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明理
阅读小说,早就成为我的一种嗜好,课余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阅读中度过。不过,直到最近,我才似乎悟到了读书的真正魅力。
从小学三年级起,我就读小说了。到初二,侦探小说成了我阅读的中心。我曾发誓,要把一切国内出版的外国侦探故事全都读遍,这似乎也做到了。读得多了,我甚至把作案手法作了分类,就像有人对解数学题的方法进行分类一样。我每次在书中发现一个新的作案手法,总要玩味一下,有时甚至在我心中泛起一阵惊喜,这可能是我最初对书的欣赏心理。
差不多从小学起,我就听说,看书要注意它的词语,不要单纯注意情节,最好是把好的词语抄下来。我那时却从来都不以为然,只为情节所吸引,一口气读完,乐趣无穷。随后,我确实感到庆幸,幸亏没听他们的话,否则,读书不是成了一个负担了吗?我怎么还能从中获得乐趣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高中,我开始对情节也感到厌烦,开始认识到情节与词语一样,不过是作者手中的工具,为了达到他表达自己思想的目的的工具。我开始欣赏起全书的风格,开始注意作者的思想。促成这一转变的是我看了几本文情并茂的书。不久我就为自己的这种转变而感到高兴了。
一部是夏目漱石的《心》,小说叙述了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先生”。读这样的小说,好象先生就与你同在榻榻米上娓娓谈来,整个
小说笼罩着一种淡泊致远的氛围。可能是日语的缘故,语气也显得十分诚恳,却不失高雅。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另一部是《海明威小说集》。海明威的艺术风格是十分明显的;他的文章几乎全由对话组成(除去《老人与海》)。对话筒短,节奏独特,你读上几句,马上就会感到这是海明威的作品!别人可不能模仿。他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铮铮硬汉,明知失败但决不投降,小说中通常有一种悲壮的气氛,这在《老人与海》和《丧钟为谁而鸣》中尤为明显。
读这两本书时,我一反往日的习惯,不是一口气读完,而是每天读一点,很有好东西吃得太快,一怕不辨味道,二怕很快就没了的心理。从此我就决心不读只追求情节的书了。
读这两本时,我不时被书中表达的思想所吸引。《心》中的先生一生自甘淡泊,但到了晚年却被往日的一件错事所缠绕,从而使他认真地剖析起自己的生活,并坦白地告诉了自己的学生。我读了以后自愧不如。不过我也被书中的清净生活所感染,很有些隐居不再与世纷争的念头,后来读了海明威的小说,又被主人公不惧失败的气概所慑服,又想独自战斗。不过我认识到,在我们的社会里,我既用不到象先生那样隐居,因为我们的生活是那么充实有意义;也不用象海明威的主人公一人战斗到失败,因为我们的事业是有着光明前途的。
还有一本书是班扬的《天路历程》,它叙述的是基督徒怀着坚定信念,在大路跋涉,最后终于到达荣耀的天国的事。是一部寓言体小说。虽然我不信宗教,却被基督徒那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惜牺牲一
切的精神所感动,不知不觉地认识到作出一番事业必得历经艰险,才能成功。
回想起以前的日子,不由觉得光阴虚度:读了那么多只有暂时的乐趣,经不起咀嚼鉴赏的书。不过再一想,不读那么多平平的书,说不定不能意识到好书的好处呢。况且那时的我还十分幼稚呢。
读书明理,我真十分高兴我读书情趣的提高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