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 广东医学2009年4月第3O卷第4期 GuangdongMedical Journal Apr.2009,Vo1.30,No.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介入治疗后 纤溶活性变化的初步观察木 施静静,刘振华 ,刘亚杰,谢惠芳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广州510282) 【摘要】 目的初步探索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PTAS)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动脉粥样硬 化性脑梗死患者体内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96例为观察组,非脑血管病患者 98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按治疗方法不同又分为阿司匹林组(ASP组)、低分子肝素组(LMH组)和PTAS组。以双 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入院后第1天和第7天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及其抑制物一1(PAI—1)水平。结果观察组第1天和第7天血浆tPA、PAI—l和vWF抗原水平均显著高 PrrAS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在维持急性动 于对照组;PTAS组第7天vWF显著高于ASP组和LMH组,三指标水平均较第1天升高,且tPA,vWF的升高幅度 显著大于、PAI一1水平增加则显著小于ASP组和LMH组。结论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体内纤溶活性方面不差于甚至可能优于单纯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 【关键词】 脑梗塞;动脉粥样硬化;介入治疗;纤溶活性 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PTAS)可以直接扩 mm,后循环>20 mm;病变严重钙化;大脑中动脉远端、 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神志不清或严 重脑卒中后神经功能障碍(NIHSS评分>4分);对造 影剂过敏。 张狭窄的动脉,迅速改善缺血脑组织血流供应,在缺血 性卒中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及预 防中受到广泛认可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脑血管 PTAS联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本研究试以血浆 1.3观察组分组及治疗方案 tPA,PAI—l和vwF抗原水平为检测指标,初步观察本 治疗方法对患者纤溶系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3.1分组观察组按照所采用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 ASP组、PTAS组和LMH三个亚组。PTAS组患者术前 需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FTAS组38例患者支架放 置后均血流通畅,观察期内未出现高灌注综合征、支架 内血栓形成、脑内出血、术后再狭窄等并发症。对照组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2—10月珠江医院神经 内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9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 为对照组,96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观 察组。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75岁;无严重心、肝、肾 功能不全;半年内无外伤、手术史,无活动性出血性疾 病史;无风湿性心脏病、房颤、血液系统及自身免疫性 疾病;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无严重感染;1个月内未 服用华法林、激素等影响凝血一纤溶系统功能的药物。 与观察组对比,长期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血 脂异常及高Hcy率差异有显著性;三亚组间对比,以上 指标及血管狭窄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及常规检查等临床资料对比例(%) 1.2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符合1995年中 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规定的脑梗死 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 ;病程3—5 d 之内;至少具有1项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脑血管 DSA证实脑大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l和M2 段、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50%(颅内段按照 WASID测量标准 ,颅外段按照NASCET测量标准计 算狭窄程度);狭窄病变表面光滑,无溃疡、血栓或明显 钙化。(2)排除标准:证实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动 脉狭窄(肌纤维发育不良、动脉炎和夹层动脉瘤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脑大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狭窄段 极度成角,狭窄段极度成角,狭窄长度前循环>15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08B030301346) 与对照组相比P<0.05 1.3.2治疗方案 ASP亚组:拜阿司匹林150~300 △通信作者 mg,口服,1次/d;LMH亚组:低分子肝素钠5 kIU,皮下 广东医学2009年4月第30卷第4期 GuangdongMedical Journal Apr.2009,Vo1.30,No.4 .541. 