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3期 2014年9月 邢台学院学报 JO1『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 Vo1.29.No.3 Sept.2014 浅谈 魏书 的毁誉与魏收之是非 i务意 摘收作为“高下在心、爱憎由己”的史学家代表,也是遭人贬斥,备受挞伐。究竟真相如何?原因何在?文章借助相关资 料,对魏收其人其事做一概要梳理和粗浅分析,以便对其有一公正而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魏收;硕学大才;恃宠而骄 中图分类号:K23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4)03.0099.03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054001) 要:中国旧史籍中的 魏书 ,自1-"7世之日起,就被时人目为“秽史”,长期背负厚诬,不能正名;其作者魏 魏收其人其书,向来饱受非议,堪称史学史上 “良史” “信史”的反面教材。 魏书》刚刚撰 成,就在当时的北齐统治集团引起轩然大波,在群 怨沸腾之中,魏收被文宣帝高洋要求在尚书省与各世 家大族子孙讨论修改。之后虽经两次修改,仍不能使 群臣满意。自唐代李百药借世家大族的子孙之口, 称 魏书 为“秽史”…起,唐代刘知几 ,宋朝 司马光¨ 、刘恕、刘敛、范祖禹 ,清代赵翼 、 章学诚 等历代史学名家大抵均沿此说。 “秽史” 说因为有了名家们的推波助澜,所以延续了一千多 年。至今,谈及魏收和((魏书 ,很多人还会嗤之 以鼻,并不能抱着客观态度,给其以合理的评价和 定位。 但是在主流的声音之外,向来也别有他议。 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在其 北史・魏收传论》 中,对魏收及其 魏书 有针对性纠正和批评的同 时,曾给予了高度评价: “婉而有则,繁而不芜, 持论序言,钩深致远。”” 清代王鸣盛也对“秽 史”说表示质疑: “魏收手笔虽不高,亦未见必出 诸史之下,而被谤独甚;乃其后修改者甚多,而总 不能废收之书。千载而下,他家尽亡,收书岿然独 存,则又不可解。” 清代四库馆臣述及《魏书 时,认为: “……人非南、董,岂信一字无私?但 互考诸书,亦未甚远于是非。 ‘秽史’之说,无乃 已甚之词呼!” 1934年,时年21岁的周一良先生在搜集、查 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于 燕京学报》第18期 发表了首篇学术论文 魏收之史学》,从几个方面 论证 魏书》并非“秽史”,为其平反。史学家白 寿彝先生的(《中国通史 第八册二十一章第二节, 专门述及魏收及其 魏书》。他对 魏书 的得失 给予了客观评价,在明确指出 魏书》存在天命唯 心史观、史事处置失当、记载曲笔失实、评议偏颇 诸多问题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它在史书编纂、历 史价值和史料价值方面的突出贡献,认为完全否定 其价值而称之为“秽史”是没有根据的。 近年来,学界对于 魏书))的历史价值越来越 关注和重视,出现了不少反思传统观点、为其正 名、辩诬的文章。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先生撰有 说<魏书>非“秽史” “…,观点鲜明;陕西学者屈 超耘曾撰文 为魏收的“秽史”辩诬》“ ;北京师范 大学张莉的 <魏书>“秽史”说必须推翻》 ,指 出 魏书 是民族史撰述上的杰作,具有重要史学 价值,强调必须为其翻案;西北大学2003届硕士 研究生李建栋在其学位论文 魏收三论 中,对 于 魏书》成书当时被目为“秽史”的内外因也进 行了细致分析,明显的也有辩诬的成分;华中科技 大学的杨必新的 门阀制度与<秽史>之名》 与 ((<魏书>秽史问题研究)) ,都称((魏书 是被诬 为“秽史”的。尤其是后一篇文章,更是对“秽 史”问题进行了溯源性考察,对其产生的根本性原 因和关键性因素做了充分考证,意欲在根源上为其 正名,以彰显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此外,还有更多 具体发掘 魏书 各方面价值的文章,篇幅所限, 恕不在此一一列举。 综上所述,对于((魏书》,我们不仅不能沿袭 传统的观点,视之为“秽史”,而且应该看到,作 为历史上第一部以少数民族统治政权为记述核心的 王朝正史,其价值在当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发掘和 认可。 