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跨世纪发展的市区功能布局——对太原城市结构布局形态的一些探讨

跨世纪发展的市区功能布局——对太原城市结构布局形态的一些探讨

来源:世旅网
跨世纪发展的市区功能布局

——对太原城市结构布局形态的一些探讨

□张春祥 武 辉

  太原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位于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结合部,在全国生产力总布局中起着承东启西、辐射南北的作用,它不仅是山西区域经济的支点,而且在支撑和推动沿海、沿边经济发展及扩大对外开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合理调整太原市区功能布局,充分发挥其布局效益,以推动太原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

都市空间扩展的趋势和城市的结构布局形态,是一个城市必须经常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尤以总体规划更为重要。从过去大城市的发展过程看,大多以同心圆式逐步向外扩展(俗称摊大饼),由此而造成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阻塞、水资源匮乏、环境不良等大城市病。随着城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批准太原为内陆开放城市,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出现了上轮城市总体规划及其调整文本中所预见不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城市规模提前突破,提前12年突破原规划人口指标,10年净增人口31.1万,平均每年增加3.11万人;原规划用地布局不能满足和指导建设实践,市区的用地范围还在继续向外延伸。是步历史的后尘,继续被动地“摊大饼”,还是主动地探索新的布局形态,引导城市向

44

着最优的方向去发展,在这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太原应结合历史条件、自然特征、传统特色,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探讨城市的空间发展方向,研究城市空间布局形态。

从太原城市规模上看,1994年末总人口为276.7万,其中市区为158万,为全市人口的57%;全市总面积为698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559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0%,平原约13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1994年末全市城市建设总用地为193.53平方公里,规划市区为161平方公里。

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发展,保持稳定”方针的贯彻落实,太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的功能必将进一步加强,还会有更频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国际交往活动需要在市区进行,城市规划应满足这些功能和活动,提供必要的和良好的条件,使城市功能布局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市区功能布局现状分析

太原市区贯彻“多中心分散组团式”的布局原则,逐步形成了以旧城为核心的中心地区和按自然河沟及人口划分的10个组团共同构成的城市格局。

太原市规划区即太原市行政辖区,包括

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三个城区及南郊区、北郊区,总面积为1460平方公里。其范围:东起刘家河、张家河,西至堡山,南起王吴、张花,北至东关口、棋子山。规划市区即三个城区,其范围是:东起杨家峪,西至小虎峪,南起东院高中村,北至西堰、郭家窑,面积为178平方公里。市中心区的范围是:北沙河以南,汾河以东,建设路以西,方圆21平方公里左右,人口为47万左右。

合理,有不少机构没有正式的办公用房,只能租房办公。

2.规划市区布局不能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太原建成了各类建筑20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500万平方米,还有500万平方米为宾馆、饭店、公寓、写字楼、金融、商贸、科技、文教、卫生和体育等公共建筑及配太原市区的功能布局是在打通丁字街的基础上,按19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形成了棋盘环形式道路骨架,按规划逐步改造、扩建和新建,形成了城市的基本轮廓,总的格局大体上是合理的。但作为省会的中心城市,在保证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功能的充分发挥,保证、省能顺利领导与管理全省工作及开展国际交往所必须的良好环境方面,仍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特别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区功能布局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1.规划布局对省会城市的功能体现不够充分。

前的太原旧城范围:东起建设路,西至新建路,南起迎泽大街,北至北大街。这两条路、两条街即为原太原城城墙外护城河范围。旧城的面积为9.3平方公里。46年来,打通了宋太原城遗留下来的丁字街,对旧城逐步进行了改造和调整,并在旧城以外进行了大量的新区建设,但为省会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服务的各项设施建设仍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只有规范与建设好为省会城市中心服务的各项设施,才能更好地保证省会城市功能的发挥。

太原的中心区应为省领导机关、省直各厅局和各省市驻并机构,以及山西各地市县驻并机构创造好良好的条件,可上述机关单位办公用房数量仍不足,布局不尽

套设施。但是由于对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发展形势估计不足,使市区金融机构布局分散。此外,太原还缺乏适应现代商品经济活动需要的商务中心。

