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代宗法制“构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政治实体,使族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 ,家与国就在政治上紧密相结合”。
A. 促进了统治方式的有序化 B. 推动了国家的政治统一 C. 开创了国家管理的新模式 D. 导致了分封制度的形成 【答案】A
【解析】宗法制下的分封制体现出了“家国一体”的特点,促使原先依靠部落统治方式的重大改变,故A项正确;推动了国家的政治统一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故B错误;此种模式商代已经出现,不属于新模式,故C错误;分封制商代也实行过,故D错误。 2.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见(现)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这说明盐铁官营
A. 导致了手工业技术的落后 B. 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 C. 破坏了商品经济竞争机制 D. 体现了国家的重农 【答案】C
【解析】盐铁官营的实行后,由于铁器质量差,官府强令老百姓购买,这样就会破坏正常的竞争机制,故C项正确;材料属于官府的强制购买,与手工业技术的落后无关,故A错误;当时属于行为,不具备市场导向性,故B错误;材料属于盐铁官营,不属于重农抑商,故D错误。
3. 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坛不决,故两省先於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以职。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
A.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B. 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 C. 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 D. 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 【答案】D
1
4. 宋代苏辙在《蚕市》一诗中写道:“倾困(圆形谷仓)计口卖佘栗,买箔还家待(蚕)种生。不惟箱筐供妇女,亦有鉏鎛(chubo农业生产工具)资男耕。”此诗说明 A. 宋代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 B. 小农生产离不开市场调节 C. 自然经济开始遭到了破坏 D. 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农户卖掉余量到市场买蚕以织布,也有买生产工具用来资助耕地之用,说明古代小农生产与市场的结合,故B项正确;当时农业生产仍然没有市场化,故A错误;C是鸦片战争之后;D生产规模扩大材料中没有体现。
5. 据《马首农言》记载,明代山西寿阳“邑之棉花自(河北)栾城统计一邑每年不过用数千驼。今岁虽云薄收,而旧日之积蓄尚有数千驼,亦足资一年之用”。这说明当时 A. 区域经济存在互补 B. 大力推广植棉 C. 河北成为产棉中心 D. 北方棉纺织业发达 【答案】A
【解析】材料描述山西寿阳的棉花来自河北,而当时河北的棉花收购量“不过用数千驼”,过去的积蓄仍有部分可以资用,说明这两个地方的棉花可以互相利用补充,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时提及对于棉花种植的信息,故B错误;C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D材料没有比较该信息。
6. 据《江湾里志》记载:“自上海辟为租借地后,„„农民以应供求起见,有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者, 功虽倍,„„获利倍蓰,本乡之东南部大郡都如是。”这说明当地 A. 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 城市规模日益扩大 C. 棉纺织业出现衰落 D. 对外贸易增长迅速 【答案】A
【解析】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是男耕女织的分离,材料中“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者”说明农民舍弃传统的农作物种植,该种利润较高的蔬菜,这里隐含着小农经济的解体,故A
2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城市规模扩大信息,故B错误;棉纺织业出现衰落只是材料中涉及的原因信息,不是现象,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对外贸易的信息,故D错误。 7. 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多次交涉,承诺保证它们在中国的利益,甚至向英国保证不在上海地区用兵。这反映出日本
A. 希望西方国家配合作战 B. 充分利用了列强间矛盾 C. 大肆出卖中国国家利益 D. 企图从外交上孤立中国 【答案】D
【解析】日本通过外交手段争取西方国家在华利益,实质上是孤立中国,防止西方国家插手中日战争,故D正确;日本目的是西方国家不插手中日战争,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列强矛盾信息,故B错误;出卖中国国家利益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C错误。
8. 辛亥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而成为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这一形式
A. 直接导致了清的覆灭 B. 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 C. 促成了南京临时成立 D. 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 【答案】B
【解析】“脱离清而成为政权”的都是原先的旧式封建政权,带有割据的色彩,这样无形当中增加了后来反封建的难度,故B项正确;A是袁世凯的逼宫措施;C是孙中山的努力;D是袁世凯死了之后政权分立。
9. 1927年夏,全国工会会员达280万人,农民协会会员900余万人。随着斗争的深入发展,各地当组织领导建立了一批工人武装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这表明 A. 北伐战争的兵源准备充分 B. 国共武装斗争将全面展开 C. 有了创建新型的条件 D. 工农武装割据具有可行性 【答案】C
【解析】大时期,中国党借助北伐发展工人和农民力量,“建立了一批工人武装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说明当时各地组织具备创立人民的条件,故C项正确;此时北伐战争接近尾声,故A错误;B是20世纪30年代之后;D与材料中信息不符。
10. 下图是1921年和1936年中国部分机制品产量中的比重变化情况。图中的信息可说明
3
A. 国民经济比例趋向了平衡 B. 国家重点发展了民生经济 C. 重工业经济有了较大提高 D. 中国工业近代化有所发展 【答案】D
【解析】图标显示1936年和1921年相比,棉布、面粉和缫丝都有大幅度的上升,体现出近代工业发展的趋势,故D项正确;近代工业仍以轻工业为主,故A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民生经济信息,故B错误;材料描述的都是轻工业,故C错误。
