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论林徽因小说中的女性书写

浅论林徽因小说中的女性书写

来源:世旅网
论坛

浅论林徽因小说中的女性书写

文/王馨冉

摘要:林徽因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女性作家,其小说中的女性书写在与时代进行呼应的同时,又带有明显的 自我经历投射。与同时代的其他女性作家相比,林徽因的笔调既抱有希望,又难免带着克制的缺憾。关键词:林徽因小说女性书写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风起云涌,帝国瓦解,民国建立,“五 四”运动轰轰烈烈地带来了新的写作方式。传奇的女性作家林 徽因就生长于那个时代,紧跟文学变动的步伐,以女性特有的 笔触传达其所见所思。在她的创作生涯中,虽然小说的数量与 诗歌相比并不算多,但其中对于女性的书写却十分集中,成为 我们窥探那个年代与林徽因的一个重要载体。

一、 时代的女性剪影

(‘五四”的思想解放和理性追求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在 全社会掀起了探讨人生的热潮。“问题小说”随之登上文学舞

台,要求作家对各类尖锐的社会问题予以探讨。其中,女性的 解放正是当时“问题小说”所关注的重点之一。林徽因受问题 小说的影响,自觉地在其作品的女性角色身上注入时代的烙 印,体现特殊时代下女性的别样剪影。

五四以近乎决绝的姿态与传统文化做切割,意欲向新的 思想体系转型。林徽因笔下的女性角色,也涌动着有别于传统 女性的崭新变化。在小说《窘》中,女主人公芝的言行举止都与 古典的大家闺秀有着很大的差别。林徽因写她笑得“仰不起头 来”,而青梅竹马的小孙却直言“这才叫女孩子”。这样的刻画 体现了新时代对女孩子完全不同的认知,从旧式的文静端庄 走向了发展个性和自我。更具有进步意义的是,芝的哥哥直接 对父亲说“真去脸,现时代的女孩子还要爹爹保护吗”。林徽因 在此处体现了女性主体的初步觉醒,不再满足于让女性成为 家庭与男性的附庸,要求做到独立、自主。作为独立的女性,其 人生价值不再简单地通过家庭或者男性得以体现,接受教育 成为了丰富其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式。过去女子极少进入 学堂,而小说中芝的父辈更倾向于去让女儿去外国读大学,接 受新式的教育。

林徽因通过成长于新式家庭的芝来反映时代中女性的进 步,但同时她也关注到传统的旧式家庭女性改变的重重阻力。 小说《九十九度中》的阿淑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她在争取婚 姻自由三年之后,仍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迫嫁给了陌生人。 即使在高喊“婚姻自由”的社会思潮下,阿淑的父母骨子里依 旧坚持旧式的一套,掌控着女儿命运的轨迹,将嫁人作为女性 人生的最终归宿。小说中提到“她这结婚的实际,并没有因为 她多留心报纸上,新文学上,所讨论的婚姻问题,家庭问题,恋 爱问题,而减少了问题。”在顽固传统势力面前,精英式的讨论 并没有很l好地深入群众从而产生实际的指导作用:新思想浮 于表面,并没能撼动压抑人性的传统礼教,也没有影响普罗大 众,更没有提出明确的解决问题方针。阿淑无法反抗家庭,又 找不到真正理解她的恋人,在清醒中依旧走了老路,而使自己 更加痛苦。倘或社会不发生彻底的变革,那么单靠女性意识的 觉醒是无济于事的。

二、 林徽因的自我投射

林徽因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既受时代影响,又有作家独特

的个人印记。其特别的人生经历对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有 着直接的影响。《绣绣 < 模影零篇四 >》一篇近乎是林徽因个 人经历投射最丰富的一篇作品。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传统的旧式妇女,没有受过教育,

