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具有质量轻、强度利用率大、保温性能好、耐久性强、耐火性能高、吸声和隔声性能好、抗渗性强、收缩率小、无放射性和较高的可加工性等特点,被用于迪拜天阁项目中。介绍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性能和特点,归纳了该 墙材在海外工程中的具体施工流程,列出了该墙材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材料性能,裂缝,施工技术 1.概况
为了保护土地,节约能源,实现建筑的轻型化节能化,国家把发展加气混凝土砌块列为基本国策,并成立了国家加气混凝土切块协会,各级政府都设立了墙材改革办公室,推动加气混凝土砌块产业化的发展。建筑节能意识全世界的一个共同课题,不但可以节约能源,保证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减少温气体排放,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对各种建筑工程材料也有了很高的要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我国唯一达到建筑节能要求的墙体单一材料,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框架的内外填充墙、有保温要求的工业厂房、屋面及墙面保温隔热。由于建筑框架结构的热日成熟完善,墙体的类型已经由承重墙变为填充墙为主,按照国家标准严格制造、施工,墙体就不会裂缝,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黏土砖,成为建筑施工中十分理想的建材制品。
2.蒸压轻质砂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性能及特点
蒸压轻质砂加气混凝土以石英砂、水泥、石灰和石膏为主要原料并加入适量发气剂(铝浆),经科学配料、搅拌、预养、切割,在高温高压下养护而制成的一种轻质、多孔新型建筑材料。该技术起源 20 世纪前期的瑞典,至今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在全世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体性能如下。 2.1.质量轻
常用的05级的容重只有 500 公斤/立方米左右,是普通混凝土的1/4,粘土砖的1/3,空心砌块的1/2,可以有效的减轻建筑物的自重,减少基础和结构投入,降低施工时的劳动强度,从而节省基础费用及增加建筑物安全性。见表 1 所示。 表1几种常用建筑材料的体积密度(Kg/m3)
2.2 强度利用率大
由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质量轻,每块可以做到相当于 10 多块红砖体积,所以整体强度大,强度利用率提高,其强度利用系数为 0.7~0.8,而粘土砖强度利用系数为 0.2~0.3,远远比加气混凝土砌块小。见表 2 所示。 表2 粘土砖与 AAC 强度比较
2.3 保温性能
保温、隔热性能好:根据容重不同,导热系数只有0.11--0.16W/M.K。保温效果是粘土砖的5倍,普通混凝土的10倍,厚度100mm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
保温性能相当于370mm的粘土砖墙。对框架结构的建筑,在对冷热桥做适当处理的情况下,250公分厚的墙体即可达到节能65%的要求。 2.4耐久性
产品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材料,不存在老化问题,也不易风化,是一种耐久的建筑材料,其正常使用寿命完全可以和各类永久性建筑物的寿命相匹配。 2.5高耐火性能
产品原材料属于不燃硅酸盐材料,体积热稳定性好,热迁移慢,具有很好的耐火性,能有效地抵抗火灾,并且可以保护其结构不受火灾影响。而且本身属于无机不燃物,在高温下不会产生有害气体。5cm加气混凝土砌块+钢结构复合>3h;10cm加气混凝土砌块墙耐火极限>4h;15cm加气混凝土板材耐火极限> 4h。 2.6吸音、隔音性能好
由于产品内部的微观结构是由很多均 匀互不连通的微小气孔组成,隔音与吸音 性能俱佳,而且悬挂重物等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150mm厚墙体即可达到一级隔声和防火要求。依其容重和厚度不同可降低 30-50 dB的音量,是具有隔音与吸音双重效果的优良建材。 2.7抗渗性
产品内部小孔均为独立的封闭孔,直径约为1~2mm,能有效的阻止水分扩散,结合先进的施工工艺技术和配套的界 面剂,能有效地防止渗水。研究表明:除结构原因外,80%以上的外墙滲漏,水都是从砌筑灰缝渗入的。加气砌块的专用粘结剂缝仅有2—3mm,仅为一般砌筑灰缝的1/4~1/5,专用粘结剂缝比一般砌筑灰缝更致密,因此,大大降低了渗水的概率 。加气混凝土孔隙率达70-80%封闭孔,孔径约在1mm左右。能浮于水面。
2.8 收缩率小
由于砂加气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值很小,快速干燥法测量≤0.5mm/m,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其收缩值更小,一般仅0.2mm/m左右。因此,不会因为砂加气混凝土砌块本身的微小收缩而引起墙体开裂。 2.9无放射性
由于原材料都是采用无放射物质的石英砂、水泥、生石灰、石膏、铝浆作为原材料,产品完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属于环保绿色建材。 2.10可加工性
加气混凝土材料重量轻,规格大小多样,便于钉、钻、砍、锯、刨,便于敷设管线,可直接用榔头把钉钉入墙内,一般2~3英寸(1英寸=2.54mm)的钉子钉入墙内2/3,可垂直悬挂2~5kg的物体;可固定膨胀螺栓,一般打孔固定6~8mm的膨胀螺栓,该螺栓可垂直受力350N,水平受力150~200N;可以直接固定吊橱、空调、油烟机等,给水电安装,家庭装修带来方便。 3 质量标准