注射,1 ̄./12 h,连用3 d;PTAS亚组:明确血管情况后 1.6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3.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 2 d内行脑血管PTAS,术前每天予氯吡格雷75 mg口服, 以 检验、两组均数以t检验进行比较;以Pearson相 术前8 h常规禁食、水,在我院导管室于静脉全麻加局麻 关分析两时间点tPA和PAI一1的相关性。 下行全脑血管造影及单个支架置入术,术后穿刺部位加 2结果 压包扎,按常规立即行头颅CT检查,排除术中出血,6 h 2.1 血浆tPA和PAI一1相关性入院第1天和第7 后拔除动脉鞘,24 h后解除绷带,拔鞘后立即给予低分 天观察组tPA和PAI一1均呈正相关(r=0.745, 子肝素钠5 kIU皮下注射,1次/12 h,连续3 d,并给予氯 0.385;尸=0.000,0.002)。 吡格雷75 mg/d和拜阿司匹林100 mg/a口服,维持 2.2组间血浆tPA,PAI一1和vWF抗原水平对比对 12一l6周,之后以拜阿司匹林100 mg/d维持治疗。对 照组与观察组血浆tPA,PAI一1和vwF抗原水平对比, 观察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人院第1天和第7天差异均有显著性,见表2;PTAS组 1.4标本采集与保存采集患者人院后第1天和第7 第7天血浆vwF抗原水平显著高于LMH组和ASP组, 天早晨7:00空腹静脉血标本2 mL,1 h内离心(3 000 三指标水平均较第1天升高,见表3;以患者治疗后抗原 r/min,10 min,20℃)分离血浆,取上层血浆分装入0.5 水平变化量为数据作亚组间对比,PTAS组与LMH组、 mL EP管,按采集日期先后编号,放人低温冰箱 ASP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见表4。 一70℃保存待检。 1.5检测仪器、试剂及方法仪器:Beckmen恒温离 表2入院第1天和第7天两组血浆tPA,PAl一1 和vWF抗原水平 ±s 心机;酶标仪(Bio—RAD550);试剂:ELISA试剂盒购 自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 对照组(n=98) 观察组(n=96) 项目— 使用说明书,水浴复溶待测样品,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 第l天 第7天 吸附法检测血浆vWF、tPA及PAl一1抗原浓度,实验 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进行,在酶标仪上测定 各孑L 492 nm吸光值,利用同次检测的标准点数据建立 标准方程,计算样品各目标抗原含量。 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3入院第1天和第7天三亚组血浆tPA,PAI一1和vwF抗原水平 ±s 与PTAS亚组同时间点该指标水平对比P<0.05 表4三个亚组患者血浆第7天tPA、PAl一1和vWF 脑动脉粥样性狭窄造成脑梗死主要机制为粥样硬 抗原水平较第1天变化量 ±s 化斑块表面脱落造成小血管栓塞及狭窄血管局部血栓 形成 ,脑血管PTAS可以直接扩张狭窄的动脉,迅速 改善缺血脑组织血流供应。对进行脑血管PTAS治疗的 患者联合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为专家共识u “ 。 表中各指标变化量由第7天水平减去第1天水平的差值统计得 本研究中对PTAS组患者给予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 出;负值表示后一时间点的检测值低于前一时间点。与PTAS亚组 疗,并将其治疗前后血浆tPA,PAI一1,vwF抗原水平变 相比 P<0.05,△P<0.0l 化与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者进行比较,即可观察本疗法相 3讨论 对于后者对患者体内纤溶活性的不同影响。 tPA和PAI一1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一对血液纤溶 本研究发现,人院第7天时,PTAS组vWF抗原水 活性调节物,其含量异常可致纤溶活性低下,vWF可促 平显著高于LMH和ASP亚组(P<0.05),说明介入治 进凝血过程,血浆tPA,PAI一1,vwF抗原水平升高在 疗对血管内皮损伤重于单纯药物治疗;以每例研究对 大多数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患者中均是独立危险 象两时间点所测抗原水平的差值进行亚组间比较后发 因素 。三者的血浆含量受多种生理、病理条件影 现,PTAS组血浆tPA抗原水平的升高显著高于ASP组 响,本研究严格排除了患有感染、血液病等可能干扰抗 (P<0.001)和LMH组(P<0.05),PAI一1水平的升 原检测的疾病的患者,并且平衡了对照组与观察组年 高显著低于后两者(P<0.05),血浆vWF水平的升高 龄、性别、血型、采血时间等基线条件。 显著高于后两者(P<0.001),说明行PTAS联合抗凝 ・542・ 广东医学2009年4月第30卷第4期 Guangdong Memcal,lournal Apt.2009,Vo1.30,No.4 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6, 45(9):744—747. 及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血液纤溶活性高于单纯药物 治疗者。再发血栓形成是介入治疗的重要并发症之 一,采用本疗法的患者治疗后急性期内血液纤溶活性 【5]Warfarin—Aspirin Symptomatic Intracranil Disease(WASID)a Trial Investigators.Design,progress and challenges of a double— 的降低较单纯药物治疗者轻微,有利于降低此并发症 风险,vWF水平较高则是不利因素。 blind trial of warfarin versus aspiin r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 terial stenosis[J].Neuroepidemiology,2003,22(2):106—117. 本研究结果从血液学检测角度提示脑血管PTAS 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安全有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取本 [6]COONEY M T,DUDINA A L,OCALLAGHAN P,et 1a.von Willebrand Factor in CHD and Stroke:Relationships and Thera— peutic Implications[J].Curt Treat Options Cardiovasc Med, 2c ,9(3):180—190. 