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下半月刊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建研究 ——基于教育信息资源视角 徐用高 (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要】文章试图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探寻一种新的数字化传承模式,实现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的结合以及教 育、技术及文化主体的融合,促进人的生长和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1 002—2562(201 4)一1 4—1 67—1 1问题缘起 我国是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育信息资源如何在学校这一文化传承场中实现将羌族文化主 体的学生塑造成“文化的人”,而这~“文化的人”中的“文 分。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化产业的迅 速崛起,采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在成 为数字化技术一个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重点。羌族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内容丰富,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的所有项目。 …汶川大地震’给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 传人、文物、精神、经济、生态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同时在客 观上引起了全国、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与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I 但是,这次我们在5.12部分震区考察发现,无论文化部 门、教育部门、还是学校,基本看不到这些数字化成果,更不 要说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同时学校领导和教师反映,由于学 校懂羌文化的师资缺乏,没有羌文化教材,学校可以向学生传 播的羌文化资源非常匮乏;学校领导还谈到现在学校进行教学 的主要羌族萨朗(羌族舞蹈的总称),但是教学的内容是“艺 术化的、具有现代气味的羌族舞蹈,非原生态的,担心变了味 被真正的羌人笑话而不被认可”;同时在北川中学住校教授羌 族舞蹈的文化传承人王官全老人告诉我们,请他们教授学校太 多,尽管他带其儿子一起进行教授,仍然感觉力不从心。 分析上述情况,我们发现,一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企 业及社会机构、个人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进 行了很多工作,形成了一定数字化实践成果,但是这些成果, 或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或散存于民间,脱离了羌文 化主体,更多被用来馆藏或展示,数字化保护作用极其有限; 另一方面,作为文化传承场域的学校,震后大规模、高标准重 建,进行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信息化物质基础已经具备, 但仍依赖传统方式,存在教学资源、师资、资金等资源缺乏困 境。 2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结合: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可能路向 数字化保护模式就是试图以教育信息资源为中介,实现羌 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相结合。提出这 一数字化保护方式是基于目前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主要存在两种主要方式: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静态保护基于 一种“博物馆”式的保护理念,重在抢救性挖掘、收集、修 复、整理各类文物、典籍和资料,以数字博物馆类比传统博物 馆。活态传承是基于一种“活化石”式的保护理念,重在维系 传统文化生态空间与社会存在条件,保障民间文化传统的地位, 并给予其存在条件和传承机制的系统支持,文化主体中在自觉 自愿主动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正是由于理念上的差别,导致 当前羌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保护方式是分离的。信息技 术的发展给这种分离的局面带来了转机,以教育信息资源为纽 带,将能使两种保护方式有效结合。一方面,羌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和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思想指导, 转化为教育信息资源,进行静态保护;另一方面,基于羌族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信息资源进入作为文化传承场的学校,充 分彰显文化承载者学生的文化主体地位,进行活态传承。最终 在学校这一文化传承场实现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和动 态保护的结合和教育、技术及文化主体的融合,进而促进人的 生长和文化的传承。 3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信息资源在学校文化传承实践 探讨 卡西尔《人论》中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运用不同的 符号创造各种文化,又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必然地把人塑造成 了“文化的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转化的教育信息资 源作为文化的存在,必然需要考虑人是如何创造这些数字化文 化以及它们又是如何把人塑造成“文化的人”。结合羌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 化”就是指日渐式微的羌人本民族的文化。 然而,理论的构想有待实践的检验,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 育信息资源在作为文化传承场的学校应用能否实现“动态传 承”这一保护理念,鉴于目前羌族地区学校实际情况,只能从 理念层面加以探讨,以期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参考。 考察发现,5.12震区学校关于羌族文化传承存在师资和资 源缺乏等问题,目前采用的方式是请文化传承人住校教授对应 的项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现在请传承人住校教学的学校 太多,他们的精力有限,顾不过来;同时,老师们反映教授的 羌族非物质文化项目如萨朗是经过“艺术化的、具有现代气 味的舞蹈,担心变了味,不被真正的羌族人认可。”;另外, 基于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传承方式的学校非常少。因此,教 育信息资源在羌族学校的应用必须借助信息化教与学的理论指 导,借鉴成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学校中进行创造性实践,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文化主体地位的彰显、羌文化师资的培 养、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信息资源与学科知识教育信息资 源的关系、政策和资金如何支持、最终如何借助学校这一文化 传承场在活态传承中实现教育、技术、文化主体融合是不可回 避的问题。 4基于教育信息资源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应用与 反思 基于教育信息资源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模式尽 管更多层面是在学校这一个文化传承场讨论,但对于模式的应 用,存在两个可能的推广,一方面,作为羌文化爱好者和民众 集聚的羌文化传习所,在加强其信息化建设后,羌族非物质文 化遗产教育信息资源可以在这一文化传承场借助成熟的模式, 加以利用,必将对羌文化在爱好者和民众中传承起到很好的推 动作用;另一方面,我国是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珍贵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基于教育信息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模 式对于其他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能够起到借 鉴的作用。 当然,鉴于中国的国情以及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 发展的现实,这种数字化传承模式应用依赖于社会及学校信 息化建设和发展水平,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师资方面都有 一定的要求,同时基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信息资源 开发,由于开发对象独特性,对开发团队的组成、开发指导思 想、开发平台的选择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另外,基于数字化本 身的局限性,对于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并不是每个类别都是适合开发成教育信息资源,或受当 前技术局限,或无法体现信息技术优势等。瓦尔特・本雅明在 其论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里谈到“即使是最完美的 复制也总是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艺术作品的“此时此地” ——独一无二地现身于它所在之地——就是这一独一的存在, 且唯有这独一的存在,决定了它的整个历史”“换言之, ‘真 实’艺术作品的独一性价值是筑基于仪式之上,而最初原有的 实用价值也表现在仪式中”“因为‘灵光’在于他的‘此时此 地’现身。 ‘灵光’不能忍受任何的复制”,这就是他的灵光 (又译作灵韵、光晕)思想,数字化“化”掉了非物质文化遗 产中艺术品的“灵光”,因而动摇了其民族性、威信或权威 性,这些都是我们数字化传承过程中无法回避又必须予以重视 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昊建国等.“汶川大地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影响【J].西 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1 04—1 07. 童堡 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