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学 目标 3. 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 1、师恩难忘 》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授课人 郭翠萍 课时 第二课时 2.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重点 难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 教具学具 挂图、小黑板、投影片、录像片、录音带等。 板 书 设 计 师恩难忘 娓娓动听 编故事 表达感激、怀念 身临其境 受滋润
教 学 设 计
教学 程序 一、复习导入 1、填字练习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学 生 学生尝试练习 媒体 应用 设计 意图 激情 导课 学生交流身( )其境 ( )人入胜 ( )动听 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 )之恩 戛然而( ) ( )生难忘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段简洁明了,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回忆往事的?
3、概括这一段的意思。作者到了上学的年纪,要去上学了。
4、用陈述的语气读这一段。 细读第二段(2-7自然段)
听读,思考 学生交流节意 齐读
民主 导学
1、指名读第二段。
2、田老师口才怎样,文笔怎样?那么文章是怎样来写田老师的口才、文笔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的呢?
3、自读思考:
a、田老师是怎样给我们四个年级上课的? b、田老师讲的故事怎么样?
c、田老师的故事对“我”有怎样的影响呢?
听读,思考 交流 学生自学思考
交流:
教 学 设 计
教学 程序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学 生 媒体 应用 设计 意图
①、 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学生讨论,进
呢? 行小组内的②、 ②田老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 交流 ③他是怎样讲故事的呢?(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④娓娓动听是什么意思呢?
⑤从你的角度来评价一下,你觉得田老师讲的故事对一年级的学生有什么意义?
过渡:(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给我们上课,故事很形象很有教育意义。故事讲得也很动听。说明田老师口才、文笔都很好教学很有艺术性。)板书:田老师讲故事 我听故事 艺术
⑥那么第二段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出了田老师的口才、文笔很好,教学很有吸引力呢?
A、(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身临其境的意思是?这说明------你来读读
B、(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这也说明--------你来读读
C、(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引人入胜的意思是?这更加说明--------
学生根据思考题学习课文,深刻体会
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与发
民主 导学
教 学 设 计
教学
教 学 过 程 媒体 设计
程序 你来读读 教 师 这里把故事比作春雨,滋润着我,也就是作者把自己比作了花、草、树木,春天是这些花、草、树木生长的季节,而春雨能够使花草树木更快地生长。这说明了------你来读读 在这里作者是通过写自己的表现和内心的感受来突出田老师口才文笔好,教学艺术高超的。 4、从这几个自然段中,你们觉的田老师的课有什么特点呢? 学 生 指名交流 指名读 指导朗读 应用 意图 5、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写出了田老师是个口才文笔很好,很会教书的优秀教师。 思考讨论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指导朗读 学生齐读 思考讨论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 4、指导朗读这一段记叙有如浓墨泼洒的重笔描绘。老师的教诲使作者如浴春雨, 学生根据教终生难忘。让我们带着深情对老师唱一师的指导进苜赞美之歌。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行朗读训练 由练读、集体齐读。 5、小结并板书。难忘:像40年前行礼深深感谢 民主 导学 过渡,四十年过去了,我已是一个著名的作家。有一年我回家乡去,我们一起来读。 学习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 3、儿时的一位乡村小学老师为什么这样令作者难忘? (启发学生再次回顾人物形象,田老师才学出众,教学技艺高超。40年后,老师虽已年迈,作者恭敬地行礼,表达了一片尊师之情) 教 学 设 计
教学 程序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6、这时的老师已经退休在家,背也驼了,成了普通的一个老人。我遇到了这个老人老师是怎样做的呢? 7、我和老师会说些什么呢? 学 生 拓展延伸,学生进行大胆想象 学生相互交流 媒体 设计 应用 意图 民主 导学 8、他们谈着谈着,作者心中就涌起了感情的波涛,他深深感谢老师在我 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知识的种子。 9、看着老师,想起了第一堂课的情景,想起了四年中老师对自己的教诲,再也忍不住了说: 10、齐读。 1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什么意思呢? 齐读 交流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说?能想起我们学过的哪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深情? 朗诵诗歌《老师,您好》 检测 导结 教学 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