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分析

四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分析

来源:世旅网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一、 试题分析

从试卷来看,本次期末试卷所考内容全面、灵活,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试卷从“计算题、填一填、判断题、选择题、操作题、解决问题”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检测。重视考查学生掌握对小数意义、小数加减法、小数点的移动、小数乘法的掌握,对三角形边与角定理的灵活运用,对三角形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对立体图形的知识点掌握程度等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教材内容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个别题型考验了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难度值中等偏上。

从总体上看,这次的检测反映了本学年的的学习情况,从成绩上看,部分学生考得不是很理想。失分主要在计算题和填一填以及解决问题上,存在的问题是粗心及部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填空题失分较大,计算掌握不扎实,列竖式计算错误频出,解决问题不认真审题。

从卷面上看,多数学生的书写认真,卷面整洁,乱涂乱抹现象较少,说明大部分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少部分学生存在乱涂乱画现象,书写不工整。此次考试,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较好,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全校91人参加考试。其中最高分100分的1人,90分以上的33人,80分以上的18人,70分以上的16人,不及格的15人,人平均分77.48分,及格率83.52%。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计算错误而失分的问题较为严重。这张试卷计算题占了30%。主要是因为学生过于粗心,不能做到按照运算法则对齐数位或加法不进位,减法不退位导致的错误,本该笔算的题目也心算,还不能熟练掌握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失分较严重,解方程学生基本能掌握方法,也有部分是因为计算错误而失分。对竖式计算有一部分的学生还要加强训练。

2、计算失误除了粗心之外,学生对于小数相乘的积的小数位如何确定掌握不牢固,导致计算结果的积位数出现错误。对于数学好玩的知识掌握较为牢固,失分较少。操作题部分学生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不够,有部分失分。本次测试的小知识点较多,设计的面较广。

3、关于解决问题。特别对于读懂题目,部分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部分学生对长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掌握不牢固,导致失分;部分学生还不能对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最后一题分情况计算另外两个角,部分学生答题时不够清晰。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从教师来说,一对教材的深浅把握的不是十分的恰当,要注意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悟理解、去掌握数学知识。二因课堂时间和教学进度的双重因素,课堂只注重了基本题型的训练,有创新的题型训练不到位。教学中教师要多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取学习素材,让学生真正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从学生来说,理解能力还比较差,分析、比较、审题阅读能力都还很需要进一步培养。让学生主动的、积极的、自发的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思考把死的书本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能力。要注意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应用题的

能力欠缺。遇到应用题不去读题,不去审题,分析题,而是提起笔来乱猜,自己不明白每一步是在求什么,三番五次的改,这是造成优生少的原因之一。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本册所学知识掌握较好,能准确地进行计算、验算,能独立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过本次测试也暴露出少数学生平常学得不踏实、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同时还暴露出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习惯以及读题的习惯和能力都有待加强。

四、努力的方向

1、从我做起,要深入钻研教学,上好每一堂课,向40分钟要质量,转变观念,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多交流,多探讨,课堂上答基本题型做扎实,尽可能的多变换题型,做到举一反三。

2、继续提高学生计算,口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有意识的重视学生应用题的训练,给学生教解应用题的方法,总结解题的技巧,使学生从不喜欢应用题到爱做应用题。

3、要长期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现问题常提醒,还要从严要求。学生不能出现问题总是找口。平时注意训练学生读题,审题。画图,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得好习惯。

4、扎实做好平时的常规工作,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交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5、耐心辅导差生,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反应慢,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要及时地引导,多多关注,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成功的教育是教师的“爱心”加“耐心”。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沟通是拉近师生关系的桥梁,耐心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的。我们在下期的教学中,将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