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知识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①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________(A.zhuó;B.zháo)落,有了依靠。(老舍《济南的冬天》)(选择序号即可)
②我暗暗地在那里nì________笑,却一声儿不响。(泰戈尔《金色花》)
③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jiàn________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④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huā tuán jǐn cù________,美不胜收。(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答案】A;匿;鉴;花团锦簇
【考点】多音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注意多音字,同音字,音形近似字,仔细辨析字音和字形的细微差别。难度大,涉及的知识点多,属于易错题目。可以从词性、意义、用法辨别读音。“着”是多音字,根据词义定读音,“着落”读zhuó;“鉴”不要写成“签”。故答案为:① A;②匿; ③ 鉴;④花团锦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辨析字形要准确把握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注意辨析同音字字形、音形相近字字形、形声字字形、多义字字形等,书写注意规范。注意“匿、锦、簇”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2.找出下面词语中有错的字并加以改正。抖擞 宽敞 拙拙逼人 人迹罕至 抉别油然而生 憔悴 戳然不同 翻来覆去 美不剩收【答案】拙—咄;抉—诀;戳—截;剩—胜
【考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要准确把握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形近字混淆:拙—咄;戳—截;抉—诀。同音字混淆:抉—诀;剩—胜。故答案为:拙—咄;抉—诀;戳—截;剩—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考查学生辨别字形识别错别字的能力。注意多音字、多义字、音形相似字之间的区别,错误的字应该改为: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咄咄逼人”指声势上强势,口字旁,“诀别”指再无会期的离别,死别,言字旁。3.诗文填空。
(1)“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2)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论语>十二章》) (4)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5)遥怜故园菊,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6)________,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7)《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夜风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醒征人思乡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吹面不寒杨柳风
(2)我寄愁心与明月
(3)不亦乐乎
(4)思君不见下渝州
(5)应傍战场开
(6)蝉噪林逾静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8)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考点】一般型默写,理解型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给出上句或下句或两头等的识记性填空默写,一定要根据课本的语句正确默写;提示性默写,一定要符合提示的要求,按照要求默写相关语句;理解性默写一定要审题准确,根据要求默写相关语句。一切默写都要依据现行课本,不得多
字、少字、错字、别字,标点正确。注意“寄、渝、傍、蝉、逾、芦”等字的字形,要正确书写。故答案为:(1)吹面不寒杨柳风;(2)我寄愁心与明月;(3)不亦乐乎;(4)思君不见下渝州;(5)应傍战场开;(6)蝉噪林逾静;(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8)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易错易混淆字词:寄、乐、渝、州、蝉、噪、逾、生、春、尽。4.下列句子重音不正确的一项( )