一般要求:墙面应平整垂直,砌块表面方正完整,无损坏开裂现象,灰缝饱满,无松动脱落现象。大白砖排列上、下皮应错缝搭砌,搭砌长度为砌块的1/2,一般不应小于200mm,以避免通缝。转角及纵横墙交接处,应将砌块分皮咬槎,交错搭砌。水平灰缝与竖向灰缝粘结剂满铺,避免透缝;厚度均为3mm,严禁灰
缝过大造成浪费或过小造成瞎缝。大白砖与混凝土墙体竖向连接部位以10mm水泥砂浆砌筑连接(竖向灰缝为1:4水泥砂浆);大白砖与板、梁连接部位水平处理为灰缝厚20mm左右,内部以弹性材料填塞,外部以宽20mm左右的1:9弱水泥砂浆抹平。砌筑网片、鱼尾铁、构造柱、圈梁的设置应符合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的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应小于80%。
主控项目:砌块的型号、规格、尺寸、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砂浆的品种及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转角处砌块必须同时砌筑,交接处不能同时砌筑时必须留斜槎。
表5 允许偏差项目:加气混凝土砌体一般尺寸允许偏差
4 施工质量控制
1)加气砌块运输、装卸过程中,严禁抛掷和倾倒,防止损坏棱角边,防止碰撞墙体。
2)对暖卫、电气管线及其他预埋件,应注意成品保护,不得碰撞损坏、移动。临时穿墙的拉结、电线、支撑等严禁私自拆除。
3)不得直接将脚手架放置在大白砖砌块墙上。墙体内应尽量不设脚手眼,如必须设置时可用191*190*190砌块砌,利用其孔洞作为脚手眼,砌体完成后用C15混凝土填实。
4)砌体表面的平整度和垂直度、灰缝的均匀程度等,应随时检查并校正所发现的偏差。
5)在砌完每一层楼后,应较核墙体的轴线尺寸和标高。在允许的范围内的轴线以及标高的偏差,可在楼面上予以校正。
5)应注意现场的文明施工,及时清理废料、垃圾,保持现场整洁。 6)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办法。 7)防水处理
加气混凝土砌块空袭率大,吸水高。因而不得砌筑在建筑物标高±0.00以下或长期浸水或经常受干湿交替部位。在砌块墙底部应用小块实心砌体砌筑,其高度不宜小于200mm。砖砌体内要有三层防水砂浆,砖砌体与加气混凝土之间还需要有防水砂浆。 8)运输
加气混凝土砌块表面强度低,在运输和搬运过程容易缺角或断裂现象,增加材料的损耗和浪费,因而在运输和搬运过程应小心操作。 9)粘结
加气混凝土砌块表面容易起粉末,不易于与砂浆更好的粘结。所以砌块墙体宜用粘结性良好的专用砂浆砌筑,也可用水泥石灰混和砂浆,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宜小于M2.5;用于外墙的不低于 M5,砂浆必须搅拌均匀,随拌随用,砂浆的稠度以5cm~7cm 为宜。 10)洞口处理
若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上直接预留门窗 洞口,容易造成门窗边渗水或漏水现象,因而在处理门窗边框塞缝时宜用1:1:2膨胀水泥砂浆内掺108 胶水进行塞缝,塞缝前基底清洗干净用水泥浆刷一遍,先用发泡胶填缝,再用水泥砂浆嵌缝,确
保框边密实无缝后在外边打防水胶。 11)生产龄期
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龄期为 28 天,因而供应量受到一定的限制,不适宜小规模生产。这给选择供货商时造成不便。总体来说,加气混凝土砌块只要精心施工,规范操作,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加气混凝土砌块到也是建筑砌体中较好的选择。先进的六面切割设备保证了产品外形尺寸的精确性,产品的长、宽、高方向上的误差在±1.0mm ,结合薄层砂浆的应用,不但能保证砌筑尺寸的精确而且施工速度快,周期短。正是由于加气混凝土砌块本身这么多优点才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才会越来越广泛的被使用到建筑工程中去。 5 结论
相对于传统的砌筑产品,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砌块它具有质轻、保温、隔热、隔音、防火等优良特性,还可以锯、钉、刨加工成各种形状。具有施工速度快、灰缝小,可减少墙体复合应力,而增加墙体有效强度,使抗震性能大为提高,广泛使用于高层建筑、民用大开间建筑及其他框架结构建筑,以及旧房改造、加高和特殊功能要求建筑等。加气混凝土砌块是迄今为止,能够同时满足墙材革新和节能65%要求的唯一单一墙体材料。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建筑物,经综合计算,工程总造价可降低10%,节约钢材14%,墙体自重下降26%,地震荷载降低40%,提高等级级别后可用于多层建筑承重结构。 参考文献
[1]JGJ/T 17-2008蒸压加气混凝土建筑应用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JGJ 144-2005外墙保温应用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公司常州建筑材料研究设计所。GB11968-2006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姚谏,夏志斌,严加熺.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体轴心受压构件极限承载力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1993.
[5]吴东云,何向玲,成美凤.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6.
[6]徐洪平.轻质高强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受压性能[J].新型建筑材料,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