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这,就是文学的力量——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引发的思考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引发的思考

来源:世旅网
考试.高考语文关注20l1年第1l、l2期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引发的 口刘静整理编写 有一种力量,可以穿透纸背,抵达内心;有一种力量,可以唤起记忆,拨动心弦;有一种力量,可以 观照自身,叩问灵魂……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随着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揭晓和颁奖典礼的举行。“天行者”“你在高原”等成为近段时间的一个 热词。此刻,让我们以文学的名义,细品那些和茅盾文学奖有着千丝万缕的作品,重新审视我们当下 的文学影响力究竟有多广,有多深?它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一笔财富? (一)影响力之评选结果:“花落谁家”形成舆论热点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8月20日揭晓,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毕飞宇《推拿》、莫言 《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等获此殊荣。谜底已经解开,大家都将眼光投向这里,给予作品高度关 注,构成年度文化热点之一。 够  .【作品档案】 1.《你在高原》 ☆作品简介 长达四百五十万字,是作者在二十多年的时问里创作完成。全书分三十九卷,归为十个单元 (《家族》《橡树路》《海客谈瀛洲》《鹿眼》《忆阿雅》《我的田园》《人的杂志》《曙光与暮色》《荒原纪事》 面 再 二 ——一~… 考试.高考语文关注2ol1年第11、12期 《无边的游荡》)。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系列作品,而是已知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 作。 ☆作者名片  ’张炜,1956年11月生于山东龙口,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等,中篇小说《瀛洲思 絮录》、《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短篇小说《冬景》、《声音》等,散文《融人野地》、《夜思》等,长诗《皈 依之路》、《松林》等。出版有《张炜文库》(1—10卷)。 ☆颁奖词 《你在高原》是“长长的行走之书”,在广袤大地上,在现实与历史之间,诚挚凝视中国人的生活和 命运,不懈求索理想的“高原”。张炜沉静、坚韧的写作,以巨大的规模和整体性视野展现人与世界的 关系,在长达十部的篇幅中,他保持着饱满的诗情和充沛的叙事力量,为理想主义者绘制了气象万千 的精神图谱。 2.《天行者》 ☆作品简介 讲述民办教师艰苦卓绝而充满希望的故事,为这些“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 民间英雄”献上感天动地的悲壮之歌。 ☆作者名片 刘醒龙,1956年生于古城黄州,代表作有小说《凤凰琴》《痛失》《弥天》等。 ☆颁奖词 《天行者》是献给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乡村英雄的悲壮之歌。一群民办教师在寂寞群山中的 坚守与盼望,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刘醒龙以内敛克制的态度,精确地书写复杂纠结的生活,同时, 他的人物从来不曾被沉重的生活压倒,人性在艰难困窘中的升华,如平凡日子里诗意的琴音和笛声, 见证着良知和道义在人心中的运行。现实性、命运感和对人类精神灿烂星空的确信,使《天行者》的 意蕴凝重而旷远。 3.《推拿》 ☆作品简介 讲述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也是国内少有以盲人群体为题材的作品。本着对 盲人群体最大的尊重与理解,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独特的生活,细微而彻底,真正深入到了这部分 人群的心灵。小说以很小的切口人手,以一个推拿店里的一群盲人的生活为中心,去触摸属于黑暗 世界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对盲人独特的生活进行了透彻、全面的把握。 ☆作者名片 毕飞宇,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代表作品有《青衣》《平原》《慌乱的指头》等。 ☆颁奖词 《推拿》将人们引向都市生活的偏僻角落,一群盲人在摸索世界。毕飞宇直面这个时代复杂丰盛 的经验,举重若轻地克服认识和表现的难度,在日常人伦的基本状态中呈现人心风俗的经络,诚恳而 二 ——]曼 考试・高考语文关注2011 ̄iI、l2期 珍重地照亮人心中的隐疾与善好。他有力地回到小说艺术的根本所在。 4.《蛙》 ☆作品简介 《蛙》以“姑姑”的一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中国施行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民间的影响,这 是以往文学作品中很少涉及的题材。