A.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B.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C.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D.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答案】B 【考点】重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判断句子的朗读重音。B项有误,“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春天和刚落地的娃娃一样,都是生命的开始,刚刚生长,暗示了春天的生机,新的活力,新的开始。因此朗读的重音应该是“春天”、“新”、“生长”三个词,这样比喻,形象突出了春天“新”的特点。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句子的朗读重音。答题时应注意,重音,是在朗读中,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有时强调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被强调的这个词或短语通常叫重音,或重读。同样一句话,如果把不同的词或短语确定为重音,由于重音不同,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B句突出了春天“新”的特点,重音应该是“春天”、“新”、“生长,故选B。5.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①东临碣石________②次北固山下________③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④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⑤下车引之________⑥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⑦不逾矩________⑧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答案】到达,登上;停宿;趁、乘;约定
;拉,牵拉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越过;生气,恼怒
【考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有难度的词语:次:动词,古今异义词,停宿;因:动词,趁、乘;罔:动词,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故答案为:①到达,登上; ②停宿; ③ 趁、乘;④约定; ⑤ 拉,牵拉;⑥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⑦越过; ⑧ 生气,恼怒。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次,古今异义词,逾:动词,越过。6.名著阅读。
(1)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这段文字选自鲁迅的散文集《________》,“她”是________(人物称呼),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给“我”讲过关于“________”的故事,而在《________》里踏死了“我”心爱的隐鼠。
(2)《白洋淀纪事》中有着独特的人物体系,尤其是作者着意刻画和赞美的妇女形象,如《嘱咐》中毅然承受全部家庭重担,让丈夫安心去打仗的________。 (3)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字。
①宽脸,鼻子短,宽阔肩膊下挂着两只大手(手上还提了一个棕衣口袋,里面填得满满的),走路时肩背微微向前弯曲。________
②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________【答案】(1)朝花夕拾;长妈妈或阿长;美女蛇;狗·猫·鼠(2)水生嫂(3)牛保;范爱农
【考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识记。“长妈妈”这个人物在《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病后杂谈之余》、《论照相之类》、《阿长与〈山海经〉》均出现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曾提到长妈妈给他讲“美女蛇”的故事; 《病后杂谈之余》里又说,“长毛”故事要算长妈妈讲得最多; 《论照相之类》中还讲过长妈妈传说中的笑话;《阿长与〈山海经〉》写到他幼时由于长妈妈帮助,得到了渴望已久的“最为心爱的宝书”——绘图的《山海经》
(2)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人物形象。水生嫂是《白洋淀纪事》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得知丈夫要离家参军,她虽然心里为难,
但还是支持丈夫的选择。对战争的亲身感受,使她对丈夫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于是她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
(3)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人物的识记。①“大眼,宽脸,鼻子短,宽阔肩膊下挂着两只大手(手上还提了一个棕衣口袋,里面填得满满的),走路时肩背微微向前弯曲,看来处处皆证明这个人是一个能干得力的水手!”是沈从文散文《湘行散记》中的人物水手牛保。②“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范爱农》中的人物范爱农。故答案为:(1)①朝花夕拾; ②长妈妈或阿长;③美女蛇; ④ 狗·猫·鼠;(2)水生嫂
(3)①牛保; ② 范爱农;