不得丈夫林长民的喜爱;但她又出身商人家庭,不懂琴棋书 画,不会操持家务,所以也得不到婆婆的认同。加之林长民新 娶了姨娘,林徽因的母亲在家庭中的处境便颇有些凄苦。这样 的家庭组成被林徽因原封不动地借用到了《绣绣》中。丈夫的 冷落和姨娘的得宠使得林徽因的母亲抑郁而无可奈何,只能 背着人哭自己命苦。小说中绣绣的母亲也被塑造为一个懦弱 无能的形象,在绣绣生病时连医生都不叫,只干坐着掉泪,心 情极度抑郁,不停地大骂绣绣,难以对儿女展现出作为母亲的 爱。对于这样一个夾杂在封建与新式社会中的女性,林徽因看 到了她命运的苦楚,突出了她的不幸,在文字间给予了同情。小说中的绣绣则更多地有着林徽因本人的影子,细腻的 心理描写来自于林徽因自己的亲身体验。绣绣后悔自己惹父 亲生气,“惋惜着曾经领略过又失落了的一点点父爱”。现实中 林徽因对父亲的疼爱所表现出的小心翼翼,对于家庭温暖的 渴望和倍感珍惜,都与绣绣如出一辙。绣绣过早的懂事,承受 着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拘谨礼貌。“爹翻开抽廢问姨娘有什么好 玩艺儿给我,我看姨娘没有答应,怕她不高兴,便说,什么也不 要。”这又可以看作是林徽因早慧的投射。她幼年即通晓人情 世故,小心维护着一家人微妙的关系,尽量不让父亲感到不 满,也不让母亲难堪。绣绣对她母亲有同情:“妈妈虽然有脾 气,她实在很苦的,她是有病”,但也有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之 意。但绣绣明白,母亲的悲剧命运也与父亲有极大的关系,痛 苦着埋怨她爹:“爹爹也太狠心了”。现实中林徽因也曾对父亲 的狠心感到心寒,却无法劝说,只能任由父亲冷落母亲。林徽 因对父母的这种复杂感情在小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小说最 后以“我”的口吻写到“那时我对绣绣的父母两人都恨透了”。 此番恨意也是林徽因本人的恨意,她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父母, 但也看透了大人之间的情仇爱恨。这样家庭环境下给林徽因 的成长带来了复杂的影响,塑造了她敏感的性格。绣绣就如同 是林徽因的一番自白,带有强烈的传记色彩。

三、缺憾中的希望

与林徽因同时期的女性作家,譬如庐隐和冰心,都曾相应 地创作过相关的小说,探讨女性处境。林徽因与同时代的女性 作家相比,其写作手法与思考态度上既相似又迥异,在作品中 展现着属于其个人的印记。

总体而言,林徽因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地有令人 惋惜的缺憾,总附带有某种悲剧性的色彩。庐隐与林徽因相 似,都在作品中有着明显的自我经历投射,而热衷于塑造带有 缺憾的女性角色。与林徽因的阿淑相似,庐隐在《海滨故人》中 指出女性向往爱情与婚姻,又残酷地否认了以爱情和婚姻到 达女性理性人生彼岸的可能。小说中五位女性在五四的影响 下抱着美好的幻想走向社会,可是却接二连三的陷入爱情的 苦海。然而同样是描写女性的创伤与困窘,林徽因却采取了截 然不同的处理方式。阅读庐隐,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缠绵的苦 闷和沉重的失落之感。阅读林徽因则不然,她似乎更倾向于选 择一种克制的写作手法,避免对于女性痛苦的过度暴露。且以 《钟绿》为例。钟绿是林徽因构建的一个理想化的、近乎于完美 的形象,既有着古典女子的气质,又是倾心于(下转第82页)

2018.1.上

MOTHERLAND

77

文化艺术

化重要性。通过推广中药的重要性,首见我们先继承了,其次 我们要发扬它。推出中医治疗之旅,吸引大量外宾来体验中药 的疗效,中医能够治病的根本,这就是我们的优势,为什么不 用呢?

族,就是抹杀和打击它的文化。中国人为什么能在抗日战争中 胜利,除了我们有团结一致的决心,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认同自 己的文化,认同我们的身份,并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想发 展和发扬我们的文化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人首先要认同我们自己的文化,有意识的通过书 籍、网络和博物馆的学习中发现我们的文化。第二:开发文化旅游产业,让更多的外国游客正式地认识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饿,并不是浮于表面的,是要从文学、教育 等多方面进行展开。

第三:注重下一代的文化培养。跑暂

四、 从教育层面分析

文化首先就是有价值的,也具有同一性和价值取向。就好

比通过几分钟,你就能观察一个群体的文化背景是什么,这就 是文化的魅力。通过侧面分析中国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 就可知道想要提升国人对于文化意识,就必须从教育入手。国 家从去年开始,将中文分值比例的提升,这就意识到了文化的 重要性。最近一个培训朴课老师在我是演说家中,发表了一段 慷慨激昂的演讲,他在演讲中直接指出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 直到上了大学,受了高等教育,还是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这 是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缺乏,他们崇尚分数主义,每一个人 都想成为考试机器,一个机器怎么可能有意识呢?这么多年, 对于文化的缺失,就相当于对自己身份的否定,这种否定打击 着我们国人的自尊心。再碰到困难时,我们不会有先天下之忧 而忧的境界,也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底线。国人只 能通过在国外刷卡的那一刻,才能赢得外国人的尊重。这是多 么可笑的事实,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注定会是失败的。我们 要警惕这种文化缺失,只有当我们足够重视传统文化,懂得尊 老爱幼,尊重传统文化时,我们就能赢得全世界的喝彩。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外文出版社,2004.

