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凝血功能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的价值
目的 了解早期血浆凝血功能改变与急性胰腺炎(AP)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42例(AP)患者,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24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18例,检测其24 h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mer,D-D)各项指标,同步记录患者入院后各项生化指标、24 h APACHE II评分,选我院体检科健康体检者20名作为对照组同步检测相关指标。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MAP组血浆PT.APTT.INR和Fbg均升高(P > 0.05),D-D升高显著(P 0.05);D-D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MAP比较,SA P患者PT、INR、APTT、FIB、D-D均显著升高,(P <0.05),表明血浆凝血功能变化与胰腺类的分型有关,SA P时升高明显。
2.2 AP患者常规实验室指标:与MAP比较,SAP患者白蛋白和血钙显著降低(P<0.05),血糖、甘油三脂、C-反应蛋白、24 h APACHEII评分显著升高(P < 0.05),说明上述指标可以作为AP患者病情轻重的辅助诊断。
3讨论
AP病情严重程度与凝血功能异常的关系 AP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其中以“白细胞过度激活学说”和“微循环障碍学说”占据主导地位[2]。也有学者认为“白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和“微循环障碍”是AP发生和发展中的两个中心环节,在肝脏、肾脏、肺脏等重要脏器积聚和活化的白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引起自身细胞和组织损伤。这类介质中最重要的是氧自由基和中性粒细胞弹力纤维酶。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以及活化的补体C5a和C3a增加血管通透性,使血浆成分渗出,组织水肿,使得组织供血供氧减少;另外,C5a和C3a可参与血管内凝血和纤溶过程,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脏器功能不全。随着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血液中凝血因子消耗,微循环障碍,血液从高凝状态转为低凝状态,凝血指标异常[3-4]。通过实验我们发现,AP患者常伴有凝血指标异常,与正常对照组及MAP患者比较,SAP患者PT、APTT、INR、FIB和D-D均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AP患者D-D含量显著升高;这表明凝血指标的高低与胰腺炎的分型有关,SAP时升高突出,胰腺炎病情越重血浆凝血指标浓度越高。
由于急性胰腺炎病因复杂,疾病过程、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也不一致,给临床的诊断及治疗带来不便,特别是对重症胰腺炎的鉴别尤为重要,过去仅有19%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得到准确分级,且仅有67%的SAP患者及时进入lCU接受特殊治疗。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各评分系统的完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准确分级率已达到80%,大大提高了急性胰腺炎的诊治水平。
综上所述,血凝及辅助一些生化检测在AP早期尤其是在SAP中可以提供明确判断,临床应用经济方便,可操作性强,动态监测上述指标,能更加准确判断AP患者病情演变及严重程度,提高AP预后预测的准确性,有利于判断AP
患者微循环状态并及时改善微循环障碍,纠正凝血功能紊乱,及时调控、改善SAP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杨均萍,张亚冰.血浆凝血奸溶功能变化在评价急性胰腺炎病情和预后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7):2121
[2]殷跃文,袁诚.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5):150
[3] 程思根,郭强,树强.凝血四项检栅在评价急性胰腺炎预后的临床意义[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29(1):120.
[4] 李维勤,李宁,黎介寿.重症急性胰腺炎坏死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实践[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12:9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