+”教

学不仅改变了教学的形式或方式,也直接触及到了教育的核心理念:

即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这一根本目标。教

育的发展趋势是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 “互联网 +”教学使教育和学

习冲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使得人人可学、时时能学、处处能学,从

时空、方式上极大解放了学习的自主性, 从而积极顺应了教育的发展

趋势。另外,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解放,紧紧扣住了教育核心理念“以

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两个中心要素:学生、学习;而外因最终要通

过内因发挥作用,“互联网 +”教学也紧紧抓住了教育对象最重要的、

决定性的内在因素:自主性 [3] 。总之,由于“互联网 +”教学极大解

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既遵从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最大程度地实

现教育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 又能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 所以有着广

袤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这也正是其深刻触及教育的核心内涵的原

因所在。实际上,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

在明确“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工作方针的同时,就提出了以“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的发展规划目标。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 只有深刻理解时代背景下教育模式创新的理念精髓,才能开展好信息化 ?h 境下特别是当前“互联网 +”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三、“互联网 +”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

“互联网 +”教学使得教育模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创新和变化,做好“互联网 +”教学,首先,我们要遵从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 作为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 善于借助这些技术手段通过教学模式的重构和教学环境的重组, 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地对学生完成知识转移、迁移的目标。其次,要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学生在“互联网 +”条件下选择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的自由性提高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丝毫没有削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兴趣能不能激发出来, 主体地位能不能建立起来,需要教师在师生关系的重塑中认真研究和把握 [4] 。

(一)如何理解“自主性 +”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即教师在研判“互联网 +”条件对“教与学”影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丰富多样的途径、方式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质量。与传统教学相比,由于教与学的内容、形式、方式、途径的选择更加丰富多样,时间、空间的限制愈加弱化,自主学习策略可以更加科学、高效及个

性化,体现出“ +”的含义。

(二)如何培养“自主性 +”

有关培养学生自主性的研究成果较多, 这里只谈谈如何在 “互联

网+”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自主性培养的几点思考。

1. 全程跟踪式指导。“互联网 +”教学中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便于全程记录和跟踪学生的学习痕迹, 这些痕迹经过归纳研判将成为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取得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有机结合, 显著提高个性化教学水平。 宏观层面的信息例如学习的内容、时长、侧重点等,能对总体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便于教师

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微观层面的信息可以反映出学生个人思维特 点、能力擅长、 喜好及知识掌握程度等,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特质及学习进展等情况,便于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分类指导。另外,全程痕迹信息可作为考核学生的依据来源, 或者由学生自己定期利用痕

迹信息进行自我反思、小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边界巡

防式督查。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的心智、情绪、行为控制及辨别能力尚不成熟,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或者无用信息的干扰, 教师要善

于发现和分析学生使用网络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及时督查、引导,把

学生的自主性聚焦到教学目标上来, 使其养成科学、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发现、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边界巡防式督查不是简单粗暴的干涉,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

3. 教学相长与激励。“互联网 +”教学中,信息可在高度扁平、密

集网状的组织结构中高效流动, 极大降低了距离成本和时间成本, 不仅使“教”与“学”之间的交流更加准确快捷, “学”与“学”之间也可实现全交互、全覆盖,在高效互动、反馈中发挥群体智慧,实现

师生教学相长,通过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构建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和对学生良性、 正向激励的互动关系, 进一步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4. 课堂掌控与设计。“互联网 +”教学的资源平台打破了课堂的时空局限,学生可根据自身知识需求进行资料搜集与点播, 在更加开放的资源环境中随自主预习、复习。虚拟现实技术可通过图、文、声、画,为学生创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可接近真实地反映实训过程、实训场所,或讲解较为枯燥、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这些特点不是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而是对课程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持与掌控者、活动的设计与执行者,必须在课前做足功课,拓展“互联网 +”的课堂空间,创设有效情境,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发挥知识融会贯

通的引领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 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结语

“互联网 +”教学是注重质量、效益和内涵发展的开放式教育, 我们以激发和培养学生 “互联网 +”条件下学习的 “自主性 +”为视角,围绕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主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新要求,把握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新变化,努力做“互联网

+”教 ?W改革的探索者和践行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