【点评】(1)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做此类题要求学生在读名著时,要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小说人物做的事,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注意不能张冠李戴。《狗·猫·鼠》中长妈妈“谋害”了我的隐鼠,《阿长与山海经》里长妈妈教我一些古怪的“礼节”和避讳,长妈妈睡相不好,占了我的位置,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长妈妈不认得字,连书名都记不对,却帮我买回了我梦寐以求的《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长妈妈还给我讲过百草园里美女蛇的故事 。
(2)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要熟练掌握小说主要人物的姓名籍贯,出身经历,性格特点,小说人物做的事,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用概括的语言分条作答。水生嫂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丈夫打点行装,送他们上战场打击侵略者。至于以后妇女们感情依依探望征人,又为丈夫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
(3)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人物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紧扣表现人物身份、语言、性格等词语,联系原著相关内容,辨析判断写出人物名字。①是沈从文散文《湘行散记》中的人物水手牛保。②《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辛亥后又备受打击的遭遇。
二、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松林蘑菇香
①成熟的季节里到处飘荡着丰收的香气,除了广袤的田地,农家餐桌上更多的珍馐藏在山野林间。这其中最大众化的便是蘑菇。一人,一篮,不需远途跋涉,不需技术工具,只需来到山野林间。我虽在山里长大,但循规蹈矩的生活占满了全部的时间,总是错过蘑菇丰收的季节。难得的今年的雨水足,又常是夜下昼晴,采蘑菇的人总会收获满满地归来。窄窄的巷路旁,常摆满了邻居们晾晒的蘑菇,黄灿灿的,煞是好看。看得我心里痒痒的,非得亲自去一趟才算过瘾。
②吃过早饭,父亲启动了电三轮,在父亲的叮咛声中,我把自己从里到外捂得严严实实,然后就跟随他出发了。三轮车驶过宽阔的省道,再转入一条颠簸的小路。瞬间就有了从城市入乡村的感觉。刚下过雨的小路更加难行,三轮车在小路上醉汉般摇摇晃晃。我紧紧抓着车档方才坐稳。小路的两旁先是两排住家,然后是一片杂草丛。一只黄白色的猫咪探头探脑地侦查了一番,然后跃入草丛,倏忽不见。草丛过后便是农田和松林交替出现。
③彼时虽是夏末秋初,但农田里不论是黄豆还是稻子,都已散发出成熟的香气。半小时之后三轮车终于停了下来,四下一望,右侧是一片松林,左边一片齐整的白桦,白桦身后是几垄玉米,玉米地后隐藏着又一片松林。那便是我们采蘑菇的地点。我下了车,走到白桦树前看一下地形,竟然惊动了一个墨黑的小东西,闪电般蹿下树,奔到对面,一个闪身就进了丛林。我猜应该是只松鼠。去石林游玩时,见过被关在笼子里的纯黑的松鼠,尾巴粗黑,耳朵尖处一丛突出的绒毛。那时才知道它叫魔王松鼠,标价800元出售。相比之下这只被我惊动的松鼠要幸运得多。
④这片被松林遮挡的玉米因为缺少风吹长得细瘦不堪,又经一夜雨淋,倒伏不少。我和父亲穿过玉米地又经过一片杂草地,然后到了松林。远远一望,一垄垄悉意种植的松树高大挺拔,密密的连成一片,松林下的小蘑菇都顶着伞状的脑袋在张望,一片一片的,像长在地里的金子。
⑤我问父亲松林怎么长的这么齐,父亲说这是退耕还林的人工林,当初三十出头的姨夫还种过呢。这么算来,这片松林已经三十多年了。难怪十年树木,这密密匝匝的一片林子若是被当年的种植者看见也会颇有成就感吧。松林里蘑菇有两种,一种是灰色的,一种是金黄的。因为生长的时间有先后,并不冲突。现在正是黄蘑菇独占鳌头的时候,整个松林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或一个,或一对,或一丛,傍着松树生长,像是精心种植的。这种黄蘑菇我不知道它的学名,却很爱吃。色泽金黄,口味浓郁,又好采。冷冬时节,炖上一锅小鸡炖蘑菇,农家绿色鸡肉配上蘑菇山野的香气,当真是人间美味。我和父亲开始在林间穿梭,松树枝杈交错,像是拿着长守卫宫门的武士。
⑥我弯着腰,小心避开那些枝杈,一垄一垄地采。小黄蘑菇长得也不尽相同,有的根茎短粗,伞状的头小小的,应该是蘑菇中的小胖子;有的根茎细长,伞状的头撑的很开,该是蘑菇中的大个子;有的细细瘦瘦,像个大头钉,是个婴儿;有的大大撑开了蘑菇头,很粗壮,煞有威风地站在那,该是个英俊潇洒的汉子。松林中的蘑菇少有泥土,它们都藏在厚厚的松针里,掐着它们的腰把它们连根拔起的时候轻轻捋捋,松针就全都掉了。我和父亲循着各自的路线慢慢前行,再回头时已不见对方的踪迹。四下一望,视力的极限尽是密林。于是扯开嗓子喊着:“爸……”四野寂静无声,这声音如同被放置在巨大的湖面上,随着水波飘荡而去。紧接着四周就被这声音填满了。随后,父亲的应答声又穿过密林悠悠地传回来“哎……”声音过来,心也就安定了,继续低头采这遍地的金黄。
⑦等再遇到一片草丛时,才发觉这片已经到了松林的边缘,再往前又是一片更大的松林。父亲说那里就是他和妈妈昨天采蘑菇的地方。我们简单商议一下,决定从松林的边缘再往回走,走到头就回家。便又一路采回去,虽说已采过一遍,但还是发现了很多“漏网之鱼”。昔年,这里林地尽毁,垦荒为田。然后又退耕还林,恢复生态。一毁一还之间,便跨越三十载的光阴。如今这里树高林密,蘑菇一年一年地生长,一年一年的被采,到底还是自然最为慷慨。
⑧原路返回,穿过白桦到达小路上时,日已偏西。明亮的日光穿透松林,越过白桦的枝杈照射到小路上。父亲带着深蓝色的鸭舌帽,坐在前头开车。我坐在父亲的车斗里,望着父亲的身影,身旁放着两个装满蘑菇的编筐,鼻尖萦绕着蘑菇的香气,耳边是呼呼的秋风,视所能及是一片温暖的阳光和阳光下的田野……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六自然段中的划线句。 (3)如何理解作者在第⑦自然段划线句中说的“大自然的慷慨”? (4)第⑧自然段在文章中什么作用?