现有商业服务业,尤其是集贸市场的设置混乱,致使太原的不少支路变得“狭窄”,人行道被摊贩挤占,行车难、行路难怨声载道。以公共汽车19路改线路为例,这条线路沿线的旱西关、城坊街、坝陵桥三条街被自由市场挤占,在上下班高峰时间,除摊点挤占外,沿街直到马路都有叫卖的小贩,真是商贾云集,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有时弄得行人难有涉足之地,进退两难。有的街道就更放肆了,卖菜的、卖果的、卖鸡的,五花八门充塞街道,阻塞交通、影响卫生、污染环境、糟蹋市容,使省会城市的功能难以发挥。

3.市区用地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区用地规模膨胀蔓延,迫切需要重新调整。1983年《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我市目前人均用地面积高于国内其它大城市,其主要原因是骨架大、布局散,工业(其中国防工业较多)、仓库及防护用地占到总用地面积的50%,是城市用地的主要部分,而生活用地仅占30%。”《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1983-2000)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远期控制在1平方公里,每年增加1.5平方公里,到1988年城市建设用地达152.6平方公里。按1991年总体规划调整,到2000年城市建设

45

用地控制在176.9平方公里,但实际到1994年已达161.0平方公里,从1983年至1994年每年平均增长1.5平方公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必然促进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由于编制时间所限,城市功能布局尚难与之适应。

4.由于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市区与郊区边界不清,市民与农民居住房屋杂乱;加之城乡结合部的行政区划犬牙交错,难于管理,带。

3.控制市区用地规模。按《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充分挖掘现有用地潜力,利用非耕地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确定太原市分阶段用地规模控制指标。2000年市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上轮城市总体规划及其调整文本确定的用地规模,不得再扩大。市区的建设重点要从占用耕地开发转向调整改造。

自建房成风,破坏了城市规划格局。

5.市区绿色空间布局不断被蚕食已不成其为体系。

近10多年来,市区城市用地膨胀速度极快,到1994年末,太原市总人口已达27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为158万人。因而“用地紧张、供水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恶化”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四大问题已成为全市各级领导和广大居民所关注的大问题。城市建设用地一再突破控制指标,尤其是大量侵占绿地。府东街以北到东缉虎营,规划绿地一公顷,已全部被侵占,营建了房屋;南海街小区,20米×20米的绿地也被占用;河西中部和平阳路西的防护绿地被大量侵占,修建各种建筑;义井化工区的防护绿带也被大量侵占,修建住宅。特别是近几年,农民建房逐年增多和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大量占地,我市广大农村的绿色空间被侵占,致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严重流失。其恶果是:现代化的城市没有绿色的空间布局与之适应,如继续蔓延下去,绿色空间将会被蚕食一空,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

二、市区功能布局调整原则

1.城市区域结构群体化、市区结构多元化是太原市城市布局发展的趋势。

2.坚持“中心集团,外围分区,组合式”布局原则,结构多元,间隔分布,紧凑发展,保证市区内有足够比例的绿色空间,逐步实施和形成中心地区与边缘分区之间的绿化隔离

46

4.调整改造市中心功能布局。在规划期内,按照“退二进三”的方针,把高能耗、污染环境、运输量大以及不宜在城区内发展的企业逐步迁出;在产业布局上,要把高层次的三产包括金融、贸易、信息等向市区集中,充实省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功能,并为其大力发展提供足够的用地。

5.市区功能布局调整,不得以同心圆式向外扩展,以减少由此而造成的大城市病。

6.市区布局调整,应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延续性及有效利用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

三、市区功能布局构想

市区总的是按《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2000年市区建设用地必须控制在上轮总体规划及其调整文本确定的范围内,不得再扩大用地规模;2010年按城市发展,继续坚持“中心集团,外围分区,组合式”布局,由单一核心的城市,变为多中心组合型城市,加快旧城改造步伐,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调整其使用功能,强化省会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是市中心区,它是省城的主体。其调整、发展和改造,主要是用地功能的调整和发展,基础设施和危旧房的改造,既要保持并州古城的传统风貌,又要体现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形象。

