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中华古籍 维系文化根脉
作者:刘伟红
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04期
[摘要]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华人文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活教材。保护好中华古籍,就是保护和维系中华文化的根脉,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的重要内容。我国古籍保护现状令人担忧,加强保护刻不容缓。首先,要了解古籍现状;其次,还要针对一些难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和采取一些措施,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华民族的国粹精华,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华古籍;古籍现状;保护难题;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15-03
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好这些古籍,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由于诸多原因,当前我国古籍保护存在不少问题,如现存古籍数量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面临失传的危险;大量珍贵古籍流失海外等等。因此,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
一、 古籍现状与保护难题
要保护古籍,首先要了解我国古籍的数量。对于这个问题,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与网友访谈时曾说:我国古籍数量至少在3500~4000万册以上。除了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文献收藏单位以外,还有很多散落在民间及个人手中。2007年开始,我国进行了为期3~5年的全国古籍普查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古籍普查。2007年5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成立,国家将古籍保护工作的架构正式确定了下来,对于古籍保护意义重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次,要了解古籍保存的条件现状。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条件落后、环境污染和人为原因,古籍酸化和脆化程度加快。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曾向记者介绍说:“全国几千万册古籍,生存状况实在堪忧,大部分存在不同原因、不同程度的破损。除了战乱离丧、水火相侵、鼠啮蠹蚀以外,由于环境的恶化所导致的古籍酸化问题已经突出,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调查显示,国家图书馆收藏古籍的平均酸碱度从上世纪60年代的7~7.5已经下降到6~6.5,一旦pH值降到5以下,书籍就成了‘尸体’,不能再用了,古籍保护迫在眉睫。” 古籍保护的关键是提供安全的保存环境,包括恒温恒湿,防水、防火和严密的安防。可是由于很多图书馆以及收藏单位不具备现代图书保管条件,图书馆古籍库的温度湿度及硬件设施跟不上,使得古籍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再次,古籍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整理人才极度缺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1000余万册古籍需要修复,而全国从事该工作的专业人员不到100人,年龄集中在40~50岁,近10年间,这支队伍几乎没有新人加入。古籍修复和研究队伍缺乏人才成了大难题。
还有,经费投入不足和机制问题。古籍的珍贵价值和生存状况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地方政府还没有把古籍保护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经费投入不足。从总体上看,古籍保护工作还主要局限在图书馆和有关收藏单位,尚未普遍开展工作,面向全社会的工作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二、古籍保护措施
(一)建立古籍保护工作协调机制
各级地方政府要将古籍保护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认真落实保护措施,建立健全古籍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各单位要协同配合,并且充分发挥专家在古籍修复、保护、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古籍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改善古籍保管条件
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建立健全古籍书库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古籍安全。对古籍收藏量大、善本多、具备一定保护条件的单位,经国务院批准,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作为财政投入和保护的重点。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要定期进行评估、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可命名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三)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保护中国古籍仅靠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难以实现的,它更需要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入手,营造一个以中华文化为荣、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关心与关注中华文化遗产存亡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古籍保护工作提供政策护航和财力支撑,古籍保护从业人员才会有安心本职工作的市场环境。建立古籍修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古籍保护和修复专业,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人才。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少数民族古籍翻译、整理、出版、研究人才的培养。 (四)加快推进古籍修复工作,提高古籍修复水平