《蛙》共分为五部,将信件、小说及戏剧融于一炉,大大丰富了小 说的空间。 ☆作者名片 莫言,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县,代表作有《红高梁》《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 等。 ☆颁奖词 在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莫言保持着旺盛的创造激情。他的《蛙》以一个乡村医生别无选择的 命运,折射着我们民族伟大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 5. 一句顶一万旬》 ☆作品简介 故事很简单,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 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 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来,延宕百年。 ☆作者名片 刘震云,1958年5月生于河南延津,著有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等,中短篇 小说集《塔铺》《一地鸡毛》《刘震云文集》(四卷),中篇小说《新闻》《新兵连》《头人》等。 ☆颁奖词 建立了极尽繁复又至为简约的叙事形式。通过塑造两个以“出走”和“还乡”为人生历程与命运 逻辑的人物,形成了深具文化和哲学寓意的对称性结构,在行走者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缘起缘尽 中,对中国人的精神境遇做了精湛的分析。 【反晌】接地气,秉承“茅盾精神” 此次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揭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热议和参与,其反响、共鸣远远超出文学本 身。 ☆评论家贺绍俊《你在高原》,看上去写的是农村故事,但都有一个很鲜明的城市的影子—— 现代性,作者是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下去进行创作的,而且完全打通了城市和乡村的界限;《蛙》也很难 说就是乡村题材的作品,作者采用和El本作家通信的结构方式,把城市的背景突显出来,从现代性的 视角去思考乡村的计划生育问题。写什么题材,怎么写,从中都能看出作家体悟时代精神的深度与 特点。 ☆《文艺报》副总编辑张陵此次获奖的5部作品和作家都是当之无愧的,他们是在用文学的方 式回应了时代。“五四”以来的启蒙思想一直是我们的传统,在优秀作家那里得到延续和坚持。此次 克斯 考试・高考语文关注201it ̄lI、l2期 参评的许多作品都带有启蒙性,体现着作家在努力思考历史时代,这就是中国文学不断取得新的进 步的原因,也反映出文学走向成熟的规律。 ☆评论家张志忠此次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十分贴近茅盾先生的文学精神。 “结果具有含金量”“基本上实至名归”“代表了过去四年中国长篇小说创作成就”……5部获奖 作品揭晓后,专家、评论家这样评论。 . 反映、思考现实的作品必然受到欢迎。某网上书店的专 栏,新鲜出炉的5部最新获奖作品占据首要位置;部分往届获 奖作品如《白鹿原》、《长恨歌》等,也被重新集中陈列。在实体 书店的书架上,获奖图书几乎在一夜之间全部加上了“本书荣 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腰封。在某图书大厦最新的每周图书 销售榜中,面市已有两三年之久的《一句顶一万句》、《推拿》、 《天行者》等书再次上榜,销售成绩颇为喜人。 (二)影响力之文学记忆:“茅盾文学奖”的那些事儿 提及茅盾文学奖,还是会说到那些耳熟人详的人物,记起 《芙蓉镇》、《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尘埃落定》等熟悉的故事 ……想来,这些作品还是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久久挥之不去。 【缘起】 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根据其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是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 之一。 【历届获奖作品】 第一届(1982年): 姚雪垠《李自成》、古华《芙蓉镇》、魏巍《东方》、莫应丰《将军 吟》、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JLir']》 第二届(1985年): 刘心武《钟鼓楼》、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准《黄河东流去》 第三届(1988年): 路遥《平凡的世界》、凌力《少年天子》、刘白羽《第二个太阳》、霍 达《穆斯林的葬礼》、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 第四届(1994年): 陈忠实《白鹿原》、刘斯奋《白门柳》、刘玉明《骚动之秋》、王火《战争和人》 第五届(2000年): 阿来《尘埃落定》、王安忆《长恨歌》、张平《抉择》、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话吾 面 赢 面 而 面 Z 的。