这样一部颇有价值的史籍,为何被诬为“秽 史”、且千余年间不得解脱?杨必新先生认为:受 门阀观念的影响是 魏书))“秽史”问题产生的根 本原因,而正统思想则是“秽史”问题发展“升 级”的关键因素。我们认为,除此之外,魏收本人 难辞其咎。其心胸的狭窄、性格的偏执、言行的张 狂是导致“秽史”问题产生的直接性因素。 魏收自称“年十五,颇能属文,及随父赴边, 值四方多难,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后来, “折节读书,夏月坐板床,随树荫讽诵,积年,床 板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 正因为既有天赋, 又有志向,所以,渐渐以文华而知名当时,有着 [收稿日期]2014—03—19 [作者简介]王秀彦(1967一),女,河北柏乡县人,毕业于河北师大历史系,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 lO0 邢台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 “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Ⅲ的美誉。凭广博的知 共同完成,绝非魏收一人所能左右。但是人们在攻 识和出众的才情,年纪轻轻就成为朝廷要员,日后 击、诋毁 魏书 时,似乎都将矛头对准了魏收。 又渐渐受到当权的高欢父子的亲重。 何以如此? 因以才显,魏收不免恃才而骄。他以“一国大 想必其中最直接原因就在于他性情偏执、心胸 才”自居,狂妄傲慢,目中无人。其族叔魏季景, 狭窄,自视太高,不能容人。随着在朝廷中地位的 “博学有文才,弱冠有名京师” 。河间邢子才、 日渐显赫,自然依宠而骄。他每每口无遮拦,甚至 邢子明和魏季景、魏收,被人称为文章才俊的大小 放出狠话: “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 邢和大小魏。但是当有人当面将其叔侄二人并称 上天,按之当使入地。”“ 如此张狂的言论,只能 时,他对答道“以从叔见比,便是耶输之比卿。” 给自己树敌更多,无疑也成为别人借以憎恶、攻击 耶输,是当时有名的愚痴之人。其不屑不逊,足见一 他公然把修书撰史这项严肃而庄重的工作当成假公 般。更无论对先他而闻名的邢子才、温子升的不屑。 他举止轻佻,言行不检点,人送外号“惊蛱 蝶”。比如,东魏初年,曾以通直散骑常侍身份, 作为王昕的副使一起出使南梁。结果因买卖侍婢入 馆寻欢,梁朝馆人员都为此受到牵连而获罪受罚…。 所以,人们在称道其文才的同时,却鄙视其言行。 但魏收最招人怨的,还是那部 魏书 。北齐 天保二年(公元551年),魏收请求: “臣愿得直 笔东观,早成 魏书 ”,文宣帝高洋给予大力支 持,并鼓励他: “好直笔,我终不做魏太武诛史 官。”“ 君臣间的这一对话,便给人留下了想象空 间:一是,魏收有直笔的主观愿望,感恩皇帝信 任,所以会尽可能如实反映历史,不料却以此得罪 众人,遭到诬告、谩骂;李延寿就认为他: “勒成 魏籍……意存实录”,只因“好抵阴私,到于亲故 之家,一无所说”川,才有不平之义。二是,魏收 借助了皇帝的宠信和支持,以至于做出谢私惠、报 私仇的事情来,惹得众怒。 魏书))中有大量曲笔不实的记载不假,却也 并非人们传说的那么严重。比如,李廷寿称尔朱荣 之子曾贿赂魏收,请其为父亲作佳传 。但是我们 读其 尔朱荣传 ,并没有看到他掩盖传主觊觎帝 位、操控政权、河阴之难、涂炭生灵的凶忍 。而 且 北史》相关内容多采自 魏书 ,则能说明了 李延寿对魏收及其 魏书 的认可程度;李百药 称,魏收作为太常少卿修国史时,曾得阳休之之 助,于是承诺对方说: “无以谢德,当为卿作佳 传。”…而今天我们对比魏收和李延寿著述中阳休 之之父阳固的传记,并没看出有什么大的区别。 “人非南、董,岂信一字无私”,即使有曲笔情 况,这在当时不也正常吗?但为什么唯有此书撰成 之时,会旋即弓I起众口喧然,群怨沸腾?被称为 “秽史”,前后投诉者百有余人,这情形在历史上 恐怕是仅有的。 再进一步讲, 魏书》的编纂,固然由魏收领 衔主笔,但是此书,上有平原王高隆之监修、把 关,下有通直常侍房延祜,司空司马辛元植,国子 博士刁柔、裴昂之,尚书郎高孝干与魏收相协作, 济私的工具的口实。而并不理会他是否真的这样做 了,或者这种假公济私的程度又有多深。 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固然与其先天特质、性格 有关,但是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显然跟他所 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人生经历密切相关。