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道路交通安全分析

道路交通安全分析

来源:世旅网
道路交通安全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交通安全形势相当严峻。文中分析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通过人、车辆、道路以及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提出安全对策。

关键词:交通安全 人 车辆 道路 环境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交通安全形势相当严峻:交通参与者的道路安全意识淡薄;车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较差;道路的安全设施不足;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理和救护水平较低等。

1 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道路交通伤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在10万左右,受伤人数在40多万,死亡人数高居世界第一,占全国生产安全死亡人数的80%以上。

1.1 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1)机动车驾驶员违法行为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在机动车驾驶员违法行为中,措施不当、不按规定让行、疏忽大意、纵向间距不够和超速行驶造成的交通事故起数最多;

(2)二、三级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例较大;

(3)高速公路事故多发;

(4)群死群伤特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交通事故地区差异明显。我国交通事故地区差异明显,西部地区的万车死亡率明显高于东部,这与地质,气候等因素都有明显的关系。

1.2 道路安全状况变化的三个典型阶段

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以及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状况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典型阶段:快速增长、稳步回落、相对稳定三个典型阶段。

1.3 我国目前处于事故回落阶段

2003年是我国进入事故回落期的转折点,事故死亡总人数、万车死亡率自2003年以来连续下降。2004年我国的安全状况出现逐步趋于好转的势头。

2 人—车—路—环境交通安全系统

系统中,“人”主要包括驾驶员、乘客以及行人;“车”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路”有高速公路以及一级路、二级路等,还包括城市道路;“环境”包括气候条件、沿途景观等。

2.1 人的交通特性

人是指驾驶员、行人、骑车人等诸多交通参与者。主要包括:对

交通参与者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人的行为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安全行为特征。

驾驶员—— 交通强者 驾驶员特性:

①视觉特性:汽车驾驶员在行车中,大约80%以上的信息是靠视觉获得的。主要包括视力与视野、适应与炫目等。视觉特性差的驾驶员易诱发交通事故。②心理特征:感觉与知觉、注意、情绪与情感以及性格与意志等多个方面。③影响驾驶安全性的一些典型行为:1)疲劳驾驶;2)饮酒;如饮酒会使人的色彩感觉功能降低,影响人的判断能力,记忆力降低,注意力下降,同时情绪也会变得不稳定。3)吸烟、药物等的影响 吸烟会分散注意力及观察力,此外也有诱发火灾的危险;服用药物后会产生眩晕、思睡等感觉。

2.2 车辆与交通安全 技术基础:

车辆仿真、设计、驾驶、碰撞等方面,以交通事故成因分析资料为依据;对所有试验设计、有关测定方法和技术手段,则应以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为研究基础。

①汽车制动安全性:有关资料表明,因汽车制动原因引起的交通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40%左右。制动性差的汽车极易发生跑偏和侧滑,

诱发交通事故。②汽车操纵稳定性:操纵性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确切地响应驾驶员指令的能力。(侧滑和侧翻)。稳定性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外力扰动后恢复原来运动状态的能力。(失去控制)。③汽车附属结构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汽车驾驶室结构,环境、驾驶信息显示以及驾驶灯光,安全转向柱,轮胎的性能,安全带及安全气囊的性能等都对交通安全有重大影响。

2.3 道路条件与交通安全

公路的研究主要包括公路适应车辆安全运行方面的几何条件、光线条件、安全防护、公路等级与功能划分、路面条件、附属工程技术条件等方面。

安全设施:主要包括公路安全设施、行人安全设施、残疾人交通安全设施等方面。

道路安全通行条件:

(1)避免车辆驶离车道后发生事故。防止车辆驶出路面;车辆驶出路面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司乘人员,为道路使用者提供具有“保护功能”的道路。

(2)良好的路面使用状况。 (3)合理的道路横断面组成和尺寸。

(4)科学设计的道路交叉口。 (5)路设计几何线形的一致性。 2.4 环境与交通安全

各种气候条件、地形、公路周边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路况、交通流、混合交通、交通干扰等方面。

①道路景观的安全作用:绿化、路旁建筑以及照明等。绿化具有诱导视线、防眩、指路、沿线保护等安全功能;照明除了给人带来较好的视觉效果外,还具有安全功能,可以指示道路方向、道路标记。②气候条件与交通安全:据统计,60%以上的交通事故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引起的。恶劣天气下路面的附着系数降低,驾驶员的视线受阻以及心理变化较大。

3 措施与对策

(1)建立政府主导的国家安全保障体系。(2)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立法。(3)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4)大力推广现代车辆安全技术。(5)改善道路安全环境。

强化执行力度,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水平和效果。有序推进组织机构调整,形成整体高效、运转良好的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和运行

机制。

加强事故预警和救助系统建设,完善交通事故急救体系。进一步健全由公安、消防、卫生、交通、保险、社会救助基金、紧急救援等部门共同组成的道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联动机制。

依靠现代化管理手段,完善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高效、实用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二是以信息化推动交通安全管理现代化。三是构筑全国统一的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四是严格考试制度。

4 结语

正如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由人、车、路构成的动态系统一样,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必须综合考虑人、车、路三方面因素,系统分析,提出安全对策。其中,人的因素尤其应当引起重视。交通安全的关键在于人,人是交通安全的核心。从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实际出发,在积极吸收和引进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经验和措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机动车驾驶员、普通民众的道路安全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云美萍,杨晓光,王岩.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研究[A].交通与物流.第六届2006年交通运输领域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

[2]牛学军.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3]张怀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非现场执行研究[D].苏州大学,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