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 羼谴 雀傀 解 口张宏良 (宁波效实中学,浙江宁波315012) 廑 反证法属于“问接证明法”一类,是从反面的角 度思考问题的证明方法,即: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从 而导出矛盾准理而得。法国数学家阿达玛(Hadamard) 等相矛盾,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所以肯定了 命题的结论,从而使命题获得了证明。 在化学解题中经常使用反证法,反证法的解题 对反证法的实质作过概括:“若肯定定理的假设而 模式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否定一推理一否定”。实施 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反设:作出与求证结论相反的假设; 第二步,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并由此通过一 系列的正确推理导出矛盾; 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具体地讲,反证法就 是从否定命题的结论人手,并把对命题结论的否定 作为推理的已知条件,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使之 得到与已知条件、原理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 常麻烦,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不但避免了讨论,而 且解答显得直观,简捷. 策略8特值着手。知微见著 同的选择方案共有( ). A.300种 B.240种 C.144种D.90种 解:把游览地点作为分析对象,依次考虑巴黎、 伦敦、悉尼、莫斯科四个城市可供选择的人数分别 为4、5、4、3,由分步计数原理知选择方案共有Ⅳ= 4×5×4×3=240种.故选B. 例8(2008年江苏高考第14题)设 )= 一 3x+l( ∈R),若对任意 ∈[一1,1]都有f(x)≥o成 立,则实数n . 解:考虑特殊值o、1、一1,有 0)=a-2i>0, 一1) =一a+4t>0,所以2≤口≤4,由f (x)=3ax2-3=3a( + 点评:本题若按常规思维以人作为考虑对象, 则需分“甲、乙两人都去”、“甲、乙都不去”、和“甲、乙 只去一人”三种情况讨论,共有Ⅳ=Cj・Ai・A2+A4+ 些. 、/ (x-、/ ),当 ∈(-1,-、/ )时 ( )>0, Ci・C 3・Ci・A ̄=240种选择方案,解答起来明显复杂 )递增;当 ∈(一、/V a ,、/ V a ) ( )<o )递 减;当 ∈(、/V a ,1)时 ( )>0 )递增;故/(、/V a ) >0且 一1)i>0,解之得a=4. I一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对于直觉上需要分类 讨论的试题不要急于进行分类讨论,首先应认真 审查题目的特点,考虑是否可以拟用合适的公 式、法则,能否进行某种变形,可否改变常规的思 维方式和解题策略来简化或回避讨论,解题过程 点评:按常法,则需分a≤0,0<0≤1,n>1三 种情况讨论,通过取一些特殊值,逐步缩小了参数 的范围,缩短了思维的流程. 中要善于从“正与反”、“主与次”、“分与合”、“形 与数”、“进与退”、“特殊与一般”等辩证角度思考 问题.虽然上述介绍的九种方法看上去似乎均为 一策略9另辟蹊径,换位思考 例9 (2005年福建高考理科第9题)从6人 中选出4人分别去巴黎、伦敦、悉尼、莫斯科四个城 市游览,要求每个城市有一人游览,每人只游览一 个城市,且这6人中甲、乙两人不去巴黎游览,则不 些雕虫小技,但在解题中若能恰当地运用,则 对优化解题过程,简化运算起着很大的作用,不 可小觑! 第三步,结论:说明反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 题成立。 以下是一些实例,供读者参考。 一、原命题的规律为:较强酸制较弱酸 较强酸制较弱酸实质上是指满足能得到比反 应物难电离的生成物这一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充分 条件,较强酸制弱酸只是方便理解的说法,是一条 经验规律。事实上有一些反例,例如中强酸(属于弱 酸)磷酸制取强酸HBr、HI等,是高沸点酸(难挥发 酸)制易挥发酸,但在中学阶段,运用得当,还是可 以用的。 例1:先将铜与浓硫酸反应 产生的气体x持续通人图1装 置中,一段时间后再将铜与浓硝 酸反应产生的大量气体Y也持 BaC1 溶液 续通人该装置中,可观察到的现 图1 象包括(可选多项,下同)( ) A.通人x气体后产生白色沉淀 B.通人x气体后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C.通人Y气体后开始沉淀 D.通入Y气体后沉淀溶解 E.通入Y气体后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 ) A.HNO3的酸性比H:SO 强 B.盐酸的酸性比HzSO,强 C.BaSO 能溶于盐酸 D.HNO。能氧化H:SO,(或SO:) E.BaSO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HNO 溶液 运用反证法,且 夏虚s02+Bacl +H O BaSO +2I-IC1成立,但违背了较强酸制较弱酸规律,反应 应由右往左发生,所以观察到的现象为BC,得到的 结论是BCDE。 类似的还有除杂问题,如CO (HC1),学生最容 易犯的错误是用饱和Na2CO 溶液,运用反证法,假 设Na CO 溶液与HC1反应除去了HC1,但反应 Na2CO3+CO2十H20 2NaHCO3也会发生,所以不能 用饱和Na ̄CO 溶液,而应该用饱和NaHCO。溶液。 