魏收的人生 际遇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早年的魏收,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正如自序 中所言,随父亲到边地,看到四方多难,遂立志改 习骑射,打算凭此建功立业,安抚天下。初入仕途 的魏收,年纪尚少,意气风发,自命清高,所以他 绝不趋炎附势,对熏灼于世的黄门郎崔鹧不屑一 顾。对魏孝武的劳师动众、不合法度的行径,敢借 南狩赋 予以讥讽、规劝。 但是官场上混迹已久,自然会生出很多感慨, 耳濡目染,便锐气消磨,渐习为官之道。这其中似 乎也有很多不得已,或者在那个争权夺利、尔虞我 诈的政治漩涡中,狐假虎威地借用当权者的宠信则 是一种自保手段。 魏收在晚年为训诫子侄而作的 枕中篇 里, 既有最基本的做人道理的告诫,也有对官场险恶的 提示: “自我及物,先人后己;言行相顾,慎终犹 始;不服非法,不行非道;知止知足,庶免于辱; 知几虑微,斯亡则稀。既察且慎,福禄攸归;…… 审道而行,量路而止;门有倚祸,事不可不密;墙 有伏寇,言不可而失。为必察其几,举必慎于微。 知几虑微,斯亡则稀。既察且慎,福禄攸归。道尊 则群谤集,任重而众怨会。其达也则尼父栖遑,其 忠也而周公狼狈。无日人之我狭,在我不可而覆, 能刚能柔,重可负也;能信能顺,险可走也;能知 能愚,期可久也。……” 如此谆谆教诲应该是其真性情的流露,从中我 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敦厚而睿智的长者形象,与传 记中所述往日言行很有差距。也许是个人行为有失 检点带来的是是非非使他有了更多清醒的反思和认 识所致? 魏收的偏狭、轻佻说明他的性格、心理上的确 存在不少问题,更不应该去亵渎严(下转第114页) 114 邢台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 省的省会是石家庄市,但这是经过多次变迁之后才 转不定。 确定的。历史上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的i2年间,由于战 原因,全国各省的省会很多都有变迁,例如,黑龙 乱的原因,河北省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公认的省 江省会由齐齐哈尔迁到哈尔滨,吉林省会由吉林迁 会”。解放后,河北省会定在保定,但仍然没有稳 到长春,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等等。近代以 当下来。河北省会继续在保定、天津之间辗转,经 来,河北省会虽然频繁搬迁,但主要在保定、天津、 过三番五次的大折腾,最终河北省会定在了今天的 北平三个城市之间辗转,其中,在保定时间最长, 石家庄市,由于建国后省会的变迁不在本文的探讨 北平时间最短,天津两次成为省会。河北省会搬迁 范围,故不再赘述。 之频繁,在全国三十多个省份内实属罕见。 北平和保定都是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名 参考文献: 城,尤其是北平曾做过元明清三个统一王朝的都城, [1]赵尔巽.清史稿卷22穆宗本纪(二)[M】. 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保定是北平的南大门, [2]天津市河北区地方志编委会.河北区志[M】.天津:天津社会 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自古是“北控三关,南 科学院出版社,2004. 达九省”的“通衢之地”,曾长期为河北的政治、 【3】河北省政府之成立[N].大公报,1928.4. 经济、文化中心。清政府出于拱卫京师的考虑,将 |4】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地方志[M】.天津:天津社会 直隶省会定在保定。且保定距离京师较近,也便于 科学院出版社,2007. 控制。所以,无论形势如何发展,清政府始终没有 [5]本政府成立记IN].河北省政府公报,1928.1.15. 正式颁旨将直隶省会迁至天津。天津发源于金朝, 『6】省政府电各县及各公安局本府及各处厅定于十二日迁移 北平由【z】.河北省政府公报,1928,(71). 在明朝时是军事要地,至清朝后期成为直隶总督兼 [7]国民政府公报第6l1号[z】.1930.10.31. 