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四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同步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 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B.侧重于理论探索 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 D.提倡实验科学 2. 李四光留学日本期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主要学习早产技术 B.加入同盟会 C.受到孙中山的勉励 D.先后学习采矿、地质 3. 下列不属于李四光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成就的是 ( ) A.正式提出地质力学的概念
B.利用冰川学的成就为成昆铁路、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 C.相继发现许多油田,使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 D.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的核能事业作出了贡献
4. 列不能体现李四光地质力学“学以致用”特点的是 ( )
A.勘探石油,发现油田 B.寻找铀矿,发展核能 C.研究和预测地震 D.修建京张铁路 5. 下列历史人物都有过留学的经历,与其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 B.蔡元培较早明确地提出了全面教育的思想 C.唐绍仪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 D.李四光建立了独创性的地质力学理论 6. 牛顿在大学毕业前的成就有 ( )
①二项式定理 ②微积分的初步算法 ③提出了白光由七色光组成的原理 ④提出了光的微粒本质学说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 “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说这句话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波义耳 C.拉瓦锡 D.哥白尼
8.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因为它() A.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B.对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作出了定义 C.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D.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9. 关于经典力学体系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注重实践和实验 B.以数学为主要表达形式 C.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促进了两次科技革命的出现 10. 历史学家认为:“17世纪后期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据此判断,启蒙运动在科学思想方面最重要的先驱者是()
A.达尔文 B.牛顿 C.拉瓦锡 D.法拉第 11. 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12. 曾是前清进士、同盟会员、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辞了北洋政府的官、 拒绝蒋介石的官、 当了共产党的官,这位传奇人物应该是
A.詹天佑 B.李四光 C.袁隆平 D.华罗庚 13. 邓小平说过:“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那个年代应该是 A.五四运动前后 B.抗战时期 C.建国初期 D.三年困难时期 14. 如右图所示,李四光打破了两个“洋神话”,推翻了洋人的哪些断言?
1
学而思网校 www.xueersi.com
① “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 ②“中国贫油论” ③“中国不存在第三纪冰川” ④“中国贫铀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 李四光从日本留学归国,曾被清廷授予“工科进士”,最迟不会晚于
A.1912年 B.1915年 C.1918年 D.1925年 16.相对论和量子论对人们思维的影响是
A.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 B.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使人们认识到思维方式不能绝对化 D.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
17. 在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一书,告诉世人自然界存在着规律,而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这部科学巨著中阐述了
A.近代科学实验方法 B.光的本质是微粒 C.物体运动三定律 D.微积分的初步算法 18. 右图是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展示的爱因斯坦蜡像,背景为他提出的“E=mc²”公式。人们展示他的蜡像,主要是由于他 A.解释了光电效应 B.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C.发明了互联网技术 D.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19. 香港电视连续剧《寻秦记》的男主角从21世纪穿越时空隧道到了秦朝统一前。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盛行一时,为这类作品盛行提供科学依据的科学家应是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居里夫人
20. 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出席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欢迎。卓别林笑着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此语意指
A.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 B.大科学家不如知名艺术家火爆 C.理论物理与人们日常生活很远 D.相对论并非常人都能理解 21. 在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一位“世纪人物”。《时代》周刊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核宇宙谜的开启者”,“以具最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该“世纪人物”为 A.瓦特 B.爱迪生 C.居里夫人 D.爱因斯坦 22. 牛顿经典力学的统治地位被打破是在
A.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及量子力学的建立 B.门捷列夫理论的提出 C.阿伏加德罗的理论提出 D.元素放射现象的发现
23. 一位中医要了解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他想查阅最原始的有关记载,最好查阅( ) A.《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24. 之所以说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因为( ) A.把变量引进了数学,成为数学中的转折点
B.使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为制造发电机创造了可能
C.是在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 D.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大革命