11. 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的》,双方“约定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数国对于彼此为任何侵略”。此条约的签订 A. 有利于改善中国的抗战处境 B. 打破了美国对华的优势地位 C. 表明了国民抗战的决心 D. 是民族统一战线推动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条约的内容是中苏约定不互相为敌国,这有利于中国专为集中精力对付日本,故A正确;美国对华的优势地位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国民抗日的决心,故C错误;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1937年9月之后,故D错误。
12. 如果说19年开启了一个新制度,那么这个制度的契机和雏形早已在《共同纲领》 中孕育了。这说明19年
A. 缺乏变革的创断性 B. 具有历史的廷承性 C. 呈玲了社会主义原则 D. 推动了社会翻度转纽 【答案】B
【解析】“新制度”是指,“这个制度的契机和雏形早已在《共同纲领》 中孕育”说明新颁布的传承了《共同纲领》的精神,故B正确;创新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错误;C是新的原则;D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3. 据统计,1961年7月l日到1962年6月30日,我国共进口粮食117亿斤,同期,征购粮食减少了158亿斤。这说明
A. 工业化建设得到保障 B. 对外贸易出现“”
4
C. 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D. 农村经济困难需要缓解 【答案】D
【解析】由于1959-1961年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破裂以及左倾错误思想指引,我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需要进口粮食,同时减少国内粮食的征购,故D正确;工业化建设1957年完成,故A错误;材料只说明进口,没有出口,故B错误;此时农业生产极端困难,故C错误。 14. 中国对国际形势的认识,从1977年的“战争可以延缓”转变为1987年的“战争可以避免”。这一转变
A. 使中国加入了不结盟运动 B. 促进了多边外交活动展开 C. 直接推动中美国正式建交 D. 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答案】B
【解析】中国对于战争的认识由“延缓”改变为“避免”,说明对于世界战争与和平有了新的认识,这有利于中国新时期实行多边外交的实施,故B项正确;中国没有参加不结盟运动,故A错误;C是《 中美联合公报》发表;D是2001年。
15. 1985年1月,和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井建立新的贸一工一农型的生产结构。这说明此决策 A. 旨在扩大对外出口贸易范围 B. 加快了市场经济的建立 C. 有利于带动工农业经济发展 D. 保证了对外开放的实施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井建立新的贸一工一农型的生产结构”的产业类型的确立,有利于传统农业的升级转型,便利工农业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是涉及内部经济调整,故A错误;B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D保障应该是国家制度和环境。
16. 古代雅典公民参加公民大会时会得到装饰着各种图像的青铜或铅制的证牌,公民可凭此在参加完会议后获取一定的薪酬。这说明古代雅典 A. 注意提高公民参政热情 B. 政冶现象日趋严重 C. 重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D. 公民大会兼有商业活动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信息是“观剧津贴”措施的体现,雅典实行这一措施主要是提高公民参政的热情,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雅典政治,故B错误;C和D均属于经济信息,与材料中提及政治举措不符。
17. 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
5
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A. 加速了欧洲价格爆发 B. 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 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D. 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国是丝绸贸易,“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说明新航路开辟之后的贸易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发展,故B正确;A是对于欧洲的影响;C是对于西班牙影响;D与材料中中国主导信息不符。
18. 美国1787年规定:如果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不签署,参众两院可以再次进行表决,如果均达到2/3多数通过,法案即可生效。此规定 A. 保证了国会绝对立法权 B. 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C. 表明总统无权否决法案 D. 防范了总统的 【答案】B
【解析】美国总统负责行政权,国会负责立法权,总统对于国会立法有否决权,议会对于总统的否决有反否决权,体现出美国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关系,故B正确;总统由否决国会立法权,故A和C错误;总统负责行政权,这一举措主要是立法方面的否决,故D错误。 19. 世纪中期后,英国人的休闲(指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使用)方式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休闲。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近代交通运输发展的迅速 B. 民众财富收入的日益增加 C. 政治自由民主化得到发展 D. 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答案】D
【解析】工业之后,由于大工厂制度的实施,工人实行上班制,休闲的方式逐渐有了规定,这说明工业导致生活方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导致材料中变化的主因是工业。故A错误;民众财富没有比较项目,故B错误;C中政治自由化不是材料反映的主因。 20. 马克思说:“人们对(巴黎)公杜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由此可知,巴黎公社
A. 是完全的无产阶级专政 B. 建立了民主的联合阵线 C. 是工农阶级的联合政权 D. 政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6
...............