同理CO (HAc)、CO (SO )都可用饱和NaHCO 溶 液除杂,推广至SO (HC1)、SO (so ),应该用的就是 饱和NaHSO,溶液了。 二、原命题的规律为:较强碱制弱碱 此规律是较强酸制较弱酸衍变而来的,苯酚钠 溶液中通CO ,为什么反应只能生成苯酚与NaHCO , 而不是苯酚与Na CO,呢?运用反证法,假设得苯酚 与Na ̄CO3,但反应C6H5-OH+Na2CO3-C ̄IfONa +NaHCO,也将发生而得NaHCO,,原因是酸性强弱 为H2CO3>苯酚>HCOf,因为HzCO3的K 1=4.31. 10 >苯酚的K 1=1.28・10 。>H2CO3的K.2=5.61・ 10 ,则碱性强弱为C032->苯酚根>HCO3-o类似的 有AIO ̄,C03>中加HC1,先反应的应是AIO ̄,因为 同浓度时碱性AIO ̄ ̄CO32-,运用反证法,即使 CO32-+H =HCOf,但A10 ̄+HCO3-+H20=A1(OH 3 +C032-,所以先与AIO ̄反应,继续下去,HC1是先与 AI(OH) 沉淀,还是与CO 反应呢?应先与C032- 反应,即使先与A1(OH) 反应得Al ,Al 也会与 CO3 ̄-彻底双水解得At(OH),沉淀和CO 气体。 三、原命题的规律为:强弱规律 一个能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总是由强 氧化性的物质与强还原性的物质反应生成弱氧化 性的物质和弱还原性的物质。所以在一个氧化还原 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这就是氧 化还原中的强弱规律。 1.判断反应能否发生或反应的先后 例题:(2005年・江苏化学高考卷第7题)已知 Co 0 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c02+,Co:0。、C1 、 FeC1 、I 的氧化性依次减弱。下列反应在水溶液中 不可能发生的是( )。 A.3C12+6FEI2 2FeC13+4FeI3 B.C12+FeI2-FeC12+I2 c.co203+6HC1 2COC12+C12 1+3H20 D.2Fe +2I一一2Fe +I2 运用反证法,假如A项中的反应成立,则说明Cl 先氧化Fe ,但由于Co:O 、C1:、FeCl 、I:的氧化性依次 减弱,故cl 应该先将I一氧化后再氧化Fe ,故为A。 2.判断离子或物质存在的可能性 例题: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 、 、I一、s032.、S04>等 离子中的全部或其中的几种。现分别进行以下实验操 作:①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焰 色呈黄色;②取原溶液,滴加少量溴水,振荡后溶液仍 为无色;③取原溶液,加入用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f 、{ 耩崖撰数学 鳓潜虐功熊 口杨新华 (阳信县河流镇中学,山东阳信 好的习题或例题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典型性和 证明题改造为一个动态的发现、猜想、证明的几何 探索性,以及再生能力强的特点.在平时教学中教师 题是教师常用的策略.在改造过程中,使学生经历 以这些问题为原型,充分引申、挖掘其蕴涵的教学 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观察、分析过程,感受动 价值,对题目进行变形、变式、拓展、综合等,既能使 中有静、变化中的“不变”,从而达到深刻认识问题 学生夯实基础,又能引导学生不断联想、探究、创新. 的本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 以下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怎样发掘习题的潜在功能. 例1如图1,已知在AABC中, 一、一图多变 /ABC=45。,H是高AD和BE的交 1.立足于学生熟知的基本图形,把传统的几何 点,求证删 c. A.原溶液中一定存在Na+、SO 、SO.2- 类似的有:将足量cl 缓缓通入含0.02 mol B.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032-、SO42- H2SO 和0.02 otol HBr的混合溶液中。在此过程中 C.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 、I— 溶液的pH与Cl:用量的关系示意图是(溶液体积变 D.原溶液中可能存在 、I一 化忽略不计,且不考虑cl:与水反应)( ) 由于焰色反应呈黄色,所以原溶液中肯定含有 Na ,但不能排除I(+的存在;运用反证法,在溶液中 加入少量溴水,由于还原性:SO32->I一,如没有SO 、 I一,溶液不可能仍为无色,如有I一而没有SO32-,溶液 0.00 0.02 0.04 n(Cl2)/mol 0.00 0.02 0.40 n(Cl2)/mol’ 变为黄色,现为无色,说明一定存在SO, ,同时由于 A B 溴水少量,所以溴水可能没有和I一反应,不能肯定 I一存在;加入用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 沉淀,这个现象的产生说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 SO,},故为AD。 3.判断离子或物质参加反应的先后顺序 难易规律:越易失电子的物质,失后就越难得 电子;越易得电子的物质,得后就越难失去电子。一 种氧化剂同时和几种还原剂相遇时,还原性最强的 优先发生反应;同理,一种还原剂同时与多种氧化 剂相遇时,氧化性最强的优先发生反应。 FeC1,、CuC1 混合溶液中加入Fe,先与哪种物质 反应?运用反证法,假设先与CuC1 反应,置换成出 的cu也会与FeC1,反应生成FeC1:和CuC1 ,相当于 CuC1:没有反应过,所以先与FeC1。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