25. 假如你生活在清朝末期,最不可能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件是( )
A.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后来提前召回 B.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赴日留学
C.第一座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修筑的铁路通车
D.中国科学家通过实地考察确定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20分,第28题 14分,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家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
2
学而思网校 www.xueersi.com
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5分)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6分) (3)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5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进行研究。他精读了许多医药书籍,如《神农本草经》、《唐本草》、《蜀本草》,以及宋朝四川名医唐慎微编著的《证类本草》等。研究中,他既佩服前人在药物学上的辉煌业绩,也发现了他们在理论上和观察上的一些错误,他决定对旧的药书加以整理、补充。李时珍收集整理了许多材料,尽管由于行医时间短,经验不足,完成这项工作还有困难,但他利用一切时间读书,进行研究。
李时珍墓前塑像
材料二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詹天佑
材料三 1920年2月,即将回国的李四光接受邀请,从英国来到法国巴黎,为在那里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做了一次题目为《现代繁华与炭》的演讲。在演讲中,李四光阐述了他的治学态度:我们看待世界上的事物或讲到学术问题,应该有科学的态度。我们要相互勉励,互相警戒,凡遇着新景象、新学说,切不可为它所支配,为它所奴隶。搞科学研究,心只管细,胆只管大,只要掌握了逻辑的思维,哪怕是纷繁复杂的世界,天经地义的学说,都不能吓倒我们。“真正讲学的精神,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为真理奋斗。”
1964年,毛泽东和参加
科学大会的李四光握手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图片及时代背景分析三人科技成就发展的特点。(9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现代化有何积极影响。(6分)
(3)依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三位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的相同点是什么?(2分)
3
学而思网校 www.xueersi.com
(4)你从三位科技名人身上学到了哪些品质?(3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曾说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许就是最伟大的成就。它不是发现了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的新大陆。”……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奖来得相当不易。当时,有不少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胁说,如果给相对论授奖,他们就要退回已获的奖章,结果评选委员会找到了一个办法,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理论的建立者而得奖,相对论始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一般公众,甚至许多当权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使用核弹的战争究竟会引起怎样的后果。一般公众仍然用城市的毁灭来想像,据了解,新的核弹比旧的核弹有更大的威力,一颗原子弹能毁灭广岛,而一颗氢弹能毁灭像伦敦、纽约和莫斯科那样的特大城市……我们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应当是:能采取怎样的措
施来制止一场其结局对一切方面都必然是灾难的军事竞赛……
——《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应如何看待1921年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时所发生的事情?(5分) (2)材料二反映了爱因斯坦哪些主张?(5分) (3)结合材料一、二,简评爱因斯坦。(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D 3. A 4. D 5. A 6. A 7. A 8. C 9. C 10.B 11. B 12. B 13. C 14.A 15. A 16. C 17. C 18.A 19. C 20.D 21. D 22.A 23. D 24. C 25. D 二、非选择题
26. 答案:(1)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5分) (2)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纯粹是愚昧的表现。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6分)
(3)有利于推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5分)
27. 答案:(1)①李时珍生活在明中后期,当时中国处于专制统治空前加强的时期,西方近代科技发展的东西方逆转时期,李时珍等人的成就属于传统科技的成果,中国的落后已成趋势。②詹天佑生活在近代内忧外患的历史时期,他的成就是当时中国的人民强国御侮探索斗争的组成部分。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国内反动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使当时中国铁路事业难以发展。③李四光早年两度出国留学,学成后归来报效祖国。新中国成立后,他的科研成果为推动新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贡献。(9分) (2)促进经济交流;有利于经济繁荣;有利于知识传播和信息流通;促进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和商品流通;有利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进一步解体。(6分)
(3)凭着自己勤奋刻苦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敢于向权威挑战。(2分) (4)勤奋刻苦、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严谨治学、大胆探索的执着精神。(3分)
28. 答案:(1)这一事件说明人们对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认识都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即使在以尊重真理为最高准则的科学界也不例外,这一事件也进一步映衬了爱因斯坦敢于打破权威、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5分)
(2)反映了爱因斯坦反对使用原子武器和核军备竞赛。主张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5分) (3)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社会活动家。(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