21. 《列宁全集》 在谈到新经济时指出:没有租让(国家把某些无力经营的企业租让给资本家经营),我们就不能实行我们的纲领和电气化。这表明租让制 A. 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举措 B. 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模式 C. 利用私人资本建设社会主义 D. 加快了工业的进程 【答案】C
【解析】新经济中利用租让制的形式使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此时苏俄并没有实现工业化,故A错误;此时苏俄还没有过到社会主义,故B错误;工业已经完成,故D错误。
22. 马歇尔计划“在全球两极对峙的环境中,推动了西欧的联合,欧洲一体化逐渐提上日程”, “为西欧经济秩序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说明该计划 A. 缓和了欧洲国家间矛盾 B. 避免了欧洲走向 C. 削弱了苏联的敌对情绪 D. 有利于西欧走向复兴 【答案】D
【解析】材料“推动了西欧的联合”“为西欧经济秩序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说明西欧利用马歇尔计划走向了一体化,故D项正确;A缓和矛盾说法不符合史实;B中避免,错误;马歇尔计划主要针对欧洲,故C项错误。
23.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在国际舞台上遇到挫折,使其不得不调整对外,与其他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此现象说 A. 美国已失去了大国地位 B. 不结盟运动的影响深远 C. 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加强 D. 单边主义已遭废止 【答案】C
【解析】美国的单边主义受挫,寻找新的战略伙伴,说明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故C项正确;A中失去说法错误,美国仍然是具有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影响深远在国际政治中较小,不足以撼动美国地位,故B项错误;D中废止说法错误。
24. 据1999年美国《商业周刊》所公布数据显示:在全球排名前1000家巨型国际垄断公司
7
中美国有494家,占49.4 %,美、日、德、法、英、意、加7国加起来有866家,占86.6%.材料现象说明
A.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 B. 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了世界贸易 C. 国际垄断公司是阻碍了全球化 D. 全球化排斥了发展中国家参与 【答案】A
【解析】公司是全球化的载体,“美国有494家,占49.4 %,美、日、德、法、英、意、加7国加起来有866家,占86.6%.”说明世界国际垄断公司都被发达国家占据,体现出经济全球化主导者是发达国家,故A项正确;B中垄断贸易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阻碍材料中没有体现;D中排斥发展中国家说法不符合事实。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计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内阁自始至终只是皇帝的私臣,只是政务的补助机关,一切公文都以皇帝名义 发布,但内阁制度在明代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太祖废相后,君主成为实际的行政首长,一 切大政均顸亲力亲为。„„虽然在辅政方面,确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明代内阁大学士地位不足当宰相之任,且其本职亦只是侍从备顾问。后来内阁获取票拟之权,亦只是在幕后协助立帝处理国政,属皇帝秘书而不是名正言顺的宰相,„„就权责而言,内阁始终 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首辅亦非法定的最高行政首长,六部也不是它的法定直接下属, 而由君主独掌命令大权。内阁所持有的权力,出自皇帝授予。因此,内阁有否作为,全视皇 帝的作风而定,故历朝内阁的权力都有所不同。
——摘自《试述明代内阁制度之由来、演变、作用、流弊及影响》
材抖二 (西方)内阁最早出现于英国,„„16世纪~18世纪初的内阁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最初只是国王与大臣共商国事的会议。一直到英国的乔治一世担任国王期间,由于不会说英语,开始很少参加内阁会议,反而由大臣主持,这样就首开英国内阁制的先声。1721年,英国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出任内阁首相,内阁正式形成,后来不断发展完善。英国的内阁主要由首相提名成员名单,国王批准成立,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但实际上要对议会负责,„„内阁由首相主持,是英国的核心,是行政决策机构。
——摘自《浅议中英内阁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内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设立的作用。
8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后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1)特点;属于皇帝的私臣;内阁权力受皇帝的控制。作用:减轻了皇帝的政务负担;完善了政务机构;强化了皇权统治。
(2)变化:由过王的咨政机构转变为的行政决策机构;由对国负责转向对议会负责。影响: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促进英国最终成为“虚君”的君主立宪制;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客观上削弱了议会的权力。
【解析】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内阁自始至终只是皇帝的私臣”“内阁所持有的权力,出自皇帝授予”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从“减轻皇帝的政务负担、完善了政务机构以及强化了皇权统治。”的角度归纳回答。
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二中“国王与大臣共商国事的会议”“对议会负责”“是英国的核心,是行政决策机构”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从“英国的民主政治、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以及议会的权力”等方面思考回答。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 国企业类别 企% 企% 木材及建筑工水电工业 11 业 4 96 业 服饰品工冶炼工业 90 10 化学工业 75 25 业 机械制造工73 业 电器制造工 业
资料经济部统计处编《后方工业概况统计》1942年度,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藏资
11 纺织工业 49 51 杂项工业 6 94 27 饮食品工业 23 77 文化工业 16 84 8 92 私企业类别 企% 企% 土石品工49 51 国私企业类别 企% 企% 国私 9
料,《关于论述中国事业报刊资料(1036-1947)》.
