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摘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2020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这是在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之后,乡村振兴战略又顺势发力,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中之重;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全局视野,深刻把握城乡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回应农民对日益美好生活需要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与此同时,加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普惠金融;信贷约束;农村创业活跃度 引言
自2005年普惠金融被联合国提出以来,建立有效的、全面的、为社会所有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服务的普惠金融体系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农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人口居住相对分散。由于我国经济二元化结构特征,农村是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尚不富裕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是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领域。
1数字普惠金融
随着数字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尤其是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以其便捷、高效的优势为经济发展贡献了重大力量。其一,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小农户群体及企业的经营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与服务对象“短、小、急、频”的融资需求有效衔接,实现更为精准的扶持。其二,利好政策支持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发展线上业务,这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
了政策保障。《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显示,2011年—2020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截至2020年,其中位值达334.8,是2011年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中位值的10倍,指数值年均增长29.1%。从总体增速来看,近几年的增速逐步趋于平缓,这也说明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的发展日渐成熟。从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的分指数来看,截至2020年底,其中位值分别是295.4、327.1、368.2,与2019年相比,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指数中位值的增幅最大,其增长率是7.3%。这也意味着,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其使用深度是其水平提升的重要驱动力。
2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的不足 2.1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的融合度不足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城市滞后,农业产业链有自身的特点,当前许多金融机构推出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对农村地区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农产业的剖析不够深刻,无法充分挖掘农业产业发展对金融的需求,例如多数手机银行的页面有过多的电商内容,有较多的城市生活场景,脱离了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的实际。此外,数字金融服务和网点业务办理没有真正独立。数字金融服务应当立足线上,然而实际金融服务中,许多机构仍然要求到银行网点办理相关业务,尤其是信贷业务,线上服务和线下管理不融合,没有真正发挥出“数字金融”的作用。
2.2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风险逐步显现
金融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尚不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为广大农民带来了便利,但金融安全问题也开始出现。金融欺诈、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金融风险也开始向农村地区渗透,一些打着金融创新的骗局层出不穷,如果没有适当的监管、政策指导和保护机制,农户很容易上当受骗,遭受财产损失。金融风险事件频繁出现,容易让农户产生抵触心理,加大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难度。
2.3农村居民对数字金融的认识有待加强
数字普惠金融丰富和创新了乡村金融服务,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对数字普惠金融接受度不足,使用效率不高。比如,农村居民更倾向于选择货币基金等低风险理财产品,对数字普惠金融投资业务的参与程度不够,信贷需求主要是传统抵押贷款,对于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在住宿、出行、社交等日常生活中使用信用业务的频率较低,意味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还存在上升空间。
3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策略 3.1大力营造农村创业的良好环境
实施差异化、动态化的数字普惠金融战略,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一方面,依托数字技术为创业者、投资者等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数字金融支持等,同时,政府要打造返乡创业人才队伍,依靠便利快捷的互联网平台,加强创业人才培育,提高农村地区创业活跃度。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实现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实施差异化、动态化的数字普惠金融战略,重点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对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
3.2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水平,保证数字普惠金融安全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是一种以电子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新型金融模式,加强对普惠金融业的管理与监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贷款规模方面,目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贷后管理仍然相当不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主体利用现有的客户大数据信息来审批贷款,但当客户的业务或个人情况发生变化时,能否及时获取客户的基本信息变化,并迅速对贷款进行预警监测,成为农村信贷风险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当农村客户的还款能力和首付意愿发生变化时,金融机构如何及时应对,避免造成不良贷款的发生,并持续跟进。这对监管机构来说,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关注的问题。如何结合农村信用体系的特点,构建针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监管制度,是后续农村普惠金融需要不断优化的重点。
3.3进一步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
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应结合2025年、2035年和2050年等国家发展目标,促进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改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供需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备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应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由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牵头,农业农村部、工信部、证监会、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多个部委部门统一规划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生态改善和金融教育投入,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均衡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活动,充分发挥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功能,加快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
3.4加快乡村产业与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
鉴于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若要进一步创新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持模式,还需要重视现代化、数字化金融科技与乡村产业链的有机融合。通过利用整合及分析乡村产业链中的大数据,对产业链流程予以简化,与此同时,将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及服务应用至产业链各环节中,实现乡村产业融资成本的降低。例如,大北农公司的“智慧农场”,就将数字化金融服务与产业链进行深度融合,其中,融资信贷、交易支付、投资理财等数字金融服务,较好地与乡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衔接。可借鉴该公司的做法,通过搭建数字化金融平台,为乡村产业链中的经营主体提供数字金融产品及服务。
3.5重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宣传,提升村民的金融素养
乡村振兴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人口素质的提升。数字金融服务推广,首先要从思想和认知入手,政府和金融机构都应当认识到村民金融素养的重要性。扶贫先“扶智”,“普惠”先“普知”。政府应当从学校教育、政策宣传等方面加强对农村地区数字技术的宣传,结合农村治理结构,增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办公室,联合当地有资质的金融机构,为农村居民进行“拉家常”式的金融知识普及。对村民存在的疑惑及时解答,对数字普惠金融涉及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进行普及。引导农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了解相关服务内容和产品,感受到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便利。
3.6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
数字普惠金融不断丰富并创新了农村金融服务,提高了农村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为更好发挥数字金融服务的有效性,提高农村居民和企业对数字金融服务的接受和使用效率,应该继续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首先,各地政府要发挥好引领作用,委派具备数字普惠金融专业知识的人员前往农村举办讲座,普及数字普惠金融知识,让农村居民充分了解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培养农村居民对金融移动终端数字化的信任,鼓励居民使用数字化金融服务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其次,要大力普及农村居民数字应用技能,积极开展居民手机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居民使用数字工具的能力。使数字普惠金融成为满足农村居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促进收入增长、提升居民幸福度的有力工具。最后,金融机构要创新便于农村客户使用的数字金融产品,精简线上业务办理流程,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好、更便捷的金融体验。
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以来,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重视农村经济建设。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是满足农村地区对生产生活的金融需求,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生产水平,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当前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实施出现的环境问题、安全问题和监管问题,应当从农村实际需求来提升金融服务的融合度,保障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安全,推动资金向农村地区流动,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资金投入和安全技术投入,扶持农村特色产业,以发挥出农村普惠金融的优势。
作者简介:袁晔(1992.10),男,汉族,江苏南通人,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琳.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探析[J].山西农经,2021,(23):187-189.
[2].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J].新农业,2021,(23):1. [3]纪丽娟.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问题及政策建议[J].西南金融,2021,(11):53-64.
[4]吴庆田,王欣宇.财政支持、数字普惠金融与多维贫困缓解[J].南方金融,2021,(08):53-66.
[5]崔梦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研究[J].山西农经,2021,(20):190-192.
[6]冯兴元,孙同全,董翀,燕翔.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内涵、指数构建与测度结果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1,(10):84-1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