(一)调整省会城市行政办公布局

要以、省为中心,以迎泽大街、新建路和府东、府西街为轴,配置行政办公用地。2000年市区行政办公用地从1994年的294公顷增至309公顷;2010年达到332.9公顷。其布局突出体现了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功能的最重要的城市轴线。以为中心的迎泽大街两侧,主要安排省级机关,省级大型文化设施、会议中心、重要的金融机构以及大型的服务设施。这对保证省级管理职区”,使其成为既具有国际水平又具有传统特色的商务区,其功能是城市经济的中枢。城市作为区域或全省中心的职能主要是通过它来实现的,它是城市中金融贸易、办公管理、商业、文娱等活动场所构成的中心地带。太原要建成现代化城市,应有与国际经济接轨的CBD。规划在并州路建设“日升昌商务区”,北起五一广场,南至双塔街,东边通过桥东街和并州东街与建设路火车站连接,西到青年路,能的顺利行使,保证、省领导全省工作和国际交往的需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加大力度发展市区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建立起服务省城,面向全省和国内外的金融贸易、信息咨询、房地产和旅游等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第三产业体系。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功能,逐步形成辐射全国、联接国际市场的贸易网络。2000年要着力培育、发展第三产业新兴项目,提高第三产业的质量和水平。以搞活流通、服务生产为中心,大力组建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发展发达的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技术文化市场、信息服务市场和劳务市场,并把太原逐步建成山西的旅游中心城市。

1.规划建设商务中心区。调整市中心区用地,逐步疏散市中心区人口,重点规划发展太原的CBD。建设一个集金融、贸易、办公、信息、服务和商业以及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商务中心区。用地范围:东起五一路,西至路,北起府东街,南至迎泽大街,面积为1.25平方公里。

2.规划建设“日升昌商务区”。在201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扩大第三产业空间,规划建设省级商务区,要用我国最早的并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日升昌票号命名为“日升昌商务

总用地为200余公顷。在中心商务区的工厂要进行调整改造或搬迁。同时,要加强交通、电力和通信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商务区的规模布置,既要反映日升昌的传统特色,又要体现现代商务格调,进行合理分工,并做到总量控制。

3.金融机构的规模和布局。在2010年或长一点时间,建设省金融中心。考虑到目前太原的金融现状,在迎泽大街从五一广场到新建路口规划金融一条街,集中安排各类省级银行,逐步形成金融中心。同时,在2000年新建各类银行办事处10处,占地面积7.36公顷;在迎新街、西山分设保险公司办事处各1处,占地面积1.公顷;拟建国际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专业性的保险公司;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重点办好票据市场和证券市场。2010年完善现有证券市场,结合规划金融中心,再设置一批证券市场。并组建太原证券交易中心,扩大股票证券发行,以至推向全国。为推动资金跨省市的融通,应保证金融机构及其市场的发展空间,预留占地面积25公顷。

4.文化娱乐设施布局。以南文化宫为中心,规划面积为0.19平方公里(北起迎泽大街,南至文源巷,东起南路,西至新建路)的省城文化娱乐中心,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化文化中心:山西文化娱乐中心和黄河文艺研究中心、全国报刊阅览中心。

47

5.规划建设迎泽西大街。在已形成的迎泽大桥——和平路段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和平路——南寒段,长达3.65公里。大街两侧规划下元商业副食中心、大型写字楼、旅店、酒店、西山服务区、现代化的各级广场,包括反映山西历史文化、自然、科技和风俗民情、历史名人的系列博物馆,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设施集中地。迎泽西大街的规划要精心设计,建筑造型要丰富多彩,避免千篇一(2)商业网点。按“一主三副”设置一级商业中心。“一主”为钟楼街、食品一条街、柳南、柳北和开化寺商业群,逐步向周边发展,连接府东街建成“鼓楼商业中心”;连接大濮府建成“新世纪购物区”;连接海子边至五一大楼建成“金三角”商业广场。“三副”为下元、尖草坪、亲贤三个商业副中心。二级商业网点为各分区的商业中心;三级商业网点为居住区级的商业中心;四级商业网点为居住区、小区级律,创造风格各异,既表现出太原的特色,又反映现代化大城市的气魄。至此,迎泽大街东西贯通,全长约10公里,使整条街显得更加美丽、壮观。

