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l2月 焦作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AOZUO UNIVERSITY No.4 Dec.2013 第4期 耿红卫新著《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评析 原喜娟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是耿红卫教授又一新的力作,全书重新梳理了中国语文教育发 展历程.将其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当代、今代等九个阶段。 本书勇敢地提出“今代说”。是对中国语文教育史阶段划分的一个尝试与创新。 关键词:中国语文教育史;今代说;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257(2013)04一叭10—02 “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 离不开对其历史的了解、把握和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创造新成果,填 补学术空白。语文教育亦是如此。中国语文教育史在中 国语文教育这一学科研究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发挥的作 用是不可估量的。中国语文教育研究者要牢牢把握语 程度上抑制了可能引起的争议与分歧。 全书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 清、近现代、当代、今代等九个章节,每个章节大致又分 为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学习、语 文考试等五大版块,整齐划一,井然有序地将中国语文 教育历史呈现在读者眼前。问时,作者又根据中国语文 教育发展每一历史时期的特点增改版块。比如,在先秦 语文教育时期增加了“口语教学”,在近现代和当代语 文教育时期增加了“听说教学”,在今代语文教育时期 增加了“13语交际教学”.并将“语文考试”改为“语文教 学评价”。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2001年《全日制义务 文教育历史发展脉络.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得以丰富、 充实,从而更好地向前发展。 我读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耿红卫博士主编的《中国 语文教育史教程》(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主要有 以下四个方面的感受。 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注重评价的整体性和综 1.结构严谨,勇于创新 《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在历史分期上斟酌得比较 细致、严谨。纵观中国语文教育史发展历程,将中国语 文教育相关著作中不同的分期观点进行横向比较.对 近些年来比较典型的语文教育历史分期作了详细的归 纳与总结,包括叶苍岑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陈必祥 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顾黄初的《现代语文教 育史札记》、张隆华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陈学法的 合性。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 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 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 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将语文教学 评价列人史论中来.这是中国语文教育不同历史时期 发展的需求.顺应发展趋势而做出的调整。可以说,《中 国语文发展史教程》是紧随时代发展、追逐读者需求而 诞生的产物 《语文教育学》、曹洪顺与冯守仲的《语文教育学》、王松 泉等人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等著作,从而提 出自己的分期观点。此书将中国语文教育史分为古代 2.内容翔实,理论深邃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教程》材料剪裁得当,取舍 语文教育期、近代语文教育期、现代语文教育期、当代 有度,内容丰富翔实而不凌乱。在论述上详略有致,在 立论和论据的引用上很考究,在遣词造句的运用上也 是精雕细刻,是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部创新力 作。比如.在先秦语文教育时期,在“语文学习”这一小 节内,作者就语文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展开了论述。在 语文学习思想上有孔子的“学以致用”、“终身学习”思 语文教育期、今代语文教育期等五个时期。细而不冗. 零而不散。其中,“今代说”的提出,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与创新。在借鉴前人分期观点的基础之上,拓新了自己 的观点,借鉴而不因袭,拓新却不荒诞。同时作者也为 “今代说”的提出给出充分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从一定 收稿日期:2013—04—21 作者简介:原喜娟(1986一),女,河南延津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 原喜娟:耿红卫新著《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评析 想,苟子的“文道统一”思想,孟子的“以德为先”思想; 在语文学习方法上有孑L子的“学思并重”、“温故知新”、 “循序渐进”、“切磋琢磨”,《学记》中的“藏息相辅”,孟 子的“深造自得”,苟子的“持之以恒”.这些都是有充分 的历史史料为依据的,经得起推敲和考证的。因此,本 书内容的翔实度是不可置否的。 该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真考察了同一学习 范畴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分析精准、到位,有深 度。在说到一个教育时期的历史问题时,作者并不是简 单地复制、表述,而是做深入的挖掘,认真分析前人的 研究方向和成果.从而发现问题与缺漏,进而补足、完 善。比如,对汉代语文学习方法的总结与归纳,就非常 深入、细致,将日常知识的学习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完善学习方法体系。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也使语文教 育史论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外,课后思考题的设 置.也有助于读者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深入的思考,将理 论感悟理解透彻,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汲取理论精 髓,做到学以致用。 3.方法多样,精雕细刻 问题的明确同时也意味着可以更好地确立与问题 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该书综合运用了诸多语文教 育科学研究方法,历史文献与现状分析两相比较,案例 分析与理论论述上下相承,丰富了语文教育科研的表 现形式。方法是内容的表现手段,不同性质的内容通过 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来展现。将会达到琴瑟共鸣的效果, 会使读者有新的体悟。本书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比 如在写识字与教学和语文考试时用的是文献法,在写 语文学习思想和方法时,大多用的归纳法和经验总结 法。这样,可以增强史论的精准性和可读性,为读者提 供更多的学术专业信息和指导。 选定研究方法、定准方向之后,也就是对文章内容 的准确表达与精雕细刻了。本书的每一章节都条理明 晰.表达细致,将中国语文教育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 来.不藏不匿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史论的趣味性。 众所周知,史之枯燥乏味单调,但能用多种表现形式, 精雕细刻,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补缺。这要看作者的功 力了 我个人认为本书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史碎而 不乱,章法自然,条分缕析,读史岂不乐哉? 4.文笔流畅,井然有序 大学时,我的一位很有造诣的中国新闻史老师曾说 过:“史,难读,难讲,若想将史吃透,讲畅,那么写史人的 文笔和思路是至关重要的。”我在学习中也深有感触.不 同的史书能读出不同的意味。有些史书枯燥乏味.“难以 下咽”,也有一些史书能让我废寝忘食,读得津津有味。这 与作者文笔与结构安排是紧密相连的。好的作者能将历 史碎片串成手链,看起来整齐划一,读起来也节节分明。 《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整体来讲文笔流畅,井然 有序,章章节节衔接自然,过渡自如.能让读者在读史 中体会到轻松悠然,而不是乏味无力。我认为主要有以 下两点原因:首先是结构的安排上,比较严谨,比较规 整。历史本身就是碎片,作者能很好地把它串联起来, 层层递进,意蕴逐深。这样,完美的形式展现了丰富的 历史内容,才让读者能够津津乐道。其次是作者的文字 功底深厚,善于表达,情感溢于笔端。这样,想将枯燥乏 味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也就不难了。其中,对于 今代语文教育史的论述这方面的优势就比较明显.当 我读到结尾还浑然不觉。 通览《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涉及了语文教育历 史上的经典理论,吸收了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著者 在一步步的阐述中将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完整体系呈现 在读者面前,深入浅出,创造性地深化为本书的理论体 系.这既是传统意义上的推陈出新,又是一定程度上的 融百家之长.为我所用 。 该书结构严谨、敢于创新,内容翔实、理论深邃,方 法多样、精雕细刻,文笔流畅、井然有序,都是值得赞扬 的.当然存在有些地方论述不够全面,展开力度不够。 但我相信,它会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语文教育史研 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恰似语文教育百花园中一朵鲜 艳的、盛开的奇葩,绚烂夺目。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O01,l8—19. [2]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2000:251. (责任编辑 娄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