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第5期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V01.23 No.5 2008年10月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 rRY(Natural Science) 0et.2008 文章编号:1004—1478(2008)05—0085一o4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及其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路康, 李丽娟, 陈息坤 (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针对家用电器传统控制方案输入功率因数低、输入电流谐波大的问题,将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 术APFC应用于家用电器,通过控制占空比来控制输入电流,使其对输入电压有良好的跟随性.实 验结果表明,电路的功率因数为cosqo=0.99,THD <5%,在获得单位功率因数的同时,减少了输入 电流的谐波,解决了电网谐波污染问题,降低了电网的无功损耗. 关键词:家用电器;有源功率因数校正;谐波抑制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志码:A Study on APFC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n home electric equipment LU Kang,LI Li—juan, CHEN Xi—kun (College ofElectr.1nfor.Eng.,Zhengzhou Univ.ofLight lnit.,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low power factor and input current harmonics,the activ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APFC)technology with single cycle control strategy was used to the traditional home electric equipment.The input current is controlled by the duty cycle,SO that the input current to the input voltage with a good follow.It is proved that input power factor of the circuit is controlled above 0.99,and the 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is less than 5%in power grid.It h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reactive power losses in the power gnds,and effectively eliminated the harmonics pollution problems caused by power electronics controllers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power system,synchronously. Key words:home electric equipment;APFC;harmonics restrain 0引言 种方法输人功率因数低,输入电流谐波大,对电网 的适应性差.大量的家用电器共用1个电网,会给 当前,家电行业的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 电网带来大量的谐波,电网输入端的功率因数很低 多数家用电器的电控系统控制方案仍采用二极管 则使电网功率损耗增大,同时设备间也存在无法兼 不控整流加电容滤波的方法来获得直流电压,然后 容的问题.另外,随着能源需求日趋紧张,单位能源 通过逆变控制等方式实现不同的家用电器功能.这 价格越来越贵,提高用电设备转换效率、减少能源 收稿日期:2007—09—20 作者简介:路康(1949一),男,江苏省宜兴市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检测技术与电气控制工程 ・86・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消耗不仅可以取得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环境保 护.在有些使用环境下,电网的稳定性很差,电网电 压和电网频率剧烈波动,严重影响家用电器的正常 运行,甚至造成设备故障.因此,使家用电器比较好 地适应电网电压波动,减少对电网的谐波污染,提 高用电设备的效率,也非常重要. 本文拟将电力电子学中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 技术APFC整合到家用电器上,以期提高设备的输 入功率因数,减少注入电网的谐波电流,提高对电 网波动的适应性. 1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APFC) 功率因数校正主要有2个作用:减小无功功率 和减小谐波电流.有源功率因数校正一般采用 Boost电路对输入电流进行校正,使其跟随输入电 压,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拓扑结构图 在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中有2种控制方式. 一种为单周期控制,此控制电路比较简单,外 围电路较少,PFC电路的控制目的是要使电感电流 , 的波形跟随整流后的输入电压 波形,同时又要 保持输出电压为Vo(允许一定纹波).