集中资金,有计划地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重点抓好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濒危古籍的修复工作。各古籍收藏单位要建立修复档案,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古籍进行修复,确保修复质量。要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古籍修复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图书馆设立国家文献保护重点实验室,开展古籍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实验。
(五)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
制订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古籍数字化工作,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利用现代印刷技术,推进古籍影印出版工作,继续实施中华再造善本二期工程。积极采用缩微技术复制、抢救珍贵古籍。要整合现有资源,建立面向公众的古籍门户网站。要采取有效措施,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古籍资源,发挥古籍应有的作用。 (六)加大古籍保护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部门对本地区古籍普查、修复、出版及数字化等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支持古籍保护工作。 (七)加强对古籍保护的宣传
将文献遗产保护纳入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对学生进行文献遗产保护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方法的教育,是图书馆学、档案学以及信息管理等专业学生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各级各类图书馆还要积极开拓文化教育功能,通过讲座、展览、培训、研讨等形式宣传古籍保护知识,促进古籍利用和文化传播。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宣传力度,普及保护知识,展示保护成果,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
三、对古籍书库环境的要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搞好书库管理的四防(防火、防水、防虫、防尘)非常重要。
古籍库房的建筑或选择首先要考虑到防火需要,防火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古籍书库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书库与毗邻的其他房间之间的隔墙及内部防火分区隔墙应为防火墙,防火墙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 4.0 h。古籍书库应单独设置防火分区。书库及其内部防火墙上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有条件的单位应该将大库用厚墙和防火门分隔成若干小库,地上铺刷防火绝缘涂料,并统一安装溴代三氟甲烷气气体灭火装置,库内还需有自动除水装置,书柜与地面保持10厘米的距离。古籍书库应设置水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气体灭火系统。书库灭火器的配置应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俗话说“水火无情”,书库一旦着火,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必须把预防火灾的工作放在首位,做到防患于未然,制定严格的制度,断绝明火入库,经常检查书库的电器设备,了解书库装设的防火设备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保持书库清洁、通风也十分重要。要真正达到控制和调节书库的温湿度,现代化的设备如空调机、去湿机、光电控制设备是不可少的。古籍书库温度要求在16~22℃,相对湿度要求在45%~60%。古籍书库的温湿度应保持稳定,温度日较差不应大于2℃,相对湿度日较差不应大于5%。书库应设置温湿度监测仪器,全年监测和记录温湿度的变化情况。
自然采光的书库,还应采用防紫外线玻璃和遮阳措施,防止阳光直射。采用人工照明时宜选用乳白色灯罩的白炽灯。当采用荧光灯时,应有过滤紫外线和安全防火措施。
有条件的单位应在库房外适当位置设置文献消毒用房和杀虫设备,用于文献入库前的消毒和杀虫处理。低温冷冻应用于图书、档案害虫的杀灭,是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与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获得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此项技术具有杀虫效果好、对图书纸张和字迹无不良影响,对人体无毒无害等优点。实验证明,在-20℃左右温度下,将图书冷冻5天时间,各种不同的图书害虫均可被杀灭。目前,该项技术已被应用。
灰尘是古籍日常保藏的主要“敌人”。目前,我国城市空气污染比较严重,随空气进入古籍室的灰尘,还有我们手上的汗渍、皮脂、油渍都会对古籍的函套、纸张产生影响,轻者使字迹模糊或脱落,影响古籍的阅读;重者使纸张变质、腐蚀、加速老化,无法利用。因此,为了避免更多的损害,使古籍得以长期保存,必须采取有效的防尘、除尘措施。应密封古籍柜的门,有条件的可考虑双层密封,以减少室内外尘埃的侵入。收藏者应尽量减少对古籍的翻动,翻阅时要带上干净的手套。另外,还要及时排尘。应选择干燥的季节,打扫书箱柜,要用吸尘器来清除室内、书柜架的尘埃,用软毛刷清洁古籍表面的尘埃,以改善古籍的外观,延长古籍的寿命。
古籍书库还应设置自动防盗报警系统。书库入口和库内主要通道应设置电视监控装置。书库如有窗户,应设置可靠的防盗设施和安全监控系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之,古籍保护工作应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全面开展古籍普查,改善古籍保管条件,推进古籍修复工作,加强古籍保护队伍建设,促进古籍保护工作的全面、有序、健康、持续开展,逐步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古籍保护制度,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家真等.中国古籍保护的问题分析与战略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4). [2]http://www.nlc.gov.cn/service/others/gujibhw/yjdt-zcfg-01.html. [3]http://www.whwhj.gov.cn/Publish/2006-7-10/2006-7-1022368 90.shtml.
[4]http://www.guoxue.com/gjzl/gj395/gj395_02.htm. [5]http://www.ccnt.gov.cn/xwzx/.
[6]周崇润.关于《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的几点说明[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3).
[7]http://news.qq.com/a/20070301/001776.ht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