【答案】(1)文章主要写了秋日的一天,我和父亲一同去山里采摘蘑菇,享受自然的故事。
(2)句中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蘑菇的外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蘑菇的形状千姿百态不尽相同的特点,体现了作者观察仔细,流露出作者对蘑菇的喜爱之情。
(3)大自然的慷慨是说就算我们曾经对自然进行过巨大的破坏,只要我们能够去修复维护森林, 大自然依旧能够自行休养生息,并慷慨地给人们以收获。
(4)内容上:写出了我和父亲回家时的场景,交代了我心情愉悦,点明文章和亲人一起享受自然的主旨。
结构上:既照应了标题,又照应了开头,同时收束全文。
【考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比喻,排比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文章主要写了秋日的一天,我和父亲一同去山里采摘蘑菇,享受自然的故事。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句中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蘑菇的外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蘑菇的形状千姿百态不尽相同的特点,体现了作者观察仔细,流露出作者对蘑菇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句子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人物情感。“大自然的慷慨”是说就算我们曾经对自然进行过巨大的破坏,只要我们能够去修复维护森林, 大自然依旧能够自行休养生息,并慷慨地给人们以收获。
(4)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结尾的含义和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析,作用是解开前文的悬念。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一般分析句子(段落)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内容上:写出了我和父亲回家时的场景,交代了我心情愉悦,点明文章和亲人一起享受自然的主旨。结构上:既照应了标题,又照应了开头,同时收束全文。
故答案为:(1)文章主要写了秋日的一天,我和父亲一同去山里采摘蘑菇,享受自然的故事。(2)句中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蘑菇的外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蘑菇的形状千姿百态不尽相同的特点,体现了作者观察仔细,流露出作者对蘑菇的喜爱之情。
(3)大自然的慷慨是说就算我们曾经对自然进行过巨大的破坏,只要我们能够去修复维护森林, 大自然依旧能够自行休养生息,并慷慨地给人们以收获。
(4)内容上:写出了我和父亲回家时的场景,交代了我心情愉悦,点明文章和亲人一起享受自然的主旨。
结构上:既照应了标题,又照应了开头,同时收束全文。
【点评】(1)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答题时应注意,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时间:秋日的一天,事件:我和父亲一同去山里采摘蘑菇,享受自然。(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从词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入手,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有时根据上下文,结合词句原意,从词性的活用、色彩的变化、句式的运用及修辞手
法等方面,揣摩词句的意义,并从进行鉴赏的角度进行评价。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蘑菇的形状千姿百态不尽相同的特点,感情:流露出作者对蘑菇的喜爱之情。(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主要意思说修复维护森林, 大自然依旧能够自行休养生息,并慷慨地给人们以收获。
(4)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结尾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藏在茶壶里的秘密
陈亦权
恩雷特是这座英格兰小城里最受爱戴的人。
他是最有名的古董收藏家,也是最有钱的富翁,而且还是这座小城里最大的慈善家,他出资建造过两所小学和一座敬老院,他还曾无数次出钱请医生为贫困的穷人们治病。
有一点很遗憾,恩雷特的夫人不能生育,他们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眼见着自己的年纪一天天增大,恩雷特决定要收一位养子,以便将来有人能继承他的财产。
恩雷特把消息公布出去后,不到十天就有一百多个十来岁的孩子报了名,他们的父母有贫民,有流浪汉,也有富商甚至是政客。
恩雷特初选了50位孩子,然后在一个炎热的中午,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大院子里。
那是一个奇怪的院子,里面像小山似的堆了许多石块、泥土和砂砾,那里面搅拌着许多小首饰、小挂件和小玉石。在院子另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零零落落地放着一些煤球和一只炉子,炉子上,架着一把茶壶。
“孩子们,在这个院子里面,只有一样东西是最值钱的,当把那件东西对着太阳看的时候,能发现中间有一块红心斑!谁最先找到那个东西,我就认为谁最有发现财富的眼光,那么他也就是我所要找的人!”恩雷特说。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爬到大石堆上,他们开始手脚齐用,挖啊,刨啊,捡起这个对着太阳照照,捡起那个对着太阳照照。炎热的太阳晒得他们满头大汗,甚至浸湿了他们的衣裳,但没有人愿意就此放弃,他们继续努力寻找着!
