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来源:世旅网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中的应

用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数学也改变了其数学理念,将培养小学生的量感视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改变其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体验式教学新模式,营造轻松欢快的数学课堂氛围,强化学生对于数学量感的体验和培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式教学,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建构出一套完善的量感体验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互动,帮助学生在数学有关量的学习中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小学数学的量感。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量感培养;应用

“量感”就是对量的感受,如果将量感具体应用到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当中,就是学生对长度、质量、面积、体积、时间等知识的感性认知。拥有良好的“量感”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思维创新意识具有积极意义。自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发布后,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备受关注。为保证“量感”培养质量,教师需要从新课标的视角出发,打造体验式教学环境,使小学数学“量感”培养可以潜移默化中缓慢渗透。

一、量感培养的重要性

量感是提升小学生数学感知力和理解能力的前提。教师想要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就要重视对于量感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地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所以,量感的培养已经是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要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逐步形成量感。

而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之下,更强调学生的参与,通过新型有效、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给学生提供更

多参与数学实践的机会,学生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更快速、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会自觉调动既往学习经验和数学知识,有效地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这也是提升学生“量感”的重要能力基础。

二、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中策略 (1)创设体验式场景,强化对“量”的感知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当中,有关于“量”的内容无处不在。就如何挖掘量感培养的相关内容,教师需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内容的调整,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和亲身感知,最终使得小学生对于“量”的感知更具体。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际看,大部分小学生对于“量”的感知有限,无法准确掌握“量”的变化与特点。为此,在小学数学的量感培养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对小学数学学习环境的创设,形成小学数学的体验式学习场景。

例如,在《位置》的相关教学中,该课程内容多以方位为主,但其中也涉及一些距离的知识点,如练习5的第8题则要求学生利用距离标识图书馆所在的位置,即“在学校以东400m,再往北300m处”。小学生如果缺失对“量”的感知力,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将其作为小学生“量感”培养的主要内容,则需要使得小学生对于距离的感知更具体。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卷尺测量出100m的距离,并引导小学生进行100米m跑,并记录用时,让学生了解和感知300m和400m的距离。学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去感知“量”的存在,从而强化对“量”,的感知力。在整个小学数学的量感培养中,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小学生对于“量”的感知更深刻,更容易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

(2)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对“量”的体验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量感”并不能一鼠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了增强小学生的“量”的体验,教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利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强化小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小学生对“量”的感知更加深刻与具体。实验探究以体验为主,更强调实验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各类实验活动,使小学生的“量”的体验更加具体。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实践测量三角形的面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剪出一些三角形,但并不规定三角形的具体类型。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剪出不同的三角形,如有的学生剪出两个直角三角形,有的剪出两个锐角三角形。经过验证,学生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组成平行四边形,从而在创造性的实验中有新的收获,熟悉三角形的推导过程,并完成对面积的计算。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小学生的面积量感得到强化。

(3)整合知识勾连,促进量感内化

量感由于是一种感觉,所以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渗透,以丰富学生形成量感的途径。为此,需要教师把握量与其他数学知识的相关性,进而在相互贯穿中推动学生把量感内化于心,自觉地发挥量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作用。

以教学《认识多位数》为例,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就可将“量”的有关内容融入其中进行渗透教学。如设计问题:现测得10000张A4纸有1米厚,问100张有多厚?如此融合,就实现厂多位数教学与量的相互渗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新知中自然强化已有的“量感”。再如,教师在教学《1亿有多大》时,也能参照前述方式进行融合教学。设计问题如下:一亿滴水汇聚在一起体积多大?一亿颗米的重量是多少?一亿张纸有多厚?……通过知识点之间的相互渗透勾连,不仅能强化新知识教学的效果,还能增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同时也是对“量”的有关知识进行巩固,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计量单位,形成高品质的“量感”。

由于“量感”是人在知识学习中形成的感受,所以具有个体性和随机性,这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在图形几何、统计概率、数和代数间相互渗透发展。因此教师应提高对“量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能忽视“量感”教育的作用,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自觉形成量的意识,在不同数学知识中找到“量感”培养的结合点,进而实现“量感”的渗透教学。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新课标对小学生的量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来实现小学生的量感培养目标。在培养量感的过程

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优势,通过增进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给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实践机会等措施,使学生的数学量感得到更好发展,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和个人成长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郁亚红.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10):25-26.

[2]黄庆松,梁杰瑜.基于小学数学实验的学生“量感”培养实践策略——以“长度单位”教学为例[J].西藏教育,2021(09):31-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