若控制策略 满足电感电流与输入电压成比例且相位一致,则整 个变换器可以等效为一个电阻R,即 =R・, 对于Boost PFC变换器来说,其输人电压、输出 电压和开关管占空比d的关系为 =Vo・(1一d) ② 合并①②可得 R・, =Vo・(1一d) ⑧ 定义R 为PFC变换器中电流检测电阻.将式 ③两边同乘以尺 可得 ・ = ・R ・(1一d)/R ④ 令Lo: XR /R,化简并整理可得 , ・R :Vm・(1一d) ⑤ 该式即为单周期控制PFC电路重要的数学模 型. 在理论上是与 、成正比例的直流电压,若占 空比d或(1~d)可以满足式⑤,则可以保证电感电 流 与半波正弦输入电压 一致,实现PFC功能. 因为 可以通过测量 ,得到,, 尺 是电流检测电 阻上的电压,很容易算出d或(1一d),所以可以通 过控制占空比来控制电流.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的另一种控制方式是分别 检测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并进行比较校正,通过 控制输入电流,使其跟随输入电压.此控制方式有 较好的跟随性,但需要的反馈输入较多,外围电路 比较复杂.在这种控制中要用到比较昂贵的乘法 器,控制芯片成本较高. 2 APFC的节能降耗性能分析 在直流电路里,电压乘电流就是有功功率.但 在交流电路里,电压乘电流是视在功率,能有效做 功的功率一般均小于视在功率.有功功率与视在功 率之比叫做功率因数,以cosq ̄表示. 功率因数是反映电力系统负荷特性的一个特 征量,它的大小关系到电力系统的供电效率及用电 设备的用电特性.功率因数小表示无功功率大,无 功功率会占用电力系统的传输容量,造成输电线的 功率损耗增大.提高功率因数的基本途径是就地供 给负荷所需的无功功率,减少流经输电线路和变电 设备的无功功率,或者提高用电设备的功率因数, 减少用电设备的无功消耗. 事实上,大多数用电设备都产生无功功率,如 果全部或部分的无功功率由用户的无功电源来提 供(称为无功补偿),用户的视在功率就等于或接近 有功功率,即对电网而言,只传输有功功率.传统上 用户使用的无功电源是补偿电容器,一般分成若干 组,根据需要可部分或全部投入运行.用电设备的 功率因数过低,将导致输电线路上的无功电流增 大,加剧电力系统的不稳定性.提高用电设备的功 率因数,则整个电网的无功功率将减小,线路损耗 就减少了.这是一种终端解决办法,而用户设置无 功电源是一种补偿办法,比较而言,提高用电设备 的功率因数会更为直接,效率更高,响应更快,特别 是有源功率因数校正,一般都能达到0.98以上. 3 APFC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图2所示为具有APFC功能的电磁炉控制系 第5期 路康等: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及其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87・ 统.由L。,Q。,D 等组成APFC单元,对输入电流进 行校正,获得单位输入功率因数.由Q。,Q:,Q。,Q , L。等组成电磁炉的主电路单元,产生感应加热需要 的高频电流. 4实验研究 图3是实验系统关于APFC的结构图,控制芯 片采用TI公司的TMS320F28016 芒=片,该芯片不但 能实现数字化的APFC功能,还可以实现后级的全 桥逆变控制,在该芯片中还有多路通用I/O用来进 行人机界面的处理和控制.实验系统关于APFC部 A 图2 具有APFC功能的电磁炉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检测输入交流电源的电压 ,Boost 电感L 上的电流和直流母线电容C上的电压,对 Q 进行控制,使输入电流的波形跟随输入市电的波 形,同时保持电容c上的电压恒定,为后级的逆变 器提供稳定的直流母线电压.同时,通过对Q。,Q:, Q 和Q 的控制,使系统输出感应加热需要的高频 电流.在实际系统中,可以通过人机接口,对逆变器 的输出进行设定,获得期望的感应加热输出模式. 对于具有整流输入特性的家用电器设备,其电 源电流呈尖脉冲状,电流的相位会滞后输入电压, 故功率因数较低,一般只有0.6左右,且电流波形与 电压波形失真严重.家用电器在运行时,要求PFC 有很好的瞬间响应和过载能力.因为设备启动时需 要吸收大量的电流,保持高功率因数比较困难,所 以需要快速反应,无源功率因数校正的反应速度 慢,而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有比较快的反应,可以有 效改善系统的特性.家用电器的使用量非常大,且 可能同时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工作,并且都处在频繁 启/停工作状态,每个设备所需的电流都是激烈变 化的,而这些设备用同一个电网,故在电网中会有 丰富的谐波电流存在,在线路内阻上产生谐波压 降.采用APFC技术,可以在源头上将向电网注入的 谐波电流减小,极大地减少对电网的谐波污染.有 些发展中国家的电力系统稳定性较差,若家用电器 长期运行在超额定电压下,可能造成设备烧毁.采 用PFC技术后,家用电器可以适应较宽的电网电压 范围和电压突变,大大提高控制器的可靠性,延长 使用寿命,并且能提高电网利用率,节约电能. 分的指标是:输人电压范围150~270 VAC,输出为 380 VDC,额定输出电流为5 A. 图3 APFC原理框图 图3中,将检测到的输入电流波形(即流过电感 L 的电流)、整流后的半波正弦电压和输出直流电压 送控制芯片.芯片内部产生一个正弦半波作APFC 控制的电流基准.R 和R2是检测输出电压的分压电 阻,产生输出电压的反馈信号.通过将实际的输入电 流波形(电感L 上的电流)与正弦半波基准电流比 较,来确定Q.导通的占空比,使电流波形与正弦半波 一致.APFC的功率开关Q.的开关频率为25 kHz,在 每一个开关周期,对电感电流进行实时控制,使输入 电压与输入电流一致.通过对输出电压的反馈控制, 使输出电压稳定在设定的范围内. 在输出500 W时输入功率因数达到0.99.图4 是实验记录波形,其中第4通道为输入电流波形 (定标5 A/div),第1通道为输入市电电压波形(定 标100 V/div).