疗法可能比单纯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更有利于维护患 者体内较高纤溶活性,在治疗过程中如能减轻血管内 皮损害,与单纯采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相比,选择脑 血管PTAS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更有利于预 防患者急性期再发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BOSE A,HARTMANN M,HENKES H,et a1.A novel self—ex— panding,nitinol stent in medically refractory intracranial athero— [7]高天理,张茁,温绍君,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发作和脑梗 死患者血浆vWF、t PA和PAl一1变化的临床对照研究[J]. 北京医学,2004,26(2):86—8 9J . [8]WONG K S,LI H,CHAN Y L,et 1a.Use oftranscranial Doppler to predict olltcom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l laarge——artery occlu- sire disease[J].Stroke,2000,31(11):2 641—2 647. [9] 黄山,黄家星,黄一宁,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梗死的发病机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36(2):155— 157. sclerotic stenoses:the Winspan study[J].Stroke,2007,38(5): 1 53l—l 537. [10]JIANG W J,DU B,LEUNG T W,et a1.Symptomatic intracranil astenosis:cereb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from elective stent place. [2]刘新峰,李宝民,李生,等.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观察[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 2007,9(3):177—180. meirt[J].Radiology,2007,243(1):188—197. [11]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低分子量肝素在脑血管疾病中应 用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1):874— 875.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要点[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29(6):379—380. f4] 王桂红,王拥军,何耀,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大动 (收稿日期:2008—11—10编辑:张素文) 宫颈癌远处淋巴结转移 F—FDG PET诊断 价值的探讨 吴德华,朱晓霞,陈龙华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放疗科(广州510515) 【摘要】 目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探讨 氟一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 F—FDG PET)在宫颈癌远处淋巴结转移的 对拥有完整cT和 F—FDG PET资料的23例宫颈癌远处淋巴结转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 23例患者中, F—FDG PET与cT比较,大体肿瘤体积大小无变 析,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化的占56.5%(13/23)、增加的占26.1%(6/23)、缩小的占17.4%(4/23)。肿瘤数目无变化的占47.8%(11/ 23)、增加的占30.4%(7/23)、减少的占21.8%(5/23)。 F—FDG PET随访复查与初次检查结果一致的达95.7% (22/23)。结论 F—FDG PET是宫颈癌远处淋巴结转移诊断及评价预后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 宫颈肿瘤;淋巴结转移; F—FDG PET 子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个最 1资料与方法 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目前提倡采用综合治疗,但局 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仍然是宫颈癌的主要死亡原 因。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宫颈癌经综合治疗后 远处淋巴结转移患者,比较cT及 氟一脱氧葡萄糖正 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 F—FDG PET)的临床诊断价 值,旨在探讨 F—FDG PET在宫颈癌远处淋巴结转移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1997年8月至2005年8月 收治23例经CT和 F—FDG PET检查及3个月后复 查,临床确认子宫颈癌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后 腹主动脉旁及锁骨上等处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 年龄29~53岁,平均年龄47.9岁。首程治疗前临床 分期(FIGO,1998):I b期3例,Ⅱb期17例,Ⅲ期3 例;病理类型:鳞癌21例,腺癌2例;组织分化:中分化 中的诊断及评价预后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