——荣格 考试・高考语文关注2o11年第11、12期 第六届(2005年): 熊召政《张居正》、张洁《无字》、徐贵祥《历史的天空》、柳建伟《英雄时代》、宗璞《东藏记》 第七届(2008年): 麦加《暗算》、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湖光山色》 【核心意义】 茅盾文学奖从第一届(1982年)起,就贯穿着一种现实关怀的精神。那时的《许茂和他的儿女 们》、《李自成》、《芙蓉镇》等,就以现实性很强而引人注意。第二届的《沉重的翅膀》,第三届的《平凡 的世界》,第四届的《白鹿原》,在生活上较有厚度,都是难得的佳作。此次评出的5部获奖作品,最大 的特点仍是观照现实。 审视自身,我们所面临的文学境遇正变得El渐艰辛,有不少人的文学品味被太多的喧嚣所淹没, 对于文学的概念似乎停留在过去的回忆里。必须知道,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它 在保存着我们的文学记忆,也一种必要的提醒,希望那些对文学还怀有感情的人,尊重创造者的劳 动,体味文学的力量。 (三)影响力之文学调查:聆听读者的真诚声音 在做本期专题之前,我们也做了一次微小范围的文学调查,一起聆听真诚的声音。 【大家有话说】 ☆声音一(江苏某中学老师) 对茅盾文学奖表示深切关心:“作为中国最权威的文学奖,我们还是认可的,读这些有厚度的纯 文学作品也是很有意义的。” ☆声音二(安徽某高中学生) 关于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是《平凡的世界》、《秦腔》、《少年天子》。《少年天 子》的借阅还有个小故事,至今难以忘怀。记得那是个周末吧,我把书带回家看。我给爸爸介绍《少 年天子》,爸爸顺手拿过来看了一下。然后,爸爸就坐在沙发上看了起来,再然后躺在沙发上看,…… 或许就是那一瞬间,父辈们已经把对书的喜爱传给了下一代,将读书的乐趣刻在了我的脑子里。” ☆声音三(北京某高中学生) 回答最喜欢的一本获奖作品:“我最喜欢的是古华的《芙蓉镇》,或许是因为电影的缘故,姜文演 得很好。” 【我们,曾在这里遇到】 《平凡的世界》人选人教社高二选修教材 《白鹿原》入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秦腔》人选北师大版必修三教材 《尘埃落定》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芙蓉镇》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考试.高考语文语言201ltg ̄l1、12期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活动已圆满落幕,然而热度仍在。因为它,唤起了珍藏在心底的宝贵 记忆,拥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影响力的新一轮思考。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不妨捧起这些经典作品,感受不一样的温度。 责任编辑 高守娟 “我"在古代不是“我” “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现在的“我”与“伐”、“战”、“戟”、“裁” 这些打打杀杀的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与现在“我”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 《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我”这种武 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根据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西周时期的青铜“我”和现藏 于陕西扶风博物馆西周时期的青铜“我”来看, “我”的形状有点像《西游记》里猪八戒扛的铁筢 子,只不过“我”是三根齿罢了。“我”是一种短兵 器,装上长柄后才能用于战场上砍杀,那尖尖的 三角刺砍将下来时,一般的皮甲胄都是难以保全 的。 在古代“我”是兵器的时候,人们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朕”、“寡人”、“不才”、“不佞”、“小 人”、“贱民”以及“余”、“吾”等等,当然使用最多的还是“余”“吾”二字。那时候“朕”、“寡人”都不 是皇帝的专用词,《尔雅・释诂》中解释说:“朕,身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定“朕”只能是天子 自称。至于“寡人”,更是大众用词,《诗经・邶风》中就有“先君之恩,以勖寡人”等等,“寡人”到 了唐代,才成了皇帝的专称。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用,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当时的“我”作为代词用,指的是 “我们”。“我”是怎样由兵器转为人称代词的呢?原来“我”是会意字,它从戈,戈是古代具有代 表性的武器,很容易激起大家的斗志,所谓枕戈待旦,大丈夫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因此武士 们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归属我方,“我”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从那时沿用至今,再也 没有变动过“我”的意思。(选自《广州日报》,刘绍义) - 她扮错了角色。起首一句错了,全篇都错。信心是错,希望也是错的。——王安忆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