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普及青少年法律知识
青少年是我们民族的未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我们祖国的明天。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独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家庭离婚率等问题严重,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
一、青少年普法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有利于其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于自己拥有什么权益以及怎样维护自身权益都很模糊,容易受到不法侵犯,不断严峻的复杂社会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冲击以及思想侵害,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如何保护自己,健康快乐成长,正是法律作用的体现。
2、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有利于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存在问题较多。结合青春期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3、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有利于其严格要求自己。
从小时开始,加强法律教育,培养其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身的言行,明确人生的方向。社会上种种未成年人犯罪的实例告诉我们,也敲响了警钟,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二、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的措施。
(一)建立青少年普法长效机制。青少年普法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需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的整合。目前来看,学校责任首当其冲,青少年在校时间、学习时间和社会交往的重点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也是孩子普遍信任的人,同时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比较多样化,所以,学校应当担起普法教育的主导责任。同时家长和社会也应当配合学校,从而达到无缝隙覆盖。
(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一是注重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的作用,抓住学校教育主阵地,举办法律知识专题报告会、法制宣传教育专栏等形式进行法律知识宣传。二是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撰写法制小论文等活动,营造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校园文明氛围,做到在校学生人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不断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坚持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几个原则。一是要准确定位,青少年普法普法工作的重心是广泛宣传、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做到宣传有保障、治理有力度。二是必须坚持条块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要互相配合,积极参与。三是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把青少年学生作为普法的平等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积极参与性。四是法制教育要与文化知识教育,同步进行,切实上好法制教育课,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和类型的法律教育,提高孩子们的守法和用法的意识,培养孩子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14年04月16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