[2] 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社会学研究,2006,(04).

[3] 赵彦云.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理论参考,2006,[04] .

[4] 高丙中.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J].社会学 研究,1997,(01).[5] 彭美慈,王春生汪国成,等.护理是什么?—化的护理概念[J].中华护理杂志,2004,(01).

诠释植根中国文

五、 结语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它的传统文化。想要毁灭一个民

(作者简介:周可,硕士,现就读于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 应用外语系,在读研二学生,致力于跨文化、文化类翻译的研 究。曾荣获国家研究生一等奖学金。)

正陷入另一个未知的困境。这其中,便寓含着林徽因在希望中 保留的理智和谨慎。

林徽因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以真实的姿态存在于各种社会 环境,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在巨大的历史浪潮中徐徐前行, 她们曾经彷徨,挣扎,也独立,个性,自强,以自己女性的身姿 面对变动的生活。她们如林徽因本人一样,即使曾经遭遇或正 在承受苦难,但怀揣朦胧的希望,以女性独特的细腻人格,来 反观动荡的困境,并坚韧地生存着。林徽因小说中的女性书 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其人生经历的映射;既与文学写作的 潮流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又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豳ii

(上接第77页)工业战争的斗士,是林徽因对“女性美”理解 的具体呈现。而最后,这样的一位“美人”竟死在了一艘漂泊的

帆船上。钟绿悲剧性的结局,似乎是林徽因理想的幻灭。这样 一个超前的女子,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于林徽因的那个时代。 林徽因对于钟绿的死没有交代任何的直接缘由,这种留白的 叙事手法制造了悬念和解读空间,是小说技巧上的选择。但从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能是林徽因有意识地避开了对于女 性伤痛的直接触碰,由此也使小说的基调不至于太过伤感,留 有一种克制的、淡然的美感。

受到自身经历与时代洪流的影响,林徽因书写女性的苦 难。但同时,她也在苦难中留有着希望。《窘》中的“芝”充满新 生的朝气与活力,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自我价值。从这 一点看,她又与谢婉莹有着相近之处。谢婉莹小说中的女性书 写往往附着理想化的色彩,未来充满爱与希望。但林徽因对这 种理想化的未来却不做过于乐观的憧憬。小说《文珍》中,“文 珍”依照父母之言即将被嫁给一个“长街小钱庄里管账的”,却 “在中秋节后快要出嫁以前逃跑了”。出走的文珍似乎终于实 现了“阿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一个更富于斗争精神与独 立个性的女性形象出现了。然而林徽因也只写到了“文珍”的 出走,从此以后音信杳无。这种模糊的、开放性的结局并不一 定是指向了光明的未来,正如同鲁迅笔下出走的“娜拉”,或许

参考文献:

[1] 林徽因.愿世界待你静好如初岡.重庆出版社,2015.

[2] 张清平.林徽因传_.中华书局,2016.[3] 杨婷婷.人间四月,绝代芳华:林徽因传[M].北京工业大学出 版社,2017.

[4] 白薇.对苦难的精神超越——现代作家笔下女性世界的女性 主义解读[M].民族出版社,2003.[5] 付子英.论林徽因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安徽文学,2011,(11).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

通过剪纸学习,既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 能力、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正是素 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剪纸只用一把剪刀,一些彩纸,工具简单,材料易得却可 以剪出一个充满希望,富含哲理的大千世界。剪刀像燕尾,燕子象征春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剪出一个改革开放中色彩斑斓 的明媚春天吧!豳_

(上接第83页)我们也可以把剪纸艺术应用到中小学教育 中。教师对学生可以通过内容丰富多彩的示范,让学生观摩一 些剪纸精品,把学生引入五彩缤纷的剪纸世界,激发他们的学

习兴趣。进而让学生自制一些简单的剪纸作品,增强他们的学 习信心。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剪纸基础之后鼓励学生观察自 然,深入生活,了解社会,搜集素材,大胆创新,处理素材,制作 有创意的剪纸作品。也可以定期地组织一些剪纸作品展览或 剪纸讨论会,让同学们开阔视野,取长朴短,技术上精益求精。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丁村民俗博物馆)

82

祖国2018.1.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