6.建设一批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市场为其服务,而市场建设又离不开城市规划。太原市的市场布局根据产销方向及产品的性质内容、经营方式进行安排。

(1)太原市市场可分四类:一类是集贸市场、小型超级市场,主要经营与居民关系密切,购买商品频率高的市场;二类是专业市场、超级市场,主要是为本市的居民服务,如蔬菜、副食品、建材和装饰等内容的市场,既与批发市场联系方便,又为居民提供方便;三类是仓储市场,直接与居民见面,为居民生活方便的小型批发市场;四类是批发市场,为上述市场提供服务,并作为市场货物的集散地。

按居住人口分布和服务半径,将以上一类集贸市场与二类专业市场和三类仓储市场分为三级:一级是为全市服务的综合性大市场,如仓储市场、市商业中心区的超级市场;二级是各分区中的超级市场及专业市场,服务半径不超过一公里;三级是居住区级的集贸市场,主要经营蔬菜、肉类、禽蛋、生活必须品,服务半径为0.5公里。

将批发市场安排在产、销地联线上,既不影响交通又能联系方便。

48

的商业中心。

在规划期内,市场布局和商业网点设置,总用地应控制在360公顷左右,其中市区315公顷,郊区45公顷。

7.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并”战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主导作用。在深化科技改革中,把科技攻关、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放到突出位置,积极发展科普事业。规划三类科技园区:一是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是星火技术密集区;三是社会综合发展实验区。建设10个农业技术基地,在工业企业分行业树立8个样板。此外,在规划期内,新建科技贸易交流中心,科技培训中心,科技展览中心和科技档案馆,为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提供方便条件,尤其是要发展和完善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在规划期内,把培育和发展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生长点和新型支柱产业的源头。并建设科、技、贸相结合的科技市场和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省城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促进科研与生产结合,推动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试制和生产,城市规划要为其提供空间资源,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振兴太原经济的强大动力。

(三)市区工业和仓储用地的调整1.调整工业布局总的指导思想是:“以

高新技术为先导,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工业布局,并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形成若干个上规模经济水平又各具特色的工业区。”工业要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的中心环节。从太原工业的特点出发,从增资改造分流兼并和破产四个方面入手,加快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根据“存量重组,择优扩张,整体创新”和“轻中择优,重中选优,效益为先”的原则,加速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调整用地规模为:2000年全市工业用地将从1994年57.37平方公里增至59.8平方公里左右;2010年达到63.85平方公里左右。规划市区工业用地将从1994年53.04平方公里减至2000年52.58平方公里左右,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29.7%,人均工业用地为30平方米;2010年工业用地达到51.81平方公里左右,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25.65%,人均工业用地为25.65平方米。

标准上要坚持“四高五少”:技术密集程度高、载能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技改重点应放在能源工业:狠抓煤炭的综合开发和深度加工;电力工业要完善城网结构,扩大供电能力,保证输出。同时,冶金工业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钢、铝、铜深加工系列产品;机构电子工业要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高技术产品为主攻方向,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及传统产业升级,开发为农业、轻纺、消费品工业服务的新产品;电子工业以微电子为重点,大力发展计算机、视听、通信、电子元件;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甲醇、光气、芳胺烷化三大系列产品和十类精细化工产品。积极发展轻工、纺织、食品、印刷等行业。今后对冶金和化工工业要从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严格控制其发展,更不准新建和扩建。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污染严重的特大型重化工企业,要积极治理污染,使其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

2.工业从业职工与工业用地预测。规划期内太原工业从业职工规模为:2000年全市工业从业职工从1994年53万余人增至55万左右;2010年工业从业职工69万左右。规划市区工业从业职工从1994年49万余人增至2000年的51万左右,占市区同期人口的29%;2010年工业从业职工56万左右,占市区同期人口的27.7%。规划期内,太原工业