这时,一位小男孩抬头看了看伙伴们,走下石堆问恩雷特说:“恩雷特先生,您这儿有茶吗?我想为他们倒一杯茶,大家都很渴了!”
恩雷特对这位小男孩有些印象,他的父母在很早以前就离开了人世,这些年来一直跟着善良诚实的爷爷生活。“茶?没有!”此刻,恩雷特不愿意与他说太多话。
“我看见那边有一只茶壶,我能去烧水吗?”小男孩朝那个角落里指了指说。
“茶壶里面本身就装有一壶冷水,你可以直接烧!”恩雷特一边从口袋里掏出火柴一边问,“你难道不怕别人比你抢先找到那件最有价值的东西吗?”
“天气这么热,我能帮大家烧一杯茶,同样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小男孩接过火柴,走到那个角落里生好炉子,烧起了开水。
茶壶里的水没多久就开了,为了使它尽快冷却,小男孩还提起那只茶壶,把茶壶的一半浸入冷水中……
就这样,开水很快变成凉茶,小男孩拿来杯子,一杯杯地逐一给小伙伴们递茶,等所有人都喝过以后,他又为恩雷特倒了一杯。然而,等他想要为自己倒的时候,茶壶里已经没有茶了!
小男孩晃动了几下茶壶,希望能倒出最后几滴水来,就是这几下摇晃,茶壶里却隐隐传出类似小石头“卡沙卡沙”的撞击摩擦声。
小男孩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一块翠绿的水晶,小男孩好奇地拿起来往天上一照,他顿时兴奋地大叫了起来:“我找到了,这里面有一块红心斑!”
恩雷特用赞赏的眼光看着这一切。是的,小男孩找到了这块有红心斑的绿水晶,而对于恩雷特来说,他也找到了他希望找到的人!恩雷特站起身来宣布,他将收这位烧开水的男孩为养子! “谁知道你会把绿水晶放在茶壶里?他是碰运气找到的,不算!”有许多孩子不服气地说。
“不!因为在所有人当中,只有他心里藏着关心与爱,也正因如此,他没有刻意去寻找,却在无意中找到了!”恩雷特说,“爱心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就像这块绿水晶,本身是一块非常普通的水晶,但正因为它的中间有一颗红心,所以才变得异常珍贵!”
这时,孩子们终于明白,其实恩雷特真正想让他们找到的,是一颗爱心,因为只要拥有爱,就拥有了一切!
(1)为什么说“恩雷特是这座英格兰小城里最受爱戴的人”? (2)文中画线句子表现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3)小男孩最后被恩雷特夫妇收为养子,原因是什么?