上表是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答案提示:
论题一:国家资本企业注重重工业的发展
阐述:重工业与国防军事密切相联,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期间,国家资本重点发展重工业有利于保障持久抗战的需要;重工业对资金、技术要求高;抗战时期国民为满足抗战的需要而实行了统制经济,加强了与军事相关重工业的控制和建设。 论题二:私人资本致力于轻工业和服务业投资。
阐述:私人资本相对较弱且技术落后,且抗战需要大批的生活物资,为私人资本投资于轻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时机私人资本在轻工业和服务业方面占有绝对比重,既说明私人资本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条件,也体现了私人资本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中信息提取观点,依据表格可以从“国家资本企业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以及“私人资本致力于轻工业和服务业投资”的角度提取;论证结合表格内容从“抗战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了与军事相关重工业的控制和建设”“私人资本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条件,也体现了私人资本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等角度分析说明。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密生活的时代,英国工场手工业已高度发展,正值工业前夜,但封建残余仍然存在,束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参与政权、消灭封建残余,巩固地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亚当·斯密洞察了18世纪中叶英国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科学地遇见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必然到来的趋势。适应这种需要,在批判地继承了先辈学者理论基础上,创立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说体系。斯密的经济思想,特别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摧毁了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的重商主义学说,开启了人们自由主义经济私思想观念。
——摘编自《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英国工业》
材料二 新自由主义又被称为新保守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极其艰难地度过30年代大萧条以后,新自由主义在西方渐趋复苏,并日渐活跃,形成许多流派。„„20世纪70-90 年代,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全盛期,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的“黄金时代”。„„ 西方国家采取
10
和推行的新自由主义体系主要有:英国的“撒切尔主义”或“撒切尔经济学”,美国的“里根经济学”。
——摘编自《西方经济学这的新自由主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自由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班为西方国家主流经济思想
的背景,结合材料一说明两种经济思想的共同之处。
【答案】(1)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确立。推动了美国自由贸易的确立;推动了西方政治上的自由改革运动。
(2)背景:传统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弊端日益呈现;资本和足以国家摆脱70年代经济危机并发展经济的需要。共同点:都注重市场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都反对国家过度干预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中“巩固地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开启了人们自由主义经济私思想观念”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工业、经济、贸易以及自由改革运动”等角度阐述影响。 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二“20世纪70-90 年代,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全盛期”并结合所学从“传统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弊端以及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共同点依据材料一和二从“市场对于经济调节以及国家对于经济措施”来回答。
28. 阅读材料,完应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9年,尼克松已经认识到一个多极世界格局的出现,主要标志是美国接受与苏联的核均势及将欧洲、日本和中国作为有竞争力的力量中心。这是美国自冷战以来力量相对下降的重要表现。尼克松在其就职演说这宣称:经过一段对抗之后,我们现在进入了谈判时期,尼克松需要重新调整美国的对外。尼克松决定放弃过时的两极对抗体系,重建大国间的“均势”,很快提出建立以美、苏、西欧、日本和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
——摘编自《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的调整》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苏联已经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中国必须调整自己的安全战略。这种战略调整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缓和中美关系来对抗苏联的威胁,避免两面作战的危险局面。„„ 多次表命中全形势的变化和安会战略的调整是导致中美两国接近的最重要原因。他在1973年2月在会见基辛格时说:我们两家处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1975年12月,在会见
11
美国总统福特时也指出,中美联合对付苏联是君子协定。
——摘编自《中美关系缓和的所角度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分析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和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缓和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背景:美国因经济危机而实力衰落;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世界格局已萌芽发出多极化的趋向。实质:继续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2)影响:结束了长期以来的中美对抗;实现了中国对外的战略调整;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推动了国与西方国家建交高潮的出现。
【解析】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一“一个多极世界格局的出现”并结合所学从“美国此时政治、经济形势以及世界格局变化”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实质从美国维护霸权地位角度回答。
依据材料中“中全形势的变化和安会战略的调整”“中美联合对付苏联是君子协定”信息并结合中美关系缓和史实从“中国对外的战略调整、对付苏联以及外交战略调整”等角度思考回答。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