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过零丁洋》_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育在线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
知识目标: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直无私的品格。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重点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抓取人物的品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请大家回想一下,有什麽职业是过去有而现在已逐渐消失了的?为什麽?(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了。或者他们已经落伍了。)那麽,我么今天要讲的《信客》,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大家就来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麽的?
二、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就不读了,提前让大家回去预习了。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快速浏览一下本文,并且找出信客是做什麽的?这行职业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出来,但是概括的语言并不是很简练。但是,对于职业的特点,却.总结的不好。好像学生还摸不着门路。) 1)、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2)、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 3)、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4)、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但是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 2、从上面大家的.总结可以看出,信客的为人如何?(或信客这一行所需要的品质是什麽?)
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等。
(学生基本上能说个差不多。但有时专业语言运用的还是不好。口头语比较多一些。)
3、那麽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事例来!
都能对号入座。只是语言繁琐,不凝练。
4、可是,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麽作者再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
险些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这个问题,孩子的回答却不甚好。老是靠不到主题上来。)
5、那麽,信客成长起来后,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什麽事迹?为何要重点写?
重点写了两个事迹: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6、.总结信客这一生,他在哪里是一个转折?
回乡教书。
7、他这一生正好验证了那一句话?
好人有好报。
社会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人们常送些关怀与温暖。发财的同乡回来道歉,并请他代办邮政事务,后来大家又推举他当老师,当校长等等。等到临死时,又来纷纷吊唁。
8、信客死后,为什麽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9、请写出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这道题开放性很强。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
现摘抄几则如下:
马茜茜:信之子,众之父,仁义之人,大公无私,为吾敬之人某某。
王彬:我们永远的信客,你是夜晚照亮我们的月亮,你是寒冬温暖我们的火光。你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支柱!
徐云龙:村中之翼。
嵇姗姗:您的功劳是为我们的奉献,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您的身影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您奉献出了青春,却换来了无限的美好。
于刚:尊敬的校长,您像一把熊熊烈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全体同学向您致敬。
杨一帆:一支蜡烛,奉献默默。一生之中,忍辱负重。一人只为,仁义热心。。光芒四射,蜡烛已尽。
10、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信客》:质朴典雅;警辟而畅达。
《背影》:朴素平实。
《台阶》:十分口语化。
原因: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语言习惯不同。
三、作业。
1、把课后词语加意思写一遍,并且背过。
2、把自己的墓志铭整理在本子上。
课后记:虽然这是一篇描写信客的文章,大家都没有接触过信客。但是学生在理解起来还是不困难的。可是,有个别的地方还需要老师话语上的精彩引导
《老王》又一篇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教学设想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
(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两岸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提问: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一秋。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五)再次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三峡》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
《三峡》教案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设想:
本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古文。本文以花喻人,以花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在讲析课文时要抓住“人一一花一一人”的线索结构来讲。由人引出各自所爱之花,通过对花的描写:菊的因怕污染而隐逸为正衬;以牡丹的富贵为反衬。来写莲花的高洁品质,然后以花喻人,花即其人,来点明题旨。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的:
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理解正反衬的运用。 重点难点:
把握一些词、语、句,疏通文意;
领悟本文托物言志表达文章的主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导语引入课题 提问:所示之图为何物? 明确:荷花。
提问:看到荷花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
明确:“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板书课题: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 进入课题
提问:标题的“说”字为何意?
明确:与《马说》中的“说”一样是指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三、 检察预习,翻译课文
1、 打出重点字词的翻译及注音: 蕃:fan 多 濯:zhuo 洗 蔓:(名词作动词)牵牵连连 枝:(名词作动词)枝枝节节 亵:xie玩弄 鲜:xian少
2、 请学生口头试译 四、 讲析课文
提问:本文共写了多少种花? 明确:三种。
提问:哪些人分别爱何种花?
明确:爱菊之人有陶渊明;爱牡丹之人世人都爱之;我只爱莲花。 提问:为何我只爱莲花?
明确:“出污泥而不染” 本身出身于不干净的环境却能保持住 自身的清白,体现了莲花的高洁的品格 近墨面己黑
“濯清涟而不妖” 虽然在水中洗过南昌不显过于妖媚,表现了它朴质的品格于不好环境中“不染”,于好的条件下不“骄”。
“中通外直” 内心虚心,外面挺直,表现了它的正直。 “不蔓不枝” 不枝枝节节,不去攀附比它高之物。
“香远益清” 它的芳香并不因为离得远而无,而是将美好的东西远远传播。“亭亭净植” 站得直直的,表现了它刚直不阿。
“可远观不可亵玩” 不容许别人的侵犯,表现了它令人恭敬的形象。 提问:本文写莲花,为何要
与上句对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