(4)有人把文章题目改为“爱心”,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案】(1)因为他是这座小城里最大的慈善家,他出资建造过两所小学和一座敬老院,他还曾无数次出钱请医生为贫困的穷人们治病。
(2)表现孩子们很想找到那个有红心斑的值钱东西,然后被恩雷特夫妇收养的心理。
(3)因为从他为其他孩子烧开水的事情中可以看出,他拥有一颗非常珍贵的爱心,所以他最终被恩雷特夫妇收养。
(4)第一种:“藏在茶壶里的秘密”好,因为它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且“秘密”一词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第二种:“爱心”好,因为它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直白明了。
【考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筛选信息。根据第2段“ 他是最有名的古董收藏家,也是最有钱的富翁,而且还是这座小城里最大的慈善家,他出资建造过两所小学和一座敬老院,他还曾无数次出钱请医生为贫困的穷人们治病。”提取主要内容归纳为:因为他是这座小城里最大的慈善家,他出资建造过两所小学和一座敬老院,他还曾无数次出钱请医生为贫困的穷人们治病。
(2)本题考查理解人物的心理。根据第3段“恩雷特的夫人不能生育,他们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眼见着自己的年纪一天天增大,恩雷特决定要收一位养子,以便将来有人能继承他的财产”,可以知道,孩子们不怕炎热和辛苦,争先恐后地寻找,表现孩子们很想找到那个有红心斑的值钱东西,然后被恩
雷特夫妇收养的心理。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小男孩最后被恩雷特夫妇收为养子,“因为在所有人当中,只有他心里藏着关心与爱,也正因如此,他没有刻意去寻找,却在无意中找到了!”恩雷特说,“爱心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就像这块绿水晶,本身是一块非常普通的水晶,但正因为它的中间有一颗红心,所以才变得异常珍贵!”据此归纳为:因为从他为其他孩子烧开水的事情中可以看出,他拥有一颗非常珍贵的爱心,所以他最终被恩雷特夫妇收养。
(4)本题考查理解题目的含义和作用。本文讲述小男孩主动为别人烧水,无意中发现宝石的故事,说明只要拥有爱就拥有了一切的深刻道理。“藏在茶壶里的秘密”作为题目,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且“秘密”一词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爱心”做题目,它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直白明了。两个题目各有优点,结合文章主旨内容讲出理由和根据即可。
故答案为:(1)因为他是这座小城里最大的慈善家,他出资建造过两所小学和一座敬老院,他还曾无数次出钱请医生为贫困的穷人们治病。
(2)表现孩子们很想找到那个有红心斑的值钱东西,然后被恩雷特夫妇收养的心理。
(3)因为从他为其他孩子烧开水的事情中可以看出,他拥有一颗非常珍贵的爱心,所以他最终被恩雷特夫妇收养。
(4)第一种:“藏在茶壶里的秘密”好,因为它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且“秘密”一词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第二种:“爱心”好,因为它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直白明了。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2)本题考查理解人物的心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文句,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语句。其次,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人物的这一片段言行举止发生了那些变化,那些情节和这些描写有关,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孩子们很想找到那个有红心斑的值钱东西,然后被恩雷特夫妇收养。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答题时应注意,找出文章中的重点段落,中心句子和关键的词语,看看与表现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从最后两段内容结合恩雷特的评价,归纳作答:小男孩拥有一颗非常珍贵的爱心,所以他最终被恩雷特夫妇收养。
(4)本题考查理解题目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题目算是文章的题眼,必须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所以不能单纯的考虑题目的文辞,重点在于题目与文章内容是否紧密相关。 其次,题目也可以用文章线索来命名,根据文章内容拟定题目。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结合内容分析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①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___②候袁公________③久而益敬________④孤法卿父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4)指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巧妙之处。
【答案】(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2)曾经;拜访,问候;更加;效法,仿效(3)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 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考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据此断句为: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尝:副词,曾经;候:动词,拜访,问候;益:副词。更加; 法:动词,效法,仿效。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绥:安,安抚。 句意: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语言的妙处。陈元方年纪虽小,但是聪明机智,随机应变,很会说话。“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故答案为:(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2)① 曾经;② 拜访,问候;③更加; ④ 效法,仿效(3)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 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点评】(1)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古今异义词有,尝:副词,曾经; 法:动词,效法,仿效。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绥、扶:都表示安,安抚。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语言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意思是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四、作文