北洋大臣驻地,地位及其重要。随着西力东渐,天 [8]王桧林冲国近代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津的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逐渐成为近代文明发达 【9]曹力朝.70年前河北省会频繁变迁[J].档案天地,2010,(3). 城市之一。从这三个城市自身的(发展)状况上看, 【1O]周振鹤,傅林祥,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 都有作为省会的优越条件,但由于外部因素(人为 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因素)的干扰,以致河北省会在这三个城市之间辗 【11]李永君.河北省会变迁记[J] 当案天地,2009,(11). (上接第1 00页)肃的修史工作,公然视之为高下 社.2008. 在心、褒贬由己的工具。但是,一个人有缺陷,是 [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五梁纪二十一)[M].北京: 否就一无是处了?他虽然“见当途贵游,每以色相 中华书局,1956. 悦”,可恶!然而“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 [4]刘恕,刘敛,安涛,等.旧本魏书目录叙[A].魏收.魏书[c】.北京: 中华书局,1974. 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不也值得称道 [5]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三魏书多曲笔)[M].北京:中华书局, 吗? “道尊则群谤集,任重而众怨会”,或许是魏 1984. 收为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所做的辩解,但是也确有道 [6】章学诚.丈史通义——史德[M].198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理。因为涉及到了权位利益,有了利害冲突,所 [7】李延寿.北史(卷五十六魏收传,魏季景传,卷四十八尔朱荣 以,人们对他的恃才傲物、依宠而骄充满羡慕、嫉 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妒、恨,对他由此出现的举止轻佻、沾沾自喜、言 【8】王呜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十五论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 语不逊等不合传统美德的举动亦不免会极尽放大、 书局,1985. 夸张,借以宣泄对他的不满。何况由他担纲修书撰 [9]永珞,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五魏书提要)[M].北京:中 华书局,1997. 史这样“一朝得失,荣辱千载”的大任?岂不更引 [10]瞿林东.说<魏书>非“秽史”[J].江汉论坛,1985,05. 人关注? 【11]屈超耘.为魏收的“秽史”辩诬[J].唐都学刊,1998,02. 传统观念中对魏收及其 魏书 的评判,是否 [12]张莉.<魏书>“秽史”说必须推翻[J]运城学院学报, 失之偏颇?或毁或誉,只有在充分占有史料基础 2006,(O1). 上,去做认真的分析和批判,同时将可能出现的情 [13】李建栋.魏收三论【D].西北大学,2003. [14]杨必新.『]阀制度与<秽史>之名[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 形考虑进去,才更有利于接近历史的真实。 学版),2008,(06). [15】杨必新.<魏书>秽史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6]魏收.魏书(卷七十四尔朱荣传,卷一百四自序)[M].北京: [1】李百药.北齐书(卷三十七魏收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5 中华书局,1974. 【2】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曲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