3.工业用地布局调整与发展。1983年5月19日原则批准的《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指出:“太原市现有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今后城市的工业发展应以内涵为主,提高现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一批复至今10多年了,这次工业布局调整,还必须强调坚持这条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城市工业的布局:一是应从区域出发,强化区域观念,合理处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二是从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出发,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并兼顾其它产业的发展,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和产业结构;三是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逐步优化、重组现有工业,如工业区、工业小区、工业街坊、工业科技园区、科工贸综合区等多种形式;四是对工业防护带的恢复和建设,结合城市的环境绿化,并严禁在历史文化地段建有污染工厂;五是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

根据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及工业用地预测,规划安排了市区的工业布局:国防工业区,不增建新厂,充分挖掘现有用地潜力,利用军工技术及设备的优势,发展市场需要的民用产品;城北钢铁工业区,以冶金为主,因处城市的上风向,紧邻城市生活区,污染严重,应加强环城绿化带以及涧河和北沙河绿化,以减轻对城市的污染;东山煤矿及民营企业区,可适当增加民营企业用地;河西北部机械工业区,以机械为主,不增建新厂;河

49

西纺织化学工业区,不再增加用地,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和平南、北路以西和厂区绿化带;河西南部化工区,不增建新厂,应积极治理污染,使排放污染物达标;西山煤矿及建材工业区,可适当增加新型建材工业用地;高科技教育园区,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在征用土地上可适当满足。

4.仓储用地。随着交通运输量的不断增加,要相应预留仓储用地,加强仓储建设。对上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项目11项,建筑总面积为9.77万平方米。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增加了建筑容量,疏散了地面人流,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六)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确保市区绿色空间

规划绿化以汾河两岸为轴,东西11条沟河为支脉,连接东西山绿化和风景区及市区各公园、小游园,形成点、线、片、面结合的绿煤化工及医药等仓库进行扩建,由一层发展为多层,增加库容,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新设置建材库,占地10公顷,以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同时,设置粮油、副食仓储基地,占地15公顷;设置商贸仓库,占地20公顷;扩建铁路货场两处,各占地15公顷;并要适当预留仓库用地。

(四)继续加快危旧房改造,改善居民住宅条件

按照危旧房屋改造与新区开发、房地产经营、名城风貌保护和住房制度改革相结合的原则,在规划期内,完成旧城的危旧房屋改造,提高旧住宅的成套率,使旧住宅达到舒适型,从根本上改变旧城落后死角的面貌。充分挖掘现有用地潜力和利用非耕地,继续进行新区开发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要。在改造中,要注意到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合理调整用地功能,增加公共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化用地的比例,注意保护文物古迹和太原的传统特色,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五)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结合人防工程建设,在规划期内,新建火车站广场地下商场、五一广场草坪地下商业娱乐中心、迎泽西大街口地下商业街以及南内环街口地下过街道商场、宽银幕南侧地下停车场。此外,在迎泽西大街建地下商场3处、地下娱乐中心1处、地下停车场2处。以

50

化体系,并与三条防风沙绿色屏障相连,达到大环境绿化效果。

形成市区的绿色生态保护环:结合城市道路规划的三条环路的环境规划设计,在外环两侧各设置50米宽的林带,以抵御西北风,在西北方向要适当加宽,可增加防护绿地845——1000公顷。同时,在国道和省道两侧规划30—50米宽的林荫道。此外,铁路两侧也要植树,形成防护林带。市区绿化要坚持“中心集团,外围分区,组合式”布局,规划绿色隔离带,分区之间,都要加快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各厂矿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周围,以及住宅周围,都要大搞绿化,植树种草。还可以进行墙面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和停车场绿化。其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要分别达到25%和30%。

坚持“中心集团,外围分区,组合式”布局,关键要保证各个绿色隔离带和其它绿色空间的实施。因此,必须统筹安排城乡结合部的各项建设,妥善处理城乡结合部的各种建设矛盾,满足建设要求,各乡绿色面积要占全部土地的60%以上;靠近水源地、风景区附近的乡,应占70%以上。在绿色空间内,要逐步扩大林带、片林和森林公园面积,以提高绿色空间的质量和稳定性,真正起到保护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的作用。

(作者单位: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