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花山文本细读及教学策略
接渡镇前屋小学:陈华勇
[文本细读]
《毛主席在花山》一文记叙了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在花山村关心群众碾米、给碾米的群众送水和帮助群众推碾子三件事,表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主席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
细读三件事
一、请群众回来碾米
文章开头就写到毛泽东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这里的“夜以继日”、“操劳”就充分说明了毛主席的工作很忙、很累。可他还能问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有动静了呢?”当他得知是警卫员把群众请到别碾米去了。他还会严肃说:“这怎么行,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这充分说明毛泽东十分注意体察民情,他不仅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而且惦记着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试想,若没有一个普通群众的情怀,谁会去管日复一日的碾米声和村里有几台碾子?因此,毛主席是关心群众的。 二、给群众送茶水
课文在描述这件事时写到:警卫员知道,这筒茶叶是在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的,转了几道手才送到毛主席这里,他一直没舍得喝。他站在那里,表示为难。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从“转了几道手、一直没舍得喝”我们可以看出这茶叶是宝贵的、是来之不易的。可他还是决定把它送给普通群众。当警卫员表示为难时,他对警卫员说了一段话,这段话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一句,强调了人民群众对于革命战争的重要作用;二是我们进行革命战争也正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进一步体现了毛泽东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这也是毛泽东一贯的思想,一贯的作风。所以说,毛泽东是爱护群众的。 三、帮助群众推碾子
“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tiáo)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的玉米碎粒。”这几处细节描写直接地反映了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他不仅想着群众,而且能做、会做普通群众所做的生活中的小事。通过这件事的细节描写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毛泽东是时常和群众打成一片
的。
品味一句话
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这句话意味深长,表面上说由于毛主席当时在花山,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来碾米的老人对毛泽东似曾相识,但未完全确认眼前的首长就是毛主席。深层来讲,毛泽东的所言所行,和普通群众是那样的近、那样的亲,他就是一名普通群众,或者说是千千万万普通群众中的一员,老人感到亲切,才会似曾相识。
总之,毛泽东既具伟人的风采,又具凡人的情怀,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
[教学策略]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提问:“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要让学生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2.读一读自己所画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让学生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以后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 3.检查朗读情况。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自由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读,从而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了学懂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和组内同学讨论,记下讨论结果。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问题归纳整理。 师生共同归纳出: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4.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议先理解第(4)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3)指导朗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通过这一个问题,把其他几个问题都有机地串连起来,从而达到理解课文重点、难点的目的。) (四)体会文章写法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样写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操劳这件事。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反之,简写。)
(五)课外拓展
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