可以看出系统输入电流具有良好的 正弦波形,此时的总输入电流谐波畸变率THD < 5%.APFC工作时,输人交流电压在150~270 V的 范围内变化,输人电流的波形维持正弦特性,输出 电压保持在380 VDC. cI】 八 八 ,-q /,-q ÷/二\ /二\ ’ 7 1 图4 APFC实验波形 ・88・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焦 5结论 本文将APFC技术应用于家用电器的控制,使 其较好地适应电网电压的波动,提高供电电压的适 应性,在获得单位功率因数的同时,减少了输入电 流的谐波,解决了电网的谐波污染问题.功率因数 的提高也将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使单位产出的能 耗减少.对环境保护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实 验系统工作在150 VAC输入时,APFC电路仍然可 以正常丁作,具有较宽的输入电压范围,从而使该 参考文献: 1] Mao Hengchun,Lee C Y,Boroyevich D,et a1.Review of High performance three phas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 cuit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1997,44(4):437. factor correction 2] Hahn Jaehong.A new three phase power(PFC)scheme using two single phase PFC modules[J]. IEEE Transaction on Industrial Applications,2002,38 (1):123. [3] Chen Xikun,Yong Kang.Parallel operation system of 系统能够应用在不同电压等级的国家,既扩大了电 控系统的使用范围,同时义能解决由于电源电压波 动造成的系统丁作不稳定问题.实验表明,在家用 电器中采用APFC,成本投入与其带来的经济和环 [4] high frequency modularized UPS based on distributed log— ic control[J].IEEE IEMDC,2005(1):777. Spiazzi G,Lee F C.Implement of single phase boost power correction circuits in the three phase applications 境效益比较是可以接受的,从综合效益角度看,该 技术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上接第80负) [J].IEEE IECON,1994(1):250. D.L.Klass)[D].Chicago:Institute of Gas Technology, 1993:857—902. 煤的作用明显.这说明生物质与煤热解之间有一定 的协同作用,但其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3)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热滞后现象的加重以 及化学反应动力学因素使样品热解的初始温度、失 [5]McGee B,Norton F,Shape C E,et 1.The acopyroly— sis of poly(vinylchoride)with cellulose derived mateirals as a model for municipal waste derived chars[J].Fuel, 1995(74):28. 重峰值温度及热解终止温度均向高温侧移动,而且 失重略有下降,DTG峰温向高温侧移动. 参考文献 孙立.生物质气化技术及莫直用 M]. :1] 马瓷 ,吴刮之,北京:化学工业出板社,2003:1—9. f6] 阎维平,陈吟颖.生物质混合物与煤共热解的协同特性 [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2):80. [7] 李文,李保庆,孙成功.生物质热解、加氢热解及其与 煤共热解的热重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1996,24 (4):341. [8] 李世光,徐绍平.煤与生物质的共热解[J].煤炭转换, 2002,25(1):7. 2] Chatphol M.Behdad M.Lack of synergetic effects in the D rolytic characteristics of woody biomassPcoal blends low [9] 王艇,徐敬,贾青竹.植物类生物质热解特性及动力学 研究[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7,22(1):8. [10] 宋春财,胡浩权.秸秆及其主要组分的催化热解及动 力学研究[J].煤炭转化,2003,26(3):91. [11] 修双宁,易维明,李保明.生物质热裂解动力学的研究 anti high heating rate regimes[J].Biomass and Bioener一 .2002(23):55. 3] Collot A( ,Zhuo Y,Dug'well D B,et a1.Co—pyrolysis al1({( Il—gasiifcation of coal and biomass in bench—scale fixe ̄1 bed aod fluidized bed reactors[J] Fuel,1999 (78):667. 进展[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7,41(2):41. [12] 卢洪波,苏桂秋,贾春霞等.生物质秸秆热解反应及动 4] N ikkhah K,Bakhshi N N,MacDonald D G.Co—pyrolysis various biomass materials and coals in a qua ̄z senti—batch reactor.1i1 Ener ̄r from Biomass and Wastes XVT(Ed. 力学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27(1):38.