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南涧县2012年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建 议

南涧县2012年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建 议

来源:世旅网
南涧县2012年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建 议

南涧县乐秋乡中学 自 彪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云南省2012年学业水平考试首次将初中历史纳入考试并作为省抽考科目,这对历史教师来讲是一次考验。如何做好历史水平考试复习,对每一位历史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考验。如果你不想做,你会选择一种借口;如果你想做,你会选择几种方法。

一、 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

1、考试性质: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初中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2、考试目标

(1)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

(2)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方法、过程; (3)考查学生对历史的感知、体验及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运用能力。

3、考试能力要求

A、识记(学业水平I级) B、理解(学业水平II级) C、运用(学业水平III级)

二、根据考试说明及样卷得到的启示 1、注重基础知识的联系和综合 2、注重开放性 3、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 4、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社会现实 5、考试题目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 三、考试复习建议

(一)认真研读考试说明,了解命题特点 1、把握课标及考试说明,领会精神。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我们对考试说明中知识与能力考查的要求程度应熟悉,不要盲目的拔高,也不应有所疏漏,考试说明中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分三个层次考查:识记、理解、运用识记能力是指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再认再现能力。主要应掌握构成历史基础知识的时间、地点、人物、文献、事件等要素,识别重要的图、像、画,不要求扩展。理解则应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能够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运用又需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基本的历史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评价以及在新的情境下的知识迁移能力,即能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解决新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因此,理解和运用层次的要求同学们则应加大挖掘力度,懂得这些知识点的纵横联系,

懂得拓展,懂得结合实际。注意后一层次的能力要求包含了前一层次的能力要求。

2、近几年各省中考历史试题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2012年云南省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作为云南省取消中考后的首届学业水平测试,它必然要充分发挥考试对我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功能,立足基础,重视主干。建议教师在组织复习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掌握,注重基础,在复习中紧扣《考试说明》,让学生首先把握住最基础的知识。

3、根据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要求”,梳理考点,突出历史核心知识。一切围绕《考试说明》来组织复习,凡是《考试说明》中没有提及的内容,复习时可蜻蜓点水或干脆删去。做到课标要求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按照《考试说明》,重点加强对能力要求中有“理解”和“应用”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万变不离其踪”,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就会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4、考题创设情境。样卷中90%以上均为情境题,只有学生准确把握情境,才能实现课本知识到考题的迁移。

(二)回归教材,理清历史知识。

1、把握考点,对照教材进行复习,力求落实到位。

历史考试范围广,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且散。所有教师在组织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将《考试说明》阐述的主题和内容标准与六册课本仔细对照,按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进行复习,做到

考试说明要求与课本的有机结合。

2、对照考试说明的267个I级知识点、137个II级知识点、66个III级知识点进行与课本的对应,对核心知识逐个落实。

3、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在复习教学中,根据考纲、考试说明、教材要求,夯实基础知识,特别是第一轮复习中,紧密结合教材,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通过点、线、面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通过归纳、总结、类比、联想,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回归课本,依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落实,全方位复习。

(三)有效组织复习,科学备考。 1、合理时间安排

第一轮:3月10日——4月23日 在这一时间段完成六册课本的重温,让学生对课本有一个整体的再认识,理清思路,把握轮廓。

第二轮:4月27日——5月25日 专题复习 教师根据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对II 级III级的内容进行专题的复习训练。

第三轮:5月26日——6月25日 综合复习 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查缺补漏。

2、准确定位,把握不同知识的要求。

有舍才有得。教师在组织复习中,一定要有取舍,切忌面面俱到。比如对只占5%的世界历史古代史部分,我们不宜花太多时间;而应重点强化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识记训练。

3、挖掘考试说明中隐性知识,进行专题复习。

从近几年中考命题趋势看,在材料解析题和综合题中,一般不会

孤立考查某个知识点,而是在一个主题中系统考查几个有内在联系的历史问题。因此复习时应注重知识的整合,知识间的迁移、联系,将分布在教材不同地方的考点具体内容按照一定专题进行整合,构建历史知识网络,如中国现代史部分可归纳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的土地问题、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祖国统一问题、改革开放有关问题等,此外还应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如鸦片战争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等等。

4、精讲精练,合理选用资料。

作为历史学科,识记背诵量巨大,教师复习引导过程中必须牢牢围绕核心知识做好精讲精炼。一般每复习一个单元或专题,必须留给学生朗读背诵时间,基本上每节课教师讲20分钟,学生记忆20分钟,预留5分钟作为经典试题训练,尽量让学生当堂识记消化所学知识。在选用资料过程中,学生用好考试说明、教材教法研究相关题目、教材,教师广泛参考其他资料,借鉴有价值的进行补充,做到教师“走进”题海,学生“走出”题海。此外,教师若能自编简洁明了的复习资料,则效果更佳。

4、狠抓课堂教学,提高45分钟效益。精心选择例题、习题,精讲精练,精心设问,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每节课都让学生有所收获。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摸准学生易错点、易混点和易漏点;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社会热点和一些社会现象,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和知识的直观性。

5、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学习效益。教师在组织复习过程中,要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授之以有效的记忆方法,能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延长遗忘周期。比如:对比记忆、关联记忆、尾数记忆、类比记忆等。

(四)加强横向联系,认真研究近几年其他省市中考题,加强学习与研究。搜集信息,分析现状,总结阶段复习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抓好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辅导、考试、讲评反馈等常规教学环节,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考试训练的针对性、质量分析的深刻性、反馈矫正的及时性。

(五)关注考点与社会热点的联系

近几年的试卷中较多地出现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来设计问题的试题。在复习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把握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找准、找全与教材的结合点,如聚焦,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三农”问题,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建立创新型国家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朝核问题,同时还应注意涉及周年的知识点。

(六)加强做题方法技巧训练,提高答题准确度与规范性。 1、结合样题、模拟考试等题型,从试题中体会命题思路与特点。 2、从模拟题参和评分标准中体会解题思路与答题技巧。

3、在综合复习阶段,加强对学生的不同题型的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思路,并在答题中做到答题规范、语言规范、书写规范。

(七)关注学生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加强学生思想教育,适时进行心理干预,培养向师性,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提高复习效率。

学业水平考试的脚步越来越近,作为首次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的历史学科,只有在考前准备充分,师生共同努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按《考试说明》要求认真复习,把握核心知识,预测考试形式,精选试题,强化训练,在最后的复习冲刺阶段一定得到较大的提高,因为我们相信,付出总有回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