10.以“啊,好美的一条河”为开头,联系生活,描写一个画面。
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写景动静结合,描写生动优美,100字左右。【答案】【参考例文】
啊,好美的一条河,我凝视着河面,河面就像一面平铺的明镜。河岸边的草们、树们,以及远处的山们,它们的倩影也都倒映在这平坦的河面上,真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呀。远处,如镜的河面上,漂着一些黄黄的树叶,像一只只小船在河面上愉快地摇荡;树叶漂过的地方,留下一条条水痕,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好像许多银屑洒在河面上,美丽极了。小河里的水非常清澈,可以清楚地看到水里的鹅卵石和附在鹅卵石上的青苔,还可以看到那些不怕人的小鱼们游来游去的身影。有些鱼儿,一会儿从水中跳出来,那身上的鳞儿在阳光的映照下,五光十色,闪闪发光,真是绚丽极了。
【考点】散文,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片段写作。内容要求:以“啊,好美的一条河”为开头,联系生活,描写一个画面。画面是描写河面以及周边树木花草映衬的美景,加上建筑和周围环境,着意突出小河安静的环境,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人物活动也可以进入画面。注意字数100左右。
【点评】本题考查片段写作。修辞手法:描写景物通常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常用的修辞方法,注意比喻的本题喻体要有相似相同之处,排比犹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式相同,句意相连的句子构成。
写景方法:动静结合,静景包括河面、河岸、树木花草、绿化植被等,活动的景物包括水面的小鸟,水中的游鱼等,注意语言要生动优美。
11.写一件能够证明你胆子很大(或很小)的事情,别忘了关键处要“描写”得精彩。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参考例文】
胆小
由于天生的胆小,一至四年级我一直没能当上班干部。我的胆小让我感到十分烦恼。
直到五年级开学的第二天,我的机会终于来了。陈老师不像以前那样由她指定班干部的人选,而是让我们用“毛遂自荐”的方法竞选班干部,也就是说你想当ХХ委员,就在黑板上写“ХХ委员并当众演讲。陈老师的这一反常举动,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反响。
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都上去了,可我还没想好上不上去呢。怎么办?去还是不去?一个“我”对我说:“不去!反正你的胆子那么小,去了老师也不一定选你的!”另一个“我”又说:“去吧!就算没选上,你可以就此机会锻炼一下你的胆子嘛!”“去!”“不去!”……终于,另一个“我”说服了我,我匆匆写好演讲稿,大步流星地走到讲台上,在黑板上庄重地写下了“组织委员:刘一洁”几个醒目的大字,并用响声的声音宣读了我的演讲稿。
回到座位,我的心还像小兔子那样“咚咚咚”地跳个不停,不知道老师会不会给我这个机会呢?“请‘毛遂自荐’的几位同学到走廊上开个会!”老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路。经开会商议,我成功地当上了组织委员兼社会科代表,还安排我为星期二的值日生。从此以后,我的干部生涯就由此开始了…… 可是凡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个学期(也就是五年级的下半期)老师不准备让我们“毛遂自荐”了,而是让班长全权负责干部的增删工作。班长决定把我和其他两位同学撤了,重新换人。当我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不满,为什么?我各方面都很优秀,为什么无缘无故就把我撤了呢?一定是班长故意整我的,可我平时和班长的关系也不错呀?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感到十分困惑。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妈妈,想让妈妈来化解我这个困惑。妈妈很理解我,安慰了我。当天下午,陈老师又把我们三个被撤职的同学和班长一齐叫到了她的办公室,给我们讲了很多道理,并指出我们工作中的不足──胆小,鼓励我们把胆子放大,争取下一次重新登上班干部的位置!我们的困惑终于被陈老师化解了。
通过这件事,使我意识到了要当好一个班干部,不仅仅要学习好,还要胆子大,具有组织、号召能力,能团结同学。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同学们的好榜样,老师的好助手。而我,离这个标准还差一截。我只有克服了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为老师、同学服务。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往这方面努力奋斗,争取下学期重新竞争上岗!【考点】记叙文,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自命题作文。写一件能够证明你胆子很大(或很小)的事情。作文要求:表现自己胆大或胆小的事情,运用合理的描写方法。
作文内容:“胆大”意味着勇敢、敢于创新、别人不敢做不敢尝试的自己敢做、不畏惧、不缩头缩脑等,写出从中得到感受和经验;也可能是鲁莽、莽撞、不计得失、不计较后果的错事傻事,写出从中得到的教训和经验。
表达方式:详写事件过程,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增强表达效果,还要恰当处理详略关系。
作文体裁: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点评】这是一道自命题作文,写一件能够证明你胆子很大(或很小)的事情。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胆大或胆小的往事,运用发散思维,将你想到的新视角、新构思罗列出来,再选择。写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记叙事件中从“胆大”或“胆小”带来的个性化思考和感悟,现在总结得失,为成长带来一定的帮